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山东灯塔风景区导游词(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灯塔风景区导游词(范文六篇)》。
第一篇:山东灯塔风景区的导游词
你知道日照吗?日照,取自太阳照耀,就是这样一个太阳照耀下的城市,这里的灯塔风景区你知道吗?
灯塔是对海上的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在茫茫的大海上让他们看到希望,灯塔也是家里的人对游子的一种关怀,一种思念,灯塔亮了,家就不远了,灯塔给人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日照作为一个港口城市,这里的海港建设的十分完善,这里的灯塔也逐渐发展成为了灯塔风景区。
灯塔风景区沿着日照的海岸,勾勒出日照港海岸线的轮廓,这里的沙子十分细腻,十分适合游玩,这里的日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海内外的游客,这里有很多美丽的贝壳,游客可以到浅水区拾海螺,捡螃蟹,挑贝壳,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能会遇到海星,你一定要试试啊。
夏季到这里你可以在海边进行一场日光浴,你可以看着海浪的飞舞,你可以听着海鸥的歌唱,秋天到这里你可以静静地坐在海边,看着潮起潮落就像感悟花开花落一样,可以听着海涛,可以看着浪花的朵朵,冬天到这里你可以独钓寒*雪,感受别样的风情与乐趣,春天到了这里你可以进行一场帆船比赛,感受运动的魅力。这里的海鲜你一定不要错过,在晚上你可以在海边,听着海风的歌唱,品尝着这里的海鲜,当地的海鲜可是日照的一绝,晚上这里还会有歌舞表演,在这旖旎的风光旁边,感受着浓浓的热情,有谁不会沉醉呢?在日照你还不要错过这里的日出,看着太阳从海平面慢慢的升起有一个小圆球慢慢的变大、变亮,慢慢的带给这个世界光明与温暖,最终一跃而起,这样的场景是多么的迷人啊。
第二篇:日照导游欢迎词
日照导游欢迎词
大家好!今天日照蓬璧生辉!高朋满座!在这个今儿个老百姓真吖真高兴的日子里,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海滨城市,水上
运动之都---日照,在这里我怀着激动的心,伸出颤抖的手,拿起话筒我就要献丑,谁不鼓掌就是嫌我丑!(鼓掌……),谢
谢大家哈!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哈!我叫金洋,是我们日照蓝海旅行社的一名专职导游员,大家可以在一路上称呼我为小金或者金导都行,
我希望呢,我们的好山好水好导游呢,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我会在一路上为大家摆脱一切烦恼,保证大家在这两天的
日照之旅中吃好、玩好、睡好、身体好、心情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大家说好不好!
我们出来玩呢,就要带着一个好的心情玩,不像在家里,在家里呢我们听噪音,吸尾气,忙家务,搞工作,每天柴米油烟,吃
喝拉撒,真可谓是操碎了,磨破嘴,身板差点没累毁啊,大家别看我年纪小,我可总结了,咱的一生可短暂了,有时跟睡觉一
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哈!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哈!大家知道人最痛苦的是什么吗?对了……人死了钱
没花了!(笑……)所以咱们人生就要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洗个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没事的时候多出
来走走,到青山绿水中陶冶情操,到文明古城中开阔眼界,这不大家就来到了我们山清水秀的日照。人们都说到了北京看墙头
,到了上海看人头,到了西安看坟头,到了苏州看桥头,那到了我们日照看什么呢?(看大海……)当然不止。
日照之美美于山,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九仙已压京东的九仙山,还有亚洲第一银杏树浮莱山等,每一座都充分体现出了它
们的奇、秀、峻、美……
日照之美美于水,日照的海水达到了国家海水的一级标准,绵延六十四公里的优质沙滩,被丁肇中先生称之为可与夏威夷的沙
子相媲美!
日照之美美于淳朴、善良、富有灵性的人们,我们第一位评论家刘勰,西周著名的军事家姜尚姜子牙,还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丁肇中都是我们日照的杰出代表。
第三篇:山东特色景点导游词范文
清晨,大巴碾过水洼,冲破薄雾,来到了天崮山下。
早晨,登山。那一块块石阶,一条条栈道连在一起,直通山顶,像是一只巨龙攀附在这奇山上。蒙蒙细雨笼罩着山涧,导游说这天崮山的景色大多是晴空万里,很少有这种雾绕天崮的景色。的确,这浓浓的云雾,笼罩着整个天崮山,雾里的山峰给人一种似有非有的感觉给整座山增添了些许神秘。我一步一步的向上爬着,豆大的汗珠在额头上凝聚,随后又掺着些许雨水滑下。一路上,各种奇石更加凸显出她的秀美,如“神龟探头”“神犬守山”。值得一提的是那天然形成的佛像,大自然那鬼斧神工的技艺,使其宛若活佛现世。最终,我立于“插旗顶”上,俯视群山,延绵不断,雾的白与山的绿,交相辉应,煞是好看。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忘了时间,忘了疲惫,直到下山时我还是不住凝望身后的美景。
傍晚,大巴返回城市,虽离开了天崮山,但那美景却已烙在我的心中!
