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十三陵长陵导游词

时间:2022-07-19 22:42:04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6622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介绍明十三陵长陵导游词》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介绍明十三陵长陵导游词》。

第一篇:介绍明十三陵长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圆8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还有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丛葬宫女等。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从他登基起,就计划者迁都北京,故而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战略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若身处南京,未免有些鞭长莫及,难以达到控制北方局势的目的。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这对明朝疆域的巩固也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棣的决策影响可谓深远。

永乐五年(公元l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带开始选择万年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都不满意。后来在江西术士廖均卿的推荐下,选中了昌平这块风水吉壤。整个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构成天然门户。陵区大宫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门里是一片开阔的盆地。整个陵区以长陵位关键,以大宫门一一长陵一线为中轴线。北面以天寿山为镇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再加陵区内温榆河从西北蜿蜒流向东南,形成陵区的抱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自永乐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了二百多年,从没间断。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内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1座太监墓。由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一一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长陵的中轴线也就是自然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第二篇: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魏源故居。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魏源故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加深对我国近代史上这位伟大思想家的认识。

首先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魏源其人。魏源生于1794年,1857年逝世,享年64岁,原名远达,字默生,是我国近代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经学大师。他是清朝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州知州。他为官清正廉明,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取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他的这些观点,与今天我国推行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一些政策是很吻合的,这说明了他思想上的前瞻性。魏源传世著作多达47种,600余卷,约800余万字。这些著作涉及到经、史、集等多个领域,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地理、文化、教育、外交和近代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他的最为重要的著作《海国图志》,是在友人林则徐所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的记录编纂而成的划时代的世界性百科全书,共100卷,书中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让国人正确认识了世界,改变闭关锁国,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有人说,没有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没有日本的明治维新!这是一部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魏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睁眼看世界”、主张改革开放的人,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称魏源“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有遗泽,博大精深”。

好了,有关于魏源就介绍到这里。顺着这条金水河,大家往前看,魏源故居就在前方的沙洲之上。不过先不要急,大家先抬头看看四周的山峰,有这么一句话是形容这里的景观的,“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河流两旁,前方左边的称为“象山”,右边的山峰称为“狮山”,正前方远处连绵不断的山便称为“金板”,远远看去好像要把这金水河流截住一样。大家仔细看看,是不是很形象?这是魏源故居有名的景点之一。现在我们来到了魏源故居门口。这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具有很浓郁的清代江南民居风格。1996年,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屋由院前的木结构槽门以及四周的垒土围墙围成。其中,前后两进的正房和左侧的厢房为平房,盖的是小青瓦;右侧的厢房为二层楼房,底层几间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是魏源少年时的读书楼以及他和老师的卧室。魏源便是在这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大家看到的这槽门上的“魏源故居”四字由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柄森所题。两旁的对联“朗月照金潭,沙洲回碧水”是对位于这群山环抱之中、宽阔沙洲之上的故居的美丽景色的赞美。 (跨进大门)游客朋友们,跨入了这道门坎,我们就走进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

前面我们看到的厅堂称为前进,是用来会客的地方,现在里面悬挂着魏源画像;后进是用来祭祀列祖列宗的,过会儿我们再去参观。大家仔细读读这前进厅堂门柱上的对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这是魏源自己撰写的。也正流露出了魏源爱国、为官清正以及关心民众疾苦的情感。听说魏源祖辈时建有一座“望烟阁”,每天早炊的时候去烟阁一望,发现哪家不冒烟了,他们马上送粮去救济。魏源从小就受祖辈乐施好善的影响,为官时每到一处都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并撰贴对联表明自己的态度。据说他在江苏兴化县任县令时,在正堂贴联:安得民情通达,唯恐已过不闻。他在兴化县抗洪、护堤等许多动人故事,至今还在老百姓中流传着。来吧,让我们一起在这画像面前一睹大师的风采!现在我们去故居右边的横楼,也就是现在我们左手边的二层楼房。这二楼是魏源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来,让我们一起去魏源坐过的凳子上坐坐吧。魏源小时候读书十分勤奋,听说他很少与人言笑,不论严寒酷暑,常常手不离书。大家先在这坐坐,让我来给大家讲两个发生在这里的关于魏源读书的故事。一是“偶尔下楼,家犬追咬”,说是魏源经常在楼上读书很少下楼,偶尔下楼,却连家里的狗都不认得他了,追上来咬他;另一个故事叫“读书入了迷,粽子蘸墨吃”,说是有一天,家人给正在楼上读书的魏源送去粽子和白糖,而读书着迷的他却用粽子蘸了桌上的墨水误以为是白糖,吃了之后还不知道,只是弄得满嘴是墨水。

