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零花钱调查报告作文200(推荐2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零花钱调查报告作文200(推荐2篇)》。
第一篇:零花钱调查报告
通过对高年段的学生的听课以及访谈,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基础本来就差,高中三年本来就打算来混时间的,以后能否考得上大学无所谓,有一些“老牛拉破车”、“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想法。
其次这项综合选择的第二项选择得比较多的是家庭因素,这也反映出都江堰市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据笔者对学生们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都江堰市的家长们的婚姻情况、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面、自我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以下,笔者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几个方面去分析都江堰市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家庭和学校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如果学生们能够在这两个场所中获得快乐,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一、 家庭因素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据笔者发现,很多都江堰的家长根本不重视或者根本不懂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很多行为会对父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江堰市部分学生的父母离异之后,有一方对孩子的发展不闻不问,就算过问的一方也只是给钱,根本不问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过得好不好,跟哪些朋友相处等等,所以选择“家长只顾于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略对自己的关心”这一项占所有问卷的32%。
但是家长们不是不关心,家长们也只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们的成绩,所以在家庭因素的选择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第二多的选项。这就说明了,都江堰市的家长们根本不懂得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只关心孩子们的成绩,缺少与他们的沟通,缺少对他们成才的一个理性认识,只是一味地看成绩,而不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在平时生活中的情况。
为此,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多加强与自己的孩子的沟通和交通。问一问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是怎么打算的,并商量做出一个短期或长期的计划。要一起理性分析孩子以后的成长之路,要让自己的孩子意识到责任,而不能抱着一种混毕业的想法在学校里呆着。
二、 学校因素
每个星期,学生们都有至少五天呆在学校里,大多数高中学校从高一到高三周六都要补课。用时间来堆分数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还是非常严重,可能这也与大的环境有关。所以,选择“在学校时间长学习压力大,睡眠严重不足”的学生达到34位,快占全部问卷的60%。如果不抓教学效率,只一味地用时间去堆积,只能是疲劳战术,学生累,老师也累。在访谈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反映说曾打电话到成都市教育局反映情况,但是仍然不能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对学校名义上不补课,却一直补课十分反感。
笔者曾经到一所学校呆了一下午进行听课访谈。第一时间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就发现,老师们的四台电脑,其中就有三台在炒股。这间板房办公室空间非常狭小,但是办公的老师比较多。我想,如果是所有的老师都到齐的话,根本没办法专心备课什么的。在上课期间,笔者到各
教师转的过程中发现,好一部分教师坐着讲课。而对于体育课、音乐课这些课程,老师们基本上没有通过某种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学生整堂课无秩序,如一盘散沙,笔者认为,地震后,没有活动的场所不构成这些副科上成如此效果的理由。
在与几所老师的交谈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所有的教师都从客观方面去找原因。小学的教师会说这些小学生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打好基础,初中的教师会说是小学的时候没打好基础,而高中的教师自然又会说是初中的时候基础就差。他们当中,没有一位教师,从学校、从自身去寻找问题。
从笔者对这些厌学的学生们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生与教师建立了十分不友好的关系。学生们对教师不信任,尤其是觉得教师不公平。在某些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存在着优生坐前面,差生靠后的座位格局。有一位男生对笔者说:“一般,成绩好的愿意跟成绩好的打堆,成绩不好的就跟成绩不好的打堆。”
对差生的无形歧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这些学生的感情,他们从内心里感到一种自卑。 而对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也认为好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到学校来混的,教师们也对这些孩子不抱希望。一所学校的教师们还埋怨说地震后,大家的基础都更差了,选择文科的学生占了55%,而该校的文科教师只有三分之一,所以每个班级的后十名想转文科或转理科都不能转,我想,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客观环境却不得不如此。
甚至有一位教师无奈之下,竟说出这样说到:“真希望5.12地震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时间,让这些学生们在这场地震中醒悟,而不是总想着地震后还得到了社会各界这么多的援助。他们不懂得感恩。”
三、 社会因素
对于社会因素的选择,有6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受校外玩乐场所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可见,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生活都不是很快乐的情况下,选择了在网络中去迷失自己。而校外网吧的不禁止,也给学生们找到了一个去发泄的出口。
有学生甚至在调查问卷上写到:校外的很多网吧根本没有写“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的要求。可见,如果不能为学生们创造好一点的社会环境,孩子们在放学后家长也不过问,三五邀伴成群到网吧去玩。如果严重的一个通宵下来,影响的,将不是第二天的学习,而是以后好几天的学习。他们很多也根本不想这样,但是有时候,网络可能像一个无形的抓手,把他们的心给抓去了。
3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受毕业分配,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结合对学生们的访谈,仍然可以发现,“读书无用论”仍然在学生们当中有影响。我想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让学生们尽早树立人生目标,明确在学校学习的意义,而不要一味以成绩来衡量一切。
四、 自身因素
从对孩子们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很真诚地与笔者进行交流,他们愿意把一些苦恼向笔者诉说。以下是笔者与一位男生的对话:
“我看你上课的时候总不听,是什么原因啊?”
