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兵马俑实习报告(推荐2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兵马俑实习报告(推荐2篇)》。
第一篇:秦始皇陵兵马俑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秦始皇陵兵马俑实习报告
秦始皇陵兵马俑实习报告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我们专业的学生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刚进景点,就被陵内恢弘的气势所震撼。这在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相对与昨天的游览,省博显得拥挤和喧闹,碑林又过于儒雅和冷清。我感觉兵马俑甚是大气和空旷,令人心旷神怡。总之,我特别钟情于这里。
游览之前我了解了一下博物馆的历史。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历经坎坷和艰辛,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马俑是 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那其实只是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另外,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三个坑内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也是座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进坑之后,仿佛置身于古战场,看到一列列的士兵傲然耸立,目视前方。而我们居高临下,有将军挥斥方遒的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游客太多,如果只有我一人的话,说不准会有“沙场秋点兵”沧桑之情。另外,据专业人士讲,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不注意保护,而是发掘一处就破坏甚至毁灭一处,那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目前,一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还在搁置。现在,国家对于这类文物的政策是“50年不考虑,100年再商量。”所以2号坑的兵马俑至少在50年内很难重见天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损失,但对子孙后代来讲,确实是一件好的事情。到时候可以看到兵马俑身上绚丽的色彩,更能感受到古代工匠们技艺的精湛和文化的博大。如今三个俑坑内现已出土陶俑、陶马 2000余件,各种青铜兵器4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各类遗迹。兵马俑的种类很多,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俑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可以说是古代东方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前全是在电视和书上看到兵马俑栩栩如生的形象,却在这里看到真正的兵马俑了,还包括兵马俑出土的原状、俑坑的形制、结构和俑坑倒塌破坏的情况等。据导游说有些迹象只有在考古发掘现场才能看到,如修建兵马俑坑时工人留下的脚印、挖土时留下的工具痕、向俑坑内运送陶俑、陶马时留下的车辙印痕、盗掘者挖的盗洞等,信息量巨大,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感觉很棒。
休息时,导游还讲了兵马俑也发生过的意外之事,包括2号坑的盗宝交易和德国粉丝的以假乱真。当然导游讲的时候为了引人入胜,带着玩笑的成分。不过通过这两种事件,我却深有感触。德国青年马林事件透露出西方人尤其是德国人对中国秦皇时代壮观的古迹兵马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心态。二十多年了,全世界都没人想到要由人来装扮兵马俑列队,是这位小伙开了先河。他很有胆识,而且懂得古董的珍贵,一次下坑就成名了,当然警察抓他很对,但想一想,世界上有谁能这样痴迷到想出这样的办法来崇拜兵马俑。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给他送一件仿制的兵马俑做藏品,以答谢他对中国兵马俑的厚爱。而盗宝交易事件则反映出国人对文物历史价值的漠视和对利益的强烈追逐。的确,想一想我们的一些国人,不敢演兵马俑也罢,想不出这样来崇敬古人的方法也罢,却有些人甘做小偷偷了兵俑的头去卖,不只是兵马俑,比如敦煌的一些雕像和石窟等的,也被偷去卖钱,而且价格和价值有天壤之别,这是何等的耻辱,太令人痛心了。
另外,从德国先生的行为艺术来看,可以推出一个很大的潜在商业化市场,就是有关兵马俑的宣传和推介在国外还大有市场潜力可挖,旅游只是一个收入来源,更大的市场在仿古物品的经营上。当然,现代中国向外推广的中国传统已经不少,虽然孔子文化到处生根开花,但老外知道的不可能只孔子一人,秦皇是谁,曹操是谁,成吉思汗又是谁,能卖的古董多得很,秦代之后汉朝是立汉的朝代,汉族的兴起要有个交代。所有这些,中国更需要向外推介,一是经济收益,二是文化输出。老外不得不服中国,这样的传统宣传,不亚于拿几百亿美元去扔,也不怕被说是新殖民主义。其实美国在国际影响这方面做得已经是相当成功了,不过由于美国国家历史与中国相比甚是短暂,他们所输出的文化更偏重于科技层面,而文化数量及内涵较为单薄。韩国更是如此,千方百计的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其手段让国人不耻。而我们中国不仅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且还有诸多民族,其底蕴也非常丰厚。因此,这些应该是我们今后所应重点关注的,争取通过这些优秀的历史文物,将中国的文化全面的弘扬出去。
随着考古发掘和修复工作的进展,不断会有新的遗迹、遗物发现。估计以后到兵马俑博物馆参观,都会看到新的内容,也会产生新的收获,我很是期待。
第二篇:兵马俑调查报告
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1 年8 月26 日——2010 年9 月1 日
