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创新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创新调查报告》。
第一篇:企业管理创新调查报告
企业管理创新调查报告
调
查
报
告
调查题目:企业管理创新的调查报告
姓
名:
吴
楠
学
号:
专
业:
工商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
学
校:
教 学 点:
时
间:
企业管理创新调查报告
摘要:
企业管理是管理者实现企业生产目标,依据一定的理论和规范,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管辖范围内,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及其实施过程。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创新,是在此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整合企业有限资源的方式,它既可以是新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完整体系,也可以是新的具体的利用有限资源的手段,市场营销策略及企业目标制定等方面具体工作与程序的变更。它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其是在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经济行为过程时,又是在敏锐地捕捉变化了的目标和条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管理企业的计划、准则、程序、制度、组织、控制和指挥的手段。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经营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在一般企业中,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往往受到重视,而管理创新常常被忽视。然而,现代企业认为,企业成功“三分是技术,七分是管理”。管理被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进行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许多企业充分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忽视管理的创新,导致管理滑坡。管理滑坡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的“企业不适应症”,为此造成这些企业对市场变化不能做出较灵敏反映,不能根据市场的要求,不断重组各种生产要术,使其配置到 1
有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从而也就不能提供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不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市场不适应症”的结果是产品质量不高,物质消耗过高而资源利用率低下,企业亏损增大,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滑坡。所以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不断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调查目的
中小型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它将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中小型企业的生命力,企业必须要实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必须以质量第一为导向,以适应市场为模式,走一条“全面质量经营”之路。所以,针对目前企业的管理滑坡和“市场不适应症”,企业在管理上一定要突出以质量管理为纲的经营观念、经营组织、经营行为、经营目标和管理制度等,以适应市场的转变,真正实现以“质量经营”为特色的改革创新。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早地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并使自己在竞争获胜,一定要运用科学的理念、思想、方法和技术来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企业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创造出高效率与高效益。换言之,企业必须面对改革,面对市场,面对未来进行持续的管理创新,在传统企业管理基础上创造的更有效的整合企业有限资源,创造出新的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
2
二、调查对象
20xx年9月1日至10月17日用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走访了镇经贸办和规模以上企业、小型企业各10家。对58家规模(年纳税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和45家小型(年纳税销售不足100万元)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
规模以上企业调查结果是: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365人,占%;36-40岁的289人,占%;41-45岁的145人,占%;46-50岁的134人,占%;50岁以上的89人,仅占%。从能力结构来看,具有专业职称的621人,占%;非专业型401人,占%。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年富力强者占大多数,专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加,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小型企业调查结果是: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136人,占%;36-40岁的189人,占%;41-45岁的154人,占%;46-50岁的134人,占%;50岁以上的187人,占%。从能力结构来看,具有专业职称的236人,占%;非专业型564人,占%。
三、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之初,我镇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成功与企业主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中小型民营企 3
业在管理上的缺陷。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管理制度规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调查情况来看,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在这一方面重视的程度比小型企业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层的年轻化程度差异较大,35岁以下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规模以上企业比小型企业高出个百分点。同时,企业管理层中比较注重人员的专业性,规模以上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比小型企业高出个百分点。
我镇不少规模以上企业也是从小型企业发展而来的,他们已经从自身的发展中比较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与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提高是息息相关的。但这种意识还要不断加强,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从调查资料分析,我镇不少企业已经切实把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正采取积极措施,不断调整经营管理者队伍,使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全镇66家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经理(厂长)文化素质抽样调查显示,硕士1人,占%、本科学历2人,占3%;专科学历的18人,占%;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27人,占%;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8人,占%。
(2)队伍发展不平衡。队伍的整体功能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管 4
理者队伍大都是在规模以上企业,而一些小型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1)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以“质量第一”为导向
