经营审计与会计报表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时间:2022-06-18 23:13:55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字

  一、前言

  经营审计是经济性、效率性、建设性的审计, 经营审计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其任务是揭露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探求堵塞漏洞、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发表审计意见。规定的标准通常是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当然,对按照计税基础、收付实现制基础或监管机构的报告要求编制的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也较普遍。财务报表通常包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经营审计经常是由内部审计师为他们的组织进行的,经营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是各级经理,还包括董事会。最高管理当局需要保证—个组织的每个部分都在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例如、管理部门需要:评估与管理目标或其他适用标准有关的单位绩效。 保证它的计划(目标、方案、预算和指标的说明中提出的)是全面的理解。 客观剖息。包括其计划和方针在各个经营领域执行的情况和提高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的机会。 经营控制弱点的信息,特别是资源浪费的情况。 保证所有经营者报告都可信赖,可放心地作为采取措施的根据。政府审计师。如会计总署录用的那些审计师,进行内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实施的政府规划项目的经营审计;经营审计特别适用于政府项目.因为那些项目的效果性不能按利润评价,而必须用不同因素来衡量,如重新安家数目,重新就业人数,或环境条件改良的程度。除内部审计师和政府审计师之外,CPA事务所通过它们的咨询服务部为客户进行经营审计。

  1.真实性:指报表反映的事项真实存在,有关业务在特定会计期间确实发生,并与账户记录相符合,没有虚列资产、负债余额和收入、费用发生额。

  2.完整性:指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会计事项均被记录在有关账簿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没有遗漏、隐瞒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无账外资产。

  3.合法性:指报表的结构、项目、内容及编制程序和方法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计算、销售确认、投资、报表合并基础等方法的改变经过财税部门批准,经过调整后没有违规事项。

  4.准确性:指准确无误地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分析、汇总并反映在有关会计报表中。

  5.所有权和义务:指列入报表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实为被审计单位所有,负债为其法定偿还的债务责任,对或有负债作了充分说明,没有遗漏和不具产权的列报。

  6.公允性:指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的表述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7.一致性:指编制报表时,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上前后期保持一致,各种会计报表之间、报表内各项目之间、本期报表与前期报表之间具有勾稽关系的数字保持一致。

  8.表达与揭示:指会计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中被恰当地分类、描述和揭示,并对报表使用者关心或会计报表无法揭示的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揭示。

  2、经营审计的概况:

  经营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被审计单位资源利用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进行评价,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审核检查,鉴别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审查和评价投入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效率性是指是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目标;其范围和技术更趋于综合性、绩效性与管理性。具有直接性。侧重于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咨询,属于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的范畴。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为依据。经营审计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增加价值。整个企业管理其实就是价值管理。销售、市场、财务、生产管理等都是围绕实现营销战略支撑的职能活动。要增加企业价值,就要求企业经营者注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要素,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共赢,以维护企业的生命力。

  3、会计报表审计的概况: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所进行的审计。会计报表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进行的审计。在西方称为财务报表审计,这种审计的目的在于查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中国是《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会计报表审计是股份公司出现后,由于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股份的社会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方式。在西方国家,从名义上讲,会计报表审计是保护股东权益的一种手段,但从实际效果看,会计报表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与被审计单位有财务联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准则说明书》中,就详细规定了审计人员所应考虑的有关事项。会计报表审计是现代审计中理论最完备,方法最先进的一种审计方式。会计报表审计就是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最后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这主要是对公司的一个监督,是对股东,对投资者的一个报告,也是一些公司年检必须要的材料。

  二、经营审计概述

  1、经营审计的内容:

  经营审计是经济性、效率性、建设性的审计, 经营审计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其任务是揭露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探求堵塞漏洞、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审计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财务活动为对象的内部财务审计和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经济效益审计两大类。但在具体实施审计时,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审计人员正是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的。一般地,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实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限于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来源状况及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不尽相同,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有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的部门、单位,不仅要审查其自身财务状况,还须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向。

  1.行政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党

  派、社会团体及其在境外的派出机构的行政经费、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2.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包括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地震、体育、民政、外交及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通讯、商业贸易、工商行政、商品检验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这里,既包括财政预算拨款的审查,也包括财政预算外安排的各项资金、事业周转金和事业性收费的审查。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的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

