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读后感(范文六篇)

时间:2022-04-04 15:33:16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3638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科学史读后感(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史读后感(范文六篇)》。

第一篇:天宁区小学科学史柏良教师工作室年度总结

天宁区小学科学史柏良教师工作室年度总结

史柏良教师发展工作室

2009年是比较忙碌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由我们工作室按照计划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盘点这些活动,既有收获,也需要反思。具体情况如下:

一、组织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1、09年3月20日下午3:20分在常州市怡康小学二楼多功能教室召开名教师工作室成立大会。首先邀请了市教研室的王俊老师给我们进行论文写作培训,讲了《对论文写作的几点思考》。其次是工作室全体成员参观了常州市科普模型基地,并合影留念;然后回到会议室,新成员围坐在一起学习讨论了天宁区小学科学史柏良工作室方案,也谈了谈自己的成长规划,最后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了工作室分工安排。

2、4月17日上午8:00在常州市博爱路小学三楼小会议室举行了工作室的第二次活动。整个活动分2个内容:首先是由史柏良做的《关于文献研究》的讲座。他把文献研究形象比喻为“淘宝”,同时渗透了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方法讲授,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名词;其次是博爱小学的俞颉老师介绍了她如何收集相关的影视内容,如何分类、汇编成册。大家再把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困惑提出来,一起商量,再次明确工作目标和方法。

工作室活动采用集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同时通过工作室平台和QQ群共享学习资源,大家找到了家的感觉。

二、开展课堂研究,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1、09年6月15日,在中山路小学由史柏良老师执教《降落伞》、许俊老师执教《孔明灯》。

2、09年10月9日,大家在红梅实验小学一起帮助陈文佳老师一起备市级比赛课《气垫船》。

3、09年10月15日,陈文佳老师参加市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

4、09年11月9日,在红梅中心幼儿园由李亚萍老师执教《蛋宝宝》和殷花老师执教《水果娃娃》。

5、09年12月4日,在中山路小学由李波执教《F1空气桨电动赛车》,陈秋艳执教《研究纸》。

6、09年12月11日,在虹景小学由钱亚芳执教《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周玉执教

《糖画》。

7、09年12月23日,在解放路小学由张慧执教《今天天气怎么样》,朱琴执教《食物的消化》。

以上课例,都是作为区级研究课进行的展示,我们工作室的成员像个大家庭一样,那样融洽,那样和谐。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相互讨论,共同成长。

三、组织专题培训,锻炼教师的操作能力

1、09年3月28日,我们常州市一行10位老师在袁英杰老师的带队下,来到了苏州市吴县中学,参加由江苏省航空运动协会主办的“2009年航空模型、航天模型全国科技体育模型辅导员培训班”。本次培训以比赛项目“飞鸽橡筋动力扑翼飞机”、“云海橡筋动力直升飞机”、“天驰橡筋动力模型飞机”、“东风一号火箭”、“小力士火箭”“模拟航空飞行”为主要培训项目。通过这次培训,我们首先认识到了要做好航模,要先了解其原理。在有了理论的基础上,再按步完成模型的拼装。如果要提高飞行成绩,则可以通过减轻重量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达到。

2、09年12月23日,工作室还组织了一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水仙花的雕刻。虹景小学的技术指导员黄老师负责采购好水仙花球、花盆、刻刀以及装盆用的白石子,同时也对我们这些“门外汉”进行雕刻指导。大家一边认真聆听黄老师的雕刻注意点,一边仔细观看老师雕刻的每个步骤,那种认真的样子,好像我们又回到了曾经的学生时代。

在整个雕刻过程中,不时传来“啊”、“哎”、“哇”„„的惊叹声,原来我们成员初次雕刻,手上不知道轻重,要么不敢下刀,要么由于用力过猛,碰伤了花蕊。一个个雕刻过的水仙花雏形在我们手下形成,大家兴致勃勃,希望类似这样的培训多举办几次,以加强我们老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我们科学老师的专业素养。

四、进行参观研讨,拓展教师的研究视野

1、为进一步纵深推进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个性特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经过前期论证,我区将在红梅新村小学建立“青少年科技体验中心”。为了使该项目更快更好地实施,在区文教局尤局长的带领下,强校长、史柏良和数位工作室成员驱车前往无锡市滨湖区少年宫参观取经。大家对滨湖区少年宫科技馆的巧妙设计、学科齐全、生动形象赞不绝口,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确立了我区“科技体验中心”建设的初步思路框架。