“心情不好。”
“为什么?是跟同学有矛盾吗?”
“前两天打架了。”
“为什么打架?”
“心情不好,就想打人。”
“还有其他原因吗?”
“我是体训生,每天下午都要去训练,我想读文科,这样以后好考大学,物理、化学一点都学不懂,但是学校不准我们读文科。这样让我们很恼火。”
“我知道你们学校某班有对双胞胎现在在省队训练。”
“其实我的成绩不比他们差。”
“那你为什么没去?”
“要靠关系才能去。”
“你们班上有几个这样的情况,想转文科?”
“有三四个吧,都坐后面的。”
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获得支持和鼓励,他们都希望在某方面得到承认。在我所采访的过程当中,有一位女生透露给我其实真的不想读了,只是为了爸妈。但是我告诉她,你的性格很开朗,现在在高中里多认识些人,这也是一份人脉关系,而且多学习些知识,以后与别人交谈,签合同什么的,心里都更有底。
在关于这个因素的选择中,“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躺人感到疲倦,厌烦的事情”这个选项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可见他们特别需要老师或者成绩相对好的同学教给他们怎么“学习相对不累”的方法,这也是急需老师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尤其注意的一点是勤快的老师会实行分层教学,布置不同的作用,甚至出不同的试卷,让每位学生在其中都能感受到成就感,但是大多数老师都是为了图方便,一刀切。俗语有言: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时代的教师们需要多花时间研究让孩子们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还在进行重复地机械的劳动:重复老师念答案,学生记答案的简单的课堂行为;或者老师满堂灌,学生听,根本没有思维的活动和对老师的课堂质疑。
43%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迷恋上网络游戏”。可见,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和理想目标的树立,学校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位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学生需要来自各方面的鼓励。据笔者的了解,与各学校教师的交谈中,有的教师对学生明显存在着一种厌恶的感觉,而与学生的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行为不符合学生的标准,被班主任劝退学。笔者认为,对于问题学生,部分学校老师缺少宽容和耐心。
四.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把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来抓.
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言行,活动的指导,推动和制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个体正确地认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和作用,可以帮助个体确立起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可以使个体建立起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个体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加强中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教育,应渗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着重抓好如下几个具体方面的教育:(1)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般地说,文化程度,水平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2)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新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在更宽泛的领域里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3)学习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立国,强国的需要.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受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技术业务水平,力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只要努学习,掌握科学技
术,才能使我国走向繁荣富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4)榜样教育,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榜样的力量无穷,它对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起事半功倍作用.学生如果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有艰苦创业精神,就会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学校诸多的德育内容中,这些教育应处于突出的重要位置.
2.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3.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群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否重视激发,培养和发挥其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工作或学习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只有使那些厌学的学生充满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其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推动其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学校是执行社会化使命的专门群体,教师对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自我意识的社会化方式去影响学生,多做点思想教育工作,多启发诱导,排除其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其次,学校要用得当的奖惩方式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奖惩方式的实施,个体受到感化,久而久之,个体就会慢慢地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行为规范变成个体的心理行为规范,达到改变厌学的目的.
4.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企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印证所学的知识,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结合教材组织,布置或指导学习有目的地到外地或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搞一些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竞赛,在实践中培养其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类组织兴趣小组或特长班,让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
5.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
得当的教学方法,对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如何付诸实施 (1)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尤其厌学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班主任上班会课也应如此.(2)要多检查,指导厌学者的作业.这样,才使他们体会到平等观念,感受到老师的慈爱,好学上进.(3)布置作业应适度,新颖,体现能力培养,杜绝"题海战术".(4)多指导学法,交给学生学习"钥匙".教给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自学能力,诱发学习的学习兴趣.(5)联系社会热点.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应把它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6)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情感,教态要得体.(7)用发人深省的漫画,插图,用工整,美观,精巧的板书,也能增强趣味性,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6.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
7.加大整治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络,书刊,音像制品等力度.
