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2-04-04 15:49:16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2260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科学史读后感(大全)》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史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第1章

1.19世纪

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

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

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

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

“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

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

10年努力,终于在

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

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

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章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

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

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章

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

性消化作用。

2、关于酶本质认识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

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20世纪

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

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

18O,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

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

14C标记

CO2追踪,探明

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章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

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第二篇:《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今天,我又坐在合德熟悉的教室里,听由杨老师讲《发展心理学》。不一样的是这次我听课的角度有所不同,原来注重的是课程的内容,这次我不但温习了课程内容,也重点关注了杨老师讲课的一些技巧,有以下几点感想:

1、课程开始,老师用了谜语与论语的经典句子来推出本门课程,人的一生,发展心理学。

2、课程中,老师用了很多提问的方式来引出重点内容。对于学员回答问题后,不论对错,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学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下午的时间特别容易犯困,老师采用游戏的方式与大家进行互动,让大家振作下精神。这个关于“触觉”的游戏,我上次参与过,这次作为观察者看大家做这个游戏。事实上,个人感觉这次,部分同学不够投入,结束的时候,在老师未做指示前,就各自回位了,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杨老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个班级表现不同,感受不同,我接受大家的不同”。确实,作为老师,也许都会有期待,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达到相同的效果,所以即使同样的游戏,对象不同,结果会不一样,接受不同,多么重要。

4、以往听课的时候,对于书本的知识理解就基本够了。但是,对于授课的老师,相对的深度与广度就不同。课程外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许多延深知识点需要用案例来让学员更容易理解。比如:生活中与孩子的交流、英国的纪录片内容,心理学家做的实验“打玩偶”模仿游戏等等,个人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很欠缺。

5、发展心理学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杨老师的讲课语速、声音用平铺直述的方式进行授课,部分学员也许会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个人感觉语速、声调也是技巧。

6、这一章的内容还是比较多,从概述到人的一生各个阶段。这次,杨老师讲课的重点在前面一、二节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最后中年与老年期内容来不及涉及了,只能留待下次时间。所以,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内容讲述完成,时间控制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科学史读后感(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