第四篇:梅州导游词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 “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
1 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 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2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 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 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 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 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 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
3 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台湾一带。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1、文化之乡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4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 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 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
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华侨当年何以背井离乡、别妻离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呢?其
5 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原因。梅州人长期以来,为躲避战乱和逃避统治者的压迫,从南宋开始,在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到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等政治斗争中,都有大批人迁居国外;二是生活所迫。梅州原是穷乡僻壤,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粮食不能自足,碰上灾年,就有不少人背井离乡,出走南洋,另谋生路。他们大多定居在东南亚各国。有一些人辗转迁徙,足迹遍及美、非、欧各洲。 多年来,华侨虽然身居海外,却时刻思念着祖国和家乡,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旅居海外的华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梅州各地,处处可见海外侨胞对家乡的“赤子之心”项目工程。很多路名、桥名、校名、楼名都是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如彬芳大道、宪梓大道,德龙桥、秀兰桥,家炳中学、进光中学等等。仅以华侨对梅州文化教育的贡献来看,解放前,每个县都有华侨捐资建的各类中学和小学。解放后,更有田家炳、曾宪梓等爱国华侨,为梅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梅州的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每一栋大楼,都记载了华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海外华侨在积极支持梅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大力投资家乡建设,建桥修路,发展各种产业,为梅州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梅州,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梅州独特而具有欣赏价值的人文景观,如万秋楼、联芳楼、南华又庐等,既是侨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具有吸引价值的民居旅游景观。
3、足球之乡
梅州是著名的足球之乡,足球运动的普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亚洲球王李惠堂、国家著名足球教练曾雪麟的故乡。在足球界,有种说法为“北有足球之城(大连)、南有足球之乡(梅州)”。1956年国家体委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称号,1964年国家确定梅县为全国足球运动10个重点县之一, “足球之乡”因而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1873年,外国传教士将近代足球技术介绍到五华。梅县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1914年。从此,足球运动在梅州城乡蓬勃发展,成为山区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这里,出了名扬世界的“亚洲球王”李惠堂。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了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
6 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队员35人,包括曾雪麟、蔡锦标、杨宁、王惠良、张小文、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吴伟英等。在征战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女子足球队里,就有一位来自我市五华县的优秀球员———钟金玉。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到现在,有关李惠堂的不少传奇故事,还在梅州大地广为流传。李惠堂和足球,已经成为梅州闪亮的“名片”。李惠堂是五华锡坑人,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上荣获“亚洲球王”称号。1976年,在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一代球王的风采,至今名扬世界。
近年来,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发性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拥有“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等美誉。
五、世界客都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自明、清以来,随着客家文化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梅州作为客家“大本营”的中心地位日渐形成,如同赣州作为客家摇篮,汀州被视为客家祖地一样,梅州作为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其世界客都地位已逐渐被世界所认可。
