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实习报告(范文六篇)

时间:2022-06-04 00:34:0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6681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兵马俑实习报告(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兵马俑实习报告(范文六篇)》。

第一篇:西安兵马俑社会实践报告

2012暑期社会实践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参观学习

班 级: 姓 名: 带队老师:

390411班

宋满祥

现代社会着重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界对名胜古迹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近几年来也更为关注,在西安实习的时间中,我们也有幸来到秦皇陵,我们在一睹一代王朝的恢弘宫殿的同时,同时了解国家最新的文物保护工作的运行情况,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风采,这对我们提升自我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提高历史修养和古中国艺术涵养都有很大得帮助。

秦皇陵的社会实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 通过学习了解秦皇陵的历史祭奠和现代风貌; 二, 通过参观兵马俑来系统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风采; 三, 通过论文与讨论来总结此次社会实践的具体收获。

正文:

1.兵马俑的历史: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世界经度109.2733, 纬度34.3853。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之久。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目前已挖掘出3个俑坑。

2.三种俑坑: 一号俑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当时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闹。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二号俑坑:

如果说一号坑的发现,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的话,二号兵马俑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这里边就没有那么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1976年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

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就要开始了。1994年3月1日,在二号坑保护大厅内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

三号俑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三号坑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3.我所看见的兵马俑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

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4.兵马俑与历史文化

1)从兵俑的排列看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始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凭借武力征服中国,活着的时候是天下霸主,死了以后决心要把这支无敌军队带到地下,以显示自己的至尊地位。于是制造了这成千上万陪葬的陶俑。

在六国中,秦国是西陲大国。它挥鞭东进,吞并齐楚燕赵等六国,创下一番不世伟业。兵马俑气势轩昂,向东排列,正是体现了秦皇统一天下的壮举。兵马俑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是不消翻阅史料,便知道秦军并吞八荒,横扫天下,万马奔嚣,鉄戟森严之历史气象。

(2)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

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另外,陶俑运用的彩绘技术,使用了诸多丰富的矿物颜料(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在彩绘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3)兵马俑与冶炼技术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

史上的奇迹。

(4)兵马俑与秦朝兵制

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由此可以看出步兵是秦代军队构成中的主体。秦代车兵虽已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并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这说明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另外,从兵马俑还可以知道,秦代的骑兵已经配备有齐全的鞍。战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选,高皆1.33米以上。骑士个个精强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骑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种之一.。

5.兵马俑的历史地位

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既多又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即使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

秦兵马俑在历代陪葬俑中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俑葬文化的精华。它是一个威武王朝的写真,是一段消磨不去的春秋史笔,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雄浑赞歌。 兵马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兵马俑读后感

兵马俑观后感

兵马俑心得体会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第二篇:延安社会实践感想

延安实践感想

延安精神,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后辈的一笔珍贵财富。传承发扬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不仅仅是革命老区人们的事,其实它也应该是当代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实践确实让我们体会,领悟到不少。走过前辈们居住过工作过窑洞,浏览他们遗留下来的照片、书籍、桌椅、暖瓶„„陈旧的器具,但却透露出一种简朴,积极上进,为人民服务的生活状态。看到遗址里的一切似乎能真切地感受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气息,对于他们的敬意y也油然而生。看着记载了他们艰苦生活的“印记”,我不禁感慨我们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很快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继承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此次社会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于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的理解,此番调研的确收获不少。延安精神是在延安时期形成的, 永远伴随中国共产党前进的, 并在前进中不断发展的, 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身上的,表现为党的理想信念、指导思想、宗旨和作风的党的灵魂。它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不同的人对于它有不同的理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它包涵了太多太多。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已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阔步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机遇挑战,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如何更好的把握住机遇面对挑战,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当考虑的问题。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目前我们所力所能及的。比如: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看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等等,把前辈们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传承下去。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学生教育中的欠缺。我个人觉得在学生教育这一方面,延安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一般,他们的宣传途径太过于单一。在我看来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看电影,讲故事,旧址参观,做义工,网络媒体等途径都可以作为宣传途径。无论是哪一种途径,归根到底效果是我们最应当关注的问题。经过八一敬老院的拜访,和那里的老红军交流学习。听他们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战争故事,看到他们腿上,胳膊上伤痕累累的子弹印记,我不禁觉得他们胸前那一枚枚军功章的分量有多么沉重。听他们讲毛主席,拉二胡,唱红歌,练书法,讲英语是我此番调研中最快乐的记忆,在交流中我似乎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他们那个年代的艰苦。渐渐我喜欢上了唱红歌,看红色书籍。于是,我在想如果经常有义工和这些爷爷交流谈心,那么他们是否也会像我一样喜欢上这一份珍贵的红色文化呢?在离开延安的最后一天,我们在一个小广场里看到了许多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婶在扭秧歌,而伴奏就是唢呐,大鼓等那些最有特色传统的乐器。观看的人好多,有人甚至还唱上了呢!但秧歌队里的青年人好少,相反的大多数青年人在隔壁放着流行歌曲跳舞。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同时也提醒一些相关工作者,广场秧歌是一个着手宣传的好方式。