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企业盈利、创效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为此,取得效益的基础是质量。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由数量为中心的管理向以质量为中心管理的转变,市场的竞争也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产品质量是连接企业和用户、消费者的纽带和桥梁,是企业为社会所接纳的必由之路。因此,以质量为导向,应是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2)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争强市场应变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更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规则要求下,创新的形式多样化,其中都在围绕市场开拓创新,以增销增效为目的,一般情况下,就如何更快地适应市场,企业管理创新应该具备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改进产品和服务,不断适应市场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发明新技术,不断创造市场的模式,如日本索尼公司。而经济竞争力较弱,技术水平不是较高的国家企业,一般采用适应市场的模式,为此进行企业管理创造,一定要以适应市场为模式。坚持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增强市场应变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企业的产品制品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应变能力、市场营销、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而技术创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却是很关键的一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就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加快技术 步 5
伐,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则不可避免地陷入产品结构雷同、竞争乏术的境地,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加强技术创新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企业领导在两个转变中要树立用户第一、质量第一的市场竞争观念,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因为,质量包括产品质量经营决策在内的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思维以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层第一经营意识,质量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企业的经营成果,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最终总是用利润来定量比较。质量管理的每项成果如改进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过程、提高职工士气和质量意识、改进产品服务、扩大市场和增强企业信誉等,都是和企业经营成果如增加销售额、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联系在一起的。
(4)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强化质量管理
现代的科学的质量管理大体上经历过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要保证和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顾客和社会的需要,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5)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以人为本
建立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外聘人员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 6
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对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娱乐等。
五、调查结论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领域的拓展,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方面的变革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即管理领域从生产管理拓展到产销一体化管理;管理观念从产值观念更新为市场、竞争、效益观念;管理方法从分散指令性管理到系统、弹性化管理;管理手段从落后的管理手段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管理。所有这些过程都面临着适应市场的问题。要使企业经营与发展从过去依赖国家转变为面向市场,使企业从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建立以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为特点的新的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因此,要确定“适应市场”的管理思想与经营观念,并使其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指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总得来说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面对市场,根据顾客要求,不断创造出适于市场需求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发展壮大、长盛不衰。
7
第二篇:南方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3900字
安徽工业大学09级企业管理研究生
企业调查报告
安徽南方化工泵业有限公司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作者:左艳
指导教师姓名:刘 芳 教 授 安徽工业大学
报告完成日期:20xx年10月20日____
摘要:自己曾在民营企业实习过几个月,对中小民营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次调查报告通过
自己在安徽南方化工的实习经历,对南方化工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生产材料;家族式管理;
企业简介
§1-1 企业现状
安徽南方化工泵业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专业生产氟塑料化工泵的企业,注册资本已达1000万元!公司产品实现多元化,主要有CQB、CQF、IMC型氟塑料磁力泵,IHF型氟塑料离心泵,FSB、FSB(D)型氟塑料离心泵,FZB型氟塑料自吸泵,衬氟管道、弯头、三通、阀门,IH不锈钢化工泵,CQ型不锈钢磁力泵,ZCQ型不锈钢磁力自吸泵,FCAY防抽空磁力驱动油泵,IS单级单吸水泵,S、SW中开水泵等系列。产品规格范围从流量每小时1立方米到每小时400立方米,扬程从3米到125米,是目前国内品种最全、性能稳定、价格最优惠的生产厂家。公司产品先后荣获“宣城市知名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徽省市场质量信得过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产品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农药、钢铁冶炼、汽车制造、造纸、制药、精细化工、电力、环保等行业,同时产品还出口到韩国、泰国等国家(公司具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1-2 企业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公司存在的问题
2
首先介绍公司产品的生产流程:
我在南方化工实习时所处的岗位是财务部门里的一名材料会计。每日的工作是:
(1) 在公司财务软件上根据生产部和采购部的原始凭证,登记原材料的购入、领用,产成品的生产、出售。
(2) 月底根据软件上的材料及产成品的发生和结存进行库存盘点,对盘亏盘盈的材料及产成品要找出原因,如果是仓库管理人员或生产人员造成的要追究其责任。
(3) 然后计算出每月的材料耗用量、耗用成本,产成品的生产销售数量及其金额。
(4) 根据上诉数据制作财务表格交与财务经理、采购部经理。
在材料会计岗位工作一段时间,我逐渐发现公司的生产材料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1、领、发料凭证制度不健全
根据生产流程图可知,产品生产要经过机床车间、烧结车间、组装车间三个车间的加工,在加工时均需从库房领取原材料。一般情况下,生产部门应根据领料凭证领取原材料,库房发料也需凭证依据。但是公司的生产部门在库房进行领料时没有任何原始凭证,但库房及生产部每天都会上交一定的原始凭证给我做账。这些原始凭证均不是生产部的真实领料数量,而是生产部门领完料后,库房根据产品配件表填写的领料凭证。即先领料,再依据相关产品的配件表由库房填写领料原始凭证。由此可知,我每天登记的材料领用的数量都不能准确反映生产部门的实际用料数量。生产部门实际用料数就得不到相应的控制,经常出现生产部烧结车间和组装车间的工人自己到库房私自拿取原材料。
3
2、材料退库和盘点制度不健全
企业根本没有具体的材料退库制度,生产部门用的多余的材料直接就堆放到库房;销售部门退回的未使用产品不开具任何凭证就放进库房里;三包期限内损坏的泵产品退回后由组装人员将其拆卸,好的零部件直接就入库,同样没有任何手续凭证。导致财务账上的公司材料及产成品的库存数和实际的相差甚远,每个月的盘点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浪费资源。
3、产成品出库手续不完善
公司销售部门的产品出库程序极度不完善,通常都是销售部在库房直接提取产成品发出,发出后再由销售部经理补发货清单,库房依据发货清单开产品出库单。即先发货,再补单子。如果销售部经理忘记补发货清单,就会导致库房货发出了,财务部却没有凭证。这就需要财务部每月盘点时要努力的找出账实不符的原因,是否销售部发了货没有开发货清单。公司曾出现过,销售部发出了5台离心泵价值几万元,但忘记开发货清单,导致库房、财务部均没有记录,月底和客户结账时忽略了这笔单子。最后通过月底盘点才查出,最后要追回了货款。
