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时间:2022-04-24 14:21:19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3696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中考数学复习指导》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第一篇: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直线和圆位置关系

①直线和圆无公共点,称相离。 AB与圆O相离,dr。

②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称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AB与⊙O相交,d

③直线和圆有且只有一公共点,称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AB与⊙O相切,d=r。(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平面内,直线Ax+By+C=0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1.由Ax+By+C=0,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方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不管是点和圆位置关系又或是直线和圆位置关系,都需要我们灵活运用于实际。

第二篇:初一几何证明题

初一几何证明题

一、

1)D是三角形ABC的BC边上的点且CD=AB,角ADB=角BAD,AE是三角形ABD的中线,求证AC=2AE。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角C=90度,BD是角B的平分线,交AC于D,CE垂直AB于E,交BD于O,过O作FG平行AB,交BC于F,交AC于G。求证CD=GA。

延长AE至F,使AE=EF。BE=ED,对顶角。证明ABE全等于DEF。=》AB=DF,角B=角EDF角ADB=角BAD=》AB=BD,CD=AB=》CD=DF。角ADE=BAD+B=ADB+EDF。AD=AD=》三角形ADF全等于ADC=》AC=AF=2AE。

题干中可能有笔误地方:第一题右边的E点应为C点,第二题求证的CD不可能等于GA,是否是求证CD=FA或CD=CO。如上猜测准确,证法如下:第一题证明:设F是AB边上中点,连接EF角ADB=角BAD,则三角形ABD为等腰三角形,AB=BD;∵AE是三角形ABD的中线,F是AB边上中点。∴EF为三角形ABD对应DA边的中位线,EF∥DA,则∠FED=∠ADC,且EF=1/2DA。∵∠FED=∠ADC,且EF=1/2DA,AF=1/2AB=1/2CD∴△AFE∽△CDA∴AE:CA=FE:DA=AF:CD=1:2AC=2AE得证第二题:证明:过D点作DH⊥AB交AB于H,连接OH,则∠DHB=90°;∵∠ACB=90°=∠DHB,且BD是角B的平分线,则∠DBC=∠DBH,直角△DBC与直角△DBH有公共边DB;∴△DBC≌△DBH,得∠CDB=∠HDB,CD=HD;∵DH⊥AB,CE⊥AB;∴DH∥CE,得∠HDB=∠COD=∠CDB,△CDO为等腰三角形,CD=CO=DH;四边形CDHO中CO与DH两边平行且相等,则四边形CDHO为平行四边形,HO∥CD且HO=CD∵GF∥AB,四边形AHOF中,AH∥OF,HO∥AF,则四边形AHOF为平行四边形,HO=FA∴CD=FA得证

有很多题

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E,CF分别是角平分线,D是EF中点,若D到三角形三边BC,AB,AC的距离分别为x,y,z,求证:x=y+z

证明;过E点分别作AB,BC上的高交AB,BC于M,N点.过F点分别作AC,BC上的高交于p,Q点.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2边距离相等可以知道FQ=Fp,EM=EN.

过D点做BC上的高交BC于O点.

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B于H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C于J点.

则X=DO,Y=HY,Z=DJ.

因为D是中点,角ANE=角AHD=90度.所以HD平行ME,ME=2HD

同理可证Fp=2DJ。

又因为FQ=Fp,EM=EN.

FQ=2DJ,EN=2HD。

又因为角FQC,DOC,ENC都是90度,所以四边形FQNE是直角梯形,而D是中点,所以2DO=FQ+EN

又因为

FQ=2DJ,EN=2HD。所以DO=HD+JD。

因为X=DO,Y=HY,Z=DJ.所以x=y+z。

2.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请问结论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

在△BCI)和△CDE中

∵BC=CD,∠BCD=∠CDE=108°,CD=DE

∴ΔBCD≌ΔCDE

∴BD=CE,∠BDC=∠CED,∠DBC=∠CEN

∵∠CDE=∠DEC=108°,∴∠BDM=∠CEN

∵∠OBC+∠ECD=108°,∠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DBM=∠ECN

∴ΔBDM≌ΔCNE∴BM=CN

3.三角形ABC中,AB=AC,角A=58°,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与N,则角NBC=()

因为AB=AC,∠A=58°,所以∠B=61°,∠C=61°。

因为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N,设交AB于点D,一个角相等,两个边相等。所以,Rt△ADN全等于Rt△BDN

所以∠NBD=58°,所以∠NBC=61°-58°=3°

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且角pAQ=45°,求证:pQ=pB+DQ

延长CB到M,使BM=DQ,连接MA

∵MB=DQAB=AD∠ABM=∠D=RT∠

∴三角形AMB≌三角形AQD

∴AM=AQ∠MAB=∠DAQ

∴∠MAp=∠MAB+∠pAB=45度=∠pAQ

∵∠MAp=∠pAQ

AM=AQAp为公共边

∴三角形AMp≌三角形AQp

∴Mp=pQ

∴MB+pB=pQ

∴pQ=pB+DQ

5.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且BM=BN,Bp⊥MC于点p,求证Dp⊥Np

∵直角△BMp∽△CBp

∴pB/pC=MB/BC

∵MB=BN

正方形BC=DC

∴pB/pC=BN/CD

∵∠pBC=∠pCD

∴△pBN∽△pCD

∴∠BpN=∠CpD

∵Bp⊥MC

∴∠BpN+∠NpC=90°

∴∠CpD+∠NpC=90°

∴Dp⊥Np。

第三篇: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一)菱形的判定

在同一平面内,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依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不管原四边形的形状怎样改变,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始终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它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菱形的特殊性质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备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

