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活动方案

时间:2022-03-28 18:10:20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6070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农耕活动方案》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农耕活动方案》。

第一篇:农耕社会

CDCP——D

2、荒漠化 农耕社会 传统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

兼 析 生 态 难 民 的 出 路

提要:本文在对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相关信息综合研究后,确认以垦殖为主导的农耕社会结构,是我国荒漠化扩展的首要原因;坚决地彻底地贯彻执行中央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是我国遏制荒漠化扩展之要害所在;被动地执行中央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将会成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宽恕的低级性常识性错误。我国数以百计的搞了一辈子种植业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科学家,特别呼吁重视发展畜牧业的意见,未能被我国地方政府和民众采纳,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向。

退耕还林还草,我国告别了长达2000余年的防治荒漠化决策失误。 亚洲沙漠形成于2200万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形成于450万年前。 就世界范围来说,荒漠化多发生在南、北纬30度附近的副热带地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的干旱区相应北移了10个纬度。 沙尘暴与原生沙漠无关,人类活动应负主要责任。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我国2千余年来在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垦荒活动的结果,自战国时期至今,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移400-500公里,向西则推进了1000公里,使中国沙漠南进了300公里。

综观媒体报道,我们似乎在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及其原因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在对策方面,似乎98%以上的报道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但正是这少数人的不同观点,说明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分歧集中表现为:防治荒漠化是社会经济问题还是生态问题;退耕还林还草表明我国长达2000余年防治荒漠化决策失误的结束,应该成为民众的自觉行动;还是继三北防护林后又一个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的国家“退耕地治理开发工程”,是中央决策要我做。

我国数以百计的搞了一辈子种植业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科学家,特别呼吁重视发展畜牧业的意见,未能被我国地方政府和民众采纳,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向。

一、中国荒漠化扩展是以垦殖为主导的农耕社会结构必然产物

人类至少500万年进化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类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而人类从狩猎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直至工业革命发生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垦殖史。

著名沙漠学家杨根生教授以“秦时移民实边”,唐时“垦荒”,明代“屯垦”,清代开放“蒙荒”,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3次大开荒,概括了我国2000余年来的农垦历史。

历史上辽金入侵中原,元朝、清朝的建立,实际上是由于游牧生活不及农耕生活诱发的以战争掠守财富的结果。

我国直至清王朝时期,实际上一直处于农业社会。直至辛亥革命以后,民族工业缓慢发展,才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

我国实际上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我国5000年的文明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耕社会发展史。

我国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5000余年来形成的农耕社会结构及由此而来的体制、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由于5000余年来形成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仍然在顽强地起作用的结果。

将我国荒漠化扩展的原因归结为“六滥”,看似周到全面,实际上是没有抓住要害。至于退牧与退耕之争,显然是由于站在农耕社会的立场上,才得出退牧结论的。

笔者以为,我国荒漠化扩展原因,要害在于滥垦,其余的较为集中的提法是“滥牧”、“滥樵”、“滥采”、“滥用水资源”、“滥开矿”,皆是源于滥垦导致的贫穷带来的结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荒漠化

毫无疑问,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包括此后由此发展的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哲学思想和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我国3千余年来的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或者说对中国社会近代的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化,广义的说,泛指人类自古到今的一切社会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解释又可狭到仅指个人的“启蒙教育”,如我们常说的“学文化”。

文化,通常是指由宗教、哲学、科技、文学、艺术、民俗六大部分组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3千余年来,封建王朝为稳定其封建王权服务的政治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其核心是培养士大夫阶层为“驯服工具”,培养平民为循规蹈矩按习惯生活的“顺民”。

于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轻规则(包括法律),重服从轻民主。封建王朝在培养驯服工具同时,还为公共知识分子施展抱负设计了种种障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缺陷是用文化来束缚民众的创新精神,遂有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

“驯服工具”与“顺民”教育,加上我们的先民长期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博斗,于是有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处世哲学,对他人,对公益性事业的冷漠。所谓“我自己都顾不过来,岂能助你”,便是最好的理由。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和我国5千余年自然经济遗留下来的小生产意识,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怕承担责任和对公益性事业的冷漠,则是其主要表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影响至今仍在充分表现的典型大体上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尤其是荒漠化地区的农牧民,仍然将垦殖作为谋生的唯一出路,在政界则表现为诸候争霸的封建思想残余和自然经济遗留下来的小生产意识;在知识分子和学术界,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仍存在着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缺乏创新精神。

《中国环境报》2003年3月25日以《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观》为题,对科学的生态保护观与传统的生态保护观作了详尽的剖析比较。

笔者非常遗憾地看到,在我国媒体数以万篇计的报道中,几乎超过一半的文章仍然在宣传防治荒漠化是生态问题,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生态建设最高宗旨和奋斗目标的传统生态保护观,以垦殖作为荒漠化地区脱贫致富出路。与中央决策中的荒漠化是社会经济问题,与科学的生态保护观,与发展沙产业作为防治荒漠化的根本出路大相径庭。

