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3000字读后感(推荐6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3000字读后感(推荐6篇)》。
第一篇:读后感30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历史上一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其内容丰富,跨越年限之长也是比较少见的。读完这本书后感想也是很多,从各个角度都有不同的感受。历史,文化,人物,计谋都给人很深的印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治通鉴让我对中国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交替都有了比较清晰地概念。从周纪开始,每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资治通鉴里因为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所以给人的感觉特别清晰。资治通鉴里面不像三国里面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样明明白白的展示着天下的格局变化,而总是以某一个集团为主线来写的。也有各个集团之间的斗争,但是其势力格局很不清晰。在历史的潮流中,胜者为王败者寇始终都是真理,然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时候是分裂的局势,没有一个绝对的胜利者,势力相当,可能同时有十几个或是几十个国家机构存在,在司马光对主线的选择上也就带有了几分个人色彩,认为那个国家是正统,其余的则不予承认。这很容易看得出来,比如说三国时期,有魏纪,而没有蜀纪和吴纪。对他的观点我不加以评论,以示对作者个人观点的尊重。历史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在乱世,能做将军的都不是文弱书生,而以身强体壮的有地痞流氓性质的人居多。因为乱世里没有人愿意和你理论,武力才是真理。在汉纪里面写刘邦打败项羽后刚刚称帝的一个小故事里面就可以看出来。刚刚结束战争,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刘邦一次宴请将士们喝酒,酒会上将士醉酒后有的就大吵大闹,有的干脆拿出佩剑砍厅堂里的石柱,让刘邦很不舒服,他根本感受不到皇帝的尊贵,所以刘邦私下说他们是粗鲁野蛮的匹夫。也的确是这样。当然,谋臣也很重要,能帮助获取天下,但谋臣不够骁勇,一般都无法带兵,做不了将军。而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则往往是有才气的文臣在历史舞台上露脸。比如汉代吕后当政时期,虽然朝廷内部很不稳定,但是整个国家没有什么内乱。在朝廷上崭露头角的绝大多数都是文官,武官只是以辅助的姿态露了露脸。吕后死后最后还是陈平、周勃他们这些文臣把吕势政权给扳倒而维持了刘氏政权的延续,也稳定了朝廷内部的关系。可以看的出来文臣武将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扮演的角色是很明显的。
从文化角度来看,各朝各代都有很多不同寻常的人,如周纪里面有一个故事:豫让吞炭。就是讲的一个智襄子的旧臣想着替智襄子报仇,其实智襄子是暴君、昏君,而豫让却对智襄子誓死效忠,赵襄子大度包容,对豫让的第一次对他的刺杀原谅了,还看重豫让的忠君,希望收他为自己门人,豫让誓死不从,赵襄子把他放了,而豫让却竟然将自己皮肤漆黑,吞炭把自己弄哑,让别人认不出来,最后还想着找赵襄子报仇。第二次刺杀失败,豫让被处死。豫让的忠到底是出自什么,没有中国古代的文化的作为基础是很难理解的,这可能就是忠臣不事二主,所谓的气节吧。因为人们头脑中的对错原则往往受环境的熏陶,封建时代的社会环境严重制约着人性的自由发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不可动摇的社会风向标。这和现代社会的区别很大,如今是法治的社会,女性也可以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社会待遇,这对比于中国历史,很容易看出来差异性。从各个朝代的社会发展上不难总结出: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受统治阶级的影响的。就拿婚姻来说,在宋以前,婚姻都是相对自由的,女子再婚不会是什么很“严重”的事。平民就不说了,就拿皇室来说,隋炀帝杨广对自己父亲的妃子陈夫人都有不可说的关系,唐高宗李治的妃子后来被选为皇后的武则天,曾经服侍过李世民,像这样的事,在宋朝及宋朝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了,因为宋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一个观点被宣扬的如火如荼,所以女性的自由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这些都是统治者主导的方向。
