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第一篇:《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在现今这个我们所生活的后现代时代,关于现实的基本性质的困境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活以及“是”什么的一个核心要素。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的体现,后现代性强调的是我们的社会世界的多元性、相互联结性和全球性特征。
后现代主义则是关于现实的哲学和理论思维,他质疑现实的单一性质,并怀疑我们能用绝对术语去认识有关的现实。他把现实看成是多元的和被社会建构的。
我们关于“真实”的经验总是以符号、象征物和话语为中介。
从字面上讲,超现实的意思就是在真是智商,超越真实和在真实之外。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把我们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换言之,就是我们假设在现实和认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当提到超现实时,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并非真正的真实。或者,也可进一步说,没有事物是真实的,除非我们认定它是真实的,尽管我们很快就会忘记现实的非真实性。
从积极的方面看,后现代的视角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以一种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但它也对我们所依赖的、能提供给我们确定性和目标的文化提出了疑问。
消费主义就是后现代性的核心。在后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是强制选择:选择不仅仅是一种取舍,更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并且我们选择不限于食宿的东西,我们甚至要选择伙伴,信仰,身份。
通过预测一个被经济而不是国家身份结合起来的全球社会,人口统计学家韦斯预言:“随着国家边界的逐渐消失,地球村将最终成为一个簇群的世界。”处在相同经济簇但却是在不同城市或国家的人们,将比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却处在不同经济簇中的人们又更多的共同点。那些拥有充足资源来投资以增进他们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人,其资源使得他们与在同一群体的其他人而不是那些他们当地社区的人联系更紧密。
作为赛博人,不仅仅是一个人机合成体;它还使自我和非自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孤立的自我让路于网络化的自我。
我们是灰色的。罗德里格斯用这个隐喻来描述在民族、性特征和文化方面交叉的边界:“灰色,并不必然具有一种颜色上的意义,但却只有灰色是必然的,因为它是混合的、困惑的、结块的、不纯的、未经高温消毒的。”
后现代生活的一个经验就是,生活中并没有单一的历史和单一的经验。可能对于在后现代时代现实发展的最好比喻,就是一个可以使我们从常常对立的现实中跳出去的舞蹈。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舞蹈的本质,实际上也只有这样做,社会学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积极的未来。
第二篇:《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2000字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温习一遍《社会学的邀请》中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今天我们来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差异性后果”和“系统研究”,而关于“系统研究”,我们可以将它放在“关于社会学研究的一些方法”当中。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这一部分在本书中并未单独抽出研究,而是贯穿整本书的阐述。我们可以从地位、权利、特权、资源、选择等角度简要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或许说“联系”更加确切。
首先,我们会有一个较为易于接受的事实:我们的地位、权利、特权都不尽相同,我们所获得资源,面临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稍稍推论,处于相似的地位,所拥有的权利、资源等或会相近。如书中所言:“处于相似地位的人往往具有相近的喜好,并会做出类似的选择”,“通常也会面临相同的难题”,“拥有获得相似资源的途径”。也即是说,“个体所能遇到的相会与障碍是由其社会地位决定的”。
我们都知道的是,社会存在分层,自然就有权力、地位的不等。而相应的,资源获得的途径,资源的多少、好坏,面临选择的机会,选择的优劣,都不会是相同的,甚至说是差异巨大。而这种差异通过代际之间的传递、影响,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难免囿于上一代际给予的地位、资源、关系网络的限制。当然这种限制并非不可打破,在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层级的向上流动愈发频繁,社会提供的相对公平的平台或机会也逐渐增多,这种限制对我们的掣肘也会相对地减弱。
