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实施方案

时间:2022-09-09 01:13:0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26153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系统的实施方案》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系统的实施方案》。

第一篇:项目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施工图纸

2、主要图集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

3、主要规范和规程

(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2)《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4、主要标准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3)《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二、工程概况

1、基本概况:

2、工程做法:

本工程采用外墙内保温做法,具体构造(由外到内):

⑴面砖;

⑵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20mm,加6%防水剂;

⑶多孔砖;

⑷中空玻化微珠无机保温砂浆,40mm;

⑸抗裂砂浆,8mm;

3、面砖要求

面砖拟采用深灰色及乳白色两种,其型号分别为GSBN5.25及GSBN9,规格45×45mm,缝宽5mm,施工前先做出样板,经与设计负责人及甲方共同商定后方可实施。外立面装饰按本工程立面图进行。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①交底:对班组及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②图集、规范、规程、方案;

落实本工程需用的图集、规范、规程,提出需要购买的计划,及时组织学习贯彻注意新旧规范的衔接,根据规范和图纸编写施工方案。

3高程引测与定位

按照规范和测量方案,依据结构施工阶段引入的坐标内控点和高程控制点,做好楼层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并做好标记。

2、材料准备

①按甲方要求对相关材料组织三方考察合格后进行定货采购,与厂家签定供货合同,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②所有施工物资进场时均应由材料部门核实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包括产品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检验报告、试验报告、产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保证书等)。质量证明文件应反映工程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性能指标等,并与实际进场物资相符,如检查过程中发现未带给齐全资料或实物与工程要求不符的,拒绝其进场。

3、机具准备

4、作业条件

①主体结构务必经过相关单位检验合格;

②外脚手架搭设完成并经检查允许使用;

四、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工艺流程

墙面基层处理、甩毛→挂钢丝网→贴灰饼→抹底灰→弹分格线→排砖→镶贴面砖→面砖勾缝擦缝→验收

⑴烧结多孔砖砌块墙基层处理:

将砌筑隔墙面上的残余砂浆、污垢、浮灰等清理干净。对混凝土墙面进行垂直度和平整度的检查测量。墙面有预留配电箱或开关盒的要求出墙面的高度与抹灰面一致。不一样材料墙体交接处应加挂300宽0.8厚9×25孔钢板网后方可抹灰,防止墙体裂逢。混凝土墙面凸出部分进行剔平。抹灰前一天再用水清洗墙面,将残留污垢、浮灰清理干净,若混凝土墙面上存有养护剂膜应用钢丝刷清除;混凝土墙面处理:对于墙柱,先进行垂直度及平整度检查,结构相对偏差在8mm以内;垂直度与平整度到达标准时,只对模板接缝处做打磨处理,不做抹灰施工。如果结构垂直度及平整度相对偏差大于8mm,应适当剔凿,并进行局部的抹灰修补并甩毛,表面的隔离剂、油污用碱水(火碱:水=1:10)刷洗干净。为保证抹灰层与基层粘结密实不空鼓,需抹灰的混凝土墙面在抹灰前,务必提前进行甩毛处理。在需要抹灰的部位,先用水冲洗墙面,再将1:1水泥砂浆加10%的805胶搅拌均匀,用笤帚均匀甩在墙上,并浇水养护3-4天,待其到达强度后,方可进行抹灰施工.

⑵砌筑墙面做灰饼:

在外墙上先拉通线确定抹底灰厚度,灰饼厚度同抹灰高度,施工第一遍底灰时应保证与基底粘接牢固并且平整,为第二遍抹灰成活带给良好基层。拉线确定抹灰层厚度后在混凝土砌块墙上做灰饼,不得将灰饼做在构造柱上,最厚处应控制在18mm以内,对于局部结构突出部位,应进行适当剔凿。灰饼间距1500mm×1500mm,门窗洞口等边角部位均应设置灰饼。

⑶抹灰施工:

①抹灰施工前,务必用水将混凝土墙面的甩毛湿润,砌块墙面润湿应在施工前一天进行,抹灰时还需撒水润湿。

②用混合砂浆打底灰将墙面基本找平(有防水要求的墙面用1:3水泥砂浆打底压实抹平),打底上墙后,应在底灰6-7成干时再抹罩面灰。

③罩面灰应依据灰饼抹够厚度,用刮杠将面层水泥砂浆基本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赶实,最终用铁抹子压光。对于墙面装修为瓷砖的墙面,抹灰时用木抹子搓毛即可。对于墙、柱、顶板的阴阳角,抹灰时务必用专用阴阳角抹子施工,并用方尺控制其方正。

⑷弹线分格

待基层灰6-7成干时,即可按图纸要求进行分段分格弹线。用线锤在墙面、柱面和门窗部位从上至下吊线,排版时从下往上排,大版面要求对缝镶贴,柱子及局部可采取错缝镶贴,且尽量避免出现非整砖,必要时非整砖应设在下部及阴角处。