2000年以来,我国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学术讨论异常活跃,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已分明摆到桌面上。遗憾的是,仅仅是少数资深学者、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正面交锋,许许多多的文章仅仅是宣传自己的观点,并竭力避免对他人观点的评论。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不从文化观念方面清除落后文化观念对防治荒漠化的消极影响,那么,我们取得的防治荒漠化胜利成果的基础将是不稳固的。

三、退耕还林还草是科学决策还是无奈选择

应该说,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防治荒漠化决策的核心,是对我国2千余年来与荒漠化抗争失误的全面修正,是告别人类长时期来为谋生始自刀耕火种时代并延续至今的以垦殖作为谋生唯一出路的错误行为的正确决策。

因此,能否将退耕还林还草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和所及地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将成为我国防治荒漠化成败之关键。

从媒体报道看,似乎对退耕还林还草已达成共识,并无分歧。

其实不然。直至2004年,我们对退耕还林还草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分歧集中表现为:退耕还林还草是中央政府科学决策,还是中央政府面对荒漠化扩展,试图以财政补贴遏制荒漠化扩展的无奈选择;是作为下级必须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是中央政府要我做;还是退耕还林还草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决策,我要做。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中央吸取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经验教训,面对我国荒漠化地区广种薄收,粗放经营这一导致荒漠化扩展的病根,试图通过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应用科学技术,推动农民脱贫致富,从而达到遏制荒漠化扩展的科学决策。退耕以后种什么?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官员思考的重要大事。

而有人则看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之后的又一个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的国家“退耕地治理开发工程”,他们看到的是国家为期8年的补贴,至于8年以后,那可不是我的事了。对退耕以后种什么,则任由民众自由选择,不作组织引导。

四、谁是罪人

中共武威市委副书记苏振祥坦言:“如果两大沙漠合拢,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10日以《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为题作了报道。

温家宝总理曾经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国家林业局专家指出:“民勤不只是民勤的民勤,也不只是中国的民勤,而是世界的民勤。”

如果民勤绿洲不保,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南下,将会把千里河西走廊拦腰切断。

谁是荒漠化扩展的罪人?谁为荒漠化扩展买单?这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政府、政府主管部门、上级政府、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科学家、领导干部、农牧民,谁的责任,说不清。更何况荒漠化的扩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受众多因素制约。

但荒漠化地区农牧民为荒漠化扩展买单,却是实实在在的。实施防治荒漠化错误行为的地方政府官员,绝不会为其行为后果买单。一部分农牧民由荒漠化的制造者成为荒漠化的受害者,而绝大部分安分守己地生存,并无制造荒漠化行为者,仅仅由于居住地域之原因,理所当然地为荒漠化扩展买单了。

不承认自己的行动与中央决策之差距,或许还认为自己对防治荒漠化虽无功劳,也有苦劳疲劳。应该说,这是导致近年来荒漠化继续扩展之首要原因。

明知道农民“打的粮食不如种的种子多”;大水漫灌,生产1斤米要用掉1吨水,继续任其为之;以为“浇水少了会影响产量和自己的政绩,而发生旱灾是老天爷的责任,可以要救济”。对这一类为数并不算少的地方官员,虽谈不上是荒漠化扩展的罪人,但起码得受到良心的自责。

五、我们不能再继续重复先前的错误

1986年11月,联合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在阿什哈巴德召开专家会议,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1977年内罗毕世界荒漠化会议近十年后,全世界范围内荒漠化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而是有所发展的现状。会上有人指责是各国政府的原因,防治荒漠化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做到的事;有人指责联合国环境署工作不力,才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这种局面;有人指责科学家没有拿出好办法;有人提出在最近的100多年中,往往是别人出现了问题得到了纠正,后面的人又继续重复错误。

笔者在对人生失误的研究中,发现人在常识方面最容易犯错误。人类在以百万年计的进化过程中,承袭并发展了动物的按习惯生存、怕冒风险与自认为必定正确的“自恋”本性,并以文化习俗形式世代流传。加上失去对先民、对先前曾经犯过错误的记忆,使人在常识方面最容易犯错误,或者继续重复先前的错误。

民勤,曾经是我国“人定胜天”的典型,并以治沙闻名全世界。如今,在大自然严厉惩罚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行为。

宁夏西吉县,1986年,又开始当地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植树造林,联合国援助该县一个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种一亩林的补助远比种一亩地的收入要高,于是人们种树的积极性大增,3年植树90万亩,相当于西吉全县耕地面积的90%。