梅州,拥有独特的客家话、客家名人、客家妇女、客家民居、客家美食、客家山歌等文化使“客都”充满魅力,而正在扩建中的叶帅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公园,建设中的客家民俗博物馆和东山文化教育基地等“三馆一基地”重点文化工程,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客都”地位。
1、客家人
客家人来历:梅州居民大部份为“客家人”。何谓“客家人”?“客”是与“主”相对而言的,“客家”先民是由中原的河南、河北、陕西、山东一带迁徒而来,是古代汉民族的一支。上代多为仕官之家、书香门第。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渐南迁定居南方各省。因多住山区与外界极少往来,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族风俗和语言,因而自成一“家”。今天全国汉族八大方言之一的操“客家方言”的民系称为“客家人”。
7
2、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话,因为客家话中称“我”为“嘊”,“什么”为“麻个”,又有人称嘊话、麻个话。它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人笃信自己的格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故客家话世代相传,成为联系客家人的纽带,充满亲切的认同感。
形成于宋末元初,今天的客家话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如乌(黑)、面(脸)、食(吃)、颈(脖子)、滚(沸腾)等,常见于日常用语中,具有浓厚中州文化色调。而地名则多用嶂、岌(yin)、石祭、背字为首尾表示地名,除了反映客家多山环境外,很多都是古汉语用字。所以客家话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在广东三大方言中,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从客家方言的变迁与成熟过程来看,当今梅州客家话已成为客家方言中的“普通话”,为海内外所认同并为传媒所选中采用。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国家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亦采用梅县话。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3、客家妇女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素以温顺贤惠及罕见的勤劳、刻苦和俭朴的性格著称于世,大文豪郭沫若曾为此写下“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的诗句。客家妇女 “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 传统上的梅州客家妇女,个个都必须具备“四头四尾”的本事,这“四头四尾”就是“家头窑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为什么客家妇女能炼就这些本事呢?这应该与客家人的历史和环境有密切联系的。 客家先民是从中原迁徙而来,长期艰苦动荡的生活,必然要求女人与男人一样,翻山越岭涉水渡河、披荆斩棘、开创家园;在“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环境中,生活艰辛,客家男子纷纷外出做工、经商、读书、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担便落在她们肩上。所以客家妇女不缠足不束胸,身体健壮,以适应
8 繁重的体力劳动。客家妇女热情开朗,喜唱山歌,以表达生活、劳动及爱情的喜怒哀乐,从歌中表露出其敏捷才思,如歌仙刘三姐,使文人墨客也为之折服;客家妇女注重文化教育,不但支持丈夫、子女读书,自己也积极追求文化知识,在近代民主兴办新学,出现许多“才女”,如叶壁华,范夷香、黎玉贞被誉为“岭东三大女诗人”;“五四”运动后,许多客家妇女投身革命,出现了张剑珍、魏嬷、吕进娣、张华云等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革命老前辈。在红军长征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数十名女红军中,就有三名是梅州客家妇女,她们是李坚真、萧月华、郭丁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所称的“客家女”、“客家妹”的地位提高,并继承前辈的优良品德和创业精神,他们自强、自立、自重,成为客家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自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客家妹”走出梅州山区,到发达地区去谋求发展,她们的精神风貌颇受当地人称赞。
六、各县区概况
1、梅县概况
梅县位于梅州市中部,南北朝置县,历1400多年。全县总面积2755平方公里,2002年末总人口60.55万人。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的故乡,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的称誉。
梅县四面环山,是周高中低盆地,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县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矿藏以煤、铁、锰石灰石为主。水能蕴藏量40万千瓦。全县森林面积2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4%。近年来,梅县先后被国家评为“水果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授予“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等光荣称号。
梅县名胜古迹众多,有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国家AAA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和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光寺、元魁塔,风景秀丽的阴那山五指峰,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联芳楼”,“九厅十八井”的南华又庐,这些景区(点)每年都接待大批中外游客。
经国务院批复,梅县新县城于1993年实施建设,1999年9月28日,梅县党政机关正式迁入新县城。至2002年底,共投入34亿多元兴建各类建设项目
9 2550多项,初步形成了“三纵六横”道路网络,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目趋完善,一座具有客家风貌,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已在梅江河畔崛起。
2、蕉岭县概况
蕉岭位于梅州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距梅州45公里。全县有10个镇,面积为96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万人。蕉岭又是著名的侨乡,祖籍蕉岭的港、澳、台胞达50多万人,其中台胞达46万人。