⑸镶贴面砖

镶贴面砖应自上而下进行,采取措施后,可分段进行,在每一分段或分块内的面砖,均应自下而上镶贴,从最下一层砖下皮的位置线先稳好靠尺,以此托好第一皮面砖,在面砖上口拉水平通线,作为镶贴的标准。在先墙上均匀抹上1~2mm厚的粘合剂,并用锯齿形边的抹子刮成“槽形状”,然后将湿润并阴干的面砖,在其背面均匀地抹上3~4mm厚的瓷砖粘结剂浆,依照水平线先镶贴底层两端的两块面砖,然后拉通线,按编号依次镶贴,以此类推,直至贴完。每贴两层,垂直方向用靠尺靠平。窗台、腰线等部位,应采用顶面面砖压立面面砖的做法,预防向内渗水,引起空裂。同时立面最低一排砖务必压住底平面面砖,并低出面砖3~5mm,以作滴水线用。阳角部位采用蝴蝶角。镶贴时,如面砖需切割,为保证线条的顺直及颜色的一致,切割面严禁暴露在外。

⑹面砖勾缝与擦缝

用1:1水泥砂浆勾缝,先勾水平缝再勾竖缝,勾好后要求凹进面砖外表面2~3mm。面砖缝子勾完后,用布或棉丝蘸稀盐酸擦洗干净。

五、质量标准

1、施工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

2、质量通病及防治

(1)空鼓、脱落

原因:基层偏差大,每层抹灰跟得太紧,勾缝不严,未洒水养护;砂浆配比不准,稠度不好,砂子含泥过多,干缩率不一致;

措施:重视基层处理,严格工艺控制,砂浆中加入805胶增加粘接力;加强自检,发现问题及时返工;

(2)墙面不平

原因:结构施工期,几何尺寸控制不好,造成墙面垂直度及平整度偏大,装修前又对基层处理不够认真;

措施:加强基层打底工作的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3)分格缝不匀、不直

原因:施工前未核对结构的实际状况,弹线分格不细,标准控制点少和操作不当;

措施:认真处理基层,吊垂线,找好规矩,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精心施工;

(4)墙面脏

原因:勾缝后未及时擦净砂浆;

措施:可用棉纱沾草酸加水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六、主要施工管理措施

(一)工期保证措施

1、认真做好施工现场场地、道路、水电、通讯等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拟定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进行大型施工机具、现场内临时道路、水电线路埋设、暂设用房以及材料工具存放场地的布置。为工程施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工程进度管理组织机构,分楼配备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

3、根据合同规定的工期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进度计划确定以后,各分包方以工期进度为依据,编制劳动力配置计划、材料、设备、机具进场计划。使分包方的工程进度完全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4、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对进度计划每周进行检查,对工期及各项资源投入实行动态管理,在现场建立计划体系,加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适时调整进度计划。

5、加大对各分包的现场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力度,确保整个现场能在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调度下,有条不紊、有序的作业。每周召开现场调度会和协调会,及时解决矛盾。

6、充分发挥整体综合优势,用心依靠先进的管理水平、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施工技术水平,科学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技术人员认真阅读图纸,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保证该工序在贴合设计及施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避免返工返修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工期。

7、在工序施工过程中严格、细致、认真检查,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防止出现事后返工现象,影响工期。

8、在每道工序之前,技术人员根据图纸及时上报材料计划,保证在工序施工之前材料提前进场,杜绝因材料原因影响施工正常进行。

(二)质量保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质量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国家和行业颁发的各项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技术规程。

2、坚持以预控为主的方针,严格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贯彻专职检查和全员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各施工班组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做好预检和隐检工作,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

3、按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进行建筑材料和加工成品、半成品的验收。在材料、构件的采购前,技术部门向采购部门或参施单位提出质量要求,对供应厂商的生产潜力、技术力量、生产稳定性和管理水平进行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质量部门按规范要求验收原材料及配件,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现象,坚决给予退场处理。

4、项目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层层落实,职责到人。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认真制定纠正措施并认真复查纠正结果。

5、在工程管理中推行“工序样板制”,从每道工序施工工艺入手,由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交底,推出“样板工序”经业主、监理验收认可后,再在工程中大面展开施工。

6、为了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提高工程的结构质量,质量管理人员每周举行一次质量分析会,分析发生质量通病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措施,把工程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避免亡羊补牢,使现场每一位管理人员、施工人员都及时了解工程的实际状况,做到不留死角和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7、加强对分包商的质量管理,各分包商以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为依据,认真制定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分包商的工程质量处于控制之下。

(三)技术管理措施

1、认真贯彻公司有关技术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

2、项目部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各成员明确分工和职责,全面落实岗位职责制。

3、认真审图,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各级交底要有针对性,交底工作落到实处。

4、制定周密的原材料试验和现场施工试验计划,做好试验工作。

5、及时收集、整理各项原始技术资料,做好技术资料管理工作。

6、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认真进行经验总结,做法成果统计。

7、以质量为中心,抓好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

(四)安全保证措施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规程、制度、条例,建立安全生产职责制。