人物方面,虽然资治通鉴不像三国那样对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但是也有很多让人难忘的人物。最先出场的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蒙毅。因为成龙拍了一部电影:《神话》,其中的主角就是蒙毅。很多电影往往有杜撰人物的习惯,而秦纪里面的确看到了蒙毅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蒙毅和蒙恬是亲兄弟俩,蒙恬在外为将,蒙毅在朝中任职,可以说都是文武双全的人物。而他们两人最后都是被以赵高为首的奸臣害死的。对秦而言,他们忠心耿耿,而且蒙恬也是相当有名的武将,“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足以形容蒙恬之才。第二个就说是田横五百壮士,田横是秦末时候凸显出来的一位人才,帮助重新建立了齐国。而楚汉之争时韩信贪功,从而导致了汉将郦食其冤死而且破坏了汉和齐的联盟计划,齐国被韩信灭,田横带着五百人逃到了一个海岛上。最后汉败楚以后刘邦把田横请出了海岛,而田横因为曾经杀掉郦食其和觉得这样去侍奉刘邦是耻辱,自杀了。还在海岛上的五百壮士听到噩耗以后全部都自杀了。他们的那种义是何等地重。在现在看来是很让人难以理解和震惊的。还有个故事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因为与赵平原君结为婚姻,在秦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信陵君必须得站出来,帮助赵国解围,而在劝魏王出兵无效的情况下,里面出现了一位关键的女性,重情重义来形容她最合适不过了,她就是魏王宠妾如姬,因为信陵君帮助如姬报了杀父之仇,所以在信陵君请求如姬帮助他窃取虎符的时候,如姬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虽然她知道这很可能是杀头之罪。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古代像如姬这样如此重情义的女子也还不少见,很让人敬佩。资治通鉴里面个性鲜明的人物也还有很多。
从资治通鉴看计谋。资治通鉴里面对朝廷之争,或是战事都有比较清晰度的阐释。就拿刘邦来说,在打败项羽之后就开始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这是朝廷的权力纷争,萧何他们一批忠臣一心维护刘邦,所以尽全力避免朝廷的猜疑,不贪财,不贪权;张良在这上面做的更是彻底,因为他很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就功成身退,不再参与朝廷政事。所以也是寿终正寝,结局是比较好的。对比之下,那些鲁莽武将却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依然手握重兵,这怎么能让刘邦放心?所以在之后汉朝很多逆反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一部分是武将自身的原因,很重要的是统治者的原因,他需要巩固他的政权,就不能在外界有太大的威胁,而和他一起打江山的那些武将多是粗鲁的野汉子,虽然也懂得一些权谋知识,但认识不够深刻,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作为臣子,就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一味的高傲自负,像韩信,虽然军事能力高超,无人能敌,但是却太自负,在刘邦急需要援助的时候他却以变相要挟的方式取得了一个虚无的名号,这已经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而且论功时还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还对自己的地位心有不甘,在刘邦手下,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这样怎么能行!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减灶杀庞涓,故事是发生在魏、齐、赵三国之间。魏恃强凛弱,欺负赵国,赵国不敌,就像齐国求救,齐国就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于是就有了围魏救赵,也有了减灶杀庞涓,在这之中对孙膑的计谋描绘的很细致。孙膑对兵法有很深刻的理解。在进攻魏国的时候故意减少灶的数量,而且是按天依次递减,让庞涓以为齐国的军队都逃散了,于是只派骑兵出击。这一切都在孙膑的意料之中,最终庞涓兵败,死在了孙膑为他准备好的大树下。这就是兵法中的虚虚实实,孙膑看准了照前顾后的时候庞涓只会疲于奔命,急切的回师救驾的心理,所以为他再给庞涓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对手找到自己的感觉,朝着错误的方向跑去,最终落入圈套。兵者,诡术也,兵不厌诈,对古人的种种的计谋,近人感慨。特别是像韩信这样的高手,更是让人们惊叹他们的谋略。