延安给了我太多的记忆,我很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红色文化。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我会记得八一敬老院的刘爷爷给我们的赠言:好好读书,为人民服务!

第三篇:延安社会实践总结

追寻红色足迹之旅活动总结

夏日炎炎,当三伏天在不停的炙烤着大地的时候,我们没有惧怕,因为我们要远离纷杂浮躁的城市,前往那革命先烈们曾经留下过辉煌足迹的红色圣地—延安。这就是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带着“追寻红色足迹 感悟延安精神 传承红色梦想”期望,我们一路去往那红色的心灵殿堂。

经过千里行程,终于踏上了这片红色圣土。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每一处伟人们驻足过的旧址,每一样前辈们使用过的遗物,都让我们肃然生敬。英雄已逝,宝塔依旧,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过去,我们却仿佛还听见,在当年革命战场上的冲锋声和呐喊声。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我们像当年揣着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们一样激情豪迈!

这次学习活动对于普通的社会青年来说可能意义不算十分深远,但是对于我们学生党员、尤其对于我们研究生党员来说,这次旅行便增添了几分厚重和反思,革命先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时代的洗礼而越发光彩夺目。延安精神在当下仍然不渝地指导着我的各项工作,在改革开放3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延安精神更是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时代的新特点新形势下焕发青春。

延安,上有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三山鼎峙,下有延河、西田河二水带围,其崇山峻岭美妙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祖国各地的革命后人。毛泽东从1935年10月19日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形势下,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期间,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陕北十三年,史称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时期”。“延安时期”开始于一个极其复杂艰难历史形势中。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时,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骤减至7000人。红

二、红四方面军仍然处于长征途中,除陕北革命根据地意外,南方各个根据地基本丧失。党在国统区的党组织被破坏殆尽,中国革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加快侵华脚步,改变了侵略的政策,由“蚕食”转变为“鲸吞”,妄图以东北为基础,以华北为跳板,一举占领全中国。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开始了艰辛的奋斗历程!

沿着先烈们走过的红色足迹,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毛主席雕像傲然挺立!王家坪、杨家岭上的礼堂庄严肃穆!抗大纪念馆中的红色校旗鲜艳浓烈!南泥湾里的麦田翻滚着金色的光芒!九龙泉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葬下了多少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英灵!枣园旁回荡的《为人民服务》之声又勾起了多少仁人志士对张思德同志的哀思!延安,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承载着我党立业的根基!这是一曲不朽的赞歌,寄托着世代人对革命拓荒者的无限追思!

革命圣地不再只有扑面的黄土,陕北人也不再是一幅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模样,我们看到,延河大桥上,车流滚滚,延安大学里,学子莘莘,整个延安一片繁华胜景。

站在延河之滨,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不自觉的便褪去了身上的浮华与轻薄,多了几分对过往的沉重与追忆。于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欣赏陕北巍峨壮观的景色这么简单,早起之时,面对弥漫的山雾,心情变得十分复杂。回想我们的年轻与无知,脚下踏着革命圣地的土地,不去毅然决然的为民族而奋斗,有何颜面面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浴血疆场的革命先烈!他们在国难危亡之时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信念毅然为国捐躯,换句话说,是他们于危难之时托起了我们的祖国!同时也是他们将建设祖国的重任交给了我们!

