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名词解释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名词解释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
三、名词解释8页
1、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2、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3、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
三、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
2、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4、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班级组织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
5、系统教育活动法: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
1、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2、班级教育力量 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3、小学班级活动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4、家长会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
5、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名词解释
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要求,为自己设顶修养目标,提高自己管理素养的过程。
2、班主任的修养: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的任务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是把内在素养的提高同外在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
3、威信:指个人的威望与信誉。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必不可少的这样因素,是班主任为学生所拥护、教育管理行为被学生所认同的条件。
4、研究型班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已有的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而是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某种研究方法,寻求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方法。
5、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对于实践者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耶拿制: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团体自立: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二、名词解释
1.综合指导:具有下列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
2.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 二,名词解释: 3,调查研究法(p25)是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某种班级管理现象,过程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5,实验研究法(p26)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6,理论研究法(p27)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二,名词解释: 3,工作作风(p33)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4,道德素质(p34)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1 二,名词解释: 6,气质(p98)通常指人的性情和脾气.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7,性格(p100)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8,德育(p113)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二,名词解释: 1,定性评价(p185)——定性评价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地评价.这种评价的方法在传统的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它的长处是:对一些复杂的的深层次的因素,可以凭借评价者的只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可以发挥语言描述的优势,艺术地得被评价者指出差距,确定努力地方向.2,定量评价(p186)——主要是借助数理统计地方法对评价对象地某些状态进行精确地数量分析.3,心理失衡(p202——-主要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地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映.4,情境诱惑(p204)——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情节,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二,名词解释: 5,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p256):是运用因过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6,协同管理(p261):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班级管理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1,调查研究法:是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2,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3,理论研究法: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4,工作作风: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5,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6,气质:通常是指人的性情和脾气.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7,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体特征的重要方面.8,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9,定性评价: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语言描述和等第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在传统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它的长处是:对一些复杂的层次的因素可以凭借评价者的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它可以发挥语言描述的优势,艺术地给评价者指出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它也有一些缺点,如主观性强.10,定量评价:主要是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某些状态进行精确的数量分析.11,心理失衡:主要是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所表现出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12,情境诱惑:是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情节,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者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13,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是运用原因与结果的辨证关系的原理,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14,协同管理:就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在班级管理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全体同学是当然的管理者.那么,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等就是必须争取的协同力量.
一、名词解释 2.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4.班集体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具体化目标法
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6.班规
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
7.青春期教育
2 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8.德育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10.品德认识
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5.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16.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
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 1.爱护、尊重、信任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 19.说服教育法
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
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二是注意启发自觉。 23.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24.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
26.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27.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1、耶拿制
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二、名词解释(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 1.综合指导
具有下列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 2.反抗行为 所谓“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
一、名词解释(共2道大题。20分)
1、耶拿制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所谓“团体自立”,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学:是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门学科。
2、调查研究法: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各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某种班级管理现象、过程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
3、比较研究法: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4、人种志研究法:指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等形式,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揭示的过程。
5、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6、理论研究法: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
1、思想意识:指人们在认识主客观世界时形成和产生的观念。
2、思想品格:思想意识不断内化和深化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内部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四个部分构成。
3、工作作风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4、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5、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具有个体差异,更有好坏之分,班主任应努力加强良好的性格修养。
6、评价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客观事实作出价值判断。
7、评价过程是帮助评价对象实现目标的过程。
8、班主任评价是对班主任素质、工作业绩等各方面作出价值判断。
1、直接管理的方式:是指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管理意图。
2、间接管理的方式:是指班主任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管理意图。
3、气质:通常指人的性情和脾气。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
4、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态度特点。
5、“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高峰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反应。是由青少年学生对客观事物不理解,主观上不适应出现的负效应心理过程。主要指人们接触一种意识之后不肯轻易接受和相信,并对此表示怀疑、反感和厌恶,是人们在情感上烦闷的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性质的情感体验。
7、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8、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品德活动。它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主要指学校德育。
9、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品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地评价。这种评价的方法在传统的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它的长处是:对一些复杂的的深层次的因素,可以凭借评价者的只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可以发挥语言描述的优势,艺术地得被评价者指出差距,确定努力地方向。
2、定量评价是借助数理统计地方法对评价对象地某些状态进行精确地数量分析。
3、心理失衡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地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映。
4、情境诱惑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情节,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
5、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形成阶段进行的旨在改进工作,矫正偏差,推动工作的评价。
6、总结性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鉴定或划分等级的评价。
1、方向性原则:指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2、民主管理原则: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
