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大全)

时间:2022-05-29 00:45:25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8984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大全)》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大全)》。

第一篇: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建置沿革屡经变迁。晋中之窗称为古陶,是尧帝的封地;西周时名为京陵城,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平遥城的前身;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并把县治迁到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它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现存的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即1370年修建的。明清以来经多次维修,使古城墙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二)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第二篇:五台山的游记作文

今天,我们一行六个大人,三个小孩去了五台山。刚出发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渐渐地,雨停了,太阳露出了笑脸,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山清水秀,天高云淡,我的心情象出笼的鸟儿一样,兴奋极了,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峰,我不由得吟起了“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五台山脚下。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因东西南北中五峰突如台状而得名,在三百七十六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有许多名胜古迹,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由于时间紧,我们只去了中台,中台最有名的是“菩萨顶”,它建于北孝文帝时期,有“喇嘛宫”之称,又称“大文殊院”。寺内一座座佛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佛乐声中,许多游人顶礼膜拜,跪下许愿,我也悄悄地许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妈妈下次再带我来五台山。我特别喜欢“大文殊殿”,殿内供奉大小七尊文殊菩萨的塑像,巍峨壮观,生动逼真,听和尚说,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菩萨,拜文殊菩萨可以保佑我文运亨通。妈妈给我请了一个平安符,希望我聪明伶俐,平安健康。

爬上菩萨顶,极目远眺,山下寺院林立,香烟弥漫,沿着山路蜿蜒爬行的游人们都变成了小蚂蚁。抬头仰望,山上积雪覆盖,白云缭绕,仿佛置身于童话仙境一般。

下山的时候,叔叔阿姨给我买了好多纪念品,我高兴极了。哎呀,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啊!

第三篇: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

五台山风景区的导游词讲解是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五台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欢迎参考阅读!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历史上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

明代释镇澄《清凉山志》卷第七、第九,“异众感通,松说苦空”有记载道:“唐释法念,栖禅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风雨。法念尝坐其间,若昧不昧,见僧作老比丘形,说苦空法。

既寤,乃闻秋声瑟瑟,不胜其悲,因呼为苦空垒。古碑犹存。”青峰即黛螺顶,庵,即小庙。唐代有僧人释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庙。根据《清凉山志》的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了黛螺顶的历史。

明释镇澄所作《清凉山志》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历史史籍,它全面记述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点、寺庙沿革、僧尼传略、圣地特产乃至神话传说和僧俗人等对五台山名胜古迹的诗词歌赋,特别是对五台山的佛教活动、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依据,具有权威*。“松说苦空”,记载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顶建庵,大松树下修禅悟道的过程。再根据寺内保存完好的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记载,以及大雄宝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黛螺顶的历史应从唐朝算起。

黛螺顶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体那一年还待进一步考*。

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1592)到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记载。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是够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

上黛螺顶拜五方文殊被称为“小朝台”是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从传说顺治帝出家五台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台山,给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昌盛。

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台山。他在菩萨顶歇宿时,眺望到对面秀逸的黛螺顶“青翠扑入眉宇”。黛螺顶的美丽,引起了这位帝王的愉悦。

关于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上黛螺顶,有传说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青云和尚建好五方文殊殿后,根据笔者点校《清凉山传志选粹》所辑的附录中乾隆皇帝第三次去五台山,登上黛螺顶所作的诗《跋马至黛螺顶》:

螺顶不为高,积雪路颇滑。

策我云锦锥,遂至金轮刹。

狮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颠倒会,十六本二八。

乾隆皇帝钟情于黛螺顶的自然风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这样就省去了朝拜五个台顶的攀登之苦乃至风雨雪的阻挡。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宫,让他办这件事,5年后,他来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乾隆来黛螺顶参拜了五方文殊,开始了五台山历史上的“小朝台”并留有诗一首,刻在黛螺顶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关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许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许是青云和尚与小沙弥略知乾隆皇帝对黛螺顶风光的偏爱,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皇帝再次作诗《登黛螺顶》:

黛螺不比叶斗高,东顶峰之降冈也。

北望东可复罢乎,笋舆乘暇言登者。

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许乘轻马。

更东望海峰实近,廓然真足小天下。

五台文殊智与号,殿中真察肖非假。

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刚六如写。

嘉庆皇帝虽然没有巡礼五台山五个台顶,却在嘉庆十六年(1811)春五月*日在黛螺顶领略了五座台顶风光,从而写下了东、西、南、北、中五顶的《五台赞碑文》。

从此以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第四篇:台山名胜古迹的对联大全

五台山名胜古迹众多。漫步在这些名山胜水之中,一方面可以领略五台山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也从中感悟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里最直观的文化现象恐怕就是那些浩如*海的楹联了。

去实不去

生决定生

——五台山(念佛堂)

根深即果茂

源远而流长

——五台山(僧舍)

谷静风声细

门空鸟语稀

——五台山秘密寺

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

——五台山山门

见无相之相

论不空之空

——五台山(僧舍)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痴

——五台山(僧舍)

