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日出》观后感

时间:2023-05-11 00:39:42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3434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曹禺《日出》观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曹禺《日出》观后感》。

第一篇:曹禺《日出》读书笔记

这两天浏览了下《子夜》和《日出》,都是讲上海1930年代,但感觉就像是在写现在的事情,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种金融工具……真是无语了……对民族资产阶级来说,困难多得仿佛是在午夜,离黎明还很远,而对整个资本主义来说,日出是否真的带来了光普照?还是寒意犹在?以前只听说上海在1930年代各项指标远超香港和东京,是远东最发达的大都会,这两本书可以给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启发。

尽管一开始就觉得潘月亭令人作呕,但是一直恨不起来他,仔细想想,他毕竟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员,也许和《子夜》里的主人公一样,做不了实业才去做投机、做公债、做地产,这不正是近年来很多本土企业家的缩影吗?民间力量做金融也许会被处以极刑,《日出》里的潘月亭最终也很可能是死路一条。结尾处上下级之间的一番斗争简直有些滑稽:他们本质上是一条船上的人,何苦打得你死我活。作者的悲悯之心值得赞美。

和潘月亭相比,估计没人不讨厌张乔治,这种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集于一身的人,既缺乏企业家精神,又可以肆意掠夺财富,而且绝对无情无义、非常虚伪做作。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寄生虫。金八大概暗示了旧上海的头子,但多少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没有直接害死“小东西”或威胁陈白露,他好像还是对掠夺潘月亭之流更感兴趣。在公权缺失的背景下,出现这种乱象确实不足为奇,也实在令人感慨。

对一些底层人物的描述揭示出社会保障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不可或缺,但黄省三确实没有理由害死自己的孩子,他也实在是太懦弱了。李石清则非常可怜。对比剧中的各位女主人公,我们应该庆幸今日的女性能够有机会进入职场,从而获得生存的权力和最基本的尊严。同为被的小白脸和金丝雀,胡四和陈白露内心都十分痛苦,不然也不会耽于享受、挥霍无度,但陈白露明显要比胡四高贵得多,这也显现出了作者对女性的关心和爱护。

王福生这样的市侩者,我们只能希望越少越好,尽量不要再有这样的土壤了。而方达生这样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日出以后的现代人,多少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毕竟剧本整体的悲剧色彩实在是太浓了些,作者仿佛是刻意要收集当时上海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面,读来很容易令人胆战心惊。顺便说一下,陈白露的两段台词,关于她挣钱的`方式和对婚姻的论述,确实十分震撼,也发人深思,不仅是时代的最强音,也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第二篇:曹禺《日出》读书笔记

在《日出》中,反复出现着这样一句话:“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了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不禁让人觉得无比的悲哀与无奈,在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世界里,无论是奢侈糜烂的资产阶级,还是为生活苦苦挣扎的小人物,都在黑暗中生活忙碌,太阳照不进他们存在的阴暗角落,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展露出的或是人性的丑恶与扭曲,或是对不公世界的控诉和无可奈何。

陈白露,这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女性,她的名字似乎就暗示了她的命运。她是黑夜里一颗晶莹的露珠,弥漫的夜气给她蒙上一层污垢,但她的内心是纯洁的,透明的,盼望着日出,向往在阳光下一展清亮的光辉,可没等太阳出来,就消失了。陈白露的性格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一个交际花,我们看到腐朽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上的烙印。

她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着男人,以至有人说她是“玩世不恭、自甘堕落的女人”。但有时她做事又是那么的认真,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渊,但却陷在物欲的享受中难以自拔。曹禺先生这样评价陈白露:“她才二十三岁,时而像是久经风尘,时而又像单纯的少女;时而玩世不恭,时而满腔正义;时而放纵任性,时而感伤厌世……”她是出身在“书香门第”的“高才生”。在堕落风尘前,还是社交的明星。

这一切条件造就了她自尊、自负的性格。她看不起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和乔治张那样的人,明白“这些名誉的人物弄来的钱”并不名誉;但她又混迹于他们中间,享受着物质上的丰裕生活。她要尊严,又很骄傲。她的优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样的人给她的,但她却说:“我没有把人家吃的饭硬抢到自己的碗里。”“我的生活是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的。”“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对待潘月亭、乔治张这一行人,陈白露也并不像一般的交际花那样曲意奉承、唯唯诺诺,反而可以说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她表现得十分任性,只是为了救小东西才第一次谢谢潘月亭、第一次说他是个“好人”。陈白露和那些喜欢她的男性之间,与其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不如说是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为恰当。

