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优秀读后感》。
第一篇:优秀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幸福的家;一个快乐的家;一个……但是,今天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家。它不是人类的家,而是蚂蚁的家。作者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了《家》的故事。从中我深刻感受到“舍小家,为大家”这种精神。
蚂蚁造房子会用很长时间,而“妈妈”那一铲竟挖出了它们的家。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洞彼此相连,仿佛是被精心雕刻过的一样。可是,谁又会知道这雄伟的建筑竟是小小蚂蚁建造出来的。因为,“妈妈”的那一铲它们毕生的精力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当它们的家园受到了侵略时,它们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它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背着蚂蚁卵向外逃。
当它们的生命受到伤害时,仍然想着自己的亲人。真是让人可敬啊!这让我想起了《斑羚飞渡》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活着愿意放弃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在生活中总有些人因为一些小小的矛盾而与他人发生争执,我们应该和平相处我们都是一家人遇到困难应该一起解决,一起面对。就像兄第之间,朋友之间那样不分彼此。
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要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国家做贡献。”必要时“要舍小家为大家。”
第二篇:励志文章读后感
昨晚,“拼夜”,看到晚上3点半,在宝宝哼哼唧唧、翻来覆去中,我看完了《蛙》!
一开始我真的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才会坚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个床上拿了本书抹着眼泪,有点傻劲。可是我真的伤心的哭了,你说一个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个孩子而已,而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是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当时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掉了。真心心痛。这时候,还真恨那个姑姑啊。最不理解的是,我觉得书中的小跑对王仁美,并没有王仁美那么爱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种怀念、思念来想念他的好。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狮子后,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王仁美是天真、没有心眼的。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许在这一点上小狮子跟贴合他。
结果,到了晚年,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当年几近疯狂的举动。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国家奔波前后的、她心里只有国家这一个政策。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这是多么矛盾的一对结合,以至于她内心的纠结把她整得有点痴了。
书中还有一些“痴傻”之人,痴傻之人自有可敬之处,他们的感情更为单一、纯洁,目标更为明确。作为一个正常人,都是有矛盾的、有犹豫的、有退缩的、有点自私的。可是他们没有,所以我远远的敬重他们,却不敢靠近!
第三篇:草叶集读后感范文
惠特曼的诗作在美国的文学史上究竟占对重要的位置,我不敢评说。他的诗作有时都没有韵律之美,有时甚至不能称得上优美,太过雄性主义的高声呐喊,也会让人觉得刺耳、更会让人腻。但是它绝对说的上新鲜而有力。有时一部作品的意义甚至不需要从其文字里去寻找,只需要感受一下它文字周围散发的那种激情,你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就好像一首很有感觉的歌,可能你听不懂它的歌词,曲调经不起推敲,可是它就是能很轻易地将某种情感传递到你的心底,产生撞击和回响。
《草叶集》留于心中的就是这种回响。
惠特曼是绝对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作里经常出现美国各处的地名,他如此自豪的将美国的大好河山全部化在自己的作品里,他觉得那无疑能最好地表现他的思想。
是的,他的思想就蕴含在美国的山山水水中,你仿佛能看到那个新生的国家——工人、木匠、船夫、耕童。
是的,这就是惠特曼所坚信的——这个百分之百的、顽固的民族主义者!