3、人格: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品质作用下的外部行为的总和。
5,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是运用因过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 6,协同管理: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
三、名词解释
1、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2、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3、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
三、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
2、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4、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班级组织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
5、系统教育活动法: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
1、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2、班级教育力量 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3、小学班级活动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4、家长会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
5、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名词解释
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要求,为自己设顶修养目标,提高自己管理素养的过程。
2、班主任的修养: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的任务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是把内在素养的提高同外在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
3、威信:指个人的威望与信誉。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必不可少的这样因素,是班主任为学生所拥护、教育管理行为被学生所认同的条件。
4、研究型班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已有的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而是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某种研究方法,寻求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方法。
5、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对于实践者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名词解释
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班级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也是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班主任: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班集体:就是一个拥有共同的发展愿景和共同奋斗目标,形成了为每一位成员所接纳的一系列价值观、班级成员之间彼此和谐相容的心理文化氛围,拥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
班主任评价:班主任评价是指班主任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和班级建设愿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等方面信息,对班集体、班级中的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给出评判,进而促进后继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的班主任常规活动
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综合指导
综合指导: 具有下列的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 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
满分:10 分 2.反抗行为
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
1、耶拿制
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1.耶拿制 :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 1924 年以后实施的。 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 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 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
2.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也就是说,在团体内部产生自我指导与自我管理的力量。因此,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
四、名词解释 1.“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它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5 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4.班级: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全员自我管理(P/16)
指要使班级全体学生人人都主动参加管理工作,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
2、班级管理学(P/21)
是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得一门学科。
3、比较研究法(P/26)
是确定对象间一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4、实验研究法(P/26)
是班级管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而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5、人种志研究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等形式,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揭示的过程。
1、社会角色
个体在社会组织中获得的地位、身份、职务等称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
2、优势能力
在众多能力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能力称为优势能力。
3、气质
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
4、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5、智力因素
指人的心理构成要素中直接参与智力活动的因素。
1、定性评价
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第评价。
2、心理失衡
主要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
3、情境诱惑
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清洁、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
4、反感情绪
是一种由于人的情感出动作用而产生的不利于学生团结和健康成长的消极情感反映。
5、冷处理原则
就是指对于有些突发事件,班主任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冷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在去处理。
1、目标预测教育管理法
根据班级一些思想问题循环出现的周期性规律,预测迟发生行为的发展变化,事先确定按照周兴规律而采用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管理策略,以掌握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2、协同管理
就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
3、思想教育
是班级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管理方法。
4、人格
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品质作用下的外部行为的总和。
5、向师心理
视就是为长辈,视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当然的指挥者和管理者的心态,就是向师心理。 第三题:名词解释
6 21.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22.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23.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2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2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
第三题: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
2.班级管理评价: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班级组织规范 : 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4.班集体 : 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班级组织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 5.系统教育活动法 : 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
1.班级活动管理 : 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2.班级教育力量: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3.小学班级活动 : 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4.家长会: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 5.家访 : 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完成班级管理任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2)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3)班主任的管理素养是班级管理的要素;(4)班主任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2.班主任的修养: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任务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十八内在素养的提高同外在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
3.威信:班级管理者以自己的学识、才能及人格魅力,对管理对象所拥有的影响力我们把它称为“威信”
4.研究型班级管理:研究型班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得运用已有的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而是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某种研究方法,寻求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办法。 5.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对于实践者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行动研究的特征有:(1)务实;(2)合作;(3)发展。
7 班级是由学生构成的社会群体,是为实现一定社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有明确的方向性。
2、班级教育P14 班级教育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班级的上体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修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活动。
3、班级管理P14 班级管理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
1、个性P40 个性是指个人在其内存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
2、班级教育管理过程P44 班级教育管理过程是班级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科学的指导下,按照班级教育管理的目标,对班级所进行的系统三维管理动作过程。
3、背景分析P53 背景分析是指进行班级教育管理活动要通过分析班级内部、外部因素,把握班级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可能性,为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设计提供现实的依据。
1、群体心理倾向P91 是指班级学生大多数人相近或相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特长等意向特点。
2、班级心理气氛P92 是班级学生在交往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及相应的情感、态度的表现。
1、从众P134 是群体影响下的个体顺从群体要求或行为,与众人一致的心理行为。
2、服众P134 是个体服从群体意志、规范的心理行为。
1、个案研究法P160 个案研究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尤其是个别学生)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2、心理疏导法P162 心理疏导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选择灵活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学生有情、有理、入心、适时、对症的谈话,解开学生心理的“千千结“,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的方法。
3、舆论影响法P165 舆论影响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形成积极的、浓厚的班级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法。
4、行为训练法P168 行为训练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社会活动、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体验实践的快乐而接受教育的一种方法。
5、调查研究法P157 调查研究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了解班级情况、认识班级教育管理对象、解决班级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的方法。
6、班级教育管理艺术P170 是班级教育管理者在其知识、经验、能力和气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巧妙地运用班级教育管理的各种能力,充分发挥其教育管理机智的技能、技巧,以及对他人运用过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创造性再运用。
7、班级教育管理方法P156 就是班级教育管理为达到班级群体目标而进行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也就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为进行班级教育管理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