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2-09-12 19:27:35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5587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幼童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幼童纪录片观后感》。

第一篇:《幼童》的观后感

刚刚终于把5集纪录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动,或更确切的说,是振奋。

1870-1881年,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的学习经历,这段历史,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忧国官员的创世之举,更是容闳先生在1852年就定下的历时十八年才实现的一个持之以恒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却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了一个个将永远被后人记住的传奇故事,而他们回国后所成就的事业与成绩,更是对这项幼童留美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观片后,有几个感想,还深深地让我沉思:

1、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堪称真正的战略家与爱国者,他们看事的深远,笼络人才的用心,振兴衰亡王朝的奋斗,当体现在留美幼童这件小事上时,是如此的深刻与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运的读完大学的(詹天佑与欧阳庚),有不幸早逝客死他乡的,又尚未完成大学学业便被召回国内的(绝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战阵中战死殉国,甚至还有违抗召回令,逃跑滞留的同学(容暌(kui,好像不是这个字)和另一位谭姓同学)。 但无论如何,这批幼童在他们或短或长的人生中所成就的'东西,应该是他们最难忘的回忆。

3、当庚子赔款留学生在20世纪初期重新继续起这段历史时,历史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两批学生走的都是同样的线路,先从海路到达旧金山,再坐火车横跨美洲大陆直达斯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过,在斯普林格接这批学生的已经是容暌,而不是40年前的容闳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但历史仍然继续前行。

4、容闳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国康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希望我今后有机会去那前往拜访凭吊一下。

再说一个花序吧: 虽然幼童留美学生中没有去康大的,不过在庚美赔款学生的一张合照中,出现了康奈尔大学的横幅。哈哈,Cornell, 雄起!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拍得很好,为我们展开了一部一百多年前发生的看似普通却将注定影响深远的事件,一部对于与这件事相联系的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传奇!

第二篇:《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11化工3班 孙璐璐 1132210074观看纪录片《幼童》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纪录片一开始介绍了留美幼童的产生过程,清政府的境况以及挑选留美幼童的艰难和优秀。那时摇摇欲坠的中国与清王朝的风云变幻与浮生百态,酝酿着、躁动着、嘶吼着、咆哮着,这样的背景下,这群15岁左右的孩子要出发了,在临行前拍了合影,从那里可以看出幼童们“身胖头广而面黑”,呆滞的神情透视着幼小生命的惶恐,那时的清政府等待着这一群孩子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等待着他们振兴清政府。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一个复兴的机会。这也为中国的自强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最终进程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就算是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最终在这样的制度下,也是无所用处的。容闳也算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吧,同样是时势毁了这个英雄。

我看着影像中那些老照片中已长成英俊男子的男孩儿们意气风发的脸,这是一种奇妙的魅力,吸引着我屏住呼吸,心扑扑跳动。此时照片中的他们,已经与六七年前未开化之时天壤之别,仿佛他们已然是世间最钟灵毓秀的生灵,是上帝最钟爱的宠儿,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伟大和历史而生。他们的神态和身旁的西方学子并无不同,同样的骄傲、同样的青春,在这个全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的时代,他们有信心掌握寰宇。而那些飘逸俊美的手书和画作,一点一滴倾诉着仿佛超脱了时代重压的男孩们的美好生活,他们作画、打猎、赛船、打棒球、与女孩约会,这些美好,或许是同时代的中国同龄人永远也不可能体会到的。

一直在想从开始到结束,是什么在不断加剧着我们对这一百二十名幼童的心痛与惋惜。“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心痛,我们流泪,是因为他们留给我们的历史剪影太美好。他们优秀、机敏,他们年轻、英俊,他们是体育健儿、也多才多艺,他们志怀 宽广、他们忧国忧民。他们代表了年轻、梦想、希望、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从一开始便命定的悲哀。每当我们想到这样一群本该是“椎鲁之子”的中国年轻人,竟然能够先于所有同时代人的步伐,率先走进自由文明开化的国度,在工业革命的最前沿回望自己落后愚昧的祖国时,我们的心中便会不由得荡漾起对命运的惊异和对这群骄子的爱怜。三

当幼童的历史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除了感叹他们的优秀之外,也深深的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可他们的命运却充满了遗憾与惋惜。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与无知,以他们的能力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就。

如今,我们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我们社会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国需要你们,留学生们,又有多少人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的。

以前或者现在,我们都得记住:热爱我们的祖国!