韦伯曾提出“生活机会”的概念:“个体可能获得的成就是以其所能得到的资源为基础的`”。概而论之,个体的成就主要依托于他生活的小群体,这个小群体的地位、资源、关系网络等等构成了个体成长的基础,亦即成长的“跳板”;同时,这些要素也成为了他日后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们简要做个小结,我们可以说,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异常紧密―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抑或说是常识。联结社会化中,“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发展”这一论述,我们可以有一种双重的认识,即“认识到个体的作用,也认识到社会的作用”。
差异性后果:
社会学不仅研究“是什么”,还有解释“为什么”,以及回答“怎么办”,差异性后果即是关注社会各项资源是如何分配的,并根据资源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来分析分配的结果,从而“揭示和分析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当然,社会学更关注社会权力,更注重对社会权力的分析,社会权力、资源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如何使这种影响朝着好的、利于个体成长的方向发展,大抵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社会学的一些方法,我们可先了解收集资料方法和研究资料方法。前者有调查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后者分为定量法和定性法。
收集资料方法:
1、调查法
这种方法是社会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它主要由问题组成,以书面形式出现(如调查问卷)。大多数问题设计采用封闭式结构,即“问题答案以选项的形式被预先设定”。
2、参与观察法
又名实地研究法。此方法中,资料来源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是研究者对日常生活的主动参与的结果。这一方法有助于得出较为清晰的认识,不必拘泥于一些预先设定好的问题。
3、访谈法
这是一种介于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之间的方法,它可以融汇以上两者的优点,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被访者更加充分地表达自我的想法,读后感也可以使调查者拥有“询问附加性、深究性问题的机会”,从而使双方更好的互动。但显而易见的是,与调查法相比,访谈法更花费时间与资源;与参与观察法相比,则显得纵深度不够。
4、实验法
实验易于验证因果关系,即个体或群体受到的实验变量的影响与个体或群体特征、反应之间的关系。在经典的社会学实验中,“实验变量被视为引起不同反应的根源”。在社会心理学的课堂上,我们已了解了实验法的诸多缺点:涉及伦理时易影响实验对象;实验室实验缺乏真实性,与真实生活剥离;模拟实验则难度较大,需不被人识破。
二手资料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现有的资料,如档案、记录、数据库,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说是定量的。
研究资料方法:
1、定量法
这种方法强调用数字或统计学的方法计量与分析数据资料。与之相对应的,收集这类资料常用的方法是调查法。
2、定性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倾听与观察他人,接受他们对自己生活发生之事的理解。与此对应,收集此类资料常用方法为参与观察。实际上,社会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两种方法都用到,只是侧重面不同。作者:俗世游鱼
第三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在众多老师的怂恿下,怀揣着各种熟悉感细致地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首先,孩提时代的乡土印象再次浮现:五线谱般的电线杆上鸟儿叽叽喳喳,清澈见底的小溪流里鱼儿欢蹦乱跳,绿油油的田野上牧童的短笛在轻声歌唱,一垛垛的稻草堆背后孩童们你藏我躲……可是,回首今朝的乡土概貌已不同往昔,禁不住泛起内心那股暖暖的乡土涟漪。
很是惊诧,费老在“乡土本色”一行文中提到,他初次出国时,他的祖母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看到这,心里暗暗惊喜那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是什么,并不是神秘的贵重物品,你是否也知晓了。后来,他祖母避人和他说了,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惊诧完后,也诉说一段我曾不敢启齿但与之相似的经历,第一次离家求学时,我母亲,不算很老的农村妇女,也是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放在了我箱子的最深处,好奇地问:“是什么?”母亲语重心长的说:“给你保平安的,希望你出门在外一切平平安安……”一直压在箱底,直到后来算是翻箱倒柜找东西时,又显眼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它,一g灶土和几颗茶粒。
这就是暖暖的乡土,不仅有母爱的寄托,还有那淳朴的乡土情缘牵系着。
我,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乡村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很深厚、很诚挚的埋藏在心底。一踏进大学,身上那股“土里土气”的质朴俨然与外界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又生怕与乡村有关的“味道”将随着喧闹的外界渐行渐远,所以,有时就特别想回到过去看看,小时候的村庄、暑期支教的乡村、大一学习生活的南平校区。摸摸那片烙上童年脚印的黄土地,嗅嗅那乡土的味道,那是被自然孕育着千百年的村庄;在支教的期间,重温童年幼稚的游戏,阳光下童真无邪的笑脸洒满大地,充分展现孩子快乐的本性;怀念静谧的南平校区,修身养性,与世无争,悠闲的学习、生活便是一种享受。一种厚重感油然而生,这不正是某年某月后所向往、所追求的吗?
