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明十三陵(范文二篇)

时间:2022-07-19 22:38:49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4330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导游词明十三陵(范文二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导游词明十三陵(范文二篇)》。

第一篇:导游词:明十三陵

导游词:明十三陵

引导语: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距京城约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导游词:明十三陵,欢迎阅读!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平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18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了侄子建文帝朱允傻恼ǎ煸稍诠诖蠡鹬胁恢铡V扉Φ腔笠恢毙挠胁话玻伺扇搜罢抑煸傻南侣渫猓种圃斓“壬午殉难”,大杀朱允沙迹诵闹站坎环1本┦侵扉嗄甑母莸兀宰运腔醣慵苹ǘ急本;柿晁嬷ㄔ诒本彩撬忱沓烧碌氖隆

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反对者就说“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琏,封他及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续了11代。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被民国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员之职,但他不但白拿钱不干活,还有监守自盗的嫌疑。民国政府下令撤销其职位,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明十三陵面积约80平方千米,陵内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一座太监墓(王承恩)。现在明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于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陵神道总长约7.3米,走向随地形变化而回转起伏。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空间上的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位于龙、虎山之间,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瓦,开券门3洞。明朝时门两侧建有红墙,红墙上设有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入。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两方,正反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穿过大红门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汉白玉华表。碑亭内便是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碑首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乾隆时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的左侧刻御制诗一首。清嘉庆时期在碑的右侧刻了御制文一片,讲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穿过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两侧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是用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望柱开始,望柱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立两卧。这些石像生分别是:

狮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平正义 骆驼:象征运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平和祥瑞 马:象征皇帝的御用仪仗 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功臣。

走过神道,迎面可见的是棂星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故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棂星门象征着天宫之门,宫殿、坛庙、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

第二篇:明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金门、碑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

称四方城。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俗称“功德碑”。刻着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文字。整碑通高8.78米,宽2.26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座是一个巨大的龟形动物,古人称为“P痢薄J且恢稚窕按抵械亩铮不陡褐兀S米魇幕9Φ卤氖髁⒈曛咀琶餍⒘旯こ痰娜客杲帷1娜挠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内容。一、述朱元璋生于凤阳,为句容大族,朱元璋贵人奇相,由项及顶有骨隆起,望之如神;二、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为民请命,发迹定远”,征战大江南北,并逐步建立起明王朝;三、统一国家,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吸取历史教训,废除旧制,罢中书省,升六部;五、建国学,祀奉孔子,重视国学讲经,选贤唯能,立家训以教子孙;六、生活简朴,重农耕,嘱死后勿用金玉,与马氏合葬孝陵;

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 神道、梅花山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首,每种4只,两立两蹲,自东向西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走过石

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西北方。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甲胄,手握金吾,腰佩宝剑;两对文臣,头戴朝冠,手捧笏板,身穿大袖朝服,足踏如意靴。 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xx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也称“龙凤门”。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现已成为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了。 金水桥、陵门、碑殿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顺坡而上,来到的就是陵墓陵门,也就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正门,名叫文武方门。原有五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修复了三座,门上阴刻镏金“明孝陵”三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1998年初重新修复的,恢复了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门外东侧墙下,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碑立于宣统元年(1909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特别告示碑”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作用。进门不远,可见一歇山顶

建筑,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毁坏,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所题,并由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立碑,借此笼络人心。碑座P辽泻茫硪讯希钜咽В母锖蠼舛媳队诤烨街泄┤诵郎汀!爸温√扑巍北笥一褂辛娇榱⒈直鹂逃星⊙糙嗣餍⒘晔钡牧绞滋馐1蠖骰褂形员娇椋直鸺鞘隹滴醵辏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享殿遗址

由碑殿向北,前面的就是孝陵的主体建筑――享殿,建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三层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合“九五”之制,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当时的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享殿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规模已大不如前。现存享殿规模为三层须弥座台基、三层石栏杆、

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享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主牌位,现享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常年举办与明孝陵有关的史料展览。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 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外部采用大条石建成,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xx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重现原貌的恢宏气势。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325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地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

《导游词明十三陵(范文二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