对自由的追逐和崇尚,一直是美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这一思想的完美诠释。不仅让我想起中国古代也有不少此类价值观高于一切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裴多菲为自由可以抛下一切,文天祥为气节可以舍弃所有。二人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却同样可以为了一生所认定的价值观做出最大的牺牲。惠德曼也是如此,长期在自由主义笼罩下的他,向大地播撒着自由的种子,而历尽四季的种子必然以春风吹又生的趋势,在大地上蔓延,接受春风雨露霜雪的滋养和馈赠,拥有无坚不摧的抵抗力,那不是别的,那是对抗残暴和凶恶的自由力。它跑进激进者的胸腔里,它流淌在呼吁民主者的血液里。对自由的坚守,情愿赌上一个人一生所有的信仰和追求。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我无法不联想到中国未建国之前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那时红军征战南北,冒着枪林弹雨为中国的老百姓争取独立,打下江山。那时候除了红军之外,还有千千万自发成为农民兵的青壮年,也加入到抗战队伍中去。支持他们在炮火连天中坚持战斗的动力是什么,我想是老百姓期盼和平的热切目光,是老百姓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使得只有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用血和肉铸成新长城。我想惠德曼想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对国家强烈的爱戴。我们是生命力最顽强的草,只要我们的土壤在,我们的根基在,我们的生命之源在,灵魂便与祖国同在。几乎很少有国家是不经过战争而独立的。如果不能成为征战沙场的前锋,灵魂 誓与祖国生死相依。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我是你的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里,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无论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着什么样的国民,相同的热忱的家国情怀,为自由而抗争的精神,《草叶集》当属赞颂的典例。只此三言两语,道尽绿叶对根的情意。
第四篇:《草叶集》读后感
惠特曼是歌颂自我的诗人,《草叶集》是歌颂自我的诗集,这不是偶然的。在《诗人》一文中,爱默生已经设计了美国诗人的理想形象,在《美国学者》一文中他又勉励美国诗人摆脱欧洲旧传统的影响,另辟蹊径。惠特曼的诗歌热情地回应了爱默生的呼吁。惠特曼意识到,要开创美国诗歌的新疆域,在诗歌内容方面首先就应该全面地界定在美国民主社会语境下自我的内涵。他把自我视为一种双重结构,既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他的诗歌从各种维度探索了自我的意义,尤其是自我与人类、时间、自然和上帝的关系。
一
当爱默生说"宇宙由自然和灵魂组成" 的时候,他就在灵魂和自我之间划了等号。他的观点反映了贬低肉体的传统态度。由于基督教文化对天国的强调,也由于肉体与人的低级本能有密切关联,肉体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罪的源头之一,精神净化的阻碍。
因此,惠特曼"灵魂+肉体"的自我定义不仅仅是爱默生观念的拓展,更是对贬低肉体的僵化观念的挑战。惠特曼是第一位"肉体"的诗人。他认为,肉体不仅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且也不缺乏灵魂所具备的高贵。在《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一诗中,他热情地颂赞道:
如果神圣存在那么人的肉体就是神圣的,
人的光荣与甜美就是人性未受污染的标志,
无论男人女人,干净、健壮、坚韧的肉体比最美的脸庞还要美 。
他甚至宣称:"啊!这些不只是身体的零件和诗歌,更是灵魂的,/ 啊!这些就是灵魂本身!" 但是,我们不应完全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他。他对肉体的惊世骇俗的称赞,从历史的眼光看,是对推崇灵魂、贬低肉体的传统的故意反叛。而且,如果我们从整体上观照他的诗歌,我们就会发现他在灵魂和肉体之间保持着非常好的平衡。
从根本上说,惠特曼相信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平等的。在《我自己的歌》中,他说:
缺少其中一个就缺少两个,看不见的由看得见的作证,
直到看得见的变成看不见的,反过来接受另一方的证明。
我相信你,我的灵魂,我另外的部分不应比你低贱,
你也不应比另外的部分低贱。
在这首诗的第五部分,诗人把二者的和谐关系比喻成性的结合。惠特曼对保持二者的平衡非常敏感。在诗的二十七和二十八部分,灵魂似乎有被肉体淹没的危险,但抒情主人公很快就恢复过来,制止了不平衡的状况 。
二
对惠特曼来说,自我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建立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系。与人类的关系是自我存在的基础。虽然上帝在惠特曼的思想体系中也许不只是一个象征符号,而是一个实体存在,但惠特曼的世界观显然是以人为中心的。正是对人的关注使他成为歌唱深沉的博爱精神的伟大诗人。
最亲密、最热烈的爱存在于恋人之间。性是这种爱最完美的表达形式。当它和真挚的爱融为一体的时候,性就既是肉体的融合,也是精神的融合。两人之间的爱是人对世人的爱的缩影。正如惠特曼在《一个女人等着我》中所写:
我不能让你走,我会善待你,
我是为你而造,你也为我而造,不只为我们自己的缘故,也是
为他人的缘故,
你的睡梦中包孕着比我更伟大的英雄和诗人,
除了我,没有任何男人的触摸能让他们醒来。
在这首诗里,抒情主人公和他的恋人都成了历史上所有人的化身。这样,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具备了普遍的意义。性的重要性还来源于它的繁衍功能,体现了自然的创造力。惠特曼对性爱场景的大胆描绘有时令人震惊,但正如他对传统肉体观的挑战一样,对在严肃文学中回避性描写的传统做法,他同样持反叛态度。既然性是人类生活的关键部分,既然惠特曼已经决定在歌唱宇宙时"毫不阻碍最初的活力" ,他就没有任何理由躲躲闪闪。
除了恋人之爱,惠特曼在其他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发现了精神的力量。他对人类的同胞之爱超越了所有种族、阶级、宗教、教育和国籍的差异。他相信,普遍的爱为所有伟大的哲学和宗教提供了源泉:
今天,在希腊和日耳曼的体系里我看到
在所有的哲学里我看到,基督教的教会和教义里我看到
在苏格拉底的下面我看到,在神圣的耶稣下面我看到,
人对同伴深挚的爱,朋友之间的引力,
相亲相爱的夫妻之间的引力,父母孩子之间的引力,
城市与城市、土地与土地之间的引力。
(《所有形而上学的基础》)
对人类之爱的信仰是惠特曼整个精神大厦的基石。当他处于充满怀疑的低落状态时,他经常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幻觉,所有的观念都是错觉,然而一想到恋人和朋友对他的爱,所有的怀疑便一扫而空。惠特曼认为,不管这些怀疑有没有道理,都与他的终极幸福无关(《对表象的可怕怀疑》 )。
三
人类之爱的核心是"神入"(empathy)--设身处地、在想象中经验他人经验的能力。通过“神入”的作用,自我就能突破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回溯过去,或者将自己投射入未来。
在《我自己的歌》第三十三部分,抒情主人公在想象中漫游全世界,扮演各种角色,重新去体验过去的事件。惠特曼借他之口说,"我就是那人,我在那儿,我受过苦。" 在第三十五和三十六部分,在转述祖父关于一场海战的回忆时,叙述者令人惊讶地、然而又十分自然地替换了祖父的角色,他对战争场景的描述如此逼真,仿佛他自己就是直接的目击者 。惠特曼以这种方式复活了过去,并将它融入现在。
面对未来,惠特曼显示出非凡的自信。很少有诗人像他这样,把如此多的诗作奉献给未来的读者。《穿越布鲁克林渡口》就是一首献给未来的诗。对惠特曼来说,身后的不朽并不像很多艺术家认为的那样,仅仅在于个人的名声。他相信自己不朽,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诗作包含了自己对未来的人们不可磨灭的爱,这种爱将会吸引他们,他们会通过"神入"的力量反过来使自己在他们的精神里复活。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才在这首诗里向时间的暴政发起了挑战:
那么,我们之间有什么阻隔呢?
我们之间的几百年、几千年又算什么呢?
自我借助"神入"能超越时间的限制,但是自我的"神入"能力还是在它所处的具体时空位置上最为活跃,也最有效力。因此,惠特曼特别强调现在:
除了现在,永远没有什么开始,
除了现在,也永远没有青年和老年,
除了现在,永远不会有完美,
除了现在,也永远不会有天堂和地域。
(《我自己的歌》)
现在是过去和将来的汇合点,是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的高潮处。只有现在能让自我通过积极地进入生活,积极地从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活动,最完满、最强烈地体验人类的爱。《桴鼓集》就是惠特曼"现在"诗歌的代表作。爱默生劝告诗人投身社会生活之中,主要是为了创造更好的艺术,惠特曼则把全面的社会参与视为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
在爱默生那里,自然是感受上帝存在的中介。当他独自在林中散步时,他时常感觉"超灵的电流在(他)全身循环",他自己成了"上帝不可缺的一部分"(《自然》 )惠特曼面对自然时,却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人类之爱的渴求。比如在《我看见一棵橡树在路易斯安那生长》一诗中,孤独的橡树依然快乐,和诗人自己对友谊的依赖形成鲜明对照 。在惠特曼的价值体系里,自然对于自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对自然的爱是人类之爱的延伸。惠特曼爱动物,就像他爱人一样。《我自己的歌》第三十二部分所描绘的诗人与种马之间亲密的情感交流,其动人程度不亚于任何人与人的关系。在《永远摇晃的摇篮之外》一诗中,惠特曼甚至进入了一只鸟的内心,把它深情的歌曲"翻译"成了人的语言 。虽然从某个角度看,这可视为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同时也是自我的"神入"能力延伸到非人世界的体现。
爱默生相信"自然是精神的象征"(《自然》 ),惠特曼也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所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令他身心振奋,动物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独立也让他羡慕不已(《我自己的歌》 )。更重要的是,他在自然中发现了灵魂不懈追求神性的形象。在《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中,他在灵魂和蜘蛛之间找到了共同点: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孤立地站在小小的海岬上.