3年后,联合国援助项目结束了,补助没有了,种树者失去了生活来源,于是又开始毁林种地。仅仅五六年光景,90万亩林木所剩无几。

有时,专家、学者、科学家的建议、意见,对政府决策,对民众行动有决定性影响。专家、学者、科学家科学的建议很多很多,但也有少数违反科学的建议、意见,给民众带来祸害。

苏联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采纳科学家群体建议,于1954年动工的卡拉库姆运河工程,先后有100多个研究所和设计院参加勘察工作,其间虽有另外一些科学家发表过不少的反对意见,并没有影响当时决策部门数以亿计卢布的财力支持,直到出现咸海干涸以后,苏联政府才于1986年8月决定停止该项目的全部设计工作。社会舆论和国际同行异常关注,人们才“大梦初醒”,但已为时晚矣。于是,卡拉库姆运河工程,被国际学术界、舆论界称为“苏联历史上最大的生态耻辱”。

我国也有过数位科学家联名有关防治荒漠化的错误建议。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十多位生态学家建议,将以干旱、半干旱的草原气候为主的某省建设成为“林木繁茂的生态省”。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中央政府没有采纳。

学术上的失误,我国主要表现为对50余年来实行的一些陈落后的防治荒漠化提法、做法,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清理和彻底的纠正,民众还没有放弃这些错误的行为。

灌木姓“林”不姓“丛”,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4月对灌木的正名,则是我国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以行政手段对学术争论中的争议进行的强有力干预。

我国学术界以“学究”式研究,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害最大的,当推有人将灌木排斥于林业之外。

我国舆论界最为遗憾的事当推阜新市经济转型长达20余年的争论。

作为防治荒漠化领域的新兵,从党性、良心、责任心出发,还是想斗胆说一说自2000年以来已被证明是常识方面错误,或者迅即会被证明是常识方面错误,或者是继续重复先前错误的一些提法,尤其是一些学者显失严谨的提法。

有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提出,西调渤海水改造沙漠的异想天开办法,已有网友提出,按初中生就已学到的能量守恒定律,将1立方米渤海水提升到海拔数百米的高地,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化多少钱?显然,忽视了这一基本点,所有与西调渤海水改造沙漠相关论点全都成了空中楼阁。

有学者提出“土地荒漠化是地质事件,人类活动不是主因”。报道虽然提到该项目组进行了大量调查,但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的结论。显然,这是无视我国自秦汉以来由垦殖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扩展事实。

有一位社会科学研究员于2002年9月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撰文认为“我国北方荒漠化形成的主因是大自然的变迁,而非人类活动”。其引用的数据是“近20年新形成的沙漠、荒漠化面积有6万平方公里”。而此前我国早就公布的数据是,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与1994年相比,平均年增1.04万平方公里。

近几年,我国几乎每年均有“×亿、几十亿、几百亿治理××××××”为题的报道,看似鼓舞人心的背后,似乎掩盖着决策的失误。真要几亿、几十亿、几百亿才能治理吗?能否以该数额几分之

一、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的投入,取得比该报道更好的效果。

“杀掉山羊,保卫北京”。曾经一度是很时兴的口号。山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就给它定罪了,可如今,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舍饲圈养,不仅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而且是比放牧更好的经济效益。

2000年沙尘暴频发以后,有专家学者提出“黄龙直逼北京”,“沙漠化兵临城下”等耸人听闻的论点甚至“迁都”的宏论,既误导了社会舆论,又混淆了领导视听,干扰了政府决策。

人与沙漠的进退关系,取决于人的智慧、勇气和毅力。近年来,仅仅以文字艺术化处理提出的“人进沙退”、“人进沙进”、“人退沙退”,显得不够严谨科学。有人干脆提出以“人退沙退”取代“人进沙退”,并提出“人进沙进”,似乎人类活动一定促进沙漠化的发展,显然不符合我国防治荒漠化的现实。没有人的用智慧防治荒漠化,仅仅是人退,沙就能退吗?

或许一场比1993年5.5黑风暴更为强烈的沙尘暴,将会将我们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自然修复生态成果摧毁怡尽。

据《南方周末》2001年4月8日报道,2000年,山东省的牲畜存栏数超过8000万头,年产值突破600亿元。而同期内蒙古的牲畜存栏数不足8000万头,年产值仅100多亿元。

虽然内蒙古就全区来说,至今尚未达到历史上牲畜存栏数最好水平,但局部地区牲畜迅猛发展的势头,不是正说明我国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吗?显然,问题不在于退牧,而在于科学发展畜牧业。

早在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的《内蒙古自治区工作纪要》中就已明确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方针,应下决心以

二、三十年或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出一条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显然,内蒙古经济建设方针不在于退牧。

六、生态难民的出路

据《中国环境报》《为阿拉善生态找出路》一文报道,我国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到的2.5万生态难民就是在阿拉善地区。

移民,似乎是处置生态难民最常用的办法。

生态难民,移民是最简单易操作的办法,但似乎不是最好的办法。

尽管媒体报道生态难民通过移民,迁出区大面积保护,迁入区农牧民生活得到改善。但也有媒体报道了生态难民移民中出现的种种消极面。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生态难民从生态较为恶劣地区往辖区内水资源富集区迁移,然后是在新的定居点进行新的开垦。迁出区围封起来的生态还未恢复,迁入区新开垦的土地又已沙化。移民、垦荒、撂荒,再垦荒、再撂荒的悲剧循环还在重演,二次移民在逐渐增多,周期似乎还在缩短。

在我们一片强调生态自我恢复能力的同时,也有两院院士和科学家认为这种经典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恢复演替是难以实现的微弱呼声。我国许多地区,经过长期的人类活动作用,其原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其天然更新能力已丧失殆尽。要恢复这些地区的生态,还是需要必要的人工干预。

社会化服务的不足或空缺,使得生态恶劣地区的农民生活更加艰难,我们既然舍得化大笔的钱补贴移民,我们能否将这笔钱通过长期低息贷款或长期贴息贷款,同时开展治理沙漠化全程服务发展经济来改变呢?