滨湖区少年宫科技馆设计巧妙,通过精巧设计,空间的合理布局,使两间将近200

平方左右的教室组成的场地得到了无形中的放大,给人以广阔的空间感。科技馆内学科齐全,从一进门的生物标本(蝴蝶标本、海洋生物标本、动物标本等),精心设计的各种地质地貌,从地球结构到广阔的宇宙空间,到最后的倾斜木屋,使学生有一个系统的感受。科技馆内的设施生动形象,给初次见到的人们以新奇感,通过声光电模拟火山喷发,通过在地下安装弹簧模拟地震的摇晃感,通过逼真的标本模型以及逼真的场景,给人以深入其境的感觉。此外,科技馆除了能让学亲身体验之外,还配备了两个活动室,提供学生动手创作的场地,让动手动脑相互结合,更好的推动了学生科学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另外,我们工作室两位成员还参与考察了张家港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启迪和收获同样令人兴奋。

参观考察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借他山之石,筑自我发展之路。对于建立有特色的“青少年科技体验中心”,我们充满了信心!

2、另外,史柏良工作室的成员在史柏良老师的组织下先后2次在红梅新村小学就如何有效的开展科技活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长达数小时的交流中最终定了环境保护、人与地球、创造发明、信息时代、动物眼里的世界等十余个活动项目。

五、初步研究成果

1、7月10日上午8点半,工作室的成员们已经齐聚怡康小学的会议室,开始了暑假的第一次工作。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把前期每个成员整理好的——科技模型学校电子教案,进行集中整理,并能够初步定稿,内容是编辑整个三年级的校本课程,包括热空气的知识应用,风筝的制作,纸飞机和模型飞机等等相关内容。大家不辞辛劳,一个个背着沉重的手提电脑,围坐在一起,时而提问,时而讨论,不断修改完善着自己的电子教案,确保做到最好。校本课程初稿形成后,作为试点,从9月1日开始,博爱教育集团三年级九个班全部开设航模课程,怡康四-六年级也同步开设模型课程,由工作室的徐震勤和俞颉老师负责实施。

2、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初步构建小学阶段科普影视观看序列。并且汇编第一个与科学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源包。

3、常州市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年会于2010年1月7日(星期四)在常州市天宁区中山路小学召开,并由我工作室成员李波和陈秋艳上科学研究课。

4、工作室成员还带动所在学校教师积极开展科技节,选拔孩子参加车模、航模比赛以及常州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5、史柏良老师所在的怡康小学本年度被评为常州市首批科技特色学校,常州市教

育系统唯一的科普教育基地,带动了全市四十余所学校模型活动的开展。

6、陈文佳老师参加市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工作室成员有多篇论文获奖和发表。史柏良老师通过了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评选,陈文佳老师通过了教坛新秀评选。

7、工作室带动的教师队伍还在进一步扩大,活动期间又带入了两位新师范生,同时申报了第五期省教研课题。

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五类教师的晋升工作要加大力度,论文写作和工作室成员的视野还需要提升和拓展。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有付出也有收获,有痛苦也有喜悦,“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途虽然是困难的,也是光明的。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一起努力,一起迎接梦想来临的那一天吧!

2010.1

中国化学学科史读后感

数学史读后感

党史国史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第二篇:《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著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第三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谭永平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拔高拓宽、加重负担,材料粗放、教学吃力,理解偏颇、评论失当的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立足教学现实去适度阐释,区分教学中的生物科学史是课程内容要素还是仅仅作为素材,从而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问题;对策

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高中生物新课程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在其内容标准中多处明确提出了生物科学史的具体教学要求。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探寻原因,研究对策,以更好地促进生物科学史教学。

●问题一: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

【案例呈现】

案例1:在进行《遗传因子的发现》的教学时,教师介绍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但目的仅仅是为了把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讲清楚,而没有引导关注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在逻辑和实验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蕴藏的思想方法。

案例2:在进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有教师在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后,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其目的也仅仅是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统一性,而没有真正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所蕴含的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科学的本质。

【原因探析】

上述两则案例虽然在教学中都利用了生物科学史,但是目标定位在落实知识,科学史只是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到科学史教育中,获得方法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调查表明,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但是多数教师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引入科学史材料。然而,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知识目标但不限于知识又几乎是业内的共识。课标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近年来有关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文章提出: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展现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永不终结性和科学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领会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3][4][5]