注意它怎样勘测周围的茫茫空虚,
它射出了丝,丝,丝,从它自己之小,
不断地从纱绽放丝,不倦地加快速率。
而你--我的心灵啊,你站在何处,
被包围被孤立在无限空间的海洋里,
不停地沉思、探险、投射、寻求可以连结的地方,
直到架起你需要的桥,直到下定你韧性的锚,
直到你抛出的游丝抓住了某处,我的心灵啊!
(飞白译)
在爱默生的哲学里,自我通过对上帝的共同信仰与其他人的灵魂结合在一起,在惠特曼这里,人类之爱替代了上帝的位置。作为这种爱的"大臣"(minister),自然为人类之爱的外化提供了材料,沟通了不同的时空位置。人经常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外在的物品上,即使后来他们自己不在场,这些物品本身就能传达他们的感情。艺术作品、古代遗址、伟大的人们居住过的地方,都能够带领我们进入过去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进行跨越时间的对话。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自我的不朽是通过自然的循环实现的。肉体的材料来源与自然,当肉体死亡、分解,这些材料又返回自然,进入新的循环,在此过程中,它们将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惠特曼诗歌中的核心意象"草"就是这一过程的象征。在《我自己的歌》第六部分,惠特曼将草比喻成"墓地未剪的美丽头发" ,诗意地揭示了生命的不朽。
五
我们已经认识到,上帝在惠特曼的世界观中不占中心地位,然而上帝的观念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惠特曼哲学和诗学的终点。
爱默生和惠特曼对上帝的理解都不同于正统的基督教。他们都对作为制度的宗教表示怀疑,而看重作为个人信仰的宗教精神。他们不相信天堂、地狱、原罪等传统观念。在《亚当的孩子》组诗里面,我们看到的亚当不是一个背负重罪的人类始祖,而是一位激情赞颂生命、尤其是肉体的先知。亚当、夏娃和他们的孩子们在洋溢着无限活力的狂喜中紧紧联结在一起(《世界再次向花园上升》)。
爱默生经常因为无法从自身经验中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感到困惑不安,惠特曼却经常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即使上帝不存在,人类之爱也足以让他感到完美的幸福。他们两人都不愿对上帝作出定义。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第四十八部分表明了这一态度:
我对人类说,不要对上帝好奇,
连对每一个宇宙好奇的我对上帝都不好奇。
……
我在每一件事物中听到并见到上帝,却丝毫不理解他,
我也不知道有谁比我自己更奇妙。
爱默生和惠特曼都有一种泛宗教的情绪。如果说他们信仰上帝,他们信仰的不一定是基督教的上帝。他们都能接受各种宗教。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中宣称,"我的信仰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微不足道的,/ 它包括了古代和现代的信仰,以及古代与现在之间的。"
作为爱默生思想的追随者,惠特曼也认为,诗歌的目的在于唤醒自我中潜藏的神性。在《民主展望》一文中,他呼吁诗人们写作一种新的诗歌:
愿我们能够创造出一种与人的不朽灵魂相称的诗歌,它在吸收各种材料、展现自然的本来面目时,能够最终既直接又间接地获得一种解放和拓展心灵的宗教特性,它分享科学的喜悦,收获道德的果实,催生探索的抱负,唤起对未知事物的沉思。
惠特曼认为,这种泛宗教感情对于自我的提升至关重要,诗歌应当为人类灵魂中潜藏的神性提供第一手的经验。《我自己的歌》就是对这一理想的探索。在诗的第二部分,他自信地宣告:
今日今夜和我一起停下来,你将拥有所有诗歌的源头,
你将拥有地球和太阳的精华,(除了它们还有许多太阳,)
你将不再接受二手、三手的事物,不再通过
死人的眼睛看世界,或是靠书中的幽灵喂养,
你也不会通过我的眼睛看世界,或是从我这里接受事物,
你将倾听各个方向的声音,并靠你自己过滤。
六
在讨论了自我与人类、时间、自然和上帝的关系之后,我们就能理解惠特曼的宏观自我的观念了。微观自我由处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肉体和灵魂构成,但惠特曼相信自我还有一个具备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的部分,或者说宏观自我,它通过自然永恒的循环和"神入"永恒的流动实现。通过前者的作用,个人的物质生命得以融入自然的普遍生命;借助后者的力量,个人的精神生命得以融入人类的总体文化。这样,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自我都是不朽的。
正因如此,比起其他诗人来,惠特曼对死亡的态度平静得令人惊讶。和有些诗人不健康的死亡情结不同,惠特曼通过对自我的信仰与死亡达成了和解。虽然死亡标志着微观自我的终结,它却提供了最大程度实现宏观自我的机会,因为摆脱物质躯壳之后的自我不再有利益的纠缠,也不再有现实的罪错,因而更加纯洁。所以,惠特曼才在《我自己的歌》里写道:
一切都在进行,进行,没有什么崩溃,
死和任何人想象的都不同,而且更幸运。
第五篇:草叶集的读后感
《草叶集》初版问世至今已一百三十七年,它的作者惠特曼逝世也整整一百年了。从某些方面说,世界文学史上还找不到另一个范例,能像《草叶集》和惠特曼这样体现一部作品同它的作者呼吸与共、生死相连的关系。正如惠特曼在诗集(正编)结尾的《再见!》中向我们招呼的:“同志,这不是书本,/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诗人自己。
惠特曼生当美国独立后约半个世纪,也就是那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新大陆蒸蒸日上的时代。他出生于长岛亨廷顿区西山村一个农民兼手工艺者的家庭,十一岁即离开学校开始独立谋生,先在律师事务所和医生诊所当勤杂工,后来到印刷厂当学徒和排字工,当乡村学校教师、报纸编辑和地方党报撰稿人。他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了民主思想,成为一个杰斐逊... 《草业集》读后感
《草叶集》初版问世至今已一百三十七年,它的作者惠特曼逝世也整整一百年了。从某些方面说,世界文学史上还找不到另一个范例,能像《草叶集》和惠特曼这样体现一部作品同它的作者呼吸与共、生死相连的关系。正如惠特曼在诗集(正编)结尾的《再见!》中向我们招呼的:“同志,这不是书本,/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诗人自己。
惠特曼生当美国独立后约半个世纪,也就是那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新大陆蒸蒸日上的时代。他出生于长岛亨廷顿区西山村一个农民兼手工艺者的家庭,十一岁即离开学校开始独立谋生,先在律师事务所和医生诊所当勤杂工,后来到印刷厂当学徒和排字工,当乡村学校教师、报纸编辑和地方党报撰稿人。他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了民主思想,成为一个杰斐逊和杰克逊式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同时开始学习写作,写些带伤感情调的小品、小说和诗歌。但是,正如他在政治上、在地方民主党内部斗争中频频被人利用和受到打击一样,他的文学创作也长期停滞在因袭模仿的阶段,没有什么成就。这样,到一八四九年三十岁的时候,他才改弦易辙,毅然宣布退出政治活动,并下决心在文学事业中奋斗一番。经过好几年的默默探索,他于一八五五年推出了《草叶集》。
惠特曼在《过去历程的回顾》中谈到自己写《草叶集》的背景、动机和它的主旨时说:“我没有赢得我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承认,乃退而转向对于未来的心爱的梦想……这就是要发愤以文学或诗的形式将我的身体的、情感的、道德的、智力的和美学的个性坚定不移地、明白无误地说出并表现出来……”他又说:“在我的事业和探索积极形成的时候,(我怎样才能最好地表现我自己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呢?)我看到,那个提供答案的主干和中心,必然是一个个性……这个个性,我经过多次考虑和沉思以后,审慎地断定应当是我自己――的确,不能是任何别的一个。”写我自己,以表现我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这便是《草叶集》的主旨,是惠特曼当初的“梦想”,经过他三十七年的不懈努力,也基本上实现了。
第六篇: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艺术活动的构成
根据艺术活动的发展及其当代状况,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4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 客体世界
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2. 艺术创作与制作
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显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3. 艺术作品
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4. 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1)摹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均持这种观点。 (2)游戏说
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同时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均持这样的观点。 (3)表现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 (4)巫术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在近代西方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个学说最早由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提出,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也持这一观点。 (5)劳动说