蕉岭于公元1633年(即明崇祯六年)建县,原名镇平县,1914年易名蕉岭至今,县城设蕉城镇。
蕉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土特产品极为丰盛,青榄、金橘、黄皮果、茶叶等品质优良,山溪的河鲜、山林中香菇、木耳、竹笋等环保食品深得人们的青睐。
蕉岭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长潭风光,旖旎多姿;皇佑奇峰,崎岖险峻;镇山雄风闻名遐迩;逢甲故居、桂岭书院、文福古塔等文物古迹众多,久负盛名。
蕉岭,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贤士蔚兴,人才辈出。晚清爱国保台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中复台志士罗复兴,抗日英雄谢晋元,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化学家丘应楠等皆是蕉岭近现代名人。悠久历史,传统文化,青山绿水,培育了蕉岭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优良品德。
3、平远县概况
平远县地处粤东北部,毗邻赣、闽两省,属梅州市管辖,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全县设16个镇,153个管理区,7个居委会,总人口25万,因其界于武平(福建)、安远(江西)之间,故称为“平远”。
平远县历史悠久。据70年代出土的古窑址考证,远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平远于1949年设县,隶属兴梅专区,1952年与1959年曾分别与蕉岭、兴宁并县。1961年复设平远县至今。县城设大柘镇。
平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土特产品极为丰盛,脐橙、梅菜、萝卜苖茶等特产享誉盛名。
平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北部差干的五指石、南部石正的南台石山、城郊的紫棱山均属丹霞地貌景观,为古今游
10 人向往的风景名胜。其中,五指石山石奇特、森林茂密、古迹众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平远的热柘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热柘温泉 。人文景观有大型围龙屋丰泰堂和著名侨领姚德胜故居。
4、大埔县概况
大埔地处梅州东部,地域面积为246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1万人,海外侨胞约50万人,县内居民均为客家人。是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还有广东省文化厅授予的“汉乐之乡”。
大埔县历史悠久,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时立义招县,属义安郡。隋朝时改万川县。唐朝废万川改光德乡并入海阳县,属潮州。明嘉靖五年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始属梅州市。县城设湖寮镇。
大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特产品极为丰盛,有陶瓷、茶叶、蜜柚、豆腐干、木雕、根雕等,高陂镇号称粤东的“瓷都”、“白玉城”,其陶瓷品种多、产量丰、工艺精美,畅销国内外。西岩山茶是茶中精品,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誉海内外。
大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山清水秀,人才辈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西河张弼士故居为中心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融合了客家民俗文化和张裕酒文化,是省级重点开发景区。三河坝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耸翠,如诗如画;东岸,国家级革命遗址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笔枝山头;西岸,有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中山纪念堂等景点;山河电站库区的水上乐园为人们假日休闲增添了好去处。埔梅交界的阴那山雄奇险峻,云雾缥缈、怪石嶙峋。“千年古刹”万福寺依山而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风光秀丽的丰溪林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构成了天然生态公园。双髻山峰高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花萼楼和方石楼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另外,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进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原始秀丽的山川田野,神秘古朴的客家民居,醇厚浓郁的客家风情,这就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
5、丰顺县概况
丰顺县地处广东省东部,东毗潮州,南邻揭阳,西连五华、兴宁 ,北接梅县、大埔 。是梅州市和赣南、闽西地区通往潮汕沿海的必经之地。全县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65万,其中畲族360多人,其余为汉族。居民主要操客家话和潮州话。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尤以泰国为多。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和“温泉之乡”。
全县水陆交通便利,客货运输快捷,广梅汕铁路、梅汕高速公路和国道206线贯通南北,县城南端有火车货运站、客运站。省道1940线、1935线及韩江水流横贯东西。
丰顺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县城年平均气温21.4°C ,年日照时数1938.8小时,全年无霜期322天。
丰顺县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为20.5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12万千瓦。丰顺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钨矿、铅锌矿、锡矿、辉钼矿、铜矿、伴生金、银、砂金、叶腊石,高岭土、陶瓷土、钾长石、石英石及稀土等矿产;还有遍布全县的花岗岩,种类达20多种,其中黑色辉绿岩和翡翠红花岗岩藏量可观,是具有极大开采价值的高级建筑装饰材料。
丰顺县是广东省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素有“九汤十八礤 ”之称。全县共有水热活动区16处,地下温泉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药用疗效高,自然出露点多,除应用于地热发电与水产养殖外,富含氡元素的温泉还广泛用于旅游、疗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全国第一座地热试验电站就建在县城南端,199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