第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公司生产材料管理不善,原因是由于没有规范明确的管理制度。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南方化工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导致的。根据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可知,南方化工有限公司是由夫妻二人和其直系亲属组成的家族式公司。公司各部门领导均由老板和老板娘的亲戚担任,尤其是生产部和销售部由他们的哥哥担任领导。
1、高层对外来员工的不信任
公司仓库管理员是外聘来的,在公司得不到信任被挤兑,库房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责任都会被推倒仓库保管员身上。经常受到处罚,而且工作压力大,薪酬报酬又低,因此仓管员这一岗位上的人员流动性相当大。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库房的帐相当混乱,库房材料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同样,在南方化工的组织结构图中,总经理下方设立了副总经理一职,其职责是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的规章制度,管理公司。在我工作期间,上任的副总经理发现了公司材料及产成品管理上的问题,对材料及产成品领用销售管理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范措施,如库房材料领用程序,规定生产车间员工不得私自进入库房拿取原材料,规定销售部应根据发货清单进行发货销售等等。由于遭到公司亲属的挤兑,总经理对其不完全信任,没有完全放权支持。其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公司库房管理的制度大多都形同虚设,得不到有力执行。库房管理仍然处于一片混乱中,因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外聘副总经理上任不到两个月最后辞职。
2、家族内部纷争
4
随着南方化工的发展,其内部形成了以女方亲属为代表和以男方亲属为代表的两大利益团体,男方亲属掌控了公司的生产,女方亲属则掌控了公司的销售和采购。公司的生产是根据外部销售订单来进行的,即外部订单要求什么产品,生产部就组织生产该产品,则需要采购部购买相应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由于两大利益团体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经常导致采购、生产和销售衔接不上,影响公司的利益,出现问题后相互推卸责任。而且,生产部、销售部和采购部极力排斥原材料与产成品的规范管理,因为两大利益团体都曾出现过私自出售公司产品,私自拿回扣的现象。公司总经理也发现过这些问题,但由于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公司领导在处理这些利益关系时会处于复杂两难的境地。希望外聘经理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因为不愿放权,家族内部的排挤,导致公司材料产品管理上极度混乱。
第四章 问题解决的对策
1、引进职业经理人,重新建立领导团队
对于南方化工来说,要搭建一个合适的领导班子,就必须注意吸收外部管理人员。因为,公司里的领导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相互间存在很大利益关系,处理问题时做不到公平公正。公司的领导团队成员至少应该有一名是家族以外的人。这个人不会把生意和家族搅和在一起。通过外聘职业经理管理企业,可以避免人际关系的干扰,使家族企业进入制度管理阶段,从而实现管理创新。南方化工也外聘了职业经理人,但没有取得任何效用。因此聘任职业经理人后应做到:一是要给予外聘职业经理人员必要的引导与支持。聘用职业经理一般来说素质较高,但他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去处理好与家族内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所以,公司高层领导在外聘经理人上任初期给予支持和引导。尤其是新经理上任之初,通常会推出一些新的管理方法,和企业原有文化或工作习惯有所抵触,甚至会触动原有的利益和权力的分配。处理不当,就会有各种流言蜚语,各色人物就会把小报告打到老板那里。这时候就要求老板有明智的判断力,辨别谁是谁非。二是要敢于放权。既然要外聘经理去打仗,就不能捆住他的手脚,要信任,要支持。同时,还要给职业经理一定的时间,要他了解熟悉情况。希望职业经理一来,企业马上就改头换面、业绩节节上升是不切实际的。企业真正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司领导一定要全力支持外聘经理人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不能让公司规章制度曾为一纸空文,杜绝家族成员带头违反制度的现象出现。
2、推行规范化管理
前面已经说到,公司虽然这对生产销售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很少得到实际的实施。要在公司推行规范化管理:一是要想办法避免不能胜任的家族成员进入企业。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对一个懒惰的侄子,给他钱但不要他工作,比让他在企业里占个位置要便宜得多,即使是
5
名义上的头衔也不行。”对于那些不严格执行企业制度的家族成员应该严厉惩治。如果不做到这些,整个职工队伍很快就会失去对企业的尊敬,能干的人不会久留,企业的人员流动性会很大。二是对“自家人”与“外人”一视同仁,在企业内部家族成员得到更多的信任,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收益,同时“自家人”较少受到规范化管理的约束。外人无论多么有能力,多么努力工作,也难以得的到家族的真正认同;外人不管表现的如何忠心耿耿,也会感觉到老板处处设防。因此,外聘管理人员的长期努力工作的热情就会消退。如果企业总经理在管理中能做到让外部管理人员觉得老板没把我当外人看,在规范化管理中,“家人”与“外人”一视同仁。那么,企业的效率和业绩就会大大提高。三是实施授权和分层管理,企业领导者通过明确的授权和管理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分工合作来实行规范化管理。分层管理指的是一级对一级负责,一个上级只能有一个下级,相反一个下级也只能有一个上级,一般情况下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汇报。上级可以越级检查工作,下级可以越级申述,但不能随便发表议论。在分层管理的过程中,要严厉打击家族内部的利益小团体,对于公司内部出现的两大利益团体要严格管理,不允许任何特权的出现。
总结:解决了公司家族内部出现的问题,相信南方化生产销售管理问题乃至整个公司的管理问题会得到有效地解决。
6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寒假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
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⑴、你生长在()
a、农村74%b、城市26%
⑵、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a、有18%b、没有8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政党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⑶、你能区分违法和犯罪吗?()
a、能24%b、不一定能14%c、大部分能62%
⑷、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
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32%
b、缺乏法律知识40%
c、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28%
⑸、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缺乏主动性。
根据调查了解到,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且,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缺乏远见性。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时,才觉得为时已晚。
(3)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