[1]。那么,为什么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目标过于单一的问题呢?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有考试评价指向的问题,也与部分教师对于如何深入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有关。“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由此看来,“科学史”是可以从历史事实、知识形成、思想发展、精神自由等多个角度去解释的。在面对生物科学史的素材时,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事实的历史和知识形成的历史这个角度去引述,却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这样的角度去挖掘科学史教育价值。

【对策研究】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述生物科学史的事实和知识形成过程,但又不满足于仅仅转述事实和讲解知识,而是对这些事实再做分析或解释,从中提炼出科学家所用的研究方法,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思维品质、思想观念,从而基于事实但又不局限于事实。这样的课堂,就既有历史事实,又不局限于介绍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挖掘思想和精神营养;它能说明生物学知识,但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在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因读科学史而深刻、明智。例如,在案例1中对孟德尔的科学发现,在用来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孟德尔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引进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提出了天才的假设,进行严密的演绎以及巧妙进行测交实验验证推论,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孟德尔的潜心探索(8年耕耘)、扎实实践在他获得成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案例2“细胞学说建立过程”这一科学史教学中,要用好教科书中的资料,尤其注意资料中几个小标题所传达的关于科学发现模式的信息,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资料分析后的几个问题,然后,总结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理论思维与科学实验的关系,理解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这一历史过程所蕴含的科学的本质。

因此,进行科学史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和确定知识目标,同时也应该深入分析确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全面,才能在教科学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研究的历程。

●问题二:拔高拓宽、加重负担 【案例呈现】

在《DNA的复制》这一节,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学生进行了关于DNA如何进行复制的猜测后,教师提出:那我现在给你一些实验材料,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到底哪种正确,实验材料有: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随后出现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原因探析】

从学生的反应可见,让学生设计这样复杂的实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已明确其属于“选学”,有关内容不要求学生记住,更不要求学生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其教学要求的层次定位是“应用”,这显然超出“选学”甚远,属于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的做1

514[6]法。

与上述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类似的,教学中还有一种面面俱到、过度拓宽教学要求的做法。其典型做法是:教科书课文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史内容,教师因担心其中的历史事实会考到而不敢丝毫大意,每个事件都要细细讲解而不敢遗漏。在这样的课上,由于面面俱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不必要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策研究】

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素材的应用,既需要到位,但又不可越位而过度拔高和拓宽。因此,要适当定位,就要分析具体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其合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某个具体的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可能是课程的内容要素,也可能仅仅是教学素材。教学时这两类情况的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也是目标,要让学生能够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而是作为“脚手架”,以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怎样判断某一生物科学史材料是作为教学素材还是作为课程内容要素?判断依据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否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作为课程内容要素的科学史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而仅仅作为素材的科学史有: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促胰液素的发现、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等。

●问题三:材料粗放、教学吃力

【现象点击】

教师在教科书所提供的生物科学史材料之外又做了较多的扩展,课堂上用PPT一屏一屏地展示历史上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对背景、材料、方法、结果、结论作详细、具体的介绍;学生则忙于阅读,接受诸多人名、年代、研究事实的信息轰炸,却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里,由于素材补充过多,教学费时、费力,而结果却是师生迷失于历史琐碎事实的泥潭。

【原因探析】

科学史教学不是求多求全,而是求精。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既然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就认为多补充一些课外教学资源就会有助于教学的提升。于是很多教师就很认真的查资料,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多呈现资料,或是干脆替换教材中的科学史资料。而教师在选材时又没有考虑所选资料的价值、意义等教育因素,简单的资料累积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对策研究】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从众多史料中精选出的必要的、易于理解的,且有主线贯穿的历史资料,因为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使用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材料往往更为有效。换言之,课堂里出现的科学史材料,应该是先行者加工过的材料,而不是原始的历史事件。教科书在介绍生物科学史时已经做了精加工,教师要补充史料,应该在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作必要的扩展,而不是热衷于历史事实素材的量的扩张。