丰顺风景秀丽,名胜颇多。主要人文景观有千江温泉旅游度假区、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揭岭飞泉、铜鼓峰观日出、八乡山风情游、相思河生态游、济公殿、太平古寺、地热发电、温泉浴池、畲族风情、埔寨火龙、丰良斜塔、普济船桥、金日温泉度假村,以及清代政治革新家丁日昌和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坚真等革命前辈的珍贵史迹。
6、五华县概况
五华县位于广东东北部山区,古称长乐,置县于宋熙宁4年(1071年),民
12 国3年(1914年)更名为五华。全县总面积3226.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67万亩、耕地面积47.58万亩(其中水田39.6万亩)。辖30个镇、41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2001年统计有26.1万户、117.89万人。县城设在水寨镇。
五华人杰地灵,以“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文化之乡”、“工匠之乡”而著称。全县有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有石匠、铁匠木匠、雕刻匠、泥水匠10多万人。五华石业工艺饮誉海内外,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都有五华石工的杰作。五华是已故“亚洲球王”李惠堂的故乡,1964年被省定为足球训练基地,1979年被国家体委誉为“足球之乡”,2000年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五华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木偶戏、采茶戏曾先后到泰国、台湾等地演出,200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新桥镇被省文化厅授予“竹马之乡”称号。
五华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98条,琴江、五华两条大河横贯东西、南北、河道纵横,水量充足,可利用量达8.17亿立方米,可开发水电9.94万千瓦。全县矿物资源品种繁多,计有有色金属12种、稀有金属20种、非金属矿19种,矿点97处。钨矿、钼矿质量达国家标准一级一类,莹石矿属世界一级品,钾长石储量和质量均居全省首位,瓷土储量大质量上乘,全县已探明优质矿泉水4处,已开发利用温泉3处。全县有林地286万亩,森林覆盖率61.7%。
五华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物种宝库,粤东明珠”的七目嶂,是全省最大的天然阔叶林区之一,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物种繁多,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益塘水库是粤东地区最大库容的水库,一年四季碧水盈盈,花果飘香,是梅州市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转水镇维龙村汤湖的温泉、热矿泥经专家鉴定,含有人体所需的60多种微量元素,能治疗多种疾病,有健身强体作用。专家、教授依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划》调查结果,七目嶂、益塘水库、汤湖3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分值均为一级。
五华土特产丰富,岐岭长乐烧酒、安流竹编工艺、平南石雕工艺、双华红木家具、华城细核荔枝、大田柿饼、棉洋桃驳果、转水细曲历来出名。农产品南药巴戟、烤烟列为省生产基地。
7、兴宁市概况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部、东毗梅县,南邻丰顺,西连五华、龙川,北接平远和
13 江西寻邬,是梅州最大的盆地,面积达320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2150平方公里,总人口113.1万,占梅州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兴宁历史悠久,自东晋6年(331年)建县以来已有1660多年历史。1994年6月8日撤县设市(县级市)。由于文化发达,工商业兴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纺织之乡、商贸之乡”的美誉。全市在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气候温暖湿润,雨量较多,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0.4°C。主要特产有:龙眼、沙田柚、单丛、黄金桂、奇兰茶叶、寥花、客家酿酒等,1997年,单丛、黄金桂、奇兰茶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
境内主要旅游景区有:神光山、合水、金明湖温泉旅游度假村、黄蜂窝茶山、鸡鸣山、铁山渡田河自然保护区等。现有二星级宾馆三家:港兴迎宾馆、华侨大厦、洪都大酒店。近几年来,兴宁交通设施日臻完善,205国道穿城而过,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公路横贯境内,道路四通八达。
山水篇
一、阴那山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梅县雁洋镇内,西南距梅州市区33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
阴那山位于莲花山脉北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属褶皱-断层山脉,其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燕山运动期,山脉宽20公里,长约200公里。主峰五指峰海拔1298米,由坚硬的石英砂岩和砂岩构成,因断层上升,岩石抗侵蚀性强,形成了陡峭险峻的山体。其他较高的山峰有铜锣湖(1017米)、香炉峰(840米)等。阴那山在形成时期地壳上升激烈,形成很多悬崖峭壁和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其中比较壮观的有五指峰、观音岩、百岁跳、仙人桥等景观。由于河流下切强烈,形成了深谷、溪流、瀑布、跌水和深潭的水文景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水帘石祭瀑布、高石祭瀑布。
阴那山风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适宜,年均温21.2°C,