考察地点:西安秦始皇陵墓
考察目的: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文化考察报告
【内容摘要】五一前往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好赶上123号坑都开放,看着气势宏大的兵佣阵和做工精美的铜车马,感觉非常震撼!以下是关于秦皇陵兵马俑的一些介绍,以及在当时历史时期(秦朝),兵马俑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 【关键字】介绍、艺术价值、科技、兵马俑与秦朝兵制、兵马俑的历史地位
将军俑
一号坑
铜车马
兵俑阵
一、兵马俑介绍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
二、我所看见的兵马俑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 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三、兵马俑与历史文化
(1)从兵俑的排列看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始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凭借武力征服中国,活着的时候是天下霸主,死了以后决心要把这支无敌军队带到地下,以显示自己的至尊地位。于是制造了这成千上万陪葬的陶俑。
在六国中,秦国是西陲大国。它挥鞭东进,吞并齐楚燕赵等六国,创下一番不世伟业。兵马俑气势轩昂,向东排列,正是体现了秦皇统一天下的壮举。兵马俑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是不消翻阅史料,便知道秦军并吞八荒,横扫天下,万马奔嚣,鉄戟森严之历史气象。 (2)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 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另外,陶俑运用的彩绘技术,使用了诸多丰富的矿物颜料(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在彩绘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3)兵马俑与冶炼技术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 史上的奇迹。 (4)兵马俑与秦朝兵制
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由此可以看出步兵是秦代军队构成中的主体。秦代车兵虽已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并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这说明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另外,从兵马俑还可以知道,秦代的骑兵已经配备有齐全的鞍。战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选,高皆1.33米以上。骑士个个精强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骑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种之一.。
四、兵马俑的历史地位
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既多又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即使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 秦兵马俑在历代陪葬俑中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俑葬文化的精华。它是一个威武王朝的写真,是一段消磨不去的春秋史笔,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雄浑赞歌。 兵马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篇3:关于西安秦兵马俑的报告
关于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 考察者:范宇(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考察时间: 2012年10月4日———10月5日
考察地点; 西安市秦始皇陵墓
考察目的: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创造在中华审美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一、考察地点介绍
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在西安,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积淀,文化、习俗、价值、美德、传统甚至糟粕。你很难用三言两语将其概括、归类、分析直到总结。这里所有过去存在着的、现在存在着的,你只能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之后再下结论不迟。 这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事实上,你所见到的一座座建筑、一堆堆墓冢,并不能代表这座城市。这里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那些已经逝去但又好像从未离开这块土地的一位位伟人的灵魂和他们的诗篇、传奇、自豪或是悔恨。
二、考察的基本情况
为顺利完成此次考察任务,我们事先进行了考察活动行程线路、人员分配的详细安排确保整个行程有条不紊。
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我们的考察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于10月5日完成考察任务后顺利回到学校。