我们再去魏源的卧室看看。魏源老师的卧室就在隔壁。卧室里陈列的墨砚和压书板是当年魏源读书时用过的;还有那张古式抽屉桌和桌上那盏桐油灯是不是很引人注目啊,我想您眼前肯定已经浮现出了一个少年在挑灯夜读时的情景。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下楼去参观我们陈列的“魏源生平事迹展”,里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一生。再结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我相信大家定会有所收获。好了,亲爱的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参观完魏源故居,接下来大家可以随意看看。如有机会,欢迎大家再次来这里,我愿意再次陪同大家叩访我们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再次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

第三篇: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阿坝州82万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热忱欢迎你们的到来,并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为你们的九寨沟之游增添一份温馨、一份快乐。

游客朋友们,进入九寨沟,你们就是沟内1000多名藏族同胞最尊贵的客人,就是九寨沟童话世界里的一公主和王子,希望你们在沟内玩得开心、玩的温馨、玩的尽兴。九寨沟是中国惟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它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九寨沟县中南部,在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属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九寨沟因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景色秀丽奇艳、世所罕见,在现代社会中还能保持如此完美神奇的天然梦幻景象,这与九寨沟藏族同胞所信奉的藏传佛都中的苯波教有很大的关系。藏族人信奉神灵,他们认为九寨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是神灵所恩赐,所以我们尊重九寨沟人民的风俗就是对九寨沟的最大尊重,也是对九寨沟藏族人民的最大尊重。我们相信您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能做到不在沟内吸烟、不乱丢垃圾、不投食喂鱼、不攀树摘花。在这里我代表九寨沟人感谢你们的合作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九寨沟保护区总面积72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600平方公里,保护缓冲区为110平方公里,旅游开放区为140平方公里。以诺日朗为中心,由树正沟、日则沟和则渣洼沟组成,我们现在正在走的这条沟叫树正沟,长14公里,其他两条沟,则渣洼沟长18公里,日则沟长17公里。景区单程49公里。

我们到达的下一个景点是进沟的第一个藏寨--荷叶寨,是九寨沟内繁华的村寨之一,村寨中的藏民一改过去游牧和农垦的生活方式,定居在寨中,原有的古老木结构的房屋现在都成了家庭旅舍,他们随时用香喷喷的酥油茶、甘甜的青稞酒热情款待每位慕名而来九寨沟的远方贵客,这也是由于政府保护九寨沟要求他们退耕还林而为他们寻求的一条谋生之路,这样类似的情况还有树正寨和则渣洼寨。荷叶寨的后边有一棵百年巨松,孑然独立,苍劲伟岸,那便是迎客松,传说是萨尔当年来九寨沟降妖除害时,曾变成一只雄鹰搏斗,这棵孤松就是他追捕妖魔自天空飞过时扇动翅膀而留下的标志,我们现在到了荷叶寨。

(荷叶寨站到盆景滩)紧接着,我们将到千姿百态的盆景滩。它实质是钙质流的形态,在乳白色的钙质层上面渗着一层薄薄的水,水中生长着喜爱水性的白杨、杜鹃、松树、柳树,这些树在滩流上形态各异,我们现在到了盆景滩站。

(盆景滩站到黑角桥)我们欣赏了形态不一的盆景滩,下面我们很快将到半沼泽湖泊芦苇海,海拔2140米,芦苇海长2公里,一条碧流蜿蜒穿行其中,传说是仙女色嫫路经芦苇海时留下的一条彩带。芦苇海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岩溶作用,在九寨沟的地貌形成中,岩溶发育在这里有十分有利条件,巨厚的碳酸及灰岩提供了可溶物质基础;温湿的气候,茂密的植物为岩溶作用提供了较丰富的降水和适宜的水化学条件,成网络状发育的构造裂隙和剧烈的地貌反差为岩溶水提供了通道和流动环境。

(黑角桥站至火花海)我们的下一景点是双龙海,海中为钙化堤埂,活像两条巨龙潜伏水底。传说因为它们玩忽职守,造成洪水泛滥,带给了九寨人民无比的痛苦,格萨尔王一气之下将两条龙镇压在这儿一大一小的两个海子中。在公路边能够看到一条小龙,在对面的栈道上可看到另一条细龙。九寨沟的水是九寨沟的灵魂,一步一变幻,一步一个景,这是一个容易让人激动的地方,请看这路旁水深9米的火花海,欣赏火花海的最佳时刻是太阳斜照的时刻。清晨的时候,旭日东升,晨晕轻拂水面,湖上波光如焰,金碧耀眼;黄错的时候,落日斜照翠海,千万朵火花自水中绽开,灿烂热烈,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阳光,火花不会在湖面盛开、闪烁。

各位朋友,如果你们沿着51级石阶而下,就会看到飞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绚丽多彩、夺目迷人,这就是火花海瀑布。