14 多年平均降雨量1472.9毫米。阴那山保存着较好的亚热带季风性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植被茂盛,植物种类繁多,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桫椤,1984年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9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以其耸立的山峰、峻峭的山崖、奇特的象形石、幽幽的山谷、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森林等自然景观,以及古老的寺庙、古朴的山村、现代旅游度假区等人文景观,成为广东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旅游区包括现有的6个旅游区(点),即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阴那山五指峰旅游度假区、灵光寺、叶剑英故居纪念馆、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桥溪民俗文化旅游区。
茶山溪探幽 茶山溪位于灵光寺北侧是阴那山最长的一条溪流,溪长约3公里,整条沟谷森林茂密,溪流中有瀑布、跌水,深潭无数,从灵光寺到观音岩的登山步道是目前通往五指峰唯一的步道,由古朴的石板砌成,有悠久的历史,沿途可观赏茶山溪谷地的悬崖峭壁,植被的垂直变化和山溪的阴幽曲折。
大山溪探险 大山溪位于灵光寺南侧,沿着溪谷可攀登五指峰,整条沟谷森林茂密,溪流中有瀑布、跌水,深潭无数,谷地两侧陡峭险峻,由此谷地攀登五指峰,可观赏南侧断层陡崖的险峻风光,由于此谷地长期以来人迹罕至,保存着原始的森林植被,能给游人原始而惊险的感受。
灵光寺 位于阴那山麓的灵光寺为岭南四大古刹之一,是嘉应州方圆数百里古今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寺前现有千年古柏-枯一死,称“生死树”,枯者三百载不朽,寺内建筑工艺奇特,菠萝顶藻井设计独特,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1984年灵光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五指石风景名胜区
五指石位于闽、粤、赣三省相交处的广东平远县差干镇,属武夷山伸入广东的余脉。五指石因山顶那拔地而起、形同五指擎天的五座石峰而得名。景区面积16.8平方公里,在此可领略 “丹霞地貌、森林生态、人文古迹”三大景观,自然景观以“三奇”(奇石、奇缝、奇藤)取胜,具有雄、奇、险、秀、幽等美学特征。
五指石景区由丹霞地貌景观构成,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经流水侵蚀切割而成的峰林地貌,因岩石“色渥如丹,灿若明霞”而命名。据地质学家考究,大
15 约在1亿年前左右,我国分布着大量面积较大的湖盆,湖盆聚积了数百米厚的沉积物。这种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的石膏,所以呈丹红色。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湖底上升,湖水流走,形成垂直节理发育的山体,由于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山体长期受流水强烈侵蚀,形成了山峰挺拔、坡麓陡峭、崖壁直立、山顶平缓和红色砂岩峰林景观。峰林之间则发育着长短不
一、宽窄不同的石巷,俗称“一线天”。
五指石与五子石 五指石又称五子石,“五子”是指包括五指石、饭萝石、酒翁石、长生石、鹿子石五座石峰和其他31个石峰组成,其中五指石由拔地而起的五座岩峰组成,相对高度约300米,岩峰崖壁直立,水平层理明显,远看形如人的五指,故称五指石。“五指石”是五指石风景区的标志景观,而其他35座石峰,也多以其奇特的形象而命名,并附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我们前面的这组石峰就是五指石了,大家伸开手掌,掌心对着五指石,从左至右分别是大拇指(宝鼎石)、食指(罗汉石)、中指(天竺石)、无名指(降龙石)、小指(宝盖石)。这五座石峰四壁陡立,常人无法攀登,目前只有罗汉石辟有攀登小道可登峰顶。
石林寺 眼前这座寺院叫石林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因背靠五指石林而得名。据说,石林寺原来规模较大,最繁盛时期曾住有二百多个和尚。旧时的石林寺有三件镇寺之宝,即铁铸的佛像、铜铸的大钟、玉石香炉各一件,均重一千斤。过去,每逢重阳庙会,这里便是三省香客游人云集之地。历史中的石林寺几许沧桑,最后被完全毁灭。我们现在看到的石林寺是1996年重建的,寺院为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佛像、大钟和香炉则都是由生铁铸造,整个寺院显得古朴无华。
聪明泉 这一池清冽的泉水叫聪明泉,泉水出自岩石的裂隙,清凉甘甜,久旱不竭。关于聪明泉有一段这样的传说:清乾隆年间,五指石下湖洋村的谢申庸,年幼启蒙时,天资愚钝,其父认为不能成器,稍长即让他辍学务农。后来他发奋立志,到五指石的石林书室从师苦读。常饮此泉,日见聪明,文思大进,终于考中乾隆丁丑科进士。后人认为常饮此泉,可化愚蠢为聪明,故称之为“聪明泉”。 奇特的石缝 五指石“三奇”中有一奇是“奇缝”,在五指石,有很多不易发觉的石缝,这些石缝,大的仅可容一人通过,缝顶通天,所以称“缝”而不称“洞”,
16 但在石缝里一般难见天日。我们面前的这条石缝叫“磨肚缝”,长40米,宽0.4-0.8米,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且不管胖瘦,肚皮必定与缝壁相贴,故称“磨肚缝”。对于体重超标者,就是挤扁肚子也难于通过。所以“磨肚缝”对人有两种考验:一是考验一个人的胆量,黑咕隆咚的石缝,胆小鬼一般都不敢尝试;二是考验一个人的体形,如果磨不过去,回家就得减肥了。好,请身材苗条者走前面,身材丰满者跟在后边,实在没有信心的人或挤不过退回来的人则可从右边拐过去,大家在那边缝口汇合。哈,终于出来了,怎么样?刺激吗?真是有惊无险,怪不得有人说:“穿过磨肚缝,人生路路通”,磨肚缝磨去了过去的不快,从此,大家人生都将路路亨通,平步青云了。
请大家抬头看看天空,然后形容一下我们看到的天空形状。哦,对了,天空就像一条线,我们把这种景观称为“一线天”。“一线天”是丹霞地貌中较常见的一种景观,“一线天”发育的初期就是我们刚才穿过的“磨肚缝”,石缝千百年来被流水侵蚀不断扩大,发育成这种“一线天”。请大家看看这条“一线天”,半空中还夹着一块摇摇欲坠的石头,这种景观暂且称它为“缝夹石”吧。“一线天”随着岁月的磨损,天空不断扩大,原来粗壮的石峰将逐渐变成为孤峰。
奇特的植物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属于五指石腹部,一条条迷宫般的石缝,凉风习习,几乎每条石缝的出口,都有一条树,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迷,更让我们惊奇的是五指石的巨型藤本植物。大家看,石巷中一条条苍龙似的巨藤攀附在陡峭的红色石壁上,藤冠枝繁叶茂,呈放射状紧贴崖壁,红墙绿叶,如一幅幅悬挂的大幅水彩画,这种植物的学名叫星毛冠盖藤,简称冠盖藤,真是名副其实。 五指石有多株巨型古枫,我们眼前的古枫树干直径达1.5米,树龄已无法考证,冠盖藤和古枫,藤树相缠,与一首客家山歌的情景特相似,那首歌是这样唱的:“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在五指石,我们还可以见到一种奇特的竹子,这种竹子的表皮呈赤色,故称赤竹。赤竹高不过2米,皮厚坚硬内空极小,节密而劲,宛若贯珠,又称劲节竹。这种竹子制成的烟筒、烟斗、手杖,不用雕饰便是小巧美观的工艺品。在五指石,这种竹子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隆武竹。相传,清顺治年间,朱元璋第九世孙南明唐王朱聿(yu)键,因扬州失守南下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当时差干人氏原太原府总兵谢志良亲自到福州迎驾,力奏迁都五指石以图反清复明。帝甚喜,