将来的某一天,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拥有半亩良田,披星戴月,荷锄而归。远离城市的喧嚣与人际的勾心斗角,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享受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生长在暖暖的乡土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那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也许,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能明白泥土的可贵,才能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基层具有浓厚的乡土性。虽然,城里人藐视乡下人土里土气,但是,在乡下,“土”是我们的命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季节的更替,锄地播种,精耕细作,尽管寸草不生,仍然期盼能从土里长出希望,收获果实。
或许,哪里来的最终本该回到哪里去,一如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立足于用汗水浇灌的那一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沉默而苍黄的土地,以此来报答那暖暖的乡土养育我们世代族人的大恩大德。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第四篇:《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
《青铜葵花》纯净得就像清晨的一滴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动人的光芒。每一次读它便是每一次的感动,每一次放下便是每一次的沉思。
青铜是一个从小生活在乡村的一个男孩,葵花是一个生长在城市的女孩, 一个特别的机缘,让青铜和葵花成了兄妹。这让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直至葵花12岁那年,她离开了农村,在青铜的不舍中回到了城市。读着《青铜葵花》,我的心在苦难中坚强;读着《青铜葵花》,我的心在爱中徜徉……真是因为青铜,我明白了什么叫大爱无痕。
故事的主角――男孩青铜,他因为大火而失去了美妙的声音,他所经历的苦难实在是多。这些苦难就像是他人生的一块磨砺石,不仅没打垮他,还让他在苦难中一次又一次为了葵花做出了勇敢而又充满爱的抉择。当素不相识的女孩葵花来到家里,他把唯一的读书机会让给了葵花,要知道他是多么向往那个教室啊!当家里没有灯,为了方便写葵花写作业,他每天都去芦苇荡里抓萤火虫。为葵花做这独一无二的“荧火灯”。当葵花要付学费时,在大冬天去镇上卖芦花鞋,为了凑齐这笔学费,竟然把自己穿着的唯一的一双芦花鞋也卖了出去,在冰天雪地里光着脚回家。在大年初一,葵花要上台表演,但缺一条银项链,哥哥不管手脚的冰冷做了一条美丽的冰项链给妹妹,让妹妹成了舞台上最漂亮的一个。当葵花走后,他的那一声“葵花!”让人心痛。 那是一种泪在眼里,却流不下来的心痛!同时这份心痛演绎的又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这份情就在“荧火灯” 、芦花鞋、冰项链、那一声“葵花!”的喊叫中……这情就是兄妹之情,是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要亲一百倍,一千倍的情。看完整本书,我为青铜经历的苦难而感动,更为葵花有这样一位哥哥而高兴。
捧着《青铜葵花》,我如同光着脚丫走在麦田上,不为什么,只希望到达着麦田那边的那棵树下,靠在那里,让晨曦照在身上,看着草,看着麦子,看这田垄,看着人生,享受着在苦难中永恒的兄妹之爱!
读完《青铜葵花》后,我的脑海中已经将这两个兄妹烙印在心底。男孩青铜,女孩葵花,也记住了大麦地。在那里,人们演绎着人情的温暖、患难的真情、纯厚的友情……
葵花,一个来自城市的小女孩,羞涩的笑容,让所有人不由想到葵花田里优雅而柔和的葵花。爸爸的意外去世,给她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也让葵花融入了青铜的家中,
青铜,大麦地里倔强的小哑巴,怪异的行为,让所有人捉摸不透。可是在某种机缘巧合下相遇的纯真的葵花面前,却只是一位形影不离的哥哥。
闪烁着清冷而古朴的色泽的青铜,暖调而优雅的葵花,拥有多少气韵。也许正因为如此,青铜与葵花之间的缘分,使他们以兄妹相称。
为了让葵花上学,青铜毅然舍弃自己读书的机会,每天接送葵花;为了让葵花在舞台上更加光彩照人,青铜冒着严寒制作了一副独一无二的冰项链;为了让葵花可以安心在家里读书;青铜不惧蚊虫在草丛里捉萤火虫为葵花做纸灯……在这幕幕中,我收获的是莫名的感动。
在葵花12岁时,一艘白色的小轮船无情的斩断了葵花和青铜的兄妹之情。青铜看着河的尽头,望眼欲穿,当葵花的影子在青铜面前若隐若现时,青铜声嘶力竭:“葵――花!”青铜不再沉默,青铜葵花的兄妹之情也不再遥远了。
合上书,青铜与葵花的故事,仍留在我心中。就算过去十年、几十年,我也不会忘记青铜葵花的缘分,不会忘记这一份感动。
第五篇:《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今天把社会学的邀请看完了,200多页的书,深受启发。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差异性结果的系统性研究。针对我们个人能够解释我为什么按照我做的这样做,我为什么按照我想的这样想的'问题。
作者第一章抛出了对于社会地位的讨论,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能够取得的成就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地位能够决定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持有的信念、我们所获得的资源。处于相似社会地位的人,倾向于做出相似的选择。
社会地位决定了我们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包括物质和经济资源、社会关系资源、文化资源。
通过对于社会地位的讨论,作者对社会学做出了定义,并分别讨论了个人、群体和系统性定义的作用。第一章,描述了社会学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先通过预测,做出假设,再通过采集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归纳法通过实地采集大量数据,在分析获得的数据,得出结论。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分别介绍了社会学三巨头: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的理论并对比三者理论的异同点。这些大理论倾向于从宏大的社会场景中去分析群体和社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最后作者转向分析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通过个人的行为,去分析整个社会,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最后作者提出了很多针对个人行动的建议,通过这些建议去践行社会学,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第六篇:社会学如何入门:答小磊
小磊你好!