(火花海站到树正寨)我们再看卧龙海中,乳黄色的钙化堤横卧于深22米的湖心中,宛若一条腾飞的游龙。卧龙海海拔2215米,面积61838平方米。当卧龙进入了静谧的梦乡的时候,卧龙海是宁静的;而当微风掠过,湖面轻漾涟漪,龙体徐徐蠕动,山风稍大的时候,卧龙摇头摆尾,跃跃欲飞,活灵活现。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带被称为树正群海,由大不41块海子组成,形成了“树在水中长,水在林中流”的奇景。树正群海被称为九寨沟的缩影,沿着石阶而下,可见树正栈桥,古老的石磨、水转经,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许多景点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这白色的塔是象征九个藏寨乞求祥和的九宝莲花菩提塔。

前方看见的这个寨子是进沟后看到的第二个寨子--树正寨,在这里的藏家旅店中可品尝到奶香四溢的酥油茶和清凉可口的洋芋糍粑,也可观赏到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还有展示族文化的“民族文化村”。

(树正寨至犀牛海)我们继续逆流而上,不远处白色的银练飞流而下,龙腾虎跃似的,这就是宽67米,落差15-20米的树正瀑布。如果说星罗棋布的树正群海是老虎海脖子垂挂的一串翡翠项链,那么凝翠泛蓝的未名海就是老虎海头顶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老虎海的水流淌下去形成了树正瀑布,在秋季老虎海对面山上,层林尽染、姹紫嫣红的树林倒映在清澈的海水中,色彩绚烂,斑驳陆离,犹如一块虎皮,故名老虎海。老虎海得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九寨沟有114个海子,而老虎最爱在这个海子里喝水,所以娄地人为它取名“老虎海”。

我们将到的下一个景点是犀牛海,它是在九寨景区中仅次于长海的第二个大海子,面积20万平方米,长约2.2公里,深12米,犀牛海中的倒影层次分明.传说犀牛海与犀牛有关,从前有一位西藏高僧身患重病骑着犀牛来到这里,奄奄一息,可是当他喝了路边的甲里甲格神泉之后,病痊愈了。后来,他为了感谢甲里甲格神泉,就在这里留下了犀牛,故名犀牛海。甲里甲格神泉,是一种低钠泉,富含钙和锶等矿物质,不但苦甜解渴,而且还有美容养颜、延年益寿之功效。九寨沟矿泉水厂生产的九寨沟牌矿泉水就取自这里。

(犀牛站至诺日朗瀑布)各位游客,回顾我们所经过的盆景滩、芦苇海、火花海、树正群海、树正瀑布、老虎海和刚过的犀牛海些景致后,您是否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感觉呢?水是九寨沟的灵魂,相传男神达戈把宝镜送给色嫫的时候,色嫫的时候,色嫫不小心失手打破了镜子,破碎的镜片就变成了九寨沟内114块海子,海子就是我们这里的藏民对高山湖泊的称呼。

我们一路上看见了很多像旗帜的东西,那就是经幡。数米长的红、白、黄等颜色的布料印上经文,竖挂在旗杆上,立于房屋周围或寺庙旁边,高20米左右,又称天梯,就是赖以升天的阶梯。经幡经风吹动一次,就表示经文被念了一道,经幡就是藏民向上苍表达虔敬之情的华贵经卷。经幡立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含义,立在桥边表示祝过客一路平安,立在房前屋后表示祈求上苍保佑。

第四篇:明十三陵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众陵之首――长陵。长陵位于天寿山下,始建于公元1409年,先后历时四年建成,陵内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乐皇帝初为燕王,后从侄子朱允文手中夺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虑到北京地势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迁都北京。除长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坛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内攘外,不但在军事上修筑长城,而且又派人编著了举世名著――《永乐大典》。不但发展农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又派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但他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残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宫妃被赐死殉葬。

长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等,分为三进院落。自陵门到陵恩门为第一进院落,东南角有碑亭一座,原来无字,立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皇帝看过长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满汉两种文字写了谒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明陵八韵。第二进院落自陵恩门到内红门,院内在汉白玉台阶之上威然矗立着我国最好的楠木大殿――长陵的陵恩殿,殿内有楠木巨柱60根,当中4根直径为1米以上,大殿现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进院落是自内红门至明楼,明楼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楼额上写“长陵”二字,内设“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楼两侧连宝城,宝城中央的高大土丘为宝顶,宝顶下面即是地宫。长陵的地宫尚未发掘,在十三个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宫被打开。

现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宫是什么样子的吧?参观完长陵后我们就去参观定陵的地下宫殿。

第五篇:明十三陵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平,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

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介绍明十三陵长陵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