17 授封谢为平粤侯,镇北将军,并令其回乡招募兵员,联络义军。在辞别时,御赠珍贵竹苗数十株。谢深谙其意为“勿忘隆武之竹(属)”,便令部下在五指石大兴土木,建造隆武殿,将竹栽种四周,誉称隆武竹。谢睹竹思人,每日抚摸三遍暗自哭泣,不仅竹杆上呈现出指节握痕的贯珠印记。清代有人题诗云:奇峰姓五指,巍巍石耸峙。石上生异竹,枝叶多青紫。竹身如贯珠,竹根穿石髓。挺立风雨中,独耐霜雪美。
青云路与罗汉峰 青云路是五指石唯一通往峰顶的一条险道,我们眼前的这座石峰就是五指石的最高峰,叫罗汉峰,海拔456米。青云路是当地的山民在陡直的悬崖上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现虽装了护栏,但登山之路仍很惊险,大家上山的时候要胆大心细,遵循“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原则。好,我们终于登上罗汉峰了,粤、闽、赣三省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南边是我们的梅州大地,西北方是江西,北边则是福建,从这里往北走三到四公里,就可到福建了。近看,五指石整个景区一目了然,右前方那块巨大的长方形石头叫长生石,那里也有一条路可攀登山顶,不过比青云路更加险要。前方有两个巨大的石山,一个形如酒瓮,一个状如饭萝,当地人称它们为酒瓮石和饭萝山。
酒瓮石与饭萝山 说到这两座石山,当地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神话。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五指石山下的居民都很贫穷。他们依靠上江西过福建挑担和开荒种地,虽然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地干,却还是过着“五日难烧三日火,四天分吃两天粮”的艰苦日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饿了,能吃饱一餐饭;累了,能喝上一碗酒”,他们的愿望适逢被一个正在五指石云游的仙人知道了,在一个月朗风清、夜深人静的时节,仙人登上五指石,点化出一只盛满米饭的饭萝和一个装满黄酒的酒瓮后,舒舒服服地回到五指石中间的石床上睡觉了。一觉醒来,人世间已过去了三年,仙人发现五指石人变懒了,田地荒芜了,后悔地叹息:“真是神仙也有差错时啊!”遂狂风大作,酒瓮、饭萝飘飘荡荡地升上了天空,当它们再落到五指石时,已变成两座形状如酒瓮和饭萝的石山了。
民国初年,江西的清末举人谢远涵游览五指石,听完石林寺住持和尚关于酒瓮石和饭萝山的传说后,感慨万千,脱口念出一副对联,联曰:处世戒醉心,千古不开酒瓮石;为人思饱德,万家当看饭萝山。对联借景抒情,寓意深刻,又颇具佛门风韵,被石林寺作为寺院楹联,镌刻在寺内厅堂。
18 五指石的景观还有丹肖岩(摩崖石刻)、混元塔、剑门、毓明寨、蝴蝶谷、森林生态风光和浓郁的客家风情,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品尝具有平远特色的客家美食。
三、长潭旅游度假区
蕉岭县长潭旅游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总面积20.5平方公里,东距蕉岭县城3公里,南距梅州市区45公里,往南有超二级的水泥公路与梅州市区连接,交通十分便利,是粤东著名的大型山水型旅游胜地。旅游区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美丽的人工湖—长潭水库风光更添胜色,令人陶醉,留连忘返。1993年2月,长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蕉岭县委、县政府确立为旅游开发区,开始了长潭旅游区的筹建。1994年12月聘请专家完成了长潭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98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旅游旺县”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力度,进行了公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旅游区环境,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建成台湾度假村、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长潭绿园、逸士山庄、澳洲山庄等一大批景点、景区,使长潭旅游区成为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梅州规模最大的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以上.。
台湾渡假村 台湾度假村位于蕉岭县长潭旅游区的入口处。东距蕉岭县城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1998年11月8日由台胞丘华新先生投资动工兴建,总投资8700万元。度假村占地218亩,主要开发广场、朝圣区、游乐园、宾馆、别墅、美食一条街、展览馆,农业观光、苗圃等九大项目。1999年,度假村建成戏水乐园、世界蝴蝶馆两个项目,农业观光项目成功引种台湾名优稀特水果火龙果,广场、朝圣区、科技城也已完成主体建筑,整个度假村建设进展顺利,计划三年建成。该度假村建成后,将成为长潭旅游区又一大型综合旅游景点,成为人们休闲、观光、游乐、美食、参与和长见识的又一旅游胜地。
长潭绿园 长潭绿园位于蕉岭县长潭旅游区A区水上村,东距蕉岭县城仅3.5公里,由实业家丘安发先生1998年3月投资开发,投资总额为500万元。鸵鸟园占地22.5亩,主要开发鸵鸟观赏、养殖、孵化以及舵鸟肉品皮毛制品加工,以“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形式发展新型鸵鸟养殖业。鸵鸟园已完成一
19 期开发建设,建有鸵鸟观赏场、种鸟养殖场、孵化场,已 成功引种鸵鸟18只。目前种鸟长势良好,已长大成熟,大部份已开始下蛋,预计不久就能孵出小鸵鸟。二期计划建设幼鸟饲养场,三期计划开发鸵鸟肉品、皮毛制品加工厂,整个绿园计划三至五年建成。
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 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坐落在长潭水库大坝坑门口,由蕉岭旅印尼侨领、梅州市荣誉市民汤锡林先生为主捐资1000多万元兴建,于1993年5月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建成。整个文化中心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新颖美观富有民族风格又兼收国外建筑艺术之精华,整个建筑堂皇、肃穆、气势恢宏,是中外合璧的佛教建筑。文化中心牌楼横匾上的“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九个大字,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文化中心前堂为宾馆、图书馆、医疗室,庭院内有花圃、放生池、钟楼、鼓楼,文化中心后院为大佛殿和法师楼。 门前有宽阔的停车场。大佛殿是仿新加坡佛殿建筑,底层为客家民俗展览馆;二层为画廊,安放着由泰国僧王赠给汤锡林先生的身高4.8米的释迦牟尼铜身贴金大佛,并设千佛座,供奉1000尊佛像;三层为大礼堂;顶层为善同塔;饰以龙凤,寓意吉祥,象征腾飞。
一线天景区 一线天峡谷山势险峻,峡谷中只露出一线白色天空,崖顶瀑布从天而降,飞溅的水花雾珠轻纱似地朝谷底飘来,自然形成冬暖夏凉的清新爽洁的天然环境。在一线天峡谷有“血斑石”和“美人蕉”两个动人的传说。