笔者认为,过分强调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忽视甚至完全不考虑人在生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将会是我们的又一条沉重教训。人退沙退只是美好的理想,沙退并不可能因人退而必然到来。

媒体已经报道了一大批坚守家园,然后创造出成功经验的典型,西北各省区都有这种典型。坚守家园诞生了策勒绿洲独创的治沙防风方式,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首届“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成功业绩奖”颁给了新疆策勒治沙站。

七、基本对策和根本出路

中央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决策,我国科学家提出的防治荒漠化科学办法,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凝聚力的民族,中国的沙漠和荒漠化是世界上最容易改造的,中国是全世界唯一具备遏制荒漠化扩展与治理沙漠化每一项都必不可少的四项优势的国家。

我们面临的真正危机是城乡二元结构,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化解这一危机的基本措施之一。

我国之所以出现荒漠化“局部治理整体恶化”之势,要害在于执行中央防治荒漠化决策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提前实现遏制荒漠化扩展目标,作为对策的要害则在于普及防治荒漠化科学办法,同时需要通过对现代文化的宣传,清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观念对防治荒漠化的消极影响。

摄制防治荒漠化专题科教片具有其他几乎所有的宣传工具都难以取代的作用。大体上是20万元的投入,或许能收到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效果。

将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沙产业作为遏制荒漠化的基本对策和根本出路,成为地方政府和民众的自觉行动,我国的防治荒漠化事业大有希望。

我国西北地区大批沙生植物包括胡杨成片地死去,意味着这些地区的生态已经恶劣到极点。有人将此作为调水、移民的更为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且看我国资深科学家如何看法。 早在1984年8月20日,钱学森院士就公开发表了《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

“什么是沙产业?”钱老解释说,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 1985年,原水电部部长、现国家政协钱正英副主席,为了推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帮助山区农民脱贫,加速治理水土流失,向中央提出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赞同,并成立了“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即现在的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2003年6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治沙与治穷结合是形成沙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

2003年1月11日,来自全国的6位院士、近200位专家和领导,在中国农大庆祝“中国草原学会”更名为“中国草学会”暨纪念草原学会的老理事长、中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贾慎修教授诞辰90周年上形成共识,在国家“立草为业”及以钱学森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共同倡导的“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的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草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美国,储粮地区养畜的生产水平是在单一牧区养畜的10倍。 西部开发缺水吗?“不缺!关键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程国栋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张新时明确提出:整个西北地区农业的方向应该是畜牧业为主,尽管现在有很多提法,什么新疆的“一黑一白”或者是粮食基地等,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合适的,发展跟生态密切结合的畜牧业,将来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它本身可以带动产业。

和许多人主张调水、移民的观点截然不同,著名治沙专家杨根生研究员认为,民勤的生态恶化与大量开荒有直接关系。既不用调水,也不用移民,只需每人经营好1亩水浇地,之后大力发展畜牧业。民勤也可以种草,坚决执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把有限的投资用在养殖业规模化以及农业规模化生产上,既可以改善生态,又能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

八、结束语

2003年,中国取得了抗击非典型性肺炎胜利,关键在于抓住了切断传染源这一要害,而且认识统一,行动积极,政府态度坚决。

我国防治沙漠化已经走上了科学的轨道,伴随着政府执政的微妙变化,政府采取的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也更加科学有力。问题在于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来自习惯因素的阻力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大得多。

来自新华社记者2003年6月16日的报道是,到2010年,我国要力争实现基本遏制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

防治荒漠化作为世界性难题,作为国家提出的奋斗目标,肯定是既积极稳妥又留有充分余地。提前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国民众为之奋斗。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自1980年以来的20余年间,拜访过数十位部级政府主管部门处长,拜访过近百位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处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体执行决策的“实权人物”,在看到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与中央决策差距同时,也看到了部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办事的难处,尤其是推广我国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难处,

笔者以整整20年从事面向全国的农机治漏技术推广实战体会到,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的经验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在未来数年内是高标准严要求地提前实现遏制荒漠化扩展目标,还是低标准勉强地宣布实现基本遏制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将取决于我国民众的知情度与参与度;依靠国家投入为主不能解决我国的防治荒漠化问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民众、企业、企业家运用市场经济规则,积极主动地参与防治荒漠化事业,将会大大加快我国遏制荒漠化扩展进程。