2、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制度,资料包括新工人入场教育考试、调动工作岗位工人的上岗安全教育、特殊工种安全技术教育及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活动教育等。

3、建立安全生产定期巡检制度,项目部每周一次,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堵塞事故漏洞。检查要结合季节特点,针对本工程特点开展防洪、防雷电、防高处堕落、防中毒等检查。

4、1.5m×1.5m以下的孔洞,务必加设固定盖板,1.5m×1.5m以上的孔洞,四周务必设置不低于1.2m高的两道护身栏,中间支挂水平安全网。

5、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务必佩带安全帽,非施工人员不准进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作业严禁凌空投掷物料。

(五)消防保卫措施

1、贯彻国家、北京市的有关法规及公司的有关规定,建立消防保卫职责制。

2、制定消防保卫制度,建立消防组织机构,组织现场义务消防队。施工现场配备专职消防保卫人员并持证上岗,现场成立消防保卫领导小组。建立门卫制度和巡逻护场制度,设专人两班昼夜值班,并认真做好值班记录。

3、制定消防保卫措施,监督用火申请审批制度。

4、签定消防职责协议书。

5、现场消防设施(消火栓、消防立管、专用水源、消防电源等),随施工进展设置。消防管理人员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消防措施,检查并纠正消防措施的执行。

6、现场布置足够的消防器材,任何人不准挪用。消防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及时更换损坏和超期的器材。

7、持续现场消防道路畅通,做到作业场地疏散道路通顺。

8、易燃、剧毒物品应分类专库管理,严格进出库手续。进行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操作时,务必保证通风良好,禁止与明火作业交叉操作。明火作业应办理审批手续,乙炔瓶与氧气瓶工作间距不得小于5m,乙炔瓶、氧气瓶与明火地点不得小于15m。

9、现场禁止吸烟。

10、消防管理人员经常巡视现场,了解各作业地点和材料存放场区状况,及时发现隐患,迅速处置。

(六)环保及礼貌施工措施

1、贯彻国家、北京市的有关法规及公司的有关规定,建立环保、礼貌施工职责制。

2、制定环保、礼貌施工措施,搞好场容场貌,并定期检查措施执行状况。

3、加强现场环保、礼貌施工管理,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环保、安全礼貌施工管理体系,按照北京市、总公司和公司的具体要求对现场环保、安全礼貌施工状况进行监控。施工现场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工地项目经理对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一切与建设工程施工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务必服从管理,各分包单位务必理解总包单位的统一领导和监督检查。

4、施工现场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设置各项临时设施,堆放大宗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机具设备。现场临时堆放材料,按施工平面指定的位置存放,并分规格码放整齐,做到一头齐、一条线、不超高、不混放。

5、施工现场务必持续场容场貌的整洁,工人操作做到活完料净脚下清,每道工序完成后都要及时把剩余材料和建筑垃圾清理干净。

6、施工现场内严禁随地大小便。有意违反,加重处罚。施工人员要节俭用水,消灭长流水、长明灯现象。

7、施工现场的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务必佩带证明其身份的胸卡。

8、零星使用水泥堆放于封闭库内,库房要求防水、防雨、防潮,分品种规格堆放整齐,地面高于室外地坪30cm,垛高度不得超过10袋,使用时抄底使用,实行“先进先出”的原则。

9、施工现场东大门南侧明显处设置施工标牌,大门内设置一图五板。施工区、办公区明确划分职责区,设置标志牌,确保工地整洁卫生。

10、针对本工程所处位置的特点,结合ISO14000标准采取措施保证现场降噪音、降尘、保护水资源。

11、加强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全员环保意识。

12、对临时施工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在干燥多风季节定时洒水。

13、结构施工中的施工垃圾采用容器吊运至封闭垃圾站,并及时清运。

14、施工现场道路平整,做到不积水。搅拌机(砂浆)和车辆冲洗污水设两级沉淀池后,排放到污水管线。

15、施工现场提倡礼貌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避免人为地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16、工程垃圾及生活垃圾集中存放,及时分拣清理,保证现场无污物和污水。

17、食堂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和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炊事人员务必经卫生部门体检后,持健康证上岗。炊具要干净,炊事员着装整洁,讲究个人卫生,生熟分开操作和保管,有灭蝇灭鼠措施,做到无蝇无鼠无蛛网。

18、厕所墙壁、屋顶要严密,门窗要齐全,并设专人保管,经常冲洗,防止蚊、蝇孳生。

19、施工道路经常清扫,洒水防尘,持续道路整洁卫生。

第二篇:信息化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皖政〔20xx〕25号),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安全高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制定本实施方案,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到20xx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师生信息素养大幅提升,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科研支撑、服务手段实现新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与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到20xx年,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全面融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并广泛共享;信息化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支撑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充分显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对各类教育及社会重点行业信息化的服务、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二、建设任务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