比较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其共性是:教师提供的科学史材料精炼、有内在的线索贯穿,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还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或科学方法的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资料的阅读,有挑战性问题引领,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提升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还体验了科学的开放性,提升了科学精神。例如,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从1895年欧文顿研究植物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开始,到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近80年的时间里有多位科学家做了很多复杂的探索工作。研究过程中,假说被一次又一次提出又一再修正,最终流动镶嵌模型得到普遍认可。

●问题四: 理解偏颇、评论失当 【案例呈现】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海尔蒙特实验时,有教师提出:“从实验设计的原则来看,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该设计单一变量实验确定水、矿物质、空气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原因探析】

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恰当的评述,确实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但是,本案例中的质疑本身却值得质疑:其一,很难设置单一变量实验分别研究空气、水和矿物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其二,这个实验是一个析因实验,不一定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对策研究】

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的理解却可能是主观的。因此,我们在评述历史时,要用历史的眼光,全方位理解历史,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科学家的工作作恰当评述。评述时,我们应该对历史持有“温情与敬意”的情感。

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要着眼于对此进行“批判行思维”,而是可以更注意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来挖掘其教育价值。其一,学生看到历史上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可以认识到早期的科学家在解释自然现象时与他们一样有类似的前概念,从而增强他们概念转变的积极性与动机。其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开放性,从而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生物科学史中沉淀了众多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良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从中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运用了恰当的手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似乎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众多启示的教学。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里,生物科学史不但应该在场,而且应该“照亮学生的未来”。

[8]

[7]参考文献:

[1] 张仁玉.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2-45. [2]姜丽. 生物教学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及有效运用.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5 期:163.

[3]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 , 2002,(01): 52-54. [4]徐宜兰. 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6 期:10-13.

[5]刘本举. 例析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与教学实践.生物学教学2006年(第31 卷)第2期:22-24.

[6]乔治﹒萨顿,刘珺珺译.科学的生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24. [7]钱穆. 国史大纲·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8]唐小俊. 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探索,2008年第6期:11~12.

2011-12-15 人教网

第四篇:《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著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第五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第六篇: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3稿

生命科学史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王 荐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214002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科学史的定位是:“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从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科学史在课程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和完善,需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充分挖掘,艺术再现,合理利用,有效教学。

但目前在科学史教学中存在忽视科学史、见事不见人、虚化科学史、曲解科学史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有效教学策略。 1

系统整理、全面备课

教师在期初备课时,应系统整理全册书中的科学史实,可以说每个生物学知识的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奋斗史。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讲到,但作为教师的本体知识,教师应对整个科学史有系统了解。教师可通过阅读生物科学史专著,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对教材涉及的科学史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次改造,通过增、删、改、换等方法,对教材涉及的科学史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好地发挥效应。例如光合作用的教学,我从1648年,荷兰内科医生赫尔蒙特的实验入手,介绍他只用雨水浇灌柳树,5年后柳树增重不少,土壤仅减轻2英两。他据此认为柳树重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水。1772年普里斯特利利用小鼠、绿色植物、蜡烛和密闭容器证明了植物能释放氧气。1778年英格豪斯进一步证明,上述情况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照下才有可能。1782年瑞士的一位牧师塞尼比尔发现植物的碳来自大气中CO2,于是他武断地推测CO2吸收后被分解,碳进入植物的有机物中,而氧被释放。美国微生物学家范尼尔通过研究紫硫细菌的光合作用,发现紫硫细菌利用H2S和CO2不生成氧,而是硫,他间接推导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于水而非CO2。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1818卡门用含0.85%O2的水作原料,发现释放出的氧气中O2比例也为0.85%而非普遍水中的0.20%。这就直接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而非CO2。这段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过程。结果证明补充这些知识非但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使学生兴趣陡增,理解深刻,相关知识点掌握非常牢固。 2