总结历代古人的经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读史使人明志,让人明白该怎么做人。也让我很震惊,因为身处和平的年代,很难想象古代乱世的现实情形,英雄人物的才情,度量,远见卓识都让人大开眼界。历史也给了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对古代人文风气的认识中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对事物的认识上也更具有包容感,也看的更加透彻。
第二篇:《雷雨》读后感
在三十年时间长河的流逝中,新旧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一个新旧性质的家族在这炫丽的撞击中走向泯灭。这是一个注定的悲剧,一个彻头彻尾底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本由曹禺所写的《雷雨》便是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悲剧。它让我们在悲中反思,在悲中觉醒。
故事的核心人物周朴园出身地主家庭,但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曾与婢女侍萍热恋并育有一子,可却最终抛弃了侍萍,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侍萍也被迫跳江,生死不明。难道他不爱侍萍吗?他以"萍"字为儿子取名证明他的确是爱过的,只是他的爱无法让他从封建泥潭里挣脱出来,无法使他看破这金钱利益下的种种诱惑。是的,他沉沦了,彻底地成为一个一味剥削下层人民的资本家。为了赚钱,他视人命如草芥,以牺牲工人的生命来获取利益。那个时代,那个混乱的时代让他放弃了爱,更放弃了人性,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而周朴园的长子周萍与继母蘩漪相恋,因为这段不伦的关系,他苦闷,他彷徨。最终,他选择放弃了这段感情,并与婢女四凤相爱,可当四凤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的身份大白时,一切甜蜜的外表之下是罪恶的深渊,让他失去了光明,永沦黑暗,并选择了以死亡来寻找救赎,祭奠他的爱与罪。这个残酷的悲剧恰恰是上一辈所酿造的,而那个黑暗的时代就是这一切悲剧的根源,周萍的悲剧只是当时千万悲剧中被今日之人所窥见的其中一个罢了。
而蘩漪是封建大家族观念下的牺牲品。她漂亮、年轻、聪慧,但她却没有生机,如同一具木偶。她渴望冲破条条框框的约束,渴望得到属于一个人的自由,但她终生都只是华丽棺材里的死人罢了,拥有的只是肉却失去了灵。她所珍视的一切,她的爱人和她的儿子全都埋藏在那个雷雨天的夜晚,在痛苦之中她疯了。
这场雷雨,惊醒的不应仅是那一代人,那个腐朽的旧社会,更应惊醒当代中国青年,惊醒今天乃至未来的社会。今天的我们更应努力警醒自我,让这个悲剧只是过去的悲剧,而绝不会是以后的悲剧。我们要尽吾辈之力,造就一个光明且繁荣的新时代,让国人有灵,让国家有明。
第三篇:《雷雨》读后感
午后,蓝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夏天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炉炙烤着大地,又闷又热,不把我们烤熟誓不罢休似的。
突然,天空暗了下来,变得阴沉沉的,一下子如同进入黑夜。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也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大灯。这六月的天真如川剧变脸似的,说变就变。
不一会儿,一道利剑似的闪电划破天空。“轰隆隆”,雷公公随即打破夏日的宁静,紧接着敲起了鼓,那声音如山崩地裂,震耳欲聋。顷刻间,猛烈的大雨,给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哗啦啦,哗啦啦”铺天盖地的向大地冲来。霎时间,滚烫的地表上便冉冉升起一阵水蒸气,笼罩着整个城市,宛如仙境。
雨越下越大,伴随着电闪雷鸣,珠子般的雨滴纷纷砸下。路边瞬间积起了水潭,被太阳晒蔫了的花草树木们可欢了。瞧,小草们一边洗着凉水澡,一边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渴了许久的花儿们昂着头,舒展身子,开怀畅饮着甘甜的雨汁;路旁的大树挺直了腰杆,抖落一身灰尘,接受大雨免费的擦澡服务。“吼吼”风也来凑热闹了,我们可不怕,天然的空调,吹得人透心凉。
雷雨就是雷雨,就是那么任性。一会儿工夫就跑得无影无踪。随着风停,雨也停了,太阳公公重新露出灿烂的笑脸,天空被大雨这么卖力地一擦,顿时清亮了许多。不一会儿,一座彩虹桥出现在天空中。好一个清新靓丽的世界!