第三篇:纪录片幼童观后感大全

纪录片>观后感大全

1.传说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那么什么是信仰?从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奉,仰即崇尚。某种意识让人信了,还会奉若神明,且怀崇敬之心,尊崇有加。

自古以来,除了百家争鸣,诸子立说的春秋时期,我们大都被独大的儒家思想所深埋。儒家讲求入世,求功夺权,一时间“在其位谋其政”真正的意味(http:///)便是在其位才可有所作为。因此几千年的封建帝国莫不以争战权力为王。但朝代更迭,帝王变幻,权力从左手转至右手,没有哪个朝代真正让百姓跟从,让人民信服。当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我们才发现,其实中国并不缺乏信仰,中国式的信仰让整个世界都叹为观止,自愧拂如。

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国人救国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国的十月革命送来的一本中国人的信仰之源——《*********宣言》为中国革命点亮了希望之灯。这本书最杰出的诵读者当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正是这三位共产主义先锋开创了不同的历史伟绩,将黑暗的中国一步步推向光明。

《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因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斗争的意义所在。孙中山讲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客观历史下的三大斗争任务;毛泽东为张思德题写“为人民服务”,又把中国革命真正的意义写得更实。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们追寻的目标再一次推进。这三者全部都是以《*********宣言》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为普通百姓,为人民,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这便是中国共产党被跟随的最大理由,为自己谋幸福,争自由,为中国创未来。

我们的信仰何其单纯又何其伟大。

电视片《信仰》用不争的事实,用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再现着历史,呈现着现实,启迪着未来。让久已不闻枪炮声,血腥味的我们,又回到那个为信仰敢舍身的年代。

烈士的鲜血让世人警醒。那还未曾远去的身影,可否让今天的我们汗颜?

也曾为一己私利放弃原则,也曾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浑浑噩噩。或者丧失了斗志,辗转在夜莺与玫瑰之间,把人民的请陈扔在了一边。或者放松了自检,骄纵了体格,无视方圆规则,愚蠢地自恋。

信仰被踩在脚下。我们可曾为自己是个共产党人而羞赧。可曾为那刘胡兰一句“怕死不是共产党”而震撼;为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请赏,而忘记了张思德屡立战功,却仍乐意从一个小兵做起,最终为救同志牺牲在窑洞里,无怨无悔。

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99作文网整理)

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行尸走肉,无视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边,人民便

狠狠地把他抛弃。

谁乐意当没有信仰之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被小米加步枪打败的张学良总结得好:前仆后继。没有对信仰绝对的忠诚,何谈前仆后继?《信仰》中讲得真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中国人对信仰付出的代价之惨烈绝无仅有。中国人在追随信仰的道路上,创造的奇迹绝无仅有。

“绝无仅有”四个字如今看来简简单单,然而回望历史却不忍细述。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

今天让我们重拾信仰的话题,并不是我们缺乏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变成纸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楼阁之危。这且不是危言耸听,烈士的血迹未干,我们切不能忘记了肩头责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可依靠的强大后盾。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人终身的信仰。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如果我们丢弃了信仰,那么未来将暗淡一片。如鱼儿离了水,是蛟龙也困在异域。请让我们记住,我们要坚守,要获取的是什么,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强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让共产主义的光辉洒播在每一个人身上,唤起我们奋进的斗志。

其实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我想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个原因吧。时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坚定信念,在当今更加需要。

马·普顿尔说过: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共产党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坚定地去践行。我想,只要我们付出了,人民和历史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吧。