1. 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下简称省教科网)主干网的升级改造,更新安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以下称省网中心)及十六个市级节点(含巢湖)的硬件路由设备,将省网中心到市级节点的专线链路带宽提升到1G以上,并根据高校信息化应用实际需求,适时增加接入带宽。拓展省教科网的资源优势、接入能力与范围,根据市场需求和应用需要,以多种方式逐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接入。实现连接省教科网的校园网出口安全联动管理,保证网络环境安全、稳定、畅通。

推进省教科网和高校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进程,实现高校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与开发,丰富和拓展IPv6的网络资源、应用领域和服务方式。

2.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引导并推进高校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开展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开展校园数字化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数字校园应用体系和面向师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数字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融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建设安全、稳定、环保、节能、高效的智慧校园,以及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

3. 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标准建设。以教育部和相关行业信息标准为基础,结合高校现有信息标准执行和信息化建设实际,按照科学、通用和可行的原则,建立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标准体系,制订《安徽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实现高校数据编码的一致性,规范高等教育信息平台建设。

(二)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资源建设与共享。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兼容异构平台,开发优质资源,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丰富安徽省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专题特色数据库及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将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成面向全省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中心。

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入慕课(MOOCs)等网络教学模式,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空间及其运行、管理和服务新机制,坚持应用驱动、形成有效模式。试行组织高水平教师和技术团队创建慕课等教学资源,深化拓展安徽高校转型发展和特色育人成果并推广转化,加快推进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网络共享;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形成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推进“翻转课堂”、“微课程”、“移动学习”、“网络教研”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在线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形成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均可在线学习并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的新型网络学习体系。

3.高校资源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安徽省分中心和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互联互通,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增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依托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对社会有序开放,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三)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数据中心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在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基础上,建设省级高等教育数据中心,形成全省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整合、完善全省高校人、财、物等基础数据,建立高等教育基础数据库,纳入省级基础数据库统一管理与服务。实现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全省高校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划方案《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案》。

2.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门户建设。建设省级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提供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服务。

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建设学生管理类、教师管理类、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其他业务管理类等5大类20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监管、教育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等业务应用。

建设省级高等教育管理服务门户。统一规划和布局面向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基于高等教育基础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为全省高等教育的各类用户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服务。

3. 高等教育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逐步扩大高校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范围,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信息、成果管理、在线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团队组建和协同创新等服务,增强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创新。

建立基于骨干高校计算和存储资源的省级公共平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处理和大科学装置及大型仪器的共建共享服务;建立健全科研协作运行管理机制,整合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方面的科研力量和服务需求信息,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享教育科研资源,协同推动知识创新、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

4.试行高校间学分互认和转换。依托网络教学和校际协作联盟等平台,积极推进跨校跨单位选课试点,制订学分互认和转换方案,建立基于课程的学分互认体系和新的学籍流动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共享发达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和不同类型的优质特色教育资源。

(四)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1. 继续教育支撑环境建设。依托安徽开放大学,建设双向视频远程教学及会议系统,远程教育云教室,地市开放学习中心,县级开放学习服务站,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中心,卫星电视课程传播系统,远程呼叫中心,远程考点视频监控系统,安徽继续教育管理中心等,增强继续教育远程支持服务能力,打通各级各类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形成完善的继续教育支撑环境。

2. 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安徽开放大学和高校合作,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手段,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搭建远程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移动学习等系统,进一步完善全省成人高等教育统一的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安徽开放大学,在安徽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基础上,整合各类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安徽社区教育远程服务平台,推进优质学习资源的整合共享,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向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终端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4. 学分银行建设。建设安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平台;完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和终身学习档案,支持各类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实现学习者教育学分的累积与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五)高等教育信息化引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 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装备研究,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人才保障。

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形成制度,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

3. 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围绕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和运行维护等任务,建立健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规范和激励机制,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办法;加大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和待遇。努力构建一支技术过硬、相对稳定、保障有力的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省网中心核心路由设备从1000M升级到10000M,根据应用需求,部分高校接入带宽可达到1G以上,实现50G以上总带宽。

加强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安徽省分中心和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实现互联互通,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部分本科高校试点开发慕课资源和建设慕课平台,建立促进网络在线课程健康发展的管理机制。

建设安徽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平台,进一步完善远程教学、信息管理、资源管理、移动学习等信息系统,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点。

第二阶段:20xx年-20xx年。升级完善高校校园网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平台,建立连接专网的校园网出口安全联动管理机制。全省本科高校实现IPv6接入;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建成高等教育基础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服务门户、高等教育科研协作支撑系统、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平台。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高校广泛应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建成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及专题特色数据库,完成高校基础数据和全省教育资源的整合,安徽高校数字图书馆实现移动终端访问。建成开放式网络学习空间和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经实名认证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互动教学。

完成安徽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平台建设,启动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和学分银行建设,继续教育支撑环境初步建成。

