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2-09-12 19:25:07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6483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第一篇:观鉴史问廉观后感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第二篇: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北宋初年,国家百废待兴。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选贤任能再创盛世繁华的呢?北宋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污受贿的则处于极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庄持重、勤政廉洁的李沆做宰相,旋马家声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己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椅摁拊涝怂推婊ㄒ焓昧嘶实鄣幕缎模芸齑右桓銎矫窠诙仁埂V业目焖俳破鹆艘还刹砂旎ㄊ目癯保鞯毓僭闭瓤趾笙蚧实劢谆ㄊK位兆谡庵肿非笙砝郑非笊莼⒉还嗣裆淖龇ㄗ钪盏贾铝吮彼蔚拿鹜觥

纵观历史,可以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腐败现象蔓延。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第三篇:最新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 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

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指出,"为官不为"也是腐 败,"懒官懒政"照样祸国殃民。纵观历史,凡是吏治严明、官风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官风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正是因为魏徵、房玄龄等一批贤臣能吏,清廉节俭,励精图治,才会有空前盛世的"贞观之治";正是拥有李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清廉功臣前赴后继,勤政有为,才会有举世富裕的宋家王朝。而对于一些为官不为,只顾斗玩蟋蟀的贾似道之徒,却只能置百姓于水火,推国家于深渊,引万世唾骂。

当前,我们三门峡正在下猛药治理"懒官懒政"和"为官不为"。我认为,治理"慵懒散",应当倡导"清勤慎"。因为,"清勤慎"是一剂良方,倘若我们党员干部能常思之念之并落实到行动中,定能保证政治清明有序、政府清廉有信、干部清正有为。

"清"能治"庸"。"清"是为官的品质,提醒我们党员干部要讲道德,重品行,不逾矩。首先要以"清廉"治理贪庸。把牢欲望闸门,坚守心灵"防护堤",不贪不义之财,不存非份之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各种物欲的诱惑。其次要以"清醒"治理昏庸。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善于明辨是非,遇大事不糊涂,遇邪恶不低头,与不良风气和违纪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同时要以"清正"治理平庸。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敢于说真话,办实事,执法客观公正,做人办事公道正派。最后要以"清静"治理庸俗。要志存高远,保持平常心,常怀敬畏,远离是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勤"能克"懒"。"勤"是为官的责任,"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它告诫我们党员干部多想事、多干事、干实事、干成事。曾国藩称"勤之道有五,为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和心勤。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当下,我们党员干部惟有勤勉工作,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不懈怠,不肤浅,多解群众难题,多为民办实事,才能谈得上履职尽责。

"慎"能祛"散"。"慎"是为官的态度,警示我们党员干部为官就应小心谨慎,面对人民的重托,要有如履薄冰、如临身渊的感觉,不能自由散漫,随波逐流。恐惧生,理智存。只有时刻感受到人民的监督,感受到权力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用好权、掌好权和管好权。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谆谆告诫我们:即使独立工作,无人监督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种慎始善终,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应当恪守遵循的一种美德,一种品行,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官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负担。如果我们所有党员干部都能以"当清,当勤,当慎"为座右铭,那么政治生态必将引领社会风气,"何患不治乎"也就不是一句古人的喟叹和百姓的期望了。

第四篇: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留下的警世名言。历史是一面镜子,人的内心是一面镜子,美与丑都会尽现其中。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更需要有一面镜子,既让人看清自己、也让人明白社会,把个人放在它面前,能照出行为的正邪、品格的高下;把社会放在它的面前,能照出公德的存废、世俗的清浊。

近日,大型反腐题材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隆重播出,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看过此片之后,感触颇深,以此片为镜,我看到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作风上需要改进的太多。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看到:凡是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总是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如北宋的包拯,刚正清廉,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明朝的海瑞,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博得举国爱戴;清代的于成龙,一身清廉,蜚声朝野。现代的人民公仆孔繁森、焦裕禄、任长霞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危害性是全方位的。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腐败,任凭腐败现象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朝政动荡、文化颓废、社会混乱,导致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2014年,在总公司党委领导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有效提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群众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进一步锤炼了自身的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开展群众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观看记录片,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广大党员的廉洁意识。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思想理论,以案为鉴,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牢固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能力。

二是廉洁自律,以身作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党员干部,都必须从自己做起,廉洁自律。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纵观各类违法乱纪人员的结局: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从细节做起。作风体现于细节,倡导树立好就要从细节抓起。要从细小的问题入手。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洁身自好,时时警惕,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在思想作风上过得硬,才能经得起任何考验,永远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鉴史问廉》的制作和播出正当其时,它将为建设风清气正的官场新生态吹响嘹亮号角。

第五篇: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CC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CC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CC汽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一、坚决打击硬腐败,持续遏制软腐败

CC汽车对于硬腐败的打击力度从历年的廉洁大事迹中可见一斑,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均须时刻牢记腐败是第一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与合作方的业务往来严格遵守《阳光协议》,日常行为时刻谨记和践行《廉洁体系制度》,对内对外宣传牢记历史教训。而软腐败较之硬腐败则危害度更甚,遏制软性腐败更需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知职知责,做职做责,尽职尽责,这是博信内外饰目前对于职责的最佳诠释,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遏制软腐败的有效方法。遇到问题正视问题而非掩盖,解决问题尽全力而不推诿,态度决定一切。

环境是影响人员行为的重要因素,创造廉洁公正,远离腐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从意识上认可起来,从行为上规范起来。廉洁文化推行需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亦需随着时代变革创新发展,但反腐倡廉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必须未雨绸缪,做好腐败预防;脚踏实地,建设廉洁文化。我想遏制软腐败更需要从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动去践行,做到率先垂范。

二、以史为镜,以身作则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历史是最明亮的镜子,不论是中华文化史,还是CC汽车迄今以来推行廉洁文化的历史,都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腐败是一切祸事的根源,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作为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制度,正确行使职责,积极对待问题,提升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用负责任的态度去带领团队健康成长。

自古以来,贪赃枉法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清正廉明者则垂名青史。历史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各自的使命,面对历史的是非成败,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之也。今天的我们当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