有血有肉、突出人文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辨,但作为科学家,他们的生活又充满了人文的气息,使得科学发展史也充满了文化的气息。例如达尔文在创立自然选择学说过程中,就富有戏剧性,不说他如何从一个虔诚的教徒成为神创论的反对者,单说他在发表《物种起源》过程中的遭遇就颇为曲折。当年达尔文正要发表自然选择学说论文时,却收到了青年学者华莱士从马来群岛寄给他的一篇论文,华莱士在文中的观点与达尔文的一模一样,达尔文说:我还没有见过世上竞有这么惊人巧合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达尔文曾经表示宁愿放弃自己的成果,单独发表华莱士的文章。只是在朋友建议下,他才把华莱士的论文和他自己的论文于1858年7月同时在英国林耐学会上宣读,此后,在朋友催促下,经过一年多努力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并于1859年正式出版,在此事件中,达尔文的高风亮节体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人格风范,是生动的人文道德教育素材。而在达尔文一生中,由于他和表妹近亲结婚,子女都不怎么健康,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这同样是生物教学生活化的良好素材。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通过严复、梁启超等人的介绍作为唤起我国同胞救国图强的警钟,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这使得枯燥的进化论闪烁着人文的色彩,难怪恩格斯将它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3尊重事实、体验历程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就是在猜想和反驳中不断修正自己,无限逼近真理的。由于受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早年科学家的学说一般都是推测,我们应尊重事实,带领学生徜徉在历史长河中,体验科学家的艰辛探索之旅。例如生长素的发现就是一部不断吹散迷雾,拔正方向,不断逼近真相的故事。达尔文通过研究金丝雀草的向光性确认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而使幼苗出现向光性弯曲。随后,詹森,拜尔,温特等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在同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了第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领悟到: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而实际上,继生长素被发现后,科学家又发现植物向光生长还与生长抑制物质有关,所以有关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还在不断探究之中。又例如巴甫洛夫曾因研究狗的消化生理而获诺贝尔奖,同样以研究条件反射而闻名于世,但他对小肠中盐酸能导致胰液分泌却错误地,先入为主地认为是神经反射,结果痛失发现促胰液素的机会。向学生介绍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能促使学生思考是哪些因素使斯他林和贝利斯抓住了成功的机会?为什么机遇垂青于他们?为什么他们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4突出本质、彰显方法

近年来,有关科学本质的话题不断吸引着学者的注意。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无疑是加深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最好途径。曾有学者归纳出科学本质的14个特点,其中提到:科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的论据和怀疑,但又不完全依赖于这些东西。通向科学没有唯一的道路,因而没有一种普适的一步一步的科学方法。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科学家要有创造性,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等。对照这些科学本质的标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素材所包涵的科学本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升对科学的理解。以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为例,十九世纪,遗传物质能相互融合的观点占据主流,孟德尔独辟蹊径,选择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豌豆作为研究材料,创造性地将数学引入生物学,使生物学从传统的科学一下子进入了现代科学的领域,并从中发现了遗传规律,理解孟德尔运用数学研究豌豆杂交背后的思想比呈现真实的史实更为重要。他生活的年代,数学与生物学风马牛不相干,而要使生物学步入现代科学的大门,非得要数学的加入,而数学的加入的确一下子就使孟德尔看出了其中的遗传规律,并悟出了数字背后的遗传规律。而测交实验的设计成功,更使得他的实验假说得到了论证,彰显了方法的可贵。而蔡斯和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更是遗传学的经典之作,在此实验中,放射性元素的选择,噬菌体标记的方法,细菌标记的方法都可以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学习到科学家的科研艺术,体验理性之美,感悟科研方法的可贵。 5 重视技术、注重实效

听过看过不如自己做过。在探讨科学史教学有效性问题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像生长素的发现,我们就安排学生设计实验,事非经过不知难,学生做过后才体会到小小的胚芽鞘上要放置琼脂块是多么困难。学生通过显微镜操作,亲身感受了显微镜的神奇放大功效,他们由衷的发出感叹: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细胞的发现,更谈不上细胞学说的创立。在科学史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实验学生是无法亲身体验的,但这丝毫不削弱教师对技术的介绍。技术教育应成为科学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不难想象,离开了X射线衍射技术,人们如何确立DNA结构;没有同位素示踪技术,帕拉德及其同事如何发现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没有钱嘉韵从美国黄石公园温泉中分离得到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穆里斯如何发明PCR技术。因此对于新技术在生物学中首次应用的科学家,我们更应给予关注,像克劳德首次用离心的方法探索细胞内组分的结构与功能,恩吉尔曼首次将三棱镜应用于光合作用研究等,都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 2

技术手段的结合。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面临的永恒的主题,生命科学史的教学有效性随着科学史内容的丰富和地位的提升会日益突显,我们应从科学史本身承担的课程价值去思考这个问题。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对课内外科学史材料进行深度加工,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体验的机会,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史的魅力和方法的可贵,从而使科学史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本文发表于《中学生物学》2011年8期

《科学史读后感(范文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