第三阶段:20xx-20xx年。全省高校以多种方式接入省教科网,根据应用需求,接入带宽可达到1G以上,并实现IPV6接入;全省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充分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丰富并完善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建成支持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数字资源体系;完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及支撑环境,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满足“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建成相对完备的数据分析系统,为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社会机构和用户需要提供实时精准数据支持。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作系统化和常态化,相关制度健全,培训和考核体系完备。

四、保障措施

(一)省教育厅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根据方案制定考核标准,检查高校贯彻落实省级高等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

(二)根据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省教育厅遴选部分高校作为信息化试点单位,探索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监测评价、政府购买服务和后期奖励补助等政策机制。

(三)高等学校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和管理体制机制;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高校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优先部署、实化措施、从严考核;要制定本校信息化实施方案和分步实施计划,并报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备案。

(四)高校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信息化环境、资源和管理等应用平台建设及其运行维护和更新的资金需求。鼓励高校创新机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设,或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社会专业机构、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项目合作。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使用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篇:信息化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推动教育现代化,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焦作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沁阳市教育局20xx年工作要点》(沁教文?20xx?1号)和《20xx年实验小学工作思路》,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构建学校“三通两平台”(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共享优质资源,建设智慧教育。

2、实现“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体教师人人能上“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的达标课,推出50节精品课。

3、教育管理在线平台应用常态化。

4、提高校园电视台节目质量,每周更新一期节目,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亮点。

5、学校网站能正常访问,定期更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ftp服务器(校级资源库),班班通同年级、同学科及跨年级资源共享。

2、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3、装修校园电视台,提高录播质量。

4、对网站进行升级改造,添加手机客户端功能,增加《实小风景线》电子版和《网络咨询》两个板块。

(二)推进“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探讨,人人能上“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达标课,推出50节精品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市信息中心和教研室的指导下,通过骨干教师赛课,语数外各推出1至2节精品课,作为样板课,在全校进行推广。

2、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学校“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专家指导组,对全校教师分学科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将微课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3、全员进行赛课,教师人人能上“四个一”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的精品课。

4、将ppt课件、微课应用和英语网络教材的使用作为学校赛课的重要评价标准,教师上课能够正确使用班班通设备,凡是上课时不能正确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能评为达标课。

5、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微课制作大赛,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站、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展示。

(三)大力建设学校资源库及平台

建设一个资源充足、种类齐全,使用方便的样本资源库,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和师生信息化成果展示。

1、用好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师生人人会登陆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师生能够在线阅读,在线交流。

2、开展班级资源库评选活动。分优秀、合格和差三个等级,并在晨会上进行优秀班级资源库命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周评选一次。

3、征集20xx年以来教育教学优秀资源活动,充实学校资源库。

4、建立实验小学微信平台,人人参加微信,教师每周在微信上最少进行一次教育教学交流。

5、开展学生网页制作大赛,筛选优秀学生网页作品在学校网站展示。

(四)全面推进教育管理在线的运用

1、规范公文流转。上级和学校文件、通知等必须在教育管理在线上进行运转。

2、撰写教学反思。教师和行管人员坚持每天写好教学反思、工作日志。

3、每学期最少开展两次教育管理在线平台优秀日志、教育反思评选活动。

4、每学期开展一次信息化优秀科室评选活动。

5、优秀微课作品在教育管理在线平台展示。

(五)提高校园电视台办台质量

1、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每周确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制作节目,实现周周有节目。

2、在教育台指导下,增加师生DV校园、才艺秀和感动实小人物事迹展等版块,提高师生参与校园电视台的兴趣,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3、邀请知名节目主持人到校与家长、师生代表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提高校园电视台办台质量和影响力。

4、围绕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5、坚持每月将好的节目和新闻线索向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推荐,提高学校知名度。

6、每周将校园电视台节目链接到学校网站上,并在班会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提高师生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的积极性。

(六)创焦作一流校园网站

建成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络教研、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的综合平台。

1、对学校网站进行升级改造。美化学校网页,在现有版块的基础上,增加《实小风景线》电子版块和师生各类信息运用(网页制作)版块。

2、增加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快速浏览。

3、实现教育管理在线平台与学校网站链接,所有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或行管撰写工作日志时,必须通过学校网站进行登陆。

4、规范网站管理,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严格网站工作审批程序,建立科室信息员工作制度,重要活动、新闻时效性强的工作要当天活动、当天更新。

5、每周确定一个主题,选择优秀微视频在学校网站上展示。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信息中心要对加强对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确保教师熟练掌握各项教育信息化手段。各处室每周至少向信息中心上报五条信息。

3、加强监督,严格考核。成立信息工作专项督导组,由办公室和信息中心参与,对各科室工作任务进行督导,对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的科室或责任人进行责任问效。

第四篇:项目实施方案

A、项目概况

显示屏安装结构框架为轻质钢架,在相应的梁柱部分采用化学铆栓铆固钢板作为承托结构,显示屏钢制框架与铆固定钢板连接;