  二、经济效益审计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益审计,有许多方便之处:一是熟悉本单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二是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时取得有关资料和信息;三是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地位,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1.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行政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使行政单位节约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也促进行政单位的廉政建设。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有关事业单位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3.企业单位(包括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从改进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检查、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制定改进生产经营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发现管理缺陷,提出管理建议等手段,可以帮助本部门、本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依法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进行的,一般侧重于经营责任目标的审计;并通过审计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为离任责任审计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经营责任目标审计时,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确定审查的重点;然后再抓住几个关键的指标,进行局部审查以便及时找出错误所在,纠正偏差,改进提高,最终促进任期经营目标的实现。

  2、经营审计的方法:

  1.线性规划法:是一种可以在具有确定目标,而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资源又有一定限制的条件下,从大量供选择的活动方案中求解出最优方案的数学运算方法。它的运用能解决两类问题,一是在任务已定的情况下,如何统筹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去实现这一任务,二是在资源数量已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使完成的任务最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利用线性规划法,可以审查生产方案是否最优,运输方案是否最佳,作物布局是否合理等。

  2、网络技术法:运用网络理论,通过绘制网络图从中确定关键路线,据以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控制任务进度和成本费用的一种统计方法。经常用来确定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

  3、回归分析法:对具有相互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式,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平均变动关系的一种方法。可以审查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等是否正确。

  4、投入产出法:研究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以寻找挖掘潜力的途径和 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因素分析法: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各种具体因素,以揭示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6、量本利分析法:假定在销售单价和费用耗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研究销售利润与销售数量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基本公式是:销售数量(V)=(固定成本(a) 利润(t))/(销售单价(p)—单位产品变动成本(b))用来找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是确定保本数量、确定目标利润和最优利润、确定目标成本、确定销售价格。

  7、价值分析法:过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力图用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借以提高产品价值的一种方法。

  基本公式是:价值(V)=功能(F)/成本(C),用来减少过剩成本,不能用实物或货币来计量。分析时应注意:一是是否存在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的可能;二是当功能相同或固定时,可否降低成本;三是当成本固定或相同时,功能可否提高;四是当成本和功能均提高时,功能的提高是否更多;五是当成本和功能均降低时,成本的降低是否更大。

  8、投资分析法: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用来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再论证。

  9、方案比较法:借助于一组能够从各方面说明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最后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方法。既可用于不同投资方案的比较,又可用于不同生产方案的比较;既可用于不同售价方案的比较,又可用于不同产品组合方案的比较。

  10、比率分析法:通过计算比率来分解、剖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比率作为一种相对数,可以把一些不可比的数据转化为可比的量化指标,从而揭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比率分析可以是将相关的变量相比,也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还可以将一定时期的变化与初始状态相比。

  11、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法:将被审计单位若干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时期同一性质的若干数量差异,在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的比较分析,也可以将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另外,将项目或措施实施前后的状况进行对照,以考察项目或措施实施后的结果和影响,进而评价其效果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数据之间的可比性,即要保证指标在涵义、内容、时间、计算口径和计算基础等方面保持一致。数据的可比性是运用比较法的必要包括条件。

  12、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分析计算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比较成本与效益之间的货币金额关系,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效益是否超过了成本。关键是如何确定项目的效益、成本和贴现率。在界定项目的成本时,要注意包括与该项目有关的全部相关成本。例如,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衡量成本、效益等;将未来一定时期的效益和成本的现金流按照净现值或回报率进行计算,加总比较成本和效益等等。

  13、成本效果法:通过分析成本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成本效果法分析的成果是用实物数量来计量的。其比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是成本效果比值(成本/效果);二是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的比值。

  14、经济批量分析法(存货管理)

  15、审计查证常规方法: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

  16、定性分析法: 1).内容分析法。即对来源于多个渠道、源于多种目的、甚至是不连贯或者有交叉和重叠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一个客观、明确的观点或者陈述。 2)程序分析法。按照既定标准和合理的控制模式对管理程序进行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3)案例分析法。说明被审计事项的一般性问题,或者对审计事项中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说明。4)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

  经营审计的关注

  资产、负债及损益情况的审计:重点可放在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货币资金及存货的管理、债务往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所有者权益及营业利润的真实性。其中对企业资产方面审计,在审计前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资产清查。