陈白露也曾经幻想过幸福而浪漫的爱情,就像许多“未经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样“羡慕着自由”、“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但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乐毕竟总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会放开人的”。应该说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因为她拒绝的不是爱情,不是自由,而是普通人的平淡生活。这是“解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爱情追求,带有幻想性,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既又追求那种海市蜃楼般的爱情,又不懂得爱情的意义。所以,婚后的“平淡、无聊、厌烦”,只能是个性思想解放给她带来的精神悲剧。这位“夕阳天使”,在希望破灭之后,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告别生命,她悲哀地发现:“我救不了小东西,正像我救不了自己。”

第三篇:描写《日出》的读后感

《日出》创作于1935年,该剧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描绘了日出之前高级旅馆与下等青楼内黑暗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旧中国剥削者的荒淫和残暴,剖示了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悲惨。

在《日出》中,反复出现着这样一句话:“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了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不禁让人觉得无比的悲哀与无奈,在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世界里,无论是奢侈糜烂的资产阶级,还是为生活苦苦挣扎的小人物,都在黑暗中生活忙碌,太阳照不进他们存在的阴暗角落,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展露出的或是人性的丑恶与扭曲,或是对不公世界的控诉和无可奈何。

陈白露,这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女性,她的名字似乎就暗示了她的命运。她是黑夜里一颗晶莹的露珠,弥漫的夜气给她蒙上一层污垢,但她的内心是纯洁的,透明的,盼望着日出,向往在阳光下一展清亮的光辉,可没等太阳出来,就消失了。陈白露的性格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一个交际花,我们看到腐朽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上的烙印。她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着男人, 以至有人说她是“玩世不恭、自甘堕落的女人”。但有时她做事又是那么的认真,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渊,但却陷在物欲的享受中难以自拔。曹禺先生这样评价陈白露:“她才二十三岁, 时而像是久经风尘,时而又像单纯的少女;时而玩世不恭,时而满腔正义;时而放纵任性, 时而感伤厌世……” 她是出身在“书香门第”的“高才生”。

在堕落风尘前,还是社交的明星。这一切条件造就了她自尊、自负的性格。她看不起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和乔治张那样的人,明白“这些名誉的人物弄来的钱”并不名誉;但她又混迹于他们中间,享受着物质上的丰裕生活。她要尊严,又很骄傲。她的优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样的人给她的,但她却说:“我没有把人家吃的饭硬抢到自己的碗里。”“我的生活是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的。”“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对待潘月亭、乔治张这一行人, 陈白露也并不像一般的交际花那样曲意奉承、唯唯诺诺,反而可以说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她表现得十分任性,只是为了救小东西才第一次谢谢潘月亭、第一次说他是个“好人”。陈白露和那些喜欢她的男性之间,与其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不如说是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为恰当。

陈白露也曾经幻想过幸福而浪漫的爱情,就像许多“未经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样“羡慕着自由”、“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但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乐毕竟总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会放开人的”。应该说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因为她拒绝的不是爱情,不是自由,而是普通人的平淡生活。这是“解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爱情追求,带有幻想性,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既又追求那种海市蜃楼般的爱情,又不懂得爱情的意义。

所以, 婚后的“平淡、无聊、厌烦”,只能是个性思想解放给她带来的精神悲剧。这位“夕阳天使”,在希望破灭之后,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告别生命,她悲哀地发现:“我救不了小东西,正像我救不了自己。”

剧中还有许多人物,像“ 老实、迂腐、怯懦无能”的黄省三,机敏狡诈又巧于逢迎,最终历尽人生大喜大悲的李石清,相比于这些在黑暗中生活而混沌着挣扎的人,方达生则让人看到了一丝天亮前的曙光,他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太阳升起来了, 黑暗留在后面……而且太阳是我们的,我们正醒着。”在戏剧的最后,他竟然下定决心:“我只是想有许多事可做的。我们要一齐做点事,跟金八拼一拼……” 尽管可以料想的到这种反抗无疑于以卵击石,但是我认为一切对时代黑暗的反抗都是从懵懂幼稚走向成熟清晰的,相对于陈白露的看透一切的厌世与诸多小人物的委曲求全,方达生不是更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吗?就如夯歌那“ 浩浩荡荡向前推进的呼声”,呼唤新的世界,新的文明。

日出让那些背弃阳光的人在黑暗中沉沦,让追求阳光的人向着光明走去,这并非是空漠的幻想。作者用日出的万道曙光来照亮世界,来给予人们希望与力量,这是对人性心灵的救赎,也是对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疾呼与救赎。

《曹禺《日出》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