电源经配电室由电缆传输至显示屏配电柜;显示屏配电柜安装在屏体框架内,由远程开关、PLC程序控制器、空气开关、交流接触器、固态继电器和其他控制显示部件等组成。显示屏体与控制室之间采用CAT5作为视频信号和各种控制信号传输的媒介;显示屏的控制计算机、视频设备等所有外部设备均安装在控制机房。

全过程包含以下环节:

显示屏深化设计与研发

显示屏设备的生产制造

金属框架的制作和安装就位

电源和通讯线缆的布设

显示屏和控制室设备安装

框架铝板包边装饰

系统调试、试运行和验收

B、项目组织

为使本项目到达合同约定的预期效果,项目组织以到达如下目标进行设计。

工期目标:根据合同确定的工期要求,充分做好生产、技术、人员和物料等方面的准备,保证按期交货到指定的地点完成相关设备的安装、测试。

质量目标:以合同相关技术指标和部分行业标准为原则,制定详细的质量保证计划,确保优质高效地履行合同。

安全目标:制订严密的安全保证措施杜绝一切人身、设备职责事故,保证安装施工期间零事故率。

礼貌施工目标:科学管理、有序生产、团结协作、多方配合、保护环境及原有设施、场地整洁。

环保目标: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确保不污染、不破坏现场环境。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我司成立由罗霖为组长的项目组,统一进行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现场工作由赵海金主要承担现场协调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主要承担结构制作、包边装饰和其他电器安装工作。

各专业负责人及联系电话如下:

C、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目标科学管理、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礼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优良。工程优良率到达100%,工程履约率到达100%,顾客满意度到达100%,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确保工期目标实现:按业主要求的工期完成本项目的设计、供货、安装、施工任务。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通普公司以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对工程技术设计、制造、采购、物流管理、现场安装调试和项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将整个系统工程的各个层次、各个阶段均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最终满足项目质量目标的需要。

项目组长是项目质量工作的第一职责者,对项目实施过程开展全面的质量管理;开展项目过程质量基础教育,不断提高我方工程实施人员和其他项目参与人员的质量意识,以高质量的产品及施工对业主负责;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制和工程实施过程的技术交底措施;严格执行公司质量管理规章,严把材料采购、运输、检验等环节的质量关,确保原材料质量;设计变更、材料替代务必经过设计审核,并征得监理和业主同意后办理变更报批手续;建立各个层次的质量检查制度,实行过程控制质量一票否决制;按照ISO9001体系要求,建立完备的质量记录,确保项目软硬件设备的质量可追溯性。品质量部及现场负责人有职责确保项目透过质量考核。

材料采购和配件加工管理

材料、设备采购和配件的加工发布严格按照合同和质量管理要求执行,制定采购和加工计划并严格执行,保证采购物品贴合规定的质量要求,为生产打好基础。及时提交设备、材料的供应进度表,以便于业主、监理单位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监督采购及加工质量,安排本项目的相关协同工作。所有的采购材料及产品贴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与质量验评标准,成品、半成品具有合格证、厂方质保书或试验报告。经报验及监理单位认可后按时按质供应。

生产质量管理

严格质量管理,明确生产过程质量职责制,生产部经理对产品出厂质量负责。在品质部专职QC的监控下,实行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质检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品质部对原材料、制造过程和出厂产品负责质量控制、检验和测试,对工艺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确保检验和测试仪器的计量贴合有关标准。

产品老化及检测管理

按照工艺要求的环境和方法对产品进行老化工作,产品老化期间有专人职守,认真填写老化记录,按合同规定的标准进行产品软硬件检验,按合同规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测试。

包装和运输

安装显示屏的结构材料、钢管架等使用专车按照城市相关的规定进行运输,显示屏屏体部件采用塑料袋、发泡聚乙烯和纸箱包装,确保设备在运输和存储环节的安全;所有的附属设备均采用原厂包装。采用柜式车辆运输,专人负责监督装卸作业和押运,确保所有产品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安装和调试

提前准备好设备安装所需的技术资料、安装规程、必要的技术力量、仪器设备和专用工具、设备等,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安装现场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现场测量和质量控制;针对安装现场的难点和临时出现的问题,主动与业主协商,提出解决方案。重点控制安装工艺,重点核查显示屏箱体安装精度,做到牢固端正、部件齐全、安装位置准确,平整度及箱体间隙贴合要求,保证安装质量和效果。安装完成后的屏体无划伤裂痕、色泽均匀。理解业主和监理方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安装过程中发现的供货及质量问题用心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安装施工所用的机械工具、设备、材料和系统设备材料及时运到施工工地,进场后进行必要的性能安全检查并派专人进行保管;施工期间随时对已经不必要的机械工具、设备、材料进行清理。