  对于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大量产品销售收入应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

  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一段时间的有关业务的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公司的经营突然与一贯方式不同(可能有其实际上的需要,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但必须谨防经营者借改变经营方式创造虚假的利润;

  对于收益的确认必须注意有无其他附带条件存在;

  对于不寻常或不合常规的交易,应保持谨慎态度,只凭合同上的法律文字或条款是不够的,需对于合同条款加以认真仔细查核。对于合同上未列示的可能附带的约定,应保持高度警觉。

  在注意到表明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迹象时,应获取对这种行为及其产生环境的了解,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评价它对财务报表的可能影响。在进行这种评价时,应当考虑:

  (1)潜在的财务后果。如罚款、刑事处罚、被没收财务的损失、强制停业及诉讼等;

  (2)是否要求揭示潜在的财务后果;

  (3)潜在的财务后果是否严重,以致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产生了影响。

  (4)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是否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

  (5)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合并范围、方法、内容和编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决算报告等问题;

  (6)企业是否正确采用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质量是否相匹配,有无随意变更或者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故意编造虚假利润等问题。

  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有关对内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出借资金和大额合同等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企业内部控制程序,是否存在较多问题或者造成重大损失:企业重大投资的资金来源、决策程序、管理方式和投资收益的核算情况,以及是否造成重大损失;对外担保、对外投资、大额采购与租赁等经济行为的决策程序、风险控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情况;涉及的证券、期货、外汇买卖等高风险投资决策的审批手续、决策程序、风险控制、经营收益或损失情况等;改组改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破产、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行为的审批程序、操作方式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情况等,有无造成企业损失或资产流失问题。

  资产质量变动情况:各项资产质量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存在严重损失、重大潜亏或资产流失等问题,企业资本是否安全、完整,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影响。

  (1)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性及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2)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3)企业有效资产及不良资产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4)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及企业在所处行业中水平变化的对比分析

  在一个具体效益审计项目中,这些目标会分解得非常具体,评价时只需针对具体目标得出结论,而不是所有的评价都需要直接回答“效果(效益)好还是差”或者“效率是高还是低”等概括性的问题。借助一些指标来分析和说明情况,只是一种工具或者方式,需要用的时候则用,不需要用的时候就不用。从评价形式上讲,有时用一定的量化指标更容易说明问题;而在有些情况下,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好。效益审计的评价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不加区分地将效益审计及其评价问题加以神秘化只能混淆人们对效益审计的认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

  会计审计的概述

  1、会计报表审计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审计

  首先要检查各类报表是否编报齐全,仔细阅读报表说明,注意报表反映的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情况与其他会计期间的分析对比,有关重大影响因素是否予以揭示,并要结合报表内容的审计,验证报表附注说明是否真实。审计要点如下:

  资产负债表审计

  审计人员应注重检查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正确性、报表项目的完整性以及报表所反映项目和内容的一贯性。

  (1)检查资产负债表是否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及格式编制,复算报表各项之间的勾稽关系。

  (2)将本期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数字与前一期或各期相比,查明有无变动较大或异常情况;同时,检查资产负债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并进行复算核对。

  (3)全面核对资产负债表项目与总帐科目或有关明细帐数字是否相符,以总帐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与其所属明细帐各分类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之和相核对,检查帐与帐之间的记录是否相符。

  (4)审计人员在上述检查中应特别注意,经分析比较,若出现某些项目的数额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相符的情况,就要对这些项目作重点检查,从总帐科目追查至原始凭证,必要时应结合对往来帐的函证、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项资产的盘点,核实报表数字的真实性。

  损益表审计

  (1)检查损益表内各项目填列是否完整,有无漏填、错填;核对各项目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

  (2)检查损益表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特别注意核对损益表所列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本年发生数,是否与其附表数一致,损益表所列净利润是否与利润分配表数字一致。

  (3)核对损益表各项目数字与相关的总帐、明细帐数字是否相符,同时通过分析核对,发现有关损益项目数字的变化是否异常,并对疑点作进一步检查。

  (4)结合对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利润分配等有关明细帐的检查,核实成本费用、各项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项数字是否准确,必要时要检查有关原始凭证。

  (5)结合对纳税调整的检查,核实所得税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各扣除项目进行详查,审查有关明细帐和原始凭证,注意有无多列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超过标准等问题。