感谢你的来信。我从进入社会学专业已经有7年了,所以呢,你说要我给你开个社会学入门的书单,我是很愿意的。但是我要先说,我并不是社会学专家,所以我给你开个书单,仅仅是推荐性质的,供你参考,不替代你的导师或者你的偶像给你的指导。
我不清楚你的基础怎样,也不知道你是学生,还是工作了,所以下面我开的书单,是针对毫无社会学基础或者有一点点基础的,也就是说入门书单。至于入门之后要怎样,那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面说的,得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网上有很多入门书单可以搜索到,但说实话,我看过那些,基本上属于瞎开,后面我会一一说明的。
《与社会学同游》、《社会学的邀请》是不错的两本书,可以从这里开始看。看完了你能大致了解一点社会学是怎样一门学科,都研究点啥。主要就是找点感觉。
然后你可以看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林耀华的《金翼》,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吴毅的《小镇喧嚣》。(吴毅老师曾经和我们聊,说他写完这本书后,很多文学杂志找他约稿,以为吴毅是个小说家呢!可见这书,是很好读的。不过书后面有约占全书1/5的分析,非专业人士就不必看了。)这四本书,都很容易看,基本属于故事型的,看起来跟看小说感觉一样,但是能够让你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个从历史到现实的大致了解。从这里还可以延伸到社会学的分支——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中去。因此,这几本书,好看,但是你要多看一遍就最好。
然后呢,再看一本孔飞力的《叫魂》,这个书故事讲得非常好,是一本经典,看完了要多想想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中,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这之后,看《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也是以一个短时间的切面为中心,展开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分析。都是非常好读同时也经典的读本。
看完上面那些,你会觉得,有点点意思了。不过你可能怀疑,这都没写“社会学”三个字啊?对,是的,可是这很重要,你读着读着就知道了。
网上很多人问,社会学怎么入门啊?然后有人答:看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吉登斯的《社会学》、乔纳森·特纳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怀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如果你真这么看,那就糟糕了。就算是以后四年可能都要学习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一开始看这些书,只能让他们感到烦躁恶心。说我自己的体会吧,这些书都是进入社会学专业4年后我才开始看着看着有点感觉的,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我读了三遍,才感觉能够初步把握他的思想了。这可能是我太笨的原因吧。如果你觉得自己天资聪颖,你就可以从这些开始。
接着,开始看点有点点难度的社会学著作。祖师爷级别的涂尔干,有《自杀论》《社会分工论》,分析自杀问题的,既有社会学的方法论意义,又有现实感,值得看;然后是怀特的《街角社会》,作者小哥居然卧底黑帮,然后写了这本书,很有现场感,看起来很过瘾,这也是社会学魅力初现的时候了。这两本书看下来,你会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个感觉了,然后可以自己扩展了。接着还可以看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很小的书,可是很有分量,老实说,我看完了,觉得马克思是个很不错的学者,他的很多书都很有价值的。只是后来到列同志那里,就与泼妇骂街了无异了……被列同志大骂过的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巴枯宁的《上帝与国家》实际上是很好的书,有兴趣的找来看看。这些书看完了,你就开始感受到一种深度的力量了。要是你看不下去,就不要看了;要是能看到这里,那么下面的书单对你就有效。