系统调试分为出厂前调试、设备安装后调试和系统试运行、竣工验收测试等。调试遵循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和合同规定,投标人也将尊重业主提出的有关调试资料和方法的推荐。系统安装完毕后,投标人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对系统的配电、系统连接、结构安全、绝缘、接地、平整度等安全和外观质量进行自查;邀请业主和监理进行复查;由本项目组长最终确认后,进行全系统现场通电调试。

D、安装现场及安全管理

1、现场管理

严格按业主对施工现场有关规定的要求组织施工建设。服从业主和监理的统一管理。做到统一布置,统一安排。做好对安装调试人员礼貌施工的宣传教育,定期检查,认真记录。搞好施工现场的场容场貌,施工场地拉好隔离带、安全防护网。现场材料堆放合理,摆放整齐,插表持牌,各种材料不乱堆放,任意抛散,不污染周围环境,工作现场做到人走场清,工完料尽,垃圾和余料集中存放,及时外运。开工前,注意保护现场周围的其他设施,设置明显标志,采取相应之保护措施。电动机械加工、切割、焊接等相关区域的地板、墙面做好防护措施。对于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将集中10:00至14:00和15:00至20:00时段作业,以确保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1.1电源施工:

敷设电源线:不在同室取电时须布设线管。室外布线由承包施工方负责隐蔽工程布管布线及开挖恢复等施工。施工中须避让其他管线并尽量减少施工面积。正在敷设的线路不得连接电源。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

电源连接:首先确认供电端处于“分断”状态,务必自用电端开始连接(如设备开关或设备配电箱等)。检查用电端连接无误后方可连接供电端,首先连接保护接地,其次连接零线,最终连接相线。

电源连接后:检查用电端开关或设备配电箱电压,确认无误后“分断”电源。电源线须依颜色区分地线、零线及A、B、C等相线。无条件以颜色区分时,须在线端挂(套)固定标识区分。

1.2通讯线缆施工:

屏体和控制系统不在同室时须布设线管。室外布线、隐蔽工程、及开挖恢复等施工中须避让其他管线并尽量减少开挖面积。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

1.3基础施工:

按照图纸要求施工。基础施工须与管线施工相互配合。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

1.4钢结构施工。按照图纸要求施工。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

1.5装饰及封闭、包边施工。按照图纸要求及客户确认的材料(含颜色)施工。安装负责人进行督导。

1.6设备安装

1.6.1散热设备安装:空调安装由供应商负责,要求安装通电即开机制冷运行,室外机稳固可靠,冷凝水排放贴合环保要求。

1.6.2箱体安装:设备搬运。须配备充足人力,确保安全。注意保护设备,不得磕碰造成设备外观损坏。

准备工作:安装吊装挂件、滑轮、绳索或带锁止倒链葫芦进行提升;提升机构使用前务必检查稳固性和可靠性。准备足够的安全防护器材,安全帽、安全带等。进入施工现场务必头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务必系好安全带,并将安全带的尾绳就近扣在安全、牢靠的固定件上。

逐行就位:拆开箱体包装,利用吊装设施将箱体提升至钢架,按照箱体编号逐行就位,就位后的箱体立即进行预紧固,确保箱体稳定。经过调整后完成紧固,再进行上一行箱体就位。

调整:调整箱体发光面不平整度≦1mm,矫正箱体顶部水平面、侧面垂直面,调整箱体模组之间缝隙≦1mm。每行箱体调整前,须拉好水平线,按照水平线对箱体进行调整,调整后完成紧固。

1.6.3照明设备安装。照明电源不得随意布置,须布设金属或塑胶管线,灯具布置不得影响通行及安装维修作业。

1.6.4配电箱安装。配电箱安装须牢固可靠。保护接地可靠。

1.6.5设备暂时存放须保证安全,确保放置稳固,并防止水、灰、坠落物和其它外力侵害。

2、进度管理

根据施工总体进度做出分部具体施工进度计划表。严格控制各作业准时完成。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作业计划,均衡安排施工力量,减少因工序衔接出现的拖延现象,提高施工效率。

3、消防和安全管理

3.1工程实施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任何行为都要对安全负责,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从意识上、技术上、装备上、管理上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3.2工程现场配备防火安全员,负责防火和安全工作,并按有关规定配置灭火器,采取防火措施。施工人员不得携带火种进入现场,杜绝施工人员在现场吸烟现象。严格执行现场用火制度,易燃材料(主要是漆类和纸箱)集中管理和存放,在临近使用前进场,并设有明显标志,使用后的余料及时撤出现场。使用焊接设备前向业主和防火主管提出申请,并清理场地;使用中设专人进行监督;使用后检查焊接场地和周围环境,确保不留火险隐患。

3.3场施工人员均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或工伤保险。加强施工现场的保卫工作,个性是贵重器材和设备保护,对贵重材料、工具及设备及时收回,妥善保管。布置任务与安全教育和提示同步,工序和过程交接务必有安全介绍和说明方面的资料。重视用电安全,所有设备机具均做接地保护,所有临时输电线路的配置贴合安全标准和业主的规定要求,电缆穿越建筑物、通道等易受机械损伤场所加保护套管。任何人均有权指出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安全员负责落实相应的措施,消除隐患。