  现金流量表审计:

  (1)检查现金流量表是否按照有关企业会计具体准则的规定编制。

  (2)检查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是否恰当。

  (3)检查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入流出量的计算是否完整、准确,与有关的会计资料和报表的记录是否相符。

  (4)检查是否正确计算汇率变动对外币现金流量的影响。

  (5)检查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对企业财务状况或未来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重大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如以长期投资、偿还债务等)是否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合并报表审计:

  检查合并报表编制的基础。即审核:合并报表内容的全面、完整性;子公司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包括子公司会计政策差异、母子公司往来业务、债权债务、投资资料,子公司利润分配、股权变动资料);母子公司决算日和会计期间的一致性;母子公司之间会计政策的一致性;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核算处理的正确性。

  检查确认合并报表范围。根据母公司的长期投资账和表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投资与被投资关系的批准文件,确实属于合并范围的企业。对于应合并而未合并的子公司,要查明因何种原因未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对于不应合并而进行了合并的企业,要查明母公司是否存在未经批准而收购(转让)股份等情况。

  检查企业集团内部经济往来情况。即检查母公司提供的有关经济往来的资料是否完整,并通过核对合并报表的抵销关系,验证合并报表的真实性。检查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收益的处理是否按会计制度规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少数股东权益是否予以正确反映。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是否相抵销。检查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的相互抵销情况。根据有关资料,核实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存在;检查母公司是否按程序和规定将核对一致的债权债务进行抵销,对债权债务不一致的情况逐项核对,确定应否抵销及抵销多少;检查内部应收账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是否与管理费用进行了抵销,抵销金额是否正确。检查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相互抵销是否正确。在检查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抽查部分抵销分录,用以查证母公司将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间的内部销售和未实现利润抵销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检查集团公司是否编制完整的抵销会计分录,运用规定的抵销程序编制分录进行测试,看是否存在已进行汇总而未编制抵销分录以及抵销分录的编制不正确等问题。

  会计报表审计的技巧:

  合并会计报表审计技巧

  我国许多大型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较广,通常包括多个甚至几十个公司的会计报表,有些公司还存在多层投资关系,涉及抵销事项即复杂又繁多,很容易产生合并数据错误,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即准确又简便的审计方法,即利用合并会计报表与母公司会计报表、各子公司会计报表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合并会计报表的主要项目进行复核,来确定合并会计报表数据的正确性。利用“合并投资收益”与“各子公司净利润合计数”的关系来核实投资收益项目抵销的正确性

  1.确定两者的核对关系。通过合并抵销,子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体现为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收益”、“未确认投资损失”、“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及其他不属于投资者所有的利润分配”项目,因此存在以下计算关系:

  合并投资收益

  加:少数股东本期收益

  加:本期计提的职工奖福基金及其他不属于投资者所有的利润分配项目

  减:本期未确认投资损失

  等于子公司净利润合计数

  2.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审核。

  (1)取得所有三资企业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将其奖福基金本期计提数汇总,应与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奖福基金数相等。

  (2)取得所有净资产为负数的子公司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将各公司当期亏损数(盈利数用负数表示)乘以母公司的持股比例(间接持股的还要乘上母公司对中间公司的持股比例),其汇总数应与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未确认投资损失”数相等。

  (3)取得所有净资产大于零的子公司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将各子公司净利润数(三资企业要减掉本期提取的奖福基金等)分别乘以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如果是间接持股,还要乘上母公司对中间公司的持股比例)并相加,所得数据应与合并投资收益数一致。另外,上述各子公司净利润合计数减掉合并投资收益,应与少数股东本期收益数一致。

  利用“合并净利润”与“母公司净利润”的关系,

  核实“合并净利润”项目正确性

  1.确定两者的核对关系

  所谓合并抵销,无非是投资与权益抵销、内部往来抵销、内部购销及存货所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等几大项,其中只有投资与权益抵销、存货等所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资产减值准备抵销等三类抵销对合并净利润产生影响。需说明的是,投资与权益抵销已将子公司净利润数全部抵销掉(三资企业本期计提的奖福基金等不属于投资者的利润分配项目除外),合并净利润中只留下了母公司的投资收益数。但有些特殊情况例外,如合并前统一会计政策,有些子公司需要按母公司的会计政策调整会计报表,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也需要做相应调整;还有一种情况,母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持有某公司的股份,而间接持股比例较小,中间持股公司日常对该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合并前需按权益法进行调整,然后才能进行合并,该两种调整直接导致合并投资收益及净利润的增减变化。因此,合并净利润与母公司净利润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合并净利润