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信仰起到关键的作用。所谓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东西用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只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增加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的法律素养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顶着高层知识分子头衔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更是彰显民族文明与文化水平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高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具有绝对作用――――帮助其拓宽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完善法律人格。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解决问题前应先有策划,而策划往往应对症下药,才能因势利导,通权达变。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做一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根本,由此制定应对措施,为和谐大学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在整个20xx年的11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制作了法律调查表,针对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扫楼、网上填写等调查方式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调查行动,并人工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所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然而,根据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大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归类分析,对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计策。我还通过直访大学生,更加直接、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的心里话,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到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情况。
一、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对新疆各大院校学生进行了法律意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份,收回68份。男女比列1:1。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里的总和。法制观点是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存的法律规范、法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现象的概括和总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决定着大学生,甚至是以后走入社会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当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就容易产生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在这种错误意识和观念支配下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无法预料。
(三)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任何法律都不在乎是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法律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主体的权利观念的强弱,权利意识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权利意识既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要求,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必然和必要性。没有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权利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进行,大学生越来越关注一些法律现象,在事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身边的涉法问题时,他们能首先想到应该运用法律。但是,当他们自身遇到问题时,却因缺乏权利意识而极力回避,既缺乏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又缺乏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另一方面,在事关自己的利益时,比如说在评优评奖、入党、就业、担任干部等具体切身利益面前,却一马当先,采取尽可能的手段,逃规避法为自己谋利,有时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一方面,当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比如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不经允许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考试作弊等,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权利,甚至极力逃避,推卸责任,企望能法外开恩、法理容情,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的勇气。
(四)法律意识层面有待提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内容的不断丰富,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也应随之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不理想。高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因而多数学生对基础课只有到了考试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法律基础课上好,就不会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同时,除了法学院校外,不少高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过少,教师只能略教一些法律知识,大学生也只不过略懂一些法律概念和常识。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因此,造成了他们一些错误的法律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错误的法律观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权与法不分、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当今中国,权大于法;二是违法与犯罪界限不清,把二者等同起来;三是道德与法的界限不清,把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规范,把道德情感当作法律准则,认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就是违法,淡薄的法制观念主要表现在:当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手段类似保护自己。或者不相信法律,放弃法律武器。
(五)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在法律基础课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学生们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同学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往是头脑一热,就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同学则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因此,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二、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犯罪率高的客观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好,有些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有些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甚至赶出家门。另外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的也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虽然学校有教给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却只局限与课本或书面上,未能真正教会学生运用法律,导致学生只会口头上的法律知识。
(三)、社会诱因的侵蚀。
近几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有很大的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另外,当前社会很多市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在这种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造成大学生对法律的不重视,导致有些大学生由于存在侥幸心里而走上的犯罪的道路。
三、大学生犯罪率高的主观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有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加上他们有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
(二)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三)有的大学生虽然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影响,往往会因为克制不住私欲而忽视了法律做出违法的事情。