当我们结束在延安的行程乘车离开时,一回头,好像看到宝塔山在笑 本次“红色之旅”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更是一次从思想、党性认识上的重大洗礼。在重温党的伟大历史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我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

反观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我不能说出类拔萃者屈指可数,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碌碌无为者大有人在。各个大学的校园之内,安于现状的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夜生活、疲于交友应付,不思进取,道德观价值观缺失,试问尔等尚知大学之真意?试问“为中华之崛起而苦读”之信仰如今还有谁能够笃行?试问这样不完整的年轻一代能否承担起这先烈们赋予我们的使命与重任?种种的疑问我无力去寻找答案,因为现实来看我所能够得到的答案是痛彻心扉的,我只想说,这是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麻木的青年人信奉的不再是为国之大业努力奋斗,而是在思考如何能够踩在他人头上以优胜者的姿态高傲地俯视现实。利刃无情地摧残着有志青年们的棱角,能坚持崇高理想的高尚者们该如何能从异端的阴影中走出来?来到延安,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感受这种革命精神的洗礼,至少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忏悔者,在圣地的感召之下我愿竭力洗去身心的浮华,使灵魂刻上中国革命继承者的烙印,从而得到救赎!

而今的年轻人,更有甚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仰迷失,不知学习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相信包括我在内,我们的队友们在来到延安之前,曾经或多或少找不到什么才是自己的信仰,甚至连信仰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踏上圣地延安的土地,一个印象十分深刻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里的每一个革命遗迹旁边几乎都有一座小学抑或中学与之相依,革命气息的熏陶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批国家明天的栋梁之才,红色的烙印被镌刻在了每一个延安学生的心头。听着东方红长大的陕北孩子,内心一定比别人多了那么几分红色的革命情结。共产主义的革命信仰深深地根植在宝塔山上,流淌在延河水中。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延安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绝不是一幅静态的山水画,反而它更像一位挚友老者,在我党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的监督、提醒。回顾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奋斗历程,无不体现着延安精神的方方面面,而在实践中,延安精神又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延安精神在现实和未来的土壤中汲取新的养分,永葆其理论生机。而在新时代新条件下,作为延安精神的后人,如何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发扬光大则是历史赋予我们所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我们要把这次红色之旅当作我们人生的一次新的起点,要用崭新的精神面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一轮的科学研究中,鞭策自己,勤于思考,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把我们参观红色之旅,继承革命先烈遗愿,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崇高革命精神的落实到实处,贯彻在科研当中。

第四篇: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和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这里度过了最为艰苦的13个春秋。七月骄阳似火,我们在学校的领导和组织下来到延安,开展为期四天以《青春九十年,报国勇争先》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传承延安精神,感受改革开放给延安带来的全新气息。

一、延安大学校史馆

校史馆是一个微缩的学校历史的展览,7月14日我们来到延安的第一站便是参观延安大学校史馆。延大校史馆浓缩了学校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孕育、发展、壮大与成熟的历史长廊。从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我们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再次感受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延安大学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在中国革命史、党史、现代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多所学校的前身,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成为光明的所在和抗日胜利的希望。1941年至1942年,敌后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延安大学便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杰作,无数革命能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

在参观延大校史馆后,我感受到延安大学自创建以来一路分分合合的艰难,也为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时代依然努力为培养人才做出的贡献而感动。同时,我们也真切地了解到延安大学可谓是战争年代的“龙潭虎穴”,这里走出了千千万万威震敌胆的革命战士和文韬武略的将军!在和平年代,这里是风巢龙渊,莘莘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各条建设路线。如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已形成延安大学独特的精神资源和文化特色。