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对艺术产生根本原因最具影响的揭示。俄国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进行过阐释。
总之,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本能、表现的欲望和游戏的冲动。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多因的而并非是单因的,但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艺术活动的发展 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①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构中,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现实物质基础。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政治、制度机思想方式、世界观或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艺术既属于意识形态,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性。
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样,艺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经济对于艺术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经过一些中介环节。其中包括政治的、社会
的、制度的等各方面的因素。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的。
④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的发展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那种认为“经济繁盛,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①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②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
③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④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于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艺术与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会受到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艺术与科学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
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活动的功能 1. 艺术活动的功能 (1) 审美认知功能 (2) 审美教育功能 (3) 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艺术分类的
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
绘画
(1)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形式的变幻;②瞬间的凝固;③丰富的意味。
雕塑
(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 (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与技艺的统一;②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摄影
(1)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 (2)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特定的时空;②营造的真实;③光影的结合。 书法
(1)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书法有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线条与组合;②具象与抽象;③情感与象征。
建筑
(1)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3)建筑的基本特征:
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③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园林
(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3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2)园林的基本特征:
①浓缩的自然;②综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工艺与设计艺术
(1)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产品设计,②环境设计,③视觉设计。 (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能与创造。
音乐
(1)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音、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2)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情感的涌流;②想象的自由;③象征的意味。 舞蹈
(1)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2)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动作与姿态;②抒情与表现;③节奏与韵律。
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
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于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间接性;②广阔性;③情感性。
戏剧与戏曲
(1)戏剧是指以舞台的演出形式而存在,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样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
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的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②演员行动是戏剧的基础;③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电影与电视
(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进一步划分。
电视艺术主要是指电视荧屏上播出的各种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音乐电视(MTV)、电视娱乐节目等等。 (2)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运动的画面;②重组的时空;③科技与艺术的交融。
艺术家
(1)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2)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程的分析,可以将人类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制约和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同时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并且体现出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殊性。而艺术创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艺术家正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 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 (1)艺术家的修养
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象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艺术创造主体以及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