第四篇:《雷雨》读后感
读过《雷雨》之后我的心情如天气般郁闷,在曹禺笔下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本性,更能看到作者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的本质。可以这么说,剧中的人物毫不吝啬地将自己丑陋的像蛤蟆的内心流露出来,对其剧中的主人公,我给大家说道说道。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冷酷地周朴园和善良的鲁侍萍,首先分析周朴园。
当鲁侍萍再次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已是三十年的事了。从前那张闭月羞花之貌,已被苦难的利刀所磨蚀,现留下树皮般的脸,曾经是他妻子的她,周朴园会认出侍萍吗?在与侍萍对话中好像他对侍萍有些追忆,这是假的还是虚伪的呢?从他严厉的喝问侍萍“你来干什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做出肯定的回答,这是假的,但如果你仔细推敲,似乎他也经常去咀嚼这段感情,或许只是填补他丑恶空虚的心灵而已,这显示他的多情与高贵。
从周朴园给侍萍钱这方面可以说是对侍萍的打发,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从前的罪恶做出的弥补。这也许就是周朴园仅剩下的一丁点的人性,又从他不让侍萍认二十多年不见的儿子,他的这种做法可以透露出他的冷酷与自私。而从他对自己另一个儿子鲁大海的做法更是无情。我认为周朴园的生活,就只为他的金钱与虚荣而活,他的这颗心就像当时生活的黑暗社会一样。
而生活在苦难中的侍萍与周朴园是不能相比的。侍萍的无奈。苦难,在这样的社会中是不会有人怜悯的。对于周朴园残忍的做法,侍萍也只有吞到肚子里。她也只能认这个命,她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将自己这几十年来所受的苦给诉说出来,而她所受的苦只应为周朴园残忍的行为所造成的。这些事情更加重了周朴园形成的罪恶感。
周朴园的儿子周冲纯真善良的性格与周朴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好像周冲的存在可以冲刷周朴园的罪恶,而周萍与继母的倚恋,四凤与周萍的恋爱再也掩饰不了周朴园的罪。这样的复杂的关系暴露出当时社会的腐败。
第五篇:《雷雨》读书笔记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三、周萍和周朴园
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
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子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
四、鲁贵和鲁大海
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五、鲁四凤
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
总之,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
六、鲁侍萍
最后才谈到侍萍,侍萍的确让我不知怎么去评价,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
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第六篇:《雷雨》读后感
第一道惊雷声骤起,恰如无尽黑暗之中的一束光亮,给无数迷茫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雷雨,可以说是一出悲剧,是一出用血缘、罪孽、伦理谱写而成的人生大悲剧。
繁漪可谓是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的新社会女性的代表,一个在旧社会制度的牢笼下,敢于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她的爱情是可敬的,但也注定是可悲的。繁漪,取涟漪之意。涟漪,涟漪,注定撼动不了“死水”。可以说,在这种难以抗拒的时代背景下,繁漪的爱早已变得畸形,就像作者所述,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早已使她变得痴狂。而这个人物的塑造,则最大程度地反映了新社会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雷雨》所塑造的人物是复杂而丰富的。周冲,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生性憨厚,富于幻想,却又对现实的嘲弄无能为力。在这个混乱的大家庭里,他显得那般格格不入。而四凤的出现犹如一个引子,引发了他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对爱情的深深的憧憬。四凤的性格,同是以天真、单纯为始,但现实的一连串打击,使得她的心渐渐麻木,乃至最后,得知自己的所以爱之人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时,受不了打击,夺门而出,最终触电而亡。周萍在得知自己身世的时候,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却也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他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更是一个只会逃避现实的懦弱的人。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地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一个悲剧的故事,结局也早已注定了悲剧:四凤死了,周冲也死了,周萍开枪自杀了,鲁妈痴了,繁漪疯了,鲁大海出走了。
有人说,《雷雨》所表现出来的,是阶级斗争,因为有以鲁大海为首的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但是从作者的本意来看,看到的更多是悲悯。作者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瞰地上的人们,揭示了历史的罪孽、社会的黑暗。
《雷雨》在社会矛盾的层层叠加下的三十年代,更像是一声呻吟、一声呐喊。《雷雨》作者曹禺曾自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制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所以这本被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作,实可以称为黑暗社会催化而成的产物。
四幕一剧,当帷幔缓缓落下时,众人皆如梦初醒――三十年雷雨,三十年梦,梦醒皆为一场空。这场雨不仅填补了人们千疮百孔的心,还洗涤了那早已麻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