二、杨家岭革命旧址

随后,我们步行至延大附近的杨家岭革命旧址。一直以来都是听说过这样一

个地方,而不知道它的来源,这次有幸得以一见。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

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整风运动,此地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首先参

观的是中央大礼堂——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走进礼堂从那一排排摇

摇欲坠的椅子和颜色不复存在的摆设可以看出会址到现在还保持着当年的现状;

同时,从那些发黄的图片中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会议的盛况,大部分人员从四面

八方赶来汇聚在这小小的礼堂内只为新中国的美好的未来。

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也走进了毛泽东等领导

人的旧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几乎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看着这些老一

辈革命领导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是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然而他们就是

在这里他们创造了中国奇迹的十三年,让我们不仅为之感慨和自豪也受到深刻的

教育与影响。你能想象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完成了《新民主主义论》

等一系列光辉的著作,这是多么的令人佩服与感动。

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我深入地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让我们钦佩不已,如今我们拥有更好的环境怎么还能不珍惜

呢,也有责任与义务将这种精神用心铭记代代传承。因为他们的艰苦奋斗,才会

换来我们今天能够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

三、枣园

15日早上,我们一行人来到枣园参观学习。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

的枣园村,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

遂改名为“延园”。 1943年至1947年,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

旧居位于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与周恩来和朱德的旧居左右为邻,窑洞面向西南,

共分5孔,由右边起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住室。

周恩来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后的山坡上,为两孔石窑洞,左边是办公室,右边是

寝室。随着导游走进这里的一间间屋室,看到那一幅幅画卷与图片,还有那一件

件安静的摆放的遗物,它们无疑都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艰苦

奋斗的生活,再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真实场面。在这里毛泽东以

极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总结了中国

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根据地、中日双方进行战争的国情、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在参观中认真地聆听着每一段历史的详细讲解不愿落下一丝细节,思绪好似也被拉到了那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中,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枣园,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枣园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老一辈革命家铜像,这些铜像启示我们应该时刻不忘老一辈革命家们艰苦奋斗的作风,时代在变也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意义,而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仍应不忘革命艰苦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张思德广场

枣园参观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张思德广场。广场上树立着张思德的雕像及一块巨大的刻着毛泽东所作《为人民服务》的石碑。“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一直记在张思德心中,他一生也都在为此奋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在发生崩裂的炭窑中,他也毫不犹豫地舍己为人,将生还的机会让给队员,自己英勇牺牲,年仅29岁。毛泽东说,人总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要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迪人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要重的。毫无疑问,张思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可以感受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那份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胆热心,更感动于那为人民的利益甘愿付出一切得高尚节操。

在广场上,我们进行了发言和宣誓活动,研究生院梁瑞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而梅永刚老师则带领党员重温誓词,我们实践团全体成员举行了志愿者宣誓,也不忘此次延安之行的意义和我们的使命。

五、王家坪

随后,我们参观的是王家坪革命旧址。据说,王家坪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牡丹坪,后因一位王姓人家将多数地方买去,遂改名王家坪。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王家坪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

是中共中央领导各抗日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军事建设的军事领导机构,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住过的地方。走进王家坪旧址大门迎面就是期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这就是曾举办过抗日战争胜利大会的军委大礼堂。礼堂里的摆设与当时的摆设并无变化,走进去依稀可以看到当时会议的状况,纵多的决议事项在这里产生。

在这里我们还有幸听到了地道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也看到了精彩的安塞腰鼓表演,这让兴奋的我甚至可以想象战争年代人们欢庆的场景。在心里真诚希望这些精彩优秀的带有特色民族的文化能一直保存并一代又一代流传。

在王家坪,我们看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人格魅力和革命情怀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信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闪耀出其独特的光芒,将照耀着每一代中华儿女。