《现代性与大屠杀》、《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这两本读一读,感受下现代后现代派的感觉。还有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的变革》。实际上看鲍曼、齐美尔的书就差不多了,那些个晦涩的波德里亚、哈贝马斯等等,可以先不看。如果你对后现代很有兴趣,实际上隐含的意思是,你对系统是缺乏了解的。后现代的书就行革命檄文一样,很振奋人心,很有激情,其实自己去研究,东西不多。如果你未来要继续研究社会学,那么先古典,再后现代吧。
看到这里,你就可以找韦伯的书来看了,比如先看《学术与政治》,这两篇演讲是很有价值意义的,不单纯的是社会分析,告诉你为什么要搞学术,为什么要有政治。韦伯的另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吹的很神,彷佛不说这个,你就不懂社会学。书是很不错,可是呢,并不是说你没读他就代表你不上档次,这完全是误解。韦伯还有一本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那是工具书,大哥!很多人用这个来入门,简直是牛逼闪闪啊!这本书是放在书桌边,看韦伯的其他的书的时候,碰到概念翻一翻。韦伯是大家啊,向拉康一样,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概念非常多,你不看他们的概念词典,就很吃力。有空你去瞅瞅拉康的,那他的概念词典,跟朗文英汉大词典一样厚。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等等,如果你是以后专业社会学研究,那么是必须看,如果不是,就跳过吧,没事儿的。(插一句:你如果一定要看,不要看林荣远翻译的,忒烂!)
能读到这个地步,你相当于社会学专业读到大三了。开始看点稍微理论的书。如,齐美尔的《社会学》《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时尚的哲学》。然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福柯的书还可以看《疯癫与文明》、《不正常的人》《性经验史》。这些看得差不多了,看齐美尔的《货币哲学》,最好读两遍——注意不是简写版,是原版。到这儿了,你就该反思反思了,现在是时候看《社会学的想象力》了,此时你会发现,原来米尔斯在书评评论过的思想流派和人物,你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了,那你的感觉就会很好。
最后,看一本书,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要是能看完这本书,然后自己独立写个三千字的读后感,那么,我可以宣布,你毕业啦!曼海姆的这本书,很不好读,但是是社会学中的极有分量的著作。差一点,读《单向度的人》《启蒙辩证法》,写个读后感,也能毕业。
不过,实际上很悲哀,现在大学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大家都很忙,有微博、知乎要刷,有微信要摇,在豆瓣还有约,最近上了《环太平洋》,不看落伍了,哎呀,真是太太忙了,看书的时间真的很少。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你已经工作了,给你四年时间,能把我上面说的书都看完,你在我心目中,那就牛逼闪闪了。
然后,你就可以自由扩展了。可以向分支社会学发展,也可以去其他学科门类瞧瞧,都会很有收获的。比如现在很热的性社会学,李银河的研究很值得看,她的书对中国来说有启蒙意义。现在还有交通社会学、海洋社会学等等更奇葩的分支。如果你白天上班或读书,周末和晚上刷知乎,你还可以自己发展出一个知乎社会学啥的。而且现在中国天天吹跨学科研究,很不靠谱,我知道一个老师,先写一本《社会经济学》,然后写一本《经济社会学》,居然靠这两本书评上了教授!牛逼闪闪啊!
最后,你可能觉得我开的书单,对比那些常见的书单,很不正统。是的,我本人也不正统,一贯自由散漫。你看这个书单也好,如果你不喜欢,可以看《社会学概论》,那是真的中国社会学教学体系的正统体现。我曾经在研究生招生面试中,碰到一个同学,好像是山东曲阜师范来的,那哥们儿背了7遍《社会学概论》,你说个概念,他能告诉你在哪一页哪个位置,内容是什么。很不幸,他被拒了。
还插两句:波普洛的《社会学》,主要作用是放在书架上向别人表明你是这个专业的。艾尔·芭比的《社会研究方法》既不要看也不要买,这哥们不做社会学调查研究,却教你怎么搞研究。个人觉得很不靠谱儿。国内也一样,写研究方法的书的人,基本上研究做得都不好,大牛们很少告诉你他怎么搞研究的。——等我牛逼了,我当然也不会告诉你我怎么牛逼的。
总之,要读的书很多很多。那么往后,看你自己造化如何了。
祝好。
黄健 2013年8月23日晚 源湖
huangjian@hust.edu.cn
题图来自:Sociology fun。在此致谢。
喜欢手机看文的同学可以加我微信公号:huangjians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