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幼童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幼童纪录片观后感》。
第一篇:《幼童》的观后感
那些特别的留美幼童背景: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
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通过观看留美幼童的影像资料和老师的所教授的内容,留美幼童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批官派性质的留美学生,我觉得当时的清政府,至少还有一些很有头脑的大臣们,能够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中国的幼童走出国门,去掌握外国的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觉得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而且那时候的美国,正是一颗冉冉的新星,把中国的幼童派往美国是很明智的,因为正如大家所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把中国的未来的希望栋梁之才们派往美国会让这些年幼的孩子更好的更快的融入新环境。
不可否认的是,那些幼童的刻苦精神以及认真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的。那时候的他们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一年之内能够和美国的小孩很顺利的交流,这是一种很高的学习天赋,而且在美国的学校中,中国的幼童们总是能够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国的八股制度确实一定程度上把中国人的学习精神给扼杀了,所以小孩子们才会如此忘我的沉浸于西方科学。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老百姓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海外留学的教育是多么必要的,因为当时号召海外留学的时候,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是并不会出去的,他们骨子里面认为科举的道路就是他们所追求的,更没有想到的是国家在这个危难时刻的需求,那时候的很多人只是在碌碌无为的混着日子,根本没有想到在这种时刻应该如何拯救自己生活的世界。而真正被派往美国的大多数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当时的家长们应该完全不会想到去往美国的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很多都变成了为建设中国而奉献过很多的人吧。这些留美幼童中有很多成为了优秀的人,他们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来到的一个新环境,特别是尚未成长的孩子,在中国封建的社会所得到的教育和在美国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时不可避免的,一旦他们从一种相对于禁锢的社会中走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会一下子迷失自己,很可能很多时候就会忘记自己当初出门的意图,往往就会忘记自己当初的誓言与约定,忘记老祖宗的儒学教化,所以总会有一些人在外面的世界会看花了眼,一下子忘记自己的任务,所以,留学生中会有偷偷溜走,不愿意回来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虽然是少数,毕竟呈现了一些问题,那时候的清政府,一味的压榨老百姓,当那些幼小的孩子到达远离家乡的异国他乡之时,难免会对外国的文化会有兴趣,如果是当时有策略的引导,我觉得这种现象毕竟会少一些。如今的我们不需要政府专门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先进技术了,相反的,争先恐后的莘莘学子们每年为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而努力着,可是真正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们却似乎远小于离开的数量,甚至有些人在出国之前就打算将来生活在别的国家,甚至想抛弃自己的文化,我很想不通,政府为我们提供如此好的环境,我们理应在外面好好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这样说的有点片面,但是越来越多“镀金”的留学生们不愿意归来是一个铁铮铮的事实,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国家是一种凝聚力,我们应该把国家的利益考虑在第一位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外国美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觉得,还是我们我们应该想留美幼童中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一样,好好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
第二篇:《幼童》观后感
刚刚终于把5集纪录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动,或更确切的说,是振奋。
1870-1881年,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的学习经历,这段历史,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忧国官员的创世之举,更是容闳先生在1852年就定下的历时十八年才实现的一个持之以恒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却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了一个个将永远被后人记住的传奇故事,而他们回国后所成就的事业与成绩,更是对这项幼童留美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观片后,有几个感想,还深深地让我沉思:
1、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堪称真正的战略家与爱国者,他们看事的深远,笼络人才的用心,振兴衰亡王朝的奋斗,当体现在留美幼童这件小事上时,是如此的深刻与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运的读完大学的(詹天佑与欧阳庚),有不幸早逝客死他乡的,又尚未完成大学学业便被召回国内的(绝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战阵中战死殉国,甚至还有违抗召回令,逃跑滞留的同学(容暌(kui,好像不是这个字)和另一位谭姓同学)。 但无论如何,这批幼童在他们或短或长的人生中所成就的东西,应该是他们最难忘的回忆。
3、当庚子赔款留学生在20世纪初期重新继续起这段历史时,历史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两批学生走的都是同样的线路,先从海路到达旧金山,再坐火车横跨美洲大陆直达斯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过,在斯普林格接这批学生的已经是容暌,而不是40年前的容闳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但历史仍然继续前行。
4、容闳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国康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希望我今后有机会去那前往拜访凭吊一下。
再说一个花序吧: 虽然幼童留美学生中没有去康大的,不过在庚美赔款学生的一张合照中,出现了康奈尔大学的横幅。哈哈,Cornell, 雄起!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拍得很好,为我们展开了一部一百多年前发生的看似普通却将注定影响深远的事件,一部对于与这件事相联系的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传奇!
第三篇:《幼童》的观后感
看《幼童》是一种幸运,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记录片也可以这样深入地撞击一个人的内心,让我在数月后的今天,依旧珍存着那份感伤,那份慨叹。
胸怀大志的容闳最终也未能圆满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我在屏幕上凝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试图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我试图回溯百年,与那些百年之前的灵魂对话,我试图追问,是什么,让这段原本可以辉煌的留美历程最终黯然收场?难道责任仅仅在清廷吗?
是的,我们承认,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须付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仅仅是清政府造成的吗?留美的幼童完全是无辜的吗?西方活跃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促使他们学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味沉浸在西方社会的娱乐和活动中。
回看今日,“留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当赤裸裸地面对一种异质文明时,冲突――文明的冲突使我们忧心,忧心当今的留学生,离开了昨日的母亲,忘记了归国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们终需铭记: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