我国政府做出的退耕还林草决策,将对全世界的防治荒漠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将中央的防治荒漠化决策和科学家的防治荒漠化科学办法,尤其是退耕以后种什么,原原本本地告诉民众,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经过整整一年余的痛苦的思想斗争,终于将一些许多人为之回避的敏感看法,痛快地说出来了,以抛砖引玉,谋求引发争论,清除我国民众中实际存在的对防治荒漠化“不知道不认识不相信”影响,清除我国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经办人员中或许实际存在的对防治荒漠化正确决策与科学办法“不知道不认识不理解”的影响。

本文采用实名制,附件一介绍了本人的基本情况。

退耕还林还草成为我国民众和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之时,便是我国遏制荒漠化扩展之日!

愿我国遏制荒漠化扩展之日提前于2008年到来。

王 荣 耀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武林桥河下32号

邮 编:310006 E-mail:wxkty@sina.com

2004年3月18日

附件一:笔者简介

王荣耀,1944年出生,浙江省绍兴市人。1970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毕业后长期在奉化市农机局从事农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1992年,“下海”进行本人的“拖拉机支重台车密封结构”专利技术商品化开发。保留原单位编制,享受在职干部工资福利待遇。1998年8月份起,从事防治荒漠化科技信息研究,并认为这是本人人生事业的开始。 《中国农机化报》1996年8月15日二版《颤抖的脚步》,《青年时报》(社址浙江杭州)2003年5月30日八版《老人五年琢磨治荒答案先从娃娃抓起》,《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以德治国”理论与实践》中《敢与“三漏”老大难叫板的人——记奉化市武岭机械密封件厂厂长王荣耀》,对本人的工作作了介绍。

第二篇:农耕心得

农耕教育活动心得

摘西瓜,摘玉米、锄地、„„这些农耕活动,现在进校园啦。九月我校全体师生小学在开展了体验农耕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不少学生大呼新鲜有趣,家长也希望这样的特色教育活动可以持之以恒。

学生:

“锄地种菜、采摘瓜果、”二年级的小朋友感觉很新鲜很好玩。小优也说,那天跟着老师一起做农活,才真正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不容易,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孩子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进行了辛苦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平时远离农业生产的学生们,近距离体验农耕的快乐和辛劳,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

家长:

一年级的一名家长老师说,现在的小孩子都生活在甜蜜的环境里,不能体验到大自然的气息,也不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土豆是长在土里的,以为长在树上的!”这名家长表示,这样的好活动应该多举办,甚至应进入教学。不少家长都对此表示赞同,希望学校可以把体验大自然、接近大自然的活动纳入课堂,在课外也可以进行教学。

教师:

面对这样的农耕教育,老师们也拍手叫好。“这些活动本来就应该由家庭教育来进行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都已经异化了。”现在的学校、家长都围绕知识教育在转,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变成了知识教育,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成绩,忽视学生的生活教育、自立能力教育。

总之在我们的农耕体验田里,低年级的学生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高年级的学生了解如何育苗、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堆肥、怎么防治病虫害、如何小心维护土壤里的微生物并与植物生态保持平衡、水源净化与再利用、如何灌溉大田,阳光、空气、水与有机农耕的是什么关系?松土、育苗、种植、浇水、温度的秘密„„

在实验基地中以深入浅出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都能亲自参与有机耕作,从松土、育苗、种植、浇水、如何照顾植物基础的做法,让孩子弄脏双手,亲自采摘作物,甚至烹调食物,从日常饮食了解每天餐桌里的食物与环境的关系,告诉孩子们「胡萝卜不是从超市来的,而是从土地来的,而且是长在地里的。以及如何让我们的土壤与环境更健康,并且从每天的生

活、饮食里慢慢感受如何对地球友善;告诉孩子从每一个生活的饮食小动作做起,是足以决定世界面貌的。

第三篇:退耕还林补助政策

退耕还林补助政策

(一)政策解读

国家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我省在经过2000年和2001年在大安市、敦化市进行退耕还林试点后,于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建设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规定: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保证退耕还林健康顺利进行,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4‟34号)。通知规定:“从今年(2004年)起,原则上将向退耕户补助的粮食改为现金补助。中央按每公斤粮食(原粮)140元计算,包干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补助标准和兑现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根据此通知精神,经省政府批准,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改补现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明电„2004‟3号),通知规定:“从2004年起,我省将向退耕户补助粮食实物改为补助现金”,“粮食补助改发现金后的具体标准为每斤粮食补助068元”。这样,国家按每亩140元下拨粮食补助资金,我省按每亩136元标准下拨,每亩留4元,用作省级以丰补歉资金,现存于“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标准一直没变。

(二)政策问答

1、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是什么?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粮食补助标准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千克。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按每公斤14元折价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承担。

现金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

2、退耕还林补助年限是多少?