(1)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艺术创造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运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客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主体、作用于主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艺术创造过程 1. 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 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2) 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
(3) 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1)构思的方式及运作
①整合;②变形;③移情;④意蕴的凝结。 (2)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2. 艺术表现
(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艺术内涵的深化
①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②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③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④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象
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创造性想象;
②想象的特征:A.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③想象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3)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极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 (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整体性等特点;
②形象思维的特性:A.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B.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C.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 (2)抽象思维
①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3)形象思维与灵感
①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②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③形象思维与灵感具有交互作用,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 艺术作品的构成 1. 内容与形式统一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幻,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2. 感性与理性统一
(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隐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3.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艺术作品的层次 1. 艺术语言
(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电影语言等。
(3)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
(4)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的创新。 2. 艺术形象
(1)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
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2)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3. 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典型
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 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涵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意蕴。
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风格既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 (2)风格的特性
继承与独创;②稳定与渐变;③多样与同一。
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
(2)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如西方艺术史上先后出现的古典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等。
艺术传播
1.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收者,使其得到扩展。 2.构成艺术传播的5个要素是:传播主体、艺术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3.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方式。 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 2. 艺术鉴赏的主体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的过程 (1)审美期待
①审美期待是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②文体期待即指艺术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③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④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鉴赏流程
①直觉与感知
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②体验与想象
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③理解与创造
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 (3)审美效应
①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②净化
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
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 2.艺术批评的形态
在艺术批评史上出现过多种批评形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社会批评,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3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2)传记批评,如19世纪法国圣·佩韦从研究作者入手去解释作品。
(3)心理批评,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4)文本批评,如20世纪法国符号学者罗兰·巴尔特运用符号学方法研究作品本身。
(5)读者批评,如20世纪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创作产生影响。
(3)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4)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艺术理论》试题
A卷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流派?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3、什么是艺术批评?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5、什么是美育?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3、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
4、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5、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能力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创作的过程 。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
《艺术理论》试题
A卷
评分标准
一、解词:(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
线条与组合;
(2 ) 具象与抽象;
(3 ) 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