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凶杀,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厌学症。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如何有效地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呢?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以,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3.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 社会因素
1. 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
2. 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 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网吧就开在校园附近。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
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 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 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5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监督”学习,到晚上9点才能休息。双休日有着大量的作业,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
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 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 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 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 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三) 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我曾经在一堂物理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物理?”,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物理,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物理
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
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第二篇:零花钱调查报告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一、社会实践背景
20_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置。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一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二)健康状况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现。另外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饭盐味过重,这长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压,危害身体健康。
4、生活方式
通过走访发现,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大部分村民能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个别能哟8个小时,睡眠较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较累,二是无事可做。在体育锻炼方面,有70%的村民能进行体育活动(多为年轻人),而剩下的30%多为老人,他们很少锻炼或从不锻炼。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农田――住宅的生活路线,于外界交流仅限于本组内部,邻居之间二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现在饮食不卫生和在饮酒、吸烟上。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有限,蝇虫较多,很难保证饮食卫生。在走访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烟,且烟龄较长,抽烟量较大,这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酒方面不太严重,约60%的人不饮酒,在量上把握适当。这些习惯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因素,健康观念等的制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积极的引导。
(三)文化娱乐条件
由于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村民思想观念、政府组织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娱乐,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相对枯燥,条件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属于后者,但仍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1、现状
从硬件设施来看,该村建无文化大院和文化舞台,乒乓球台,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从软件来看,通过村民反映,本村过去有腰鼓队,舞狮队等文艺队伍,从中有一些具有唱戏、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队处于解散状态,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无人引导,村里文化活动并不活跃丰富。农闲时,住的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妇女)一般会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打牌,这些活动虽无大害,但浪费了大量时间,且长时间坐着对身体也不利,另外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里,不愿参与任何娱乐活动,这极易造成思想封闭。
2、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该村文艺活动之所以行不起来,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缺少合理引导。作为政府,对村民文化活动这一块重视相对不够,在资金、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据村民反映,文艺队解散后器材归个人所有(而其不能调动村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作为村民,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消减,人们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村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没有人愿意出面组织出面开展活动,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另外有些时候内容不健康(麻将、纸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动)。
②人才断层。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多数为老年人。他们有原文艺队成员,有的会唱戏、扭秧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能再重现年轻时的辉煌,他们不能再进行腰鼓,舞狮等剧烈活动。而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去学习,且大多数在外务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组织也没人会参加这些活动。
③精力有限。该村一种植业为主,玉米、花生等种植需要人力精力,农活较多,没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参与于学习文艺活动。对于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无精力去做。
④认知和条件的限制。生活在农村的人信息相对闭塞,封建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或多或少地给农村文娱事业带来阻力。
三、农村养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为例)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养老是人口老龄化之后中国凸现的问题之一,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社会化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养老)等。
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员对其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直到死后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行为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社区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是一种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我国农村的非城镇户口人员(包括乡镇企业职工)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享受养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分析这几种形式的不同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目标。
由于中国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还相对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下,家庭养老模式的地位很坚固。结合朱寨村实际,我认为家庭养老是适合该村的养老方式。这主要由于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人力资源丰富,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并且贯彻多年,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农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时,中国农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顾方面很欠缺,而社会化养老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家庭养老成为首选。此外,由于资金的限制,中国农村养老机构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得到与家庭养老一样的精细照料。家庭养老仍然是为中国农村老年人提供经济来源、补偿精神空缺的办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数会选择在家中养老的原因既有受传统文化影响,即“家”的观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观上,家庭养老在中国农村是优于社会化养老的。
当然,家庭养老对有子女家庭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进行社区养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给与关怀,如建养老院等)。
(二)实际操作
从理论上找到了答案,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村两委,一要加大宣传,形成氛围。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村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小品、相声等形式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使村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意识。要加大对尊老爱老典型的宣传,树立典型。该村的“好公婆”、“好媳妇”暨“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要继续开展下去,但要更加公开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二要真说实干,做出成效。要加强对关爱老年人这一块的资金、技术投入,成立老年人组织(如刚刚建立的老年人协会,还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组织)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器具,书籍,使各种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继续把老年人艺术队扶持下去,培养扭秧歌,铜器,舞狮,旱船,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继承人,给村民进行培训。鼓励村民开展文娱活动。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要加强对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的关爱,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使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要对家庭不和谐的进行批评教育。
其次,作为村民,一要努力树立感恩意识,养成尊老爱老习惯,在生活当中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细致关心四时冷暖,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努力解决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难。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点,不急躁,细心倾听老人心声多和老人交流。四要全力丰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励老人参加娱乐活动等,力求做到老有所乐。五要与村民和睦相处,见到老人热情主动,帮助老人,正确处理与老人的关系,不能嫌弃老人。六要相互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具体实施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困难,年轻人合老年人的关系将会有所改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一定会得到合理解决。
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4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并日趋严重。克拉玛依市也是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各样围绕老年生活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但是对于老年人群这个弱势群体,很多人不甚了解。没有对他们生活状况的了解与认知,又何来解决其生活问题的方法?