1、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四条边都相等;

3、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5、在60的菱形中,短对角线等于边长,长对角线是短对角线的根号三倍。

之所以说菱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质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四篇:山西中考数学考点总结

1.解直角三角形

1.1.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如果∠a是Rt△ABC的一个锐角,则有

1.2.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1.3.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一些边、角,求出另一些边、角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当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公共点叫做切点;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以下定理:

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圆的切线性质:

经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2.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通常我们把圆外这一点到切点间的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作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2.3.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3.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

3.1.投影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在某个平面内形成的影子叫做投影。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由平行的投射线所形成的投射叫做平行投影。

可以把太阳光线、探照灯的光线看成平行光线,它们所形成的投影就是平行投影。

3.2.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物体在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主视图,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俯视图,在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左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合称三视图。

产生主视图的投影线方向也叫做主视方向。

3.3.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

三视图不仅反映了物体的形状,而且反映了各个方向的尺寸大小。

3.4.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将几何体沿着某些棱“剪开”,并使各个面连在一起,铺平所得到的平面图形称为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圆柱可以看做由一个矩形ABCD绕它的一条边BC旋转一周,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几何体。AB、C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半径相同的圆。A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侧面,AD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是圆柱的母线。

圆锥可以看做将一根直角三角形ACB绕它的一条直角边(AC)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直角边BC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底面,斜边AB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侧面,斜边AB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叫做圆锥的母线。

一个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的圆锥,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径为母线长,弧长为底面圆周长的扇形,由此得到的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为:

若设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为,则由,得到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度数的计算公式

第五篇:高中几何证明题

高中几何证明题

1、(本题14分)如图5所示,AF、DE分别世O、

O1的直径,AD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

AD8.BC是O的直径,ABAC6,

OE//AD. D(I)求二面角BADF的大小;

(II)求直线BD与EF所成的角. AF图

5解:(Ⅰ)∵AD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

∴AD⊥AB, AD⊥AF,故∠BAD是二面角B—AD

—F的平面角,

依题意可知,ABCD是正方形,所以∠BAD=450.即二面角B—AD—F的大小为450;

(Ⅱ)以O为原点,BC、AF、OE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O(0,0,0),A(0,2,0),B(32,0,0),D(0,32,8),E(0,0,8),F(0,32,0) 所以,(2,32,8),(0,2,8)

cosBD,EFBD与01864EF 10设异面直线所成角为,则

cos|cosBD,EF| 10

10直线BD与EF所成的角为

2.(本题满分13分)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是2,D是侧棱CC1的中点,直线AD与侧面BB1C1C所成的角为45.

(Ⅰ)求此正三棱柱的侧棱长;

(Ⅱ) 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

(Ⅲ)求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

A1B

1C

1解:(Ⅰ)设正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长为x.取BC中点E,连AE.

A1

ABC是正三角形,AEBC. 又底面ABC侧面BB1C1C,且交线为BC

.1AE侧面BB1C1C.

B

C1

连ED,则直线AD与侧面BB1C1C所成的角为ADE45.……………2分 在RtAED中,tan45

AE

ED

,解得x…………3分

此正三棱柱的侧棱长为……………………4分

注:也可用向量法求侧棱长.

(Ⅱ)解法1:过E作EFBD于F,连AF,

AE侧面BB1C1C,AFBD.

AFE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6分 在RtBEF中,EFBEsinEBF,又

BE1,sinEBF

又AE

CDEF.

BD在RtAEF中,tanAFE

AE

3.…………………………8分 EF

故二面角ABDC的大小为arctan3.…………………………9分

解法2:(向量法,见后)

BD平面AEF,平面AEF平面ABD,(Ⅲ)解法1:由(Ⅱ)可知,且交线为AF,

过E作EGAF于G,则EG平面ABD.…………10分

在RtAEF中,EG

AEEF

AF

.…………12分 E为BC中点,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为2EGACB解法2:(思路)取AB中点H,连CH和DH,由C

.…………13分 10

ADB,D

,易得平面ABD

平面CHD,且交线为DH.过点C作CIDH于I,则CI的长为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

解法3:(思路)等体积变换:由VCABDVABCD可求. 解法4:(向量法,见后) 题(Ⅱ)、(Ⅲ)的向量解法:

(Ⅱ)解法2: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B(0,1,0),C(0,1,0),D(

设n1(x,y,z)为平面ABD的法向量.

yn10,由 得y0n02

取n1().…………6分



又平面BCD的一个法向量n2(0,0,1).…………7分

n1n2(6,3,1)(0,0,1).…………8分 cosn1,n2

n1n21(6)2()21210

.…………9分 

(Ⅲ)解法4:由(Ⅱ)解法2,n1(),CA(0,1…………10分

结合图形可知,二面角ABDC的大小为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d来源: (深圳家教)

(0,1,)(6,,1)(6)2(3)212

2.13分 10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