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6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6篇)》。
第一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书,是快乐的源泉,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浩浩荡荡地流进大海;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吟诵着一首又一首奇丽的小诗;书,是知识的天空,任我自由翱翔;书,是一只辛勤采蜜的蜂,一天到晚从不停留;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导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工作。所以我喜欢读书。
最近我又拜读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书中刻画了成千上百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刻画了无数个军事谋略家。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陆逊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有:曹操,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强,争强好胜”;诸葛亮“料事如神,百战百胜”;刘备为“复兴汉室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战神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可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人物是诸葛亮和赵子龙。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十个猛将,为自己和阿斗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胜利地回到了刘备身边。
我佩服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智者风范,为三国的鼎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多么希望自己像诸葛亮一样拥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我更知道要像诸葛亮一样,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才有像卧龙先生一样的聪明才智;我还佩服赵云,因为他那威武勇猛、百战百胜令多少男生梦寐以求,他忠义双全的高尚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读书能让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书在我们心中,她是一位位孜孜不倦的老师,一群群心灵高尚的朋友,一盏盏人生的明灯……一本好书会使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我愿与书相伴。
第二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我读到这首豪情万丈《赤壁怀古》词时,一个个精彩的三国故事便浮现在脑海中。
《三国演义》以黄巾军为引线,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争雄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不少的英雄豪杰: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胸怀大志的曹操,有勇猛善战的关羽,还有粗中有细的张飞……
在书中,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无限荣光。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一个是勇气,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智慧和勇气,现实是没有光的舞台,我们也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进行博弈战场。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只有“胆”也只是匹夫之勇;只有“识”也只是纸上谈兵。作为青少年,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做到有胆有识。这样才能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实现远大理想,追求无限荣光。
第三篇:隆中对
隆中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文言文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特色。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
设计
(一)
播放视频易中天品三国之十七《隆中对策》中一段,引出课题。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起亲密接触《隆中对》,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之旅。
设计
(二)
(多媒体出示诗歌,学生读诗猜谜)“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谜底: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 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文《隆中对》一探究竟。(多媒体出示陈寿与《三国志》及历史背景简介,指明学生朗读)
二、诵读经典,打通障碍
1听读课文录音,标画生字词和长句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质疑辨析,疏通词句
1借助注释出声地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不能顺畅翻译和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
出声的翻译对学生而言十分实用和有效,即可以集中精力,同时便于判断语言是否顺畅,翻译是否准确全面。
2提出疑难字句,师生共同解决。
(1)“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岂”:可,委婉而期待的语气。
(2)凡三往,乃见。--根据史料的不同,“三”有两种解释:一为三次;一为虚指,多次。
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效仿易中天先生品说三国的形式,我们今天也开一个师生讲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针对话题,结合文章,一起来品读千古名文--《隆中对》。
(一) 一位智者--国士无双(多媒体出示话题一)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在陈寿笔下,他有着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回答可能涉及的文句:
(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伸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自命不凡。
(2)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才能志向深受友人认可。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才能超群,堪称卧龙,一朝飞天,成就非凡。
(4)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高洁傲岸,不趋炎附势。
(5)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天赋奇才,不可多得,为刘备所认可赏识。
(6) 诸葛亮的回答--洞晓时局,运筹帷幄,目光长远。
(7)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才能深受赏识,为人所嫉妒。
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这样写有何处好?讨论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笔法多样笔力集中,处处为塑造中心人物服务。经由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体现主人公更加客观而全面。
五、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
七、三十八回。
2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整理诸葛亮有关事迹和后人吟咏凭吊他的诗词、对联。
第2课时
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
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机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赞同刘备三顾茅庐,既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
何他后来如此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同时也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之情作了铺垫,符合人们对诸葛亮智者和忠臣的双重认识。
(2)赞同诸葛亮毛遂自荐,他用卓然超群的智慧与远见说服了刘备。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君臣机遇,也能够体现其兼济天下的大志。
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三国演义》是小说,作者的目的是要抓住读者,因此会在情节设置上大做文章,三顾茅庐深入人心,是一个亮点,所以不惜笔墨,设置悬念和误会,来体现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作为隐士的高深神秘。
(2)《三国志》作为史传文学,一要尊重史实,不能对情节夸大渲染。二者惜墨如金,此文重在突出诸葛亮政治才能,因此简写三顾而详析对策,意在用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打动读者。
(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多媒体出示话题三)
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
1从诸葛亮所作的分析来看刘备有哪些可乘之机和优势?
(1)荆州:“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德明君。”
(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看来诸葛亮是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让刘备看到了前方的希望。那么,他又抛出了怎样的构想去点燃他的希望之灯,使他坚信“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呢?
(1)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2)西和诸戎,南扶夷越
(3)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4)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多媒体出示话题四)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一席策论
一、运筹帷幄,最终让刘备与诸葛亮结下君臣情缘。对于关、张二人的不悦,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啊,当曹操痛失谋士郭嘉之时,刘备喜得诸葛亮,自然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诸葛亮走出茅庐,辅佐明主,也算大志德伸,踌躇满志。根据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的了解,讲讲诸葛亮效力蜀汉的事迹。
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经由《隆中对》这篇千古名文,我们要聚焦一代名士诸葛亮,重温三顾茅庐的君臣佳话,聆听卧龙先生的一席策论,近距离地感受了这位杰出人物的风采。请同学们课下借助工具书阅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写一篇题为“我看诸葛亮”的史评短文。
板书设计
千古名文——《隆中对》
一位智者--国士无双
一段佳话--三顾茅庐
一席策论--运筹帷幄
一对君臣--如鱼得水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的亮点集中体现在一处--师生讲坛。
《隆重对》虽是自读课文,可是分量重,价值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难度也高。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带好路,指准方向十分关键。讲坛的形式可以谈得有条理,谈得有深度,谈得有文化气息,有历史感。话题设置讲究系统性,四个“一”扣合千古名文《隆中对》来谈,关注了文章涉及的多个要点,同时也兼顾了知识的拓展。话题之间有自然的推进和过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探究过程,设计比较合理。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是教师主导,可是比较阅读、手绘地图寻找出路以及讲述诸葛亮事迹等处也较好地做到了激趣学习,使学生能够谈出自己对本文的理解,投身其中寻找答案。
第四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览,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赞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是曹操,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是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芳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底任用官史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立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才,巧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候,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荐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了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史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以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我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人才,有反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过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依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欲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符中的名篇。
第五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最近,我又看了《三国演义》。白话文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的气息。
书中曾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使我感触颇深,若不是刘备执意请诸葛亮出山,若不是刘备的坚持,他日后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刘备以前也只是个卖草鞋的,但是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个我们十分敬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一定是想让读者从刘备身上明白: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这个道理吧!
从古至今,有多少伟人、英雄的成功都是因为“坚持”!
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可是这背后,他又付出了多少辛劳?他在实验室里研究并且实验,“跌倒”了1600多次,但他又从这1600多次跌倒中爬起来,终于发明了电灯。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是坚持!
古代的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小时候父母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不让他滋长骄傲的情绪,父母要求他写完院里18缸水。王献之心中不服,咬牙练了五年,又练了五年,直到把18缸水全部用尽。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王献之的锲而不舍使他成了一名大书法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坚持不放弃,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第六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年一个群雄争霸的恢宏历史时代,描绘了一场唱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我国众多文学名著中的一颗明珠。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描写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军事,全书从单枪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的用计设谋,写得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具特色。不但写出了战争的壮烈紧张而且能够通过战争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为什么刘备会败给陆逊?因为刘备是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啊,三国。你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