六、延安移动

15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延安市移动公司,与延安移动的领导和校友们交流学习。在这里我们看到机房有很多的电脑而只有少数几个人实施监控,另外还看到了许多未见过的嗡嗡作响的大型交换机。当大部分同学为之疑惑时,相关负责人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与通信相关的知识,以及工作的原理。此时,我才真切的觉得我们所学自以为很重要的东西只是皮毛,当某一天真正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才会知道所学的知识不够用。作为学习会计专业的我们对于这些理工类的知识并不了解,只是随意的看看和听听而已,但是很大的程度上我也意识到,现在的我们真的很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从未想过认真去学习些其他的知识。

七、报告会

15日晚上,我们参加了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专题报告会,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冯建政为大家作了题为《圣地延安的魅力》的专题讲座。讲座首先回顾了延安在中华民族抗争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说,“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鼓励当代大学生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冯教授清晰的条理、精辟的语句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令我受益匪浅,通过报告会我进一步了解到延安精神的实质,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期大学生,要将延安精神与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为今后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延安革命纪念馆

16日,我们怀着无比崇高与激动的心情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建于1950年1月,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这些都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个大型广场,广场正中间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历史教材,在陈列大厅里,展出“延安革命史”和“西北革命斗争简史”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陈列手法,以多照片及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复原等展品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延安新市场”,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的景象,有当铺,有理发店,有祖孙同乐,还有打铁的场面使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人们自力更生的场面,令人感触颇深。

九、结语

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也是应该如此,正确的认知,理智的实施,不能为庆幸追求更高的境界而陷入空虚的错误之中。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华儿女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从前,我们总是在口里念着说着延安精神却不明白他真正的意义,延安之行

后,我深刻的领悟到延安精神的意义和精髓所在。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党总结经验,改变片面的理论错误,联系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在学习上也应坚持这种精神,把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第五篇:西安延安社会实践感想

试验班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20114310王春光

我们只有走进历史牢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只有学习前辈,传承前辈们的优秀品质,才能做到开拓创新,把机要事业推向更高层次;只有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中,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正是秉承着这些理念,我们试验班在甄老师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次外出社会实践考察学习。此次社会实践,总共历时七天,分别到了古城西安和革命老区延安。此次社会实践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机要工作学习,第二部分是红色思想教育,第三部分是历史文化考察。

一、机要工作学习。机要工作学习,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核心目的,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是要到机要部门工作,所以在校其间学习了解机要工作的发展情况与现实需求,对于日后更好的胜任机要工作是很有必要也非常有帮助的。

来到古城西安,我们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陕西省省委机要局。我们先是参观了网络科,了解到了我们的省委省政府的网络建设的相关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们的网络建设的所有硬件设备,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统一配发建设,严禁使用国外设备,绝对消除泄密隐患。另外,所有设备的更新都比较及时,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网络技术。网络科的工作人员,也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他们建议我们在校学习其间,要着重学好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建设网络攻防等方面的知识。

紧接着,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机要人员的工作场所,收发报室。我留心了一下其结构设置,外面是一个网络监控室,机要室的所有角落都在监控范围之内,所以任何情况的发生都能及时的被掌控,防患于未然。收发报室是一个金属屏蔽室,采用的技术是物理隔离,保密性最高。里面的传真机,计算机等设备全部是由中央办公厅统一配发,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产品可靠,技术先进,另一方面是保证所有机要部门工作的统一性。据介绍,收发报人员只负责收发,文件的送达另有人做,这是分工负责,权责明确。当然,机要工作也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所以需要机要人员有默默无闻,甘于寂寞的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红色思想教育。要保证机要工作的顺利开展,机要人员的政治素质可靠是必备前提。只有绝对忠诚,才能保证机要工作不出问题,不出纰漏。毛主席曾经说过,“保密工作九分不行,九分九不行,非十分不可”。因此,这次外出实践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革命热情,提升政治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我们来到了延安革命圣地,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深切勉怀革命前辈们,学习他们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并在张思德广场进行了学习,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厚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仰。延安是中共七大的召开地,历史上著名的“延安整风”也是在这里上演的,这是红色教育的圣地,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三、历史文化考察。学习,不应该是仅仅局限在知识上,思想上,也体现在生活上。此次实践活动,我们也体会到了陕西的自然景观与文化特色,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自然景观方面,我们主要是去了壶口瀑布。站在瀑布前,看着滚滚黄河水,其势之宏大壮观,让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进而产生无限敬畏之情。在人文景观方面,陕西可谓是富饶。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随处可见,非常丰富。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兵马俑了,千人千面的兵马俑,面东而立,英姿勃发,昭示着大秦帝国的强胜,侧面印证出我璀璨的古代文明。另外还有一些驰名中外的人文景观,如华清池,古城墙等等,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中华美食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在陕西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西安回民街的臊子面,羊肉泡馍和延安的抿节等各具特色的小吃充分反映了陕西的面食文化特点。

