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读后感

时间:2022-04-25 04:21:2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361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敦煌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

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据说,井上靖的小说《敦煌》就是从这一段不辨真假的文字里演绎出来的。

我很记得书里的一段文字:“行德写到“甘州小娘子”时,将笔放下。这一瞬间,回鹘王女从甘州城上一跃而下的情景又一次鲜明地闪现在他的眼前。她的脸色比以前更加苍白,头发有茶色的光泽,身驱显得有些瘦弱。岁月流逝,回鹘王女在行德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赵行德,究竟是为了什么到的西夏,是为了西夏的文字,为了寻求对抗西夏的策略,为了保全佛法,还是,仅仅是为了与甘州小娘子的相遇与离失?

人这一辈子,如野草飞蓬,四处漂泊流荡,又是为了什么?

藏经洞是敦煌文献集中现身之地,关于它的开凿年代、用途、文献、封闭原因及时间,一直为学界争论不休。单是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神秘。除此之外,还有回鹘郡主,和田(于阗)月光玉、尉迟(征服之意)王族后裔、西夏文字、亚夏人、归义军……这些遗落在遥远时空深处的名词汇入同一条叙述的河流,这才是吸引我一路看下去的原因吧。不管怎么说,小说或电影总还是有很浓的幕府味道,不过我却从这本书开始,对西北那片土地,对河西走廊开始好奇起来了。

《敦煌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