3.4高空安全

3.4.1作业时离开地面(或楼面)即为空中作业,离开地面(或楼面)1.5米可视为高空作业。

3.4.2使用登高器具时先检查并确保器具牢固稳定,登高人员须精神集中,现场其他人员不得呼唤正在登高人员,登高人员在移动中不得负重,攀爬时移动速度要慢,至少持续方式一只手和一只脚处于稳定状态。登高人员在室外遇风雨天气或照明不足时停止登高作业。

3.4.3作业人员在空中作业时,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和安全帽,使用前须检查安全器具的完好性,不得使用具有安全隐患的防护用品。作业时不得将工具、部件等所有物品置于无约束状态,不得高空抛物。

3.4.4现场摆放的物品须稳固可靠,依托物务必是固定的。

3.4.5安装现场须配备安全员负责安全施工管理。

3.4.6重复使用的绳索、滑轮、支杆等须经安全可靠性检查,起吊物品时下方禁止人员停留和活动。起吊前须检查物品与挂钩的连接确保可靠,物品移动的路径中不得存在障碍物。

第五篇: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办公室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课题批准立项通知,结合贯彻今年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市教师教育发展实际,市教育局决定,自20XX年6月20XX年12月,在全市全面开展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活动(以下简称课题研究)。现就此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教育和课题研究工作,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学习为本,以学校为本,提高教师生命质量;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修为主,以科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研究与创新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和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引导教师不断挑战现实,超越现实,为促进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均衡协调发展,为实现我市教育十一五发展目标作贡献。

二、总体目标

为国家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带有区域特点,可供相同地区或类似地区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推进策略、实施方法、培训内容体系、培训模式、组织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等。

具体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我市教师队伍的现状,构建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框架,研究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力求达到:一个重点培养教师的教育技能;二个提升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个意识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四个发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五种精神培养教师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主动精神。

努力实现:

(一)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10%。通过课题研究,在我市催生一大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拥有一批德艺双馨、在全省全市有一定声望的名师。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学习型学校和学科学习共同体。

(三)促进合肥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区域间、区域内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薄弱学校可持续发展、城乡教育协同并进;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并完善区域间、区域内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交流制度,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和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全市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四)创新教师教育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合肥地区教育实际和教育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模式,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引导推进合肥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

课题研究采取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调查和实践检验等方法,去实现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课题研究,以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和主线,贯穿在《有效学校》、《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有效研修》五大模块始终。

主要任务:

(一)完成五类子课题研究,即:

(1)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

(2)培养有效教师,提升生命质量;

(3)探索有效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4)提高有效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5)实现有效研修,学会自主学习。

(二)构建三大体系,即:研究适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探索促进本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实施策略;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与评估机制。

四、实施原则

(一)坚持统一要求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根据市课题活动统一要求和整体部署,立足实际,完成规定动作,做好自选动作,创新教师校本研修及专业成长的思路和方法,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制度环境与发展空间。

(二)坚持示范引领和全员参与相结合。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领导干部要做好课题研究活动组织发动工作,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要充分发挥身边的好集体、好校长、好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要率先垂范,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跑者。要形成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坚持自主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学习和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要领域,要把课题研究活动的着眼点放在读书学习和反思提高上,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实践上,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以读书学习促进反思,通过反思优化教学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五、总体安排

课题研究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XX年7-10月)。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各县区、各学校要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做好思想发动工作,采取大会动员、小组学习、座谈讨论和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重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保宣传发动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在教师教育网、校园网上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展示活动内容和成果。

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总课题组将研究制定五个子课题研究方案,以指导五个子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

各县区、各市属学校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开展课题研究的本地区和本校的具体方案,并于10月底前报送市教育局总课题组(培训处)。

各县区教育局要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每个县区确定10-15所学校,作为课题的示范实验研究单位;市属学校可以直接申报;省、市特级教师、教坛新星、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人员,都要根据所在学校课题研究子课题选题范围,选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切实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课题研究周期内,主要围绕五个专题开展研究与学习;重点研读五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著,展开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大学习;做好几项重点工作;要造成声势、形成特色、抓出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五个专题

1、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分别从学校建设、学校规划、学校文化、学校资源、学校发展、学校评价、学习共同体以及校长的影响力、领导力、学习力等方面开展研究。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

2、有效教师研究与实践。有效教师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有效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质是什么、促进有效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策略及评价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以及如何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等等,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与教师互动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培养有效教师,提升生命质量。

3、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是什么?有效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课题研究中要深入研讨。探索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在新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中,重点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要真正把它用到教学第一线,真正使教育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作用。这样,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必将引起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纵深层次发展。提高有效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5、有效研修研究与实践。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校本研修的设计与实施、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模式、校本研修的发展性评价。作为校长如何组织和

《系统的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