  加(或减):存货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数

  加(或减):其他内部购销未实现利润抵销数

  减(或加):资产减值准备抵销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数

  加(或减):合并前投资收益调整数

  减:职工奖福基金及其他不属于投资者所有的利润分配数

  等于母公司净利润

  2.对上述各项目数额进行审核

  (1)对内部购销和资产减值准备抵销数的审核;可通过审核企业合并底稿原始资料等方法进行。

  (2)对合并前母公司投资收益调整数的审核,首先可从企业编制的合并抵销分录汇总中取得该数据,然后取得已进行政策调整及进行权益法调整的子公司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分别计算其合并前调整对母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数额并加以汇总,两数据应核对一致。

  (3)奖福基金等项目数据的核对与前已提及的方法相同。

  利用“合并净资产”与“母公司净资产”之间关系

  核实“合并净资产”的正确性

  1.确定两者之间的核对关系

  2.与对合并净利润的影响类似,合并抵销对净资产的影响也只有以下几个方面:合并前子公司报表调整等对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数、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数、资产减值准备抵销数、存货抵销数等。核对关系如下:

  合并净资产

  加: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数

  减(或加):长期投资调整数

  减(或加):资产减值准备抵销数

  加(或减):存货所含未实现利润抵销数

  加(或减):其他资产所含未实现利润抵销数

  等于母公司净资产

  2.对上述各项目数据进行审核

  (1)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数。取所有因负有限责任对其投资减至“0”的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分别将其净资产乘以母公司持股比例(间接持股按前述方法计算),其汇总数应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的数额一致。

  (2)长期投资调整数,与前面第二项所述核对方法相似。

  (3)资产减值准备抵销数、存货及其他资产所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数,需通过检查企业合并底稿原始资料及编制过程等方式加以审核。另外,合并会计报表与母公司会计报表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项目数额应完全一致,这一点也可作为投资及权益抵销正确性验证的补充。

  会计报表审计的注意事项:

  一是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审计风险准则的要求,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二是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发现舞弊准则的要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并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舞弊风险。

  三是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时,按照审计报告准则的要求,采用新的审计报告格式出具审计报告。由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仍然按照原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时,仍需提及上市公司编制会计报表时适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可不提及“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准则的要求,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比较数据是否正确列报。

  四是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要求,形成明晰的审计工作记录。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及时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整为最终审计档案。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应当在审计业务中止后的60天内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档。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订政策和程序,使业务工作底稿保存期限符合准则的规定。对于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业务报告日起至少保存10年。对于执行原准则形成的永久性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保存,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永久保存。

  五是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与治理层沟通准则的要求,就自身责任、独立性、计划的审计范围和时间以及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等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直接沟通。

  六是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的要求,修订并贯彻执行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执业质量,防范执业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指定内部独立的机构或人员对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注册会计师只有在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完成,且按照会计师事务所处理意见分歧的程序解决重大事项后,才能出具审计报告。

  四、二者之间的联系

  1、二者所需审计的资料:

  一般审计所需主要资料清单

  一般会计报表审计--各类企业中期会计报表,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判断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是最常规的审计业务。通常提供给公司的股东、上级单位,以及政府主管部门。

  一般审计所需主要资料清单:

  1、未审会计报表及附注,所有会计凭证、账册及各期会计报表。

  2、现金盘点表、全部银行对账单、余额调节表。

  3、往来账户询证函回函。

  4、存货、固定资产盘点表、折旧计算表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产权证明。

  5、长短期投资/借款,投资/借款协议合同、被投资单位营业执照、被投资单位会计报表、截止会计报表日的被投资单位经审计会计报表,抵押担保资料。

  6、所有税种全年纳税资料、纳税申报表及缴款书、税收优惠批文、纳税鉴定文件。

  7、工商营业执照、工商备案、国、地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许可证、公司章程、协议。