在欲而无欲

居尘不染尘

——五台山(僧舍)

遍七处而恒演

历九会以同宣

——五台山(弥勒殿)

凡事付之一笑

于人无所不容

——五台山(弥勒殿)

到此即空还即*

迩时宜雨亦宜晴

——五台山广仁寺十方堂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五台山碧山寺

古佛堂前风扫地

高山顶上月为灯

——忻州五台山

见犹离见见弥陀

生本无生生西方

——五台山(念佛堂)

*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他人非

——五台山塔院寺

梦中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五台山(僧舍)

念泯则相相离相

达真乃心心印心

——五台山(僧舍)

三十二应周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五台山(观音殿)

试问本来无一物

更从何处悟三生

——五台山望海峰。

寺院有尘清风扫

山门无锁白云封

——五台山佛光寺

天下名山僧占多

世上善言佛说尽

——五台山龙泉寺

桐叶于当年剪得

凤凰是何日飞来

——五台山广济茅篷

万籁无声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五台山(僧舍)——现·刘东父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见如来

——忻州五台山

五观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五台山南山寺五观堂

有福方登圣贤地

无缘难入解脱门

——忻州五台山

真解脱一尘不染

妙庄严万法皆空

——五台山(僧舍)

竹密何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五台山(僧舍)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

——五台山(弥勒殿)

发菩提心由定生慧

走解脱道以戒为师

——五台山广宗寺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灵山初地捷足先登

——五台山(戒坛)

免生死轮回之幻苦

*涅??常寂之真乐

——五台山(僧舍)

三际十方纵横无碍

一心万法舒卷自由

——五台山(云水堂)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世出世间最大法王

——五台山(大雄宝殿)

滞相迷真头头障碍

背尘合觉法法圆通

——五台山(僧舍)

道场遍十方无人无我

佛法超三界非*非空

——五台山广华寺

看汝来世轮回是否脱

问君今后出家为何因

——五台山善财洞

万象参天观之而无*

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

——五台山(弥勒殿)

大意西来密示不传之旨

灵机顿悟直指离言之宗

——五台山(祖堂)

华藏庄严等太虚而为量

遮那妙体遍法身以为身

——五台山(弥勒殿)

空*圆融何有来去之路

我人顿息本无生灭之门

——忻州五台山

菩萨心将*貌三洲威应

金刚身童子像万国感灵

——五台山(韦驮殿)

十方善十方缘十方结果

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

——五台山南山寺

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现

有天良无天良临阶可知

——五台山龙泉寺

微笑拈花佛说两般世界

拨观照影我怀一片*心

——五台山殊像寺

一月千*波波俱含净月

万灯一室光光各显全灯

——五台山(僧舍)

张海口化痴呆慈无能助

提布袋笑盈腮法难宣言

——五台山(弥勒殿)

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

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

——五台山(地藏殿)

第五篇:五台山的游记作文

暑假的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太原的五台山玩,为什么被称为五台山呢?听导游姐姐讲,五台山,有五个台顶,分为东南西北中台。每座台顶都塑有文殊菩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汽车从大同出发,行驶了几个小时才到了五台山脚下,我远远的看见山特别的高,那儿的山很奇怪,南边全是树,而北边只有些花花草草,山上的天气很怪,山下风和日丽,半山却下着大雨,气温也怪,山下热,山上冷。

五台山是佛文化的起源地,山上共有124座大小不同的庙宇,这儿香火不断,因为在这儿许愿者上钩是很灵的,所以来朝拜的观光客很多。这儿的庙宇都是历史优久,始建于东汉,曾作为乾隆皇帝的行宫,五台山风景秀丽,寺庙外形宏伟,菩萨栩栩如生,别具匠心。

五台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令我记忆最深的是关于观音庙的传说:传说有一个日本人在五台山请观音菩萨东渡日本,他一路护送观音至福建海边,正欲上船,本来风平浪静的大海突然波涛翻滚,日本人觉得这是观音的意旨,于是对着观音象说:如果你不愿意去日本,我愿在此地为您延修一座观音庙,并终生侍奉您。这时海面平静了,并且出现了莲花的水纹……

五台山是祖国的名山,在这儿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第六篇:有关名胜古迹的对联

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山,龙腾虎跃几诗容;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武汉黄鹤楼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流。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 大*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

镇*北固山多景楼 登楼便欲凌云去; 临水应知得月先。 桃花源、陶渊明祠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湖南洞庭湖岳阳楼

(1)、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

杜少陵始可言诗。

长沙屈原贾谊二公祠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睦行地大文章

陕西苏武庙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天,半世归

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成都武侯祠 心悬八封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连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西南昌滕王*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

上才子,*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之中。 白居易祠、墓 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稼轩祠

*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杭州岳飞墓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一姓秦之人题岳王墓前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墓前愧姓秦。 郭沫若书蒲松龄[聊斋"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 不得金钱不肯回。 清明节诗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散入五侯家。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水调歌头> 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 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茱萸随众人。 醉花荫七夕节诗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