本课题将通过对我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尤其是精神状态的研究,使大家对其有更直观、更客观的了解,并为老年人工作做些贡献。
二、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1、物质生活方面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的老年人退休金在1000元以上,还有的有20__元以上的收入,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有医疗保障。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老人们也表示待遇一年比一年好,这表明,我市老年人的物质待遇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一些问题: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基本上有社会保障,但还存在着一部分"边缘老人",核算起来生活水平还高于低保条件,但却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员疾病、天灾人祸等一些原因致使其家庭生活水平很低。
医疗保障问题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虽然有医疗保障,但还是怕生病,现有的医疗保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许多闪光之处:有享受生活的;有学习不怠的;有发挥余热的;有钟情文体娱乐的,内容之丰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着一群充满活力的银发人群,清晨世纪公园及社区里有他们锻炼的身姿,傍晚广场上有他们娱乐的背影,原来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原来老年人对生活也怀有如此的热情,甚至比起年轻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次调查显示,有82.3%的老年人养有花或其他植物,有59.7%的老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40.3%的老人经常下棋,有36.4%的老人经常读书,有34.5%的老人学习书法和绘画,有21.5%的人参加过老年协会,有三四成左右的人参加过老年大学的学习。还有许多老年人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希望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虽然我们发现部分老年人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安度晚年生活,他们经常与家人、邻居、朋友打交道,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很多老年人做不到这点,在这方面,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社会交往能力弱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需要有社会交往的能力。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半老年人经常与邻居等其他人群交往,一些老人除了和自己的家人接触之外,不与任何人交流,这很容易使他们孤独,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这就说明,我市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待加强。
2、极少参与社区活动
在我们调查的82位老人中,60-70岁的老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有23%,一般性的有26%,偶尔参与社区活动的有32%,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有19%;70以上的老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有9%,一般性的有30%,偶尔参与社区活动的有35%,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有26%。当我们问及老年人ZUI愿意活动的场所时只有14%的老人表示愿意呆在社区活动场所,而有些老人甚至连社区活动中心在哪儿都不知道。还有一些老人提出社区办的老年人活动太少,而且比较形式化,希望能多办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定期的社区活动,并希望有关部门能拨款用于购买老年人专用的活动设备。
3、子女的关怀不够细致
本次调查显示,有67.4%的老人表示,子女对他们是尊重和关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认为子女对他们非常尊重和关心。有17.8%的家庭关系一般,只有14.8%的老人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约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儿对他们的关心应该更细致、周到一些。
在本次调查的家庭中,几乎所有的老人表示,希望有子女陪在身边,并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由此可见,子女是老年人的依靠,他们希望子女能善待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和沟通。然而,绝大多数老人都承认与子女存在“代沟”问题。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与父母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沟”会越来越深。调查结果显示,在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只有30.4%的家庭做到完全开诚布公,有47.7%的家庭会有一定的交流和商量,剩下有11.9%的家庭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就很难感受到来自子女的那份温暖。
4、缺乏继续工作的机会
根据我们的问卷结果,有88%的老人退休后不再继续为社会工作,难道这些老人都不具备工作能力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6-8%的老人表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满意。也就是说余下的90%的退休老人并不是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牌,他们中的大多数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其中也有不少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几十年工作经验的。
一方面,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看,一些老年人表示退休后在家不知道干什么,精神也很空虚,而造成他们精神空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后的他们失掉了生活的目标和重心。他们中有不少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但却没有很好的机会让他们为社会作贡献。于是他们只好转而靠打麻将、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有的老年人甚至认为自己老了,没有价值了,是家庭的累赘,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乏味,不空虚呢?
另一方面,眼下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问题,仅仅由于这些老人的年龄而弃这些有能力、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不用,岂不是极大的浪费?
综上所述,我市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总的来看还是有提升空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案
1、加快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
老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为老服务场所,特别是市区应该适度超前,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市老年公寓、市老年活动中心,并加快原有为老服务场所的改扩建步伐,增加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层次的需要。
同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办老龄事业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创办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为老服务设施,走政府支持、市场开发、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道路,实现老龄事业福利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2、完善老年社区服务体系
要切实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老年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形式。重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老年照料服务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我们借鉴。要从老年人口的实际需要和社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两个积极性,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特别是要改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老年社区服务要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在社区内享受到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3、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尊老风气
本次调查显示,子女对老人不够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都没有良好的养老、尊老意识,而且对“关心”这个概念认识不全面。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只要给老年人足够的物质享受就是关心老人、体贴老人了,严重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要解决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子女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树立关心老人心理的观念。也就是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风气。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来告诉市民关心老人,尤其是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开展关爱老年人的评比活动,并对这方面做得好的市民进行公开表扬,鼓励大家关心老年人。给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与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状况。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些酬金,在不高的养老金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生活费,以补贴并不十分宽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摆正自己的心态;此外,这种能者多劳多得的竞争机制,还可以刺激老年人继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我市老年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给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能真正让老年人做到我们一直提倡的“老有所为,贡献余热”,何乐而不为?
ZUI后我们衷心地希望所有忙碌了大半辈子,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老人们能够在他们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