  8、设立、变更验资报告,以前年度审计报告。

  外资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外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提供给外经委、外汇管理局、工商局、税务局、财政局、海关、统计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各单位关注的内容不一样,但均能在一份报告中集中体现。 除一般审计所需资料外,外资审计还需资料清单:外经局批文、外资企业批准证书、外汇登记证、外债登记证、外债反馈表、外汇账户开户核准件、外汇登记证等相关资料。

  外汇年检审核--专门对企事业单位外汇收支情况、账户使用情况、外汇法规遵循情况进行的审核,提供给外汇管理局。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境外机构设立的代表处等开立外汇账户的所有单位。

  外汇审计所需主要资料清单:

  1、外币银行存款对账单、余额调节表。

  2、外汇登记证、外债登记证、外债反馈表、所有外汇开户核准件。

  3、外汇资金、往来等会计帐册资料。

  代表处经费支出审计--代表处从事应税业务或采取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办法纳税的,年终需要向税务局提供经审计的全年经费支出情况,以及税金交纳情况。由事务所审核其经费支出计算是否正确,各项税金是否足额,按时交纳,并出具审核报告。

  外国企业常驻代表处审计资料清单

  外国企业(机构)常驻东莞代表处审计所需主要资料清单:

  1、常驻代表机构批准证书、登记证、国地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派出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上期审计报告。

  2、重要经济合同、协议,重大经营变动情况说明。

  3、纳税申报表及完税证明,税收优惠及批文、纳税鉴定文件。

  4、经费支出表(分项、按月列示),费用类所有原始凭证及帐册。

  5、现金盘点表、期末银行对账单及余额调节表。

  6、固定资产清单及折旧计算表,固定资产产权证明、相关评估报告。

  事业单位审计

  事业单位审计--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也需要对年终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确认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通常该审计报告提供给其上级单位。

  2、两者之间有关准则: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执行其他会计报表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准则办理。

  第二章 审计目的与范围

  第六条: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以下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一)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二)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三)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但不应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其经营效率、效果所做出的承诺。

  第八条: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规定及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确定。

  第九条:审计的范围一般应限于约定的会计报表报告期内的有关事项,但凡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有关和影响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判断的所有方面,均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

  第十条:由于审计测试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固有限制,可能存在会计报表某些反映失实而未被发现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如果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反映严重失实的迹象,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予以证实或排除。

  第三章 审计计划

  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了解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同委托人就审计约定事项的有关内容进行商谈,并考虑自身能力及能否保持独立性,初步评价审计风险,确定是否接受委托。

  注册会计师承办审计业务,由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统一受理并与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审计约定事项和被审计单位业务情况后,制定审计计划,并根据审计过程中的情况变化,及时修改和补充计划。

  第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对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

  第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必要时,也可以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第十六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程中,应当采用恰当的方法,包括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十七条:首次接受委托涉及的会计报表期初余额,或在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当期会计报表中使用了前期会计报表的数据,注册会计师应进行适当的审计。

  第十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会计报表的期初余额、期后事项、或有损失及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等重要事项予以关注。

  第十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工作进行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第二十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可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业务助理人员。注册会计师应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并对其工作结果负责。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聘请专家协助工作时,应当考虑其能力和独立性,并对其工作结果负责。

  第二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复核。

  第五章 审计报告

  第二十二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分析、评价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第二十三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说明审计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审计程序等事项。

  第二十四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第二十五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是否存在未调整事项及未充分披露事项等,并根据其对会计报表是否存在未调整事项及未充分披露事项等,并根据其对会计报表反映的影响程度,分别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表示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时,应明确说明理由,并在可能情况下,指出其对会计报表反映的影响程度。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准则由中国注册会师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准则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3、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虽然二者各有侧重,但最终目的均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二是两者都采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注册会计师首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重大缺陷(或错报)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三是两者都要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并且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和评价方法相同,都可能用到询问、检查、观察、穿行测试、重新执行等方法和程序。

  四是两者均要识别重点账户、重要交易类别等重点审计领域。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需要评价这些重点账户和重要交易类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在内部控制审计中,需要评价这些账户和交易是否被内部控制所覆盖。

  五是两者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同。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确定重要性水平,旨在检查财务报告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确定重要性水平,旨在检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由于审计对象、判断标准相同,因此二者在审计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亦相同。

  4、经营审计与会计报表审计的区别:

  审计对象、重点等的不同,使得二者存在实质性差异,内部控制审计独立于财务报告审计。二者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对内部控制了解和测试的目的不同。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是否可以相应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以及支持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在内部控制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则是为了对内部控制本身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第二,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存在区别。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可能采取不同的审计策略,对于某些审计领域,可以绕过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进行审计。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则不能绕过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每一审计领域获取控制有效性的证据,以便对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第三,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要达到的可靠程度不完全相同。在财务报告审计中,对控制测试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注册会计师测试的样本量也有一定的弹性。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则需要获取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高度保证,因此对控制测试的可靠性要求较严,样本量选择相对弹性较小。

  第四,两者对控制缺陷的评价要求不同。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仅需将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区分为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一般缺陷。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严格的评估,将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区分为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将影响到审计意见的类型。

  第五,审计报告的内容不同。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一般不对外报告内部控制的情况,除非内部控制影响到对财务报告发表的审计意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 经营审计与会计报表审计的关注与问题

  1、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货币资金清理管理不严。为了多头借贷或收支方便,在银行多头开户,往往形成不能与银行对清的账项甚至出现一些违法违纪的问题。

  2、存货账实不符。为了某种需要,人为不转或少转存货成本,历年不盘点库存,盈、亏不处理。

  3、对外投资管理不严,核算不规范。对以债权形式投资的实物长期不计应计的利息;对达到控股资格的合营企业所实现的净盈、亏也不按权益法进行核算。没有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4、往来账款长期不清。

  5、经营成果核算不实,存在着较大的潜亏和潜盈因素。

  2、二者所关注:

  1、资产、负债及损益情况的审计:重点可放在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货币资金及存货的管理、债务往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所有者权益及营业利润的真实性。其中对企业资产方面审计,在审计前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资产清查。

  2、对于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大量产品销售收入应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

  3、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一段时间的有关业务的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4、公司的经营突然与一贯方式不同(可能有其实际上的需要,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但必须谨防经营者借改变经营方式创造虚假的利润;

  5、对于收益的确认必须注意有无其他附带条件存在;

  6、对于不寻常或不合常规的交易,应保持谨慎态度,只凭合同上的法律文字或条款是不够的,需对于合同条款加以认真仔细查核。对于合同上未列示的可能附带的约定,应保持高度警觉。

  7、在注意到表明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迹象时,应获取对这种行为及其产生环境的了解,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评价它对财务报表的可能影响。在进行这种评价时,应当考虑:

  (1)潜在的财务后果。如罚款、刑事处罚、被没收财务的损失、强制停业及诉讼等;

  (2)是否要求揭示潜在的财务后果;

  (3)潜在的财务后果是否严重,以致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产生了影响。

  8、(1)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是否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

  (2)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合并范围、方法、内容和编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决算报告等问题;

  (3)企业是否正确采用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质量是否相匹配,有无随意变更或者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故意编造虚假利润等问题。

  9、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

  有关对内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出借资金和大额合同等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企业内部控制程序,是否存在较多问题或者造成重大损失。

  (1)企业重大投资的资金来源、决策程序、管理方式和投资收益的核算情况,以及是否造成重大损失;

  (2)对外担保、对外投资、大额采购与租赁等经济行为的决策程序、风险控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情况;

  (3)涉及的证券、期货、外汇买卖等高风险投资决策的审批手续、决策程序、风险控制、经营收益或损失情况等;

  (4)改组改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破产、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行为的审批程序、操作方式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情况等,有无造成企业损失或资产流失问题。

  10、资产质量变动情况:各项资产质量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存在严重损失、重大潜亏或资产流失等问题,企业资本是否安全、完整,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影响。

  (1)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性及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2)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3)企业有效资产及不良资产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4)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及企业在所处行业中水平变化的对比分析

  11、在一个具体效益审计项目中,这些目标会分解得非常具体,评价时只需针对具体目标得出结论,而不是所有的评价都需要直接回答“效果(效益)好还是差”或者“效率是高还是低”等概括性的问题。借助一些指标来分析和说明情况,只是一种工具或者方式,需要用的时候则用,不需要用的时候就不用。从评价形式上讲,有时用一定的量化指标更容易说明问题;而在有些情况下,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好。效益审计的评价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不加区分地将效益审计及其评价问题加以神秘化只能混淆人们对效益审计的认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

《经营审计与会计报表审计的区别与联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