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有很多。根据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认为家庭对他们法律意识的影响较大。他们觉得父母是孩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目前我国一部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还比较低,未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大学生虽然认识法律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未能将其合理运用,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在法律层面上的一大弊病。
第五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9月10日-20xx年9月25日
调查地点:新疆乌鲁木齐市
调查对象:各高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 查 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然而,根据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大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归类分析,对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计策。我还通过直访大学生,更加直接、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的心里话,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到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情况。
一、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对新疆各大院校学生进行了法律意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份,收回68份。男女比列1:1。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里的总和。法制观点是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存的法律规范、法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现象的概括和总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决定着大学生,甚至是以后走入社会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当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就容易产生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在这种错误意识和观念支配下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无法预料。
(三)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任何法律都不在乎是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法律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主体的权利观念的强弱,权利意识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权利意识既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要求,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必然和必要性。没有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权利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进行,大学生越来越关注一些法律现象,在事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身边的涉法问题时,他们能首先想到应该运用法律。但是,当他们自身遇到问题时,却因缺乏权利意识而极力回避,既缺乏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又缺乏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另一方面,在事关自己的利益时,比如说在评优评奖、入党、就业、担任干部等具体切身利益面前,却一马当先,采取尽可能的手段,逃规避法为自己谋利,有时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一方面,当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比如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不经允许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考试作弊等,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权利,甚至极力逃避,推卸责任,企望能法外开恩、法理容情,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的勇气。
(四)法律意识层面有待提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内容的不断丰富,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也应随之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不理想。高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因而多数学生对基础课只有到了考试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法律基础课上好,就不会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同时,除了法学院校外,不少高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过少,教师只能略教一些法律知识,大学生也只不过略懂一些法律概念和常识。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因此,造成了他们一些错误的法律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错误的法律观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权与法不分、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当今中国,权大于法;二是违法与犯罪界限不清,把二者等同起来;三是道德与法的界限不清,把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规范,把道德情感当作法律准则,认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就是违法,淡薄的法制观念主要表现在:当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手段类似保护自己。或者不相信法律,放弃法律武器。
(五)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在法律基础课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学生们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同学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往是头脑一热,就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同学则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因此,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二、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犯罪率高的客观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好,有些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有些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甚至赶出家门。另外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的也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虽然学校有教给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却只局限与课本或书面上,未能真正教会学生运用法律,导致学生只会口头上的法律知识。
(三)社会诱因的侵蚀。
近几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有很大的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另外,当前社会很多市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在这种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造成大学生对法律的不重视,导致有些大学生由于存在侥幸心里而走上的犯罪的道路。