(一)秦兵马俑的审美特征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村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的精心发掘,一个重大的历史遗存横空出世,随即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的最为壮观的发现”,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佣。
秦兵马俑的主要审美特征: 一是逼真写实, 二是深沉雄大。 1) 千人千面的逼真写实
兵马俑从造型艺术角度上,追求的一种高度的写实性风格,秦俑将士无论是从形体比例、面部结构还是神态仪容都十分准确生动。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秦俑以头部的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秦军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提炼表现,它的刻画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抓住了关键的部位进行艺术处理。比如说,将眉毛加粗加厚使脸部更有体积感,胡子处理成飞动或翻卷状,虽然与现实不符,但是却更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2)威武雄壮的形象
秦兵马俑形体高大,与秦以前的陶俑相比,体型要高大的多。秦以前的陶俑,一般高10-30厘米;秦以后的陶俑多数高30-50厘米。而秦俑高度一般约1.8米,最高者达2米。另外秦俑数量众多,据初步统计,三个俑坑内有各类武士俑7000多个,陶马600多匹,战车140余乘,各类青铜兵器数万件,以群塑的形式出现,这与西方雕塑艺术多为个体作品的形式迥然不同。秦兵马俑数量之多为世罕见,仅一号坑就埋藏着兵马俑6000余件,组成一个由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庞大军阵。像这样的群塑形式,在西方雕塑史上是根本找不到的。专家认为,秦兵马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
(二)秦兵马俑艺术的青铜遗韵
在秦陵兵马俑庞大的俑群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是很丰富的,人物的动作也是各具姿态的,但是不管是在整个俑阵中看,还是一件件地单独看,都有一种人物形象差不多的视觉效果,这和商周青铜器纹饰给观者的感觉一致,在众多的青铜兽面纹中,存在着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一样的。
这些兵马俑虽然是陶质的,但是表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青铜般的气势。而这种情况在商周的彩绘陶上也曾大量出现过,在很多墓中出土的仿青铜的陪葬陶器都是青铜器般的神秘、庄严而不是陶器原本的活泼、流畅感。经过反复的观察就会发现,秦兵马俑在造型上存在的青铜遗风非常明显。
三、现状及解决方案
天进行人工喷药才将霉菌完全消除。因此,必须在科学化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治理对策,最终从目前的抢救性保护转变成预防性保护。
四、考察体会
我们到达秦始皇陵是在下午,我不知在想着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进了兵马俑的大门,顿时我们就被震惊了一下。我想这种感觉不是亲眼看到,从图片或其他媒体上是体会不到的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排排十分整齐!这真像秦始皇率领的千万大军前去迎战,杀得你死我活!兵马俑不但宏大,而且兵马俑的神态端庄,栩栩如生。所有的陶俑都是有颜色的,因为陶俑年代久远,在刚开始挖掘陵墓时没有保护措施,大多数颜色都剥落了,所以陶俑都显出青灰色。因为去的时候并不是工作日,所以没能现场看到专家对挖掘出来的兵马俑进行修复工作,蛮遗憾的。期待下次有机会再来吧!
实的同时,兵马俑的制作者很巧妙地对重点部分进行了适当的夸张,以凸显主题。我们知道,东方人的面部轮廓比较平,如果完全按照真实的眉骨眉毛塑造,就会平和圆润,这样近看尚可,远观就会模糊不清。秦俑的制作者在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加大眉毛的厚度,把眉骨塑造的棱角分明,这样近看细致,远看明快清晰,并且这种夸张并不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反而让人感觉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没想到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古人的审美习惯竟然和现在我们倡导的如此一致 !篇4:来自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调查报告
来自世界第八大
奇迹的调查报告
2007-10-11 陕西日报 1974年3月下旬,距骊山北麓秦始皇陵约1.5公里的陕西临潼县西 杨村农民要在村南打一眼直径3米的井。3月29日,村民从井下挖出了 一些陶俑的碎片。当挖至距地表4.5米时,残破的陶俑出现了,并发现 了铺地的青砖。县文化馆获报后派人发掘清理,认定是秦代大型陶俑。 6月24日,一份题为《秦始皇陵发现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内情递到了 《人民日报》编辑部,成为披露秦始皇兵马俑的第一篇文字报道。沉 睡了2000多年的秦俑横空出世,举世皆惊。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陶俑被发现后,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勘探和发掘,证实是座 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 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 引起了轰动与震惊。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免遭风雨