粮食和现金的补助年限,退耕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市场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按8年计算。

3、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现金补助期满后,是否还继续给予补助?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文件规定: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的生活困难。

4、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现金补助期满后,继续补助标准是什么?

补助标准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

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5、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现金补助期满后,继续补助期限是多少?

继续补助期为:退耕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

6、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如何发放?

粮食补助资金由财政部直接拨入我省“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市县财政局在同级农发行开设“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专户,乡镇财政所、国有林业局、森林经营局在当地金融部门开设“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专户。省财政通过“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对市县“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专户拨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市县对乡镇也是通过专户拨付粮食补助资金。乡镇财政所、国有林业局、森林经营局将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分配情况公示后,将现金直接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

第四篇:活动报告农耕

走进加榜梯田

体验农耕文化

——从江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探究实践活动

从江县第二民族中学 青青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指导教师:何兴莲、秦昌州、张喜见

二0一一年

1 走进加榜梯田 体验农耕文化

——从江加榜梯田农耕文化探究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的:

1、了解加榜梯田的形成、特点、分布、总面积、人均占有梯田等情况。

2、了解、体验加榜梯田的农耕文化。

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加榜梯田文化旅游的现状。

4、通过活动了解本地区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培养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为传承和发扬本地区的民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5、通过活动,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6、通过活动,培养同学们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7、培养同学们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活动时间:

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历时7个月。

三、活动过程及内容:

1、活动组织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在学校及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活动。

活动小组的学生一共150名,由初一至初三各50名组成。

2 按年级分为三组:

第一组(初一)组长:顾重苏

组员:刘立慧、李林红、梁娟等。 第二组(初二)组长:吴国霞

组员:杨金天、夏丹、贾云通等。 第三组(初三)组长:李睿恺

组员:禹鸽、付一杰、潘秀兰等。 教师小组:组长:何兴莲

成员:秦昌州、张喜见

2、活动内容

(1)组织召开动员大会。2011年3月22日下午,在大会议室由鄢从龙校长主持召开动员大会,鄢校长大会上分别对这次活动的内容、目的、意义作了动员讲话。

(2)成立课题小组。这次开展的“走进加榜梯田,体验农耕文化”的活动,学校选定了校内最有经验的科普指导老教师,带领两名中青年教师,在各年级选择自愿参加,并且家长全力支持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然后按年级分为三组,并选定组长。

(3)制订切实可行的考察计划。这次活动以党扭村、加叶村、加车村为活动基地。为了全面了解和全方位体验加榜梯田的农耕文化,所有活动小组分别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分三次进行实地采访、考察、体验。在考察之前老师对同学们进行野外考察的技能培训,制订应急预案,并写出预案呈报学校领导审批。

(4)开设专题讲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分别请县旅游局的老师、州级科普专家到学校开展“科技创新”和“梯田文化”专题讲座共3次。本校科普教师开展专题讲座2次。

(5)师生进行实地走访、考察、探究、体验实践活动。师生分

3 别于2011年4月9日、7月16日、10月2日三次到党扭、加叶、加车三个村进行实践活动。第一次活动为期3天,第二次2天,第三次4天,三次一共是9天。活动期间,走访了潘小花、杨金开、王故汪、潘老歪等老人,潘小羊、王金贵等种田能手,党扭村的王进中村长,“加榜梯田驴友之家”的老板王波等人,了解加榜梯田的历史、分布、总面积、人均面积、产量、农作物耕作、旅客流量等情况。实地考察、探究这三个村梯田的特点、修筑灌溉、蓄水、筑埂、施肥、“稻鱼鸭耕作”方式、收割等。

(6)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加榜梯田文化”活动。为了让全校学生都能了解加榜梯田文化,活动小组成员在各班召开“活动报告会”,参加师生达1628人次。学校、班级、小组出墙报、黑板报、专刊48期,图片展3次,并做了问卷调查,办手抄报各一次,同学们撰写调查考察报告、心得体会200余篇。

(7)活动总结。活动后期,活动小组安排初一组的成员收集、整理活动的图片资料,初二组收集、整理校内开展活动的资料,初三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活动总结。

四、活动结果

1、加榜梯田是当地的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用勤劳的双手在大山雕琢出来的。海拔高度在160—1200m,坡度为15—75度。加榜梯田总面积1万余亩,人均占有约为0.5亩。主要分布在党扭、加叶、加车、从开、平引、摆别、摆党等村,其中景色最美的是党扭一组的那片。梯田以垒土成埂为主,少部分为垒石埂。

2、加榜梯田的美学价值。加榜梯田是顺山势和山形修造而成的,梯田依着山势盘桓曲折,一层层的一直延伸到深深的河谷,把数座山体连接在一起。其以窄而细长、延绵不断的腰带田为主,其中也分散着一些鱼麟田。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线条极其优美,如一根根波光盈盈的腰带缠绕在山间,它的“田中有寨、寨中有田”的意境是其它地方梯田无法比拟的。有人说它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美,极具魅力。