感谢《信仰》的播出,愿她如一剂良药,把当今中国的微恙早日治愈.2.信仰纪录片观后感【内容】:近日,在党组织的号召下我观看了大连党建网上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语的。

这部大型历史记录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员的感人故事,详细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旧社会中的苦难中国,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已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随时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虽然一次次奋起抗争,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让共产主义理论,走进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从《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到嘉兴南湖中共一大的召开,确立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从硝

烟和战火中走来,无数的铁证和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为了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真正的让人民当家作主。

90多年来,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旗帜。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在奥运志愿者的行列,在新农村建设的田野上,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大学校园的朗朗书声里,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无数党员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真义,丰富了共产党人信仰的时代内涵。如果说,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人的信仰构筑了精神高地;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总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们,则展示出共产党人为了信仰,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经载入史册。为了信仰,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让我们与时代同行,让信仰为我们导航,让更多更传奇的先锋故事,成为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也许做不到什么轰轰烈烈、建国立业的功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践行对党的忠诚、信仰。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作为共产党的一员,与时代同行,让信仰导航,扬起生命的风帆。

第四篇:《幼童》观后感

看《幼童》是一种幸运,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记录片也可以这样深入地撞击一个人的内心,让我在数月后的今天,依旧珍存着那份感伤,那份慨叹。

胸怀大志的容闳最终也未能圆满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我在屏幕上凝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试图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我试图回溯百年,与那些百年之前的灵魂对话,我试图追问,是什么,让这段原本可以辉煌的留美历程最终黯然收场?难道责任仅仅在清廷吗?

是的,我们承认,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须付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仅仅是清政府造成的吗?留美的幼童完全是无辜的吗?西方活跃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促使他们学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味沉浸在西方社会的娱乐和活动中。

回看今日,“留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当赤裸裸地面对一种异质文明时,冲突――文明的冲突使我们忧心,忧心当今的留学生,离开了昨日的母亲,忘记了归国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们终需铭记: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第五篇:《幼童》的观后感

看《幼童》是一种幸运,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记录片也可以这样深入地撞击一个人的内心,让我在数月后的今天,依旧珍存着那份感伤,那份慨叹。

胸怀大志的容闳最终也未能圆满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我在屏幕上凝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试图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我试图回溯百年,与那些百年之前的灵魂对话,我试图追问,是什么,让这段原本可以辉煌的留美历程最终黯然收场?难道责任仅仅在清廷吗?

是的,我们承认,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须付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仅仅是清政府造成的吗?留美的幼童完全是无辜的吗?西方活跃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促使他们学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味沉浸在西方社会的娱乐和活动中。

回看今日,“留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当赤裸裸地面对一种异质文明时,冲突――文明的冲突使我们忧心,忧心当今的留学生,离开了昨日的母亲,忘记了归国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们终需铭记: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第六篇:《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记录片,我对留美幼童的印象还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简短的几行字,几幅图中,“留美”原来不是什么风光、荣耀,而是与亲人、与祖国的“生死诀别”。留美幼童在美国原来不是书呆子,而是一群全面发展,完全能融入美国社会,又不失为中国人根本的精英。留美幼童回国后的命运,原来不都像詹天佑、唐绍仪那么令人称赞,许多人战死沙场、血染海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留美幼童晚景原来颇为凄凉,被历史潮流所遗忘、抛弃。

从头看到尾,我只有震撼,从发尖到脚跟的震撼。我第一次透过时空的阻隔看到了百余年前在惊涛骇浪中远涉重洋,为国赴命的那些人幼稚而鲜活的面庞。这种发乎内心,用生命去诠释的爱国情感,历经百年至今仍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国青年学子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他们悲剧性的结局又令我惆怅不已,不得不思考一身才华的他们为何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我们这一代人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祖国真正繁荣强大起来,永不重蹈那不堪回首的覆辙。

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用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去想清,用一生去实践。

《幼童纪录片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