棕灰色调,配以秦俑头像浮雕,历史感浓郁,内部天顶采用了焊接球 平板网架结构,有着鲜明的工业时代特征,与坑内古朴的秦俑形成强 烈对比,给人以思索和震撼;此外,文物陈列楼实现了一种典雅、豪 放的风格,大理石外观给人以朴素的美感,内部装潢融合了秦代的特 征性元素,细看之下,能引人遐思,流连忘返。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馆列为国家文物局彩绘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
不仅如此,在二号坑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员还非常重视文物保护 工作。他们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将绘图、照片资料扫描储存于计算机, 将有关文字资料也打存于计算机。另外,还利用现代摄录像设备和编 辑系统,将发掘清理工作的全过程搜取为形象、直观图像记录资料, 同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1000多张照片一一扫描输入计算机, 拼合成一张完整的棚木遗迹全景照片。
成果辉煌 举世共享
家和地区的65个城市巡回展出,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1983年至1988 年和2002年至今,秦兵马俑先后在国内14个省市和13个城市巡回展出, 加之开馆前参观人数,海内外共有8000多万人次参观了秦兵马俑,堪 称中国在世界上被参观最多的出土文物。 守土有责
安阳市洹北中学 崔合庆
原始氏族的文物从摆放上呈现了先人的发展轨迹。迫于生存的需求,很远古时遗留的多为生产生活工具,这些工具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少到多的过程。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基本可以说无生产工具可言,只是利用天然的石块和树枝来狩猎,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锄、石凿、石镰、石锛和带孔石铲,从这些工具观察,可以清楚地发现制作工艺的进步,在石凿和石铲的尖端及其它工具的细微之处都打磨地相当精致,如凿尖虽然破损但余部平整可
见,石锄的锄头一端刃口比较锋利。另外这时候从发掘的文物现场看,原始人对于工具的组合使用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从原始的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长期以来是周人的活动区域,且公元前12、13世纪周文王、武王把丰京、镐京(今沣河中游地区)定为都城随后灭商。在这一范围出土文物中,
青铜器逐步出现,但基于年代不同,青铜器从用途到制作都经历不同的阶段,大体上是年代久远的应用范围小、制作工艺较粗糙,年代靠后的使用范围广、制作工艺精致;从展品可见青铜器大多为祭祀用器(礼器),尤其以鼎为主,例如公元前16到11世纪的饕餮纹鼎、王鼎(公元前1027——771)、最为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等,但也有一部分是用于烹饪,反映了中国“吃”文化的源远流长。西周前时,青铜器制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上都登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在器具上铸出各种想象中的怪物和人类劳作场景的图像,并且出现了乐器,如:柞钟、师丞钟。到西周中晚期青铜兵器增多,主要有乾、戈、斧以及后来的剑,这也说明西周中晚器生产力的发展,冶炼、制作工艺的迅速进步,青铜已不仅用于神器制造,而是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器物制作中来。在周人及周的时代,陶器起初还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青铜器的普及它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陶器在这时的主要用途还是容器,像陶鬲、陶壶等广泛使用,同时还烧制陶水道、砖等其它建筑材料。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文物还有石謦(公元前1027——771年,乐器);残片丝绸(公元前947——858年)的出现使我国“丝绸之国”的称号提前数百年;在一个展台内我看到刻有石鼓文的大石;更为可贵的这时还出现了金和金币。 西周之后,,政治中心一度东移,然而随着秦的强大及其统一,政治中心有回到西安和关中地区,此时最值得称道的是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可是秦砖的声誉却流传至今,这与关中地区先民酷爱烧制陶器
可能有很大的联系。 秦以后,中国迎来了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近二百年的时间,西安(当时称为长安)作为汉都历经风霜雨雪。西汉的盛世得益于帝王的与民休息政策,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在出土的文物中种类繁多、做工细致、数量巨大的器具也印证了这一点。文物中铁农具令人叹止,有铁辟土、铁镢头、铁铧等。同时西汉的建筑材料在秉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雕细刻,汉代制造的砖质密、量重、体大,有长方形、正方形,分实心砖和空心砖;砖的正面多有装饰图案,如在一空心砖正面多以狩猎图纹,而侧面则满饰几何图案,使砖显得华丽;汉代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材料是瓦当——直到今天还可以在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上看到,其多用于建筑物的椽头上作护椽之用,并有装饰之妙功,大多为圆型也有半圆,图案多是云纹,刻有文字说明。在西汉,手工业也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出土的一方皇后玉玺仅有几立方厘米,磨制光滑,刻字清晰;而宣子孔铜镜和连弧纹镜代表着西汉制镜的高超技艺,镜背的花纹无论兽、花均线条凹凸起伏,明晰可辨;再有仿真流金蚕,透过放大镜蚕体上的纹路十分清晰;另外,出土文物中的灞桥纸残片、铜灯、丝绸残片??均代表着当时手工业劳动的巅峰之作。 两汉后中国社会又经历长达四五百年的动乱,随后又迎来了封建社会的另一盛世——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