一线天的“血斑石”。传说在明末清初,蕉岭有一爱国志士举人林丹九,组织乡民抗击清兵入侵,后因弹尽粮绝,孤军无援而失败。林丹九写下“负崖倚险聚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的绝命诗,从容走上一线天崖顶,跃身坠崖,血溅深谷,壮烈殉节。后来,一线天内有块石头呈褐红色,似斑斑血迹,年长月久,水刷沙冲,都不褪色,当地人说它是林丹九的鲜血染成的“血斑石”。
一线天“美人蕉”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月白风清之夜,天庭里几位耐不住寂寞的仙女,偷出宫庭,窥视下界。当她们目光移向长潭境时,不禁齐声惊叹:多美的山水呵!她们忘了天规,动了凡心,决定到人间玩一回。仙女们按下云头,正好落在长潭河畔,各自折一根树枝,摇枝成桨;摘一片叶子,呵气成船,游哉悠哉,划船玩耍,又唱又笑,惹得潭中水族,浮水观看,羡慕不已时过半夜,她们弃船登岸,沿着
20 山道,走进一线天内,但见飞瀑直泻,水清如镜,美不胜收,仙女们情不自禁,解去外衣,一个个跳进潭中,追逐戏水,山鸟啁啾,天已亮了,仙女们已回不了天庭,遂化成亭亭玉立的美人蕉, 仿佛永远微笑着迎接四方来客。
高台庵 高台庵座落在长潭旅游区天马山,天马山高800多米,悬崖峭壁,地势险峻,半山腰有块平地,宽约30多平方米,看上去整座山象一高台,高台庵因此而得名。
相传在300多年前,有一来自五华的单身汉伍荣昌,在长潭以摆渡为生。一天,伍荣昌清早起来,象往常一样打一声“噢啪”,伸一下懒腰,环视一遍群山,俯身舀起一杓清水, 准备生火做饭时,忽然看到绝壁的半山腰上,一只大金龟正在 爬行,头上的两只眼睛似两盏明灯闪闪发亮,好象在招呼伍荣昌似的。这时候,伍荣昌心想,莫非是看花了眼呢?还是自己恋此山此河的感情作崇呢?然而,以后一连几天都出现如此的现象。这时,伍荣昌心动了:这是神灵显圣,念我这孤老头子无依无靠,一辈子行善积德,指点一宝地给我安度晚年的吧! 于是他卖掉了渡船,买下此座灵山,自己披荆斩棘,凿出羊肠石路,在金龟出现的地方修庵庙,几年以后,一个小小的庵堂做成,取名高台庵,自己开始食斋修行,招揽徒弟,为民消灾降福,无有不灵,逐渐声名远播,香火极盛。
伍荣昌一心一意修行,取道号为五木先生。五为其姓的谐音,木取其在高台庵生根发展之意。五木先生得道后,自己选定在牛轭曲的石崖下,动手建造了一座小塔。称为灵山塔,塔下的岩石凿成一个靠椅状,后来,就是坐着石椅圆寂的。
澳洲山庄 澳洲山庄座落在蕉岭县长潭旅游区龙飞畲红岌子长潭水库之滨,北依雄伟的牙狮蟑,南临宽阔的长潭水库,青山碧水,风景如画。该山庄一九九五年由梅县松口旅澳华侨太平绅士叶钢书先生投资2500万元独资兴建,是综合性大型旅游度假村。
山庄占地2.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宾馆、酒楼、百人会议厅、茶艺咖啡馆、健身馆和二期工程澳洲风情馆、游泳池、水族馆、动物园已建成开业,三期工程豪华别墅区、山顶花园、钓鱼台、水上乐园、山庄绿化正在建设中。该山庄开业后,生意兴隆,名声远播,前来旅游、观光、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长潭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
21
四、神光山
神光山位于兴宁市区南部,北邻广梅汕铁路客运站,距兴宁市区3公里,至梅州市区57公里,至广州377公里,至深圳市347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景区规划总面积6.7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学士罗孟郊,家境清贫,星夜在山下苦读书,一仙人施放法术,亮出五色光环助其攻读,果然赴京高中探花,官授谏方大夫,翰林学士。从此,南山更名为神光山。主要景点有:石古大王神坛、望兴亭、神光寺、祖师殿、墨池寺、李振将军纪念亭、烈士纪念碑、赖颂祺烈士纪念碑等。
神光山海拔356.5米,相对高度约240米。地质构造前后历经4次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属于兴宁红色断陷盆地,地形属宁江盆地的山地区,土壤为花岗岩为主的赤红壤为主。景区地处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地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山灵为我乡人问,更许何年会有光?”400年前祝枝山的慨叹和疑问,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百业俱兴的太平盛世,神光山才能韶光普照,成为真正的“神光山”。
石古大王神坛 “石古大王”又称“石爷”。这里曾经有几种传说,其中之一是:远古时候,这一带野兽出没,危害百姓。姓石和姓古的两位壮士见义勇为,以石击兽,为民除害。人们为纪念他们功德无量,特以石设坛敬奉。这里原来有几块奇特的大石,十分壮观。两边的对联是:“大哉能文善武,王者以德为仁”。横额:“有求必应”。这块“岩固天全”的牌匾,拆开来念,成为两个词语——“山口一人”和“石古大王”。海内外的善男信女一代接一代传讲着这样神秘的话,说“石爷”既保内又十分主外,凡诚心敬奉者,消灾驱邪,事事顺心,兴旺发达。因此,这里常年香火不断,寄托人们的情思。
望兴亭 望兴亭占地327平方米,四层仿古结构,高10多米。站在亭里,可一览兴宁盆地全貌。民间歌手,民乐团队乐于在此对歌、联欢、吹拉弹唱,陶醉大自然魅力,感受人间乐趣。
神光寺 神光寺是1986年仿泰国寺庙建筑风格新建的。宋朝嘉佑年间这里往上约200米处有一“庆寿寺”,因罗孟郊神光助读当了大官而改名神光寺。神光寺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50平方米,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阁、观音阁、地藏和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内设有伍佰罗汉,周围还有释
22 迦牟尼成佛由来的磁画。
祖师殿 这座“祖师殿”北宋时设在这里的“庆寿寺”后为“神光寺”旧址,1988年为纪念半神半仙的牧原和尚而修的。这座“祖师殿”分主殿和围廊两部分,占地30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佛像100多尊。
墨池寺 具有神秘色彩的“墨池寺”,寺旁有一口石泉,泉水自地下石间涌出,长流不息。据明朝正德年兴宁县志记载,罗孟郊少年时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水变墨色,后人把这池定名为“墨池”。兴宁县令祝枝山专此写下“墨池铭”一篇。至万历年的县令陈应荐游览到此,亲笔书写“墨池”二字刻碑立于池边,这是复原的字样。这间“墨池寺”曾为“探花祠”和兴学育人“探花书院”,兴宁古八景中“纷纷夜气锁神光”、“墨池书院紫薇香”就指这座山和这里的情景。 李振将军纪念亭 李振同志是广东兴宁人,生于1900年。他历任国民党军队连、营、团、师、军长和兵团司令等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随部队参加北伐战争和广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期,他在整个形势的推动和叶剑英同志的影响下,毅然率部队起义,为四川西部地区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十多年来,李振将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上不断进步,在任何情况下,均未动摇他对共产党的信念。与党真诚合作,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做到了与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不愧是我们党的忠诚朋友。
烈士纪念碑 烈士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