此次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的非常顺利,与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在此表示感谢。此行不虚是我对此次实践考察的总结。既大饱眼福,也大饱口福。身体得到了放松,心灵也得到了净化,觉悟得到了提升。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把此次实践所学到的东西贯彻下去。此次实践,让我知道,机要工作仍然需要大批有志青年有才之人去开拓,仍然大有可为。我也会再接再厉,学好本领,奉献机要密码事业,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保驾护航,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六篇:延安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总结

暑 期 社 会 实 践 总 结

院系:班级:

姓名:*** *** ***

心·征途

心征途,一次信仰的升华; 心征途,一场心灵的征程; 心征途,一段友谊的开始。

带着对伟人的无限崇拜与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国热血青年“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执着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的震撼,终于如愿的跟随我们的团长杨丹伟、副团长王宜娜以及各院系的精英(共二十人)踏上了这场“心·征途”——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团的延安之行。

此次“征程”总历时六天,我们以延安大学为中心先后参观了枣园革命旧址、延安大学校史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等遗址,并且其中穿插了两次革命教学演讲、一个六校联谊的晚会、一次与洛阳师范学院的相互学习交流会等。

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报告会

七月十四日的晚上,到达延安的第一个夜晚。我们与到延安参加暑期实践的其他各所高校在延安大学学生活动室参加由延安大学校团委组织举办的“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报告会,主讲人为谭虎娃博士。此次报告会上,谭虎娃博士以一个专业的历史研究者的身份,向我们展示了党中央领导在延安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我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我党突围重重困难,取得辉煌胜利的十三年;是形成孕育伟大的延安精神的十三年。谭虎娃博士通过PPT展示与实事求是的历史观,让我对延安精神、对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前因后果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让我对接下来的参观充满了期待。延安我来了、伟人我来了。

二、枣园革命旧址、现场感动教学演讲

七月十五日早,我们一行人开始了枣园行。没有马匹、没有公交、没有任何代步工具,一路上我们伴着初升的朝阳、唱着红色歌曲“浩浩荡荡”的前往六公里外的枣园。在枣园通过讲解员的带领我们参观了五大书记的住所、了解了幸福渠的来由、瞻仰了五大书记的铜像……接着我们前往张思德纪念广场,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写给张思德同志的——《为人民服务》,并在团长杨丹伟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下午我们在枣园旧址听取了陕西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组织的现场教学,由延安大学毛泽东干部学院院长冯老师讲解。

今天的出行绝对是最震撼我的、最感动我的一天。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当我举着党旗站在张思德纪念广场,注视着党员们宣誓时坚定的表情,聆听着他们斩钉截铁的誓词,回首山腰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真的是热血澎湃,当时真希望自己是一名党员也可以站在那里庄严的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如果说上午的张思德纪念广场带给我的是震撼,那么下午的现场教学绝对是感动,满满的感动。你难以想象白求恩是一个怎么伟大的共产党员,或许只有毛主席的那句话才最能表现他的伟大,“高尚的、

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其实作为当代的青年,真的无法理解当年的白求恩是怀着怎样的信仰,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信仰,放弃富足安逸的生活、他深爱的妻子、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这个远离家园、贫穷的、落后的、处处是危险的国度,并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国家人人都知道的外国名字、一个很多中国人都不了解的外国人。或许现在的我们永远都不会再感受到当年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不顾一切、热血奋斗、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牺牲一切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我们能做的只有去瞻仰先烈们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将他们的革命精神继承发扬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结合,让他们的精神在当代也能绽放光芒、鼓舞人心、激励我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延大校史馆、杨家岭旧址、六校联谊