三、大学生犯罪率高的主观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有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加上他们有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
(二) 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三)有的大学生虽然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影响,往往会因为克制不住私欲而忽视了法律做出违法的事情。
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有很多。根据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认为家庭对他们法律意识的影响较大。他们觉得父母是孩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目前我国一部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还比较低,未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大学生虽然认识法律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未能将其合理运用,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在法律层面上的一大弊病。
第六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法制意识”为主题,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对当代大学生地法制意识进行了分析,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并对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对策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中国正逐步向一个法治国家迈进,在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中,公民法制观念的水平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法制观念更需加强。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问卷调查”。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状况,我们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果: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知识知晓程度不高。
在调查中,对“你对自己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的评价”的回答中,只有5.3%的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表示满意,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认识程度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在“你知道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以下哪一部法律?”的调查中,仍有15.8%的学生认为我国的根本法不是宪法而是其他法,可见对这一基础的法律知识还有学生不太了解,虽然大学里我们学过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只顾及自己专业的学习而缺少对法律知识的关注,我们说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已受到较高水平教育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却不容乐观。
(二)法律信仰不高,没有形成法律习惯
在调查中,被问到“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只有31.6%的少数有过维权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缺少践行法律行为,没有形成法律习惯。回答“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时,只有26.5%的学生会想到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关系来解决,但也有10.5%的学生会采用武力或者是忍气吞声。可见,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更加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这是法律信仰不高的体现,这种靠人际关系的观念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这种扭曲的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这值得我们反思。有些学生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武力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对法律有所关注,关心中国法制,但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
对“在你的印象中,法律与你的生活的关系是”的回答中,有47.4%的学生认为关注时事新闻能感觉到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和21、1%的学生认为时刻关注法律事件,能感到生活处处与发现法相关,可见大学生对法律还是有所关注,但很少的同学从法律事件中关注法律,只是从一些时事新闻中感受法律。被问到“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够不够?”,有68.4%的学生认为我们国家当前普法的力度还不够,很少有同学认为普法力度这件事表示无所谓,可以看出,法治社会是大学生的追求,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还是很关心的。被问到“你认为我国法律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是”,居然有78.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执法机关执法不严,以及一些领导与干部不守法。可见大学生现在的法制现状表示不乐观,官员不守法的风气影响到了法律的威严和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官员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使得普通民众失去了对法律的信心。在“你相信法律途径能够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的调查中,有57.9%的学生认为只能解决某些事情,甚至31.6%的学生认为走法律途径只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可以看出我们学生对法律缺乏信心,在大学生心中法律不是能很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法制的现状,他们对法律缺乏信心,因而很少有人诉诸于法律,可见,大多数人选择依靠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和执法机关自身执法不严以及官员不守法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四)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印象较负面在“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10.5%的学生不信任,36.8%的学生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信任度只有52.6%,没有充分的信任。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这些执法机关不太了解,对这些部门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在“你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有效的”的调查中,认为应该群众监督有效的多达89.5%,而媒体监督与党委,政府等领导监督的分别为78.9%和57.9%,只有少数人认为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是有效的,可见大学生对执法机关内部机关监督表示不满意和缺乏信心,更加相信用群众和媒体来监督这些机关对法律的执行。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并不乐观,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更倾向于用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同时对法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同时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引人思考,要探究其多方面的原因。
二、大学生法制意识提高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实施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其次,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
(三)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加大普法力度,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学校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