3、加榜梯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富有智慧的加榜劳动人民面对着大山,没有对抗,而是顺应自然、善待自然,选择了开辟梯田这种农耕方式,获得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安身立命之道。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在陡峭不能开辟梯田的地带是一片片森林,层层梯田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特别美丽。山涧中淙淙的流水使得层层梯田充满生机,而散落在层层梯田中的村落,使梯田不再孤独和寂寞。森林、溪水、村寨、梯田四大良性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蕴含着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这也正是现代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4、加榜梯田是充满智慧的农耕文化。

(1)加榜梯田的耕作方式为“稻鱼鸭耕作”。这种耕作方式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渐积累的智慧结晶。其耕作方式在2011年6月11日被联合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使这种农耕文明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稻鱼鸭耕作模式主要均衡和多样化利用各种生物资源,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多样

5 并存。事实上,稻鱼鸭三者并不具备天生的和谐,鸭会吃鱼、鱼和鸭也会吃稻,鸭子也会撞坏秧苗。因此,采用先种稻,再放鱼,待鱼长大,再放小鸭,这样小鸭也吃不了鱼和稻苗,而吃的是害虫,而鱼和鸭子又使稻苗获得了天然养分。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李文华评价“这个系统利用物种之间相互有益的作用以后,还能自我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这恰恰 是我们现代农业很缺乏的,现在都是缺乏养分施化肥,来了病虫施农药。”

(2)多功能的“牛棚”。走在加榜田中,总会遇到一幢幢矮小的两层的小木屋,立在层层梯田之上,别小看它,它体现了加榜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当地人称它为“牛棚”。牛棚下层关牛,春耕时免去天天赶牛回家的麻烦,而且一打圈门牛就可以到田边、山坡上吃草,省去了割草,放牛的辛苦。到了施肥的时节,农民把圈中的农家肥直接翻到棚下的田里浸泡,最上层的粪水顺着水流层层而下,从上施到下,这样既节约了劳动力又保证了肥水均匀地流到每一块田。加榜梯田的每块田的排水口绝不会在一条线上,上一块的开在左边,下一块绝对开在右边,这样就保证了来自牛棚的肥水滋 润到梯田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浪费。上层则是农忙时节农民休息、生活的临时场所,省去来来回回的赶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劳动中。秋收时又是临时的仓库,收割了粮食没来及搬运回家,就存放在牛棚里,牛棚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加榜梯田独有的,是加榜梯田农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其他地区梯田中是没有的。

(3)加榜梯田在浸泡、选择农作物、水源的保护上无不体现出

6 其合理和科学性。

三、四月间村民从溪流中引水进田对梯田进行浸泡,此时的层层梯田犹如一面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显得空灵而美丽,让人流连忘返。浸泡一段时间,待泥土变软,村民就开始筑埂,筑埂是为了使田埂变得牢固,不垮塌,更好地护水保田,为丰收做好最基本的保证。然后犁田、耙田,最后把农家肥投在梯田中浸泡。农家肥浸泡一段时间后,梯田的水就变成了褐色。经探究这是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被腐生细菌、真菌充分分解,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泡田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实践中探寻出的农耕方式,它可以杀死地下的一些越冬害虫,使一些土壤中的真菌核漂浮,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能很好地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加榜梯田由于处于崇山峻岭、密林覆盖的环境中,那里阴蔽、潮湿、光照时间短、强度弱、气候多变。许多梯田是山冲、沟谷中的冷、阴、烂、锈田和陡坡的坡塝田,这样的生态环境对于许多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是极恶劣的。然而充满智慧的加榜先民们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一直以“禾”作为加榜梯田的主要农作物。当地村民利用禾具有耐冷、耐阴、耐烂、耐湿、抗旱、感光和抵抗鸟兽危害的特殊性能,广泛种植禾发展生产,解决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禾支撑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繁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独特的禾文化。

加榜人十分注意保护森林,在高高的山头和不当阳的山沟都有保

7 护得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的存在,就很好地保护了水土,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到过加榜的人无不感慨“有好高的山,就有好高的林;有好高的林,就有好高的水;有好高的水,就有好高的田”。正是这些森林和水养育了加榜梯田。完善的生态系统成功地抵御了2010年西南百年不遇的大旱,经过走访了解,当年粮食虽有减产,但仍有收成。自然灾害的有效消减,得益于良好的森林植被。在环境一天天恶化的今天,我们不禁惊叹于加榜人民的远见卓识。

5、经过走访了解到,加榜梯田的游人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泡田时节和稻禾成熟为最盛,游人多为自驾游的散客,到了那里也只能摄影和观光。当地能提供食宿的旅馆只有两家,梯田的旅游开发没有形成规模。

五、活动的体会与收获

1、认识到加榜梯田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瑰宝,是充满智慧的农耕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我们先辈在漫长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渐积累的智慧结晶。