七月十六日,忙忙的一天、紧张的一天、开心的一天。 早上我们偶遇洛阳师范学院的实践团,和他们一同参观了延大校史馆,并一起开展了学习交流会,相互学习交流对延安精神的感悟。接着我们又去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在这里参观了党中央的办公地点、伟人们的故居、聆听杨家岭的革命故事等。晚上我们参加了由延安大学主办的六校联谊晚会。

通过对延大校史馆的参观以及与洛阳师范学院的交流,让我对延安精神、对老一辈革命者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是强国之本,穷国穷人民不能穷教育,只有努力搞好教育才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培育更多有用的人。老一辈的革命伟人们就是认清了这点,所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建起了一所所学校,正是这些学校的创办,为我党我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年延大毕业的很多人最后都成了共和国的栋梁之才。

杨家岭,党中央在延安是三年里居住最久的地方。在这里我党曾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并且我党在这里召开了影响深远的中共七大。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中央大礼堂以及各位领导人的住宿办公场所。想象当年的清晨毛主席忙碌了一夜,早上站在山头上望着初升的朝阳……一个崭新的中国一定是胸有成竹了。

晚上的晚会在六所高校的配合下成功举办。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与活力的劲舞、一首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一段荡气回肠的少年中国说、一曲秦人的毕塬放歌徘徊在革命圣地的上空……虽然准备时间仓促、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纰漏,但是整个晚会从筹划、排练到最后的演出,所有的人都积极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乐观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饭前饭后抓紧时间排练准备、睡觉前都不忘背歌词熟悉舞蹈动作。

四、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

宝塔山,延安的象征、党中央的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路灯塔。当年日本侵略者以宝塔山为军事坐标对延安进行了多次狂轰乱炸,致使整个延安城成了一片废墟,虽然这个古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的打击,但是人民的心没有被打倒,延安人民牺牲自己却换来了全国的解放、换来了繁荣与昌盛、换来了一个新中国。伟大的延安人你们是全国人民的英雄!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再次系统全面的学习了从抗战开始到全国解新中国建立的革命历史。每一段故事、每一个纪念物都让人触动,正是那一批批怀揣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泼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努力奋斗才为我们换来了如今繁华昌盛的新中国。虽然作为一名和平年代的中国人已经很难体会到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却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伴着熟悉的歌声我们来到了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1939年针对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的严密封锁,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动员延安军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就是当时的产物。三五九旅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一个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开发成了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注视着绿油油的水稻,仿佛回到了那个大生产的年代,军民一支枪一把锄、散落在田头山腰,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脸上都洋溢这幸福的笑容……或许这就是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最生动表现吧。

五、一起走过的革命圣地

为期六天的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让一群来自不同年纪、不同班级、不同院系的我们聚到一起,让我们走

到一起。从陌生到熟悉,从矜持到奔放。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一起编排节目参加六校联谊;一起聆听共产党员白求恩的伟大人生;一起参观伟人们曾经休息办公的窑洞;一起领略红色革命精神的风采;一起感悟共产党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起……当然还有我们的带队老师,他们不仅完美的扮演着带队团长、副团长的角色合理安排我们的吃住行,更能像哥哥姐姐一样,和我们一起学习参观、和我们一起玩闹。

虽然这次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我们的友谊才刚刚开始。记住我们一起走过的“长征’、记住我们一起度过的美好岁月、记住我们一起吃过的洋芋块块……

六、结束语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通过此次活动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共产主义精神有了更全面的体会,让我对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神圣的组织充满的无尽的向往。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号召,积极向党靠拢。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为人处世,积极发扬老一辈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争取尽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感谢学校、院系老师给了我这次宝贵的机会,不仅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提高升华,更让我在认识上对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以及延安精神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还让我收获的一段友谊。我想这场征途注定终身难忘。

《兵马俑实习报告(范文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