2、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认识和了解了加榜梯田农耕文化的精髓,增长了知识。它作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种,为人类所奉献的不光是大山壮丽雄伟的梯田,它传递的更是一种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用智慧、辛勤、勇敢、汗水、心释放出来的情感。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它不光属于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它更是全世界人民所共享的财富。地球上的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进步,它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悟出了人

8 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真谛,才能真正实践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4、在老师的帮助指导,同学们通过活动体验了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5、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目的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互为补充交流,充分体会到一个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6、现代教育所面对的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心中的宝贝,很少走出家门。这一次活动使同学们得到了思想品德上洗礼,锻炼了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7、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六、建议与意见

在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加榜梯田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整理、开发。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

1、首先抓好配套建设,完善景区功能配套。要建有能容纳游客吃、住的饭店、宾馆,停放车辆的停车场,在景区设多角度的观景台。为游客切实解决“吃、住、行、游、娱”等一系列问题。

2、要把加榜梯田文化作为一个旅游产业建设,开发梯田文化旅游的产品特色,使游客在欣赏梯田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有体验和受到教育,形成以原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品。

3、开发旅游民俗项目,要注重旅游与民俗娱乐的结合,地方特

9 色浓郁的文化应该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

4、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应是值得开发一个旅游项目。

第五篇:校园农耕活动项目策划书

一、项目简述(背景资料)

当前,石油高耗能,能源即将枯竭的危险时期。生态环境恶 化,土地资源紧张,粮食供不应求,已成为时代主题。传统的农耕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不仅消耗石油资源,而且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道路就是走生态农业的道路。生态农业不仅需要我们广大农民朋友耕作方式和思路上的改革,更需要作为直接受益人群的城区消费者的支持与认同。然而现在大部分消费者对生态农业,有机食品认识较少,缺乏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对食品安全、健康消费缺乏主动性。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方法后,在校园建起一个有机农耕,生态农业实验样板。逐渐向周边社区推广这种理念和方式,从而达到推广生态农业,食品安全.健康消费的目的.

二、项目实施方案

1、活动地点:男生宿舍楼下一块废弃的草坪,被改造为“翱翔农庄”。

2、活动方式:

1)在校园开展农耕种植活动

2)进行果皮、树叶、厨余堆肥

3)将部分农作物制成书签等标本,用于展示。

4)编辑校园农耕活动手册

3、现阶段活动概况:

1) 项目组同学根据劳动需要分为策划组、管理组、技术组、美工组、宣传组四小组

2)管理组同学安排社内成员及志愿者每日进行农耕值班劳作。

3)进行豆渣堆肥实验,将食堂做豆浆后的豆渣运到农庄进行堆肥实验肥田。

4)暑期将前往河北枣强县探访安金磊进行学习,并在当地进行生态农耕相关问题调研和环保知识宣传。

4、近期计划(时间:今年7月至明年2 月)

7月-8月:

翻修添置损坏的农具,加置必要工具。

做一块木制宣传板,介绍“翱翔有机农耕实验田”,让来往的人群更加了解生态农业,健康农耕的理念。

前往安金磊处学习考察,拍摄dv纪录,在北京周边调研考察,整理资料并总结。

8月-9月:

留校同学进行农庄护理,种植秋季作物。

9月-10月:

翱翔农庄后的文化墙绘制,使菜园更具吸引力。、

整理校园农耕资料,编辑校园农耕有机种植小册子。

10月-11月:

给土地加盖塑料膜,防止沙土飞扬。进入冬季休耕期。

去后海,西二旗等一些社区探访调研,与居委会商议,尝试将小区部分草坪改为都市农耕用地。

11月-明年2月:

购买必要农耕书籍。

规划明年校园农耕。

三、预期目标

长期预期目标:

1)种植管理好校园农耕实验田。更多学校的同学能够参与农耕实践,学习生态农耕知识。

2)在北京申请社区农耕地,人们能够进行有机耕作、堆制机肥,能买到当地农友的有机农产品。

3)更多从事生态耕作的农友的农产品能被销售出去,“生态收入”的调研结果反馈给当地鼓励他们参与有机种植。

4)在项目的宣传中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养成生态、节能的生活习惯

短期预期目标:

1)校园农耕具有较完备的硬件设施,项目组进一步优化完善。

2)绘制文化墙,制做宣传板,制做dv短篇宣传,增强社内外成员对校园农耕及生态农业认识。

3)制做今年的校园农耕手册,使今年进行的农耕知识、经验总结。

四、经费预算(近期7月-明年2月)

翻修添置损坏的农具 150元

翻新水管,加购一个高压喷头 300元

走访安金磊处,用于dv纪录录像带购买 300元

用于除虫的烟叶草等 50元

秋耕需添置种子 50元

做一块木制宣传板,介绍“翱翔有机农耕实验田” 300元

整理校园农耕积累资料,编辑校园农耕有机耕种小册子。 350元

农耕书籍的购买 200元

dv短篇制做 300元 合计XX元

五、其他资金来源说明 学校给与的社团活动经费

北京林业大学翱翔支农与实践社

《农耕活动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