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抵抗观后感(范文5篇)

时间:2022-10-09 00:24:44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3706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美国电影抵抗观后感(范文5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美国电影抵抗观后感(范文5篇)》。

第一篇:22优秀电影观后感

什么叫祖国?当我们跨过鸭绿江,看到战火的时候,我后背就是祖国。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一部全面再现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一个个真实的历史镜头、一个个抗美援朝老战士镜头前的亲口讲述,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到那段发生在70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中国人民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到、压不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国家以后,南北双方都试图通过武力实现民族的统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离家犹是少年身,归来已成报国躯”。1950年,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年,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建设祖国的热情之中,然而面对来自朝鲜半岛的多方安全威胁,抗美援朝无疑是一场“立”国之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主席作出了“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英明决定。被称作“最可爱的人”的广大志愿军战士,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杨连第、“上甘岭特功八连”、“杨根思连”……近20万中华优秀儿女,带着“打完仗就回老家”这个朴素的愿望,面对强大的对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英勇奋战,舍生取义,向上而生,以身躯为笔,以血肉作墨,写下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它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它热爱和平,捍卫和平,也绝不能容忍威胁和侵略。这场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这场胜利,让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一段历史,将永远彪炳于中国史册。

第二篇:22优秀电影观后感

每当看见碗里的米饭,我总是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用自己的汗水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吃饱饭,是一个大英雄。可惜,我们却都收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从小时候去园艺园看葡萄就对稻田好奇,总是问这问那的,虽然因此遭老师的“讨厌”,但是就靠自己的好奇心,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靠自己的发现和充足的农业知识,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让大家都吃的是好米。再回头看上个世纪的大饥荒,饿死了许多的人,但我们多了一位英雄:袁隆平爷爷,我们以后再也不怕有这种事情发生。

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了世世代代人们美好的生活,因为每片金色的稻田,都可以让我们想到袁隆平爷爷的身影。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用自己的一生为人民做贡献,说起来简单,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即便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他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炎黄子孙将会学习他的精神,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还看过一本写袁隆平爷爷的绘本,叫《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里面写了袁隆平爷爷做过一个梦,梦里自己在很高很高的稻谷下乘凉,谷子上的米还有花生那么大,于是袁隆平爷爷励志要完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

他钻研苦学,历来艰辛工作于农务发展,终于,他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谷子,谷子上有200多个麦粒!他把这个谷子起名叫鹤立鸡群。他靠这个谷子开始钻研杂交水稻,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绩。

当我们看见碗里的米饭和美丽的稻田,千万不能忘记,那位伟大的英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三篇:22优秀电影观后感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湖南去世,享年91岁。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时中国就算是像我们一样闭塞村庄,人们也都解决了温饱,开始奔向小康。作为一个90后,我从未经历过饥饿,对于爷爷奶奶口中故事,也无法完全理解。就像是那位“何不食肉糜”帝王,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饥饿。

后来长大因为过敏,我曾经有过半个月忍饥挨饿时间,但这种只是忌口挨饿根本无法饥荒之时相比。

电影《1942》把重现战争时期大饥荒,影片中有一幕甚至给我留下了阴影狗在啃咬路边尸体,以此充饥。从此我再也不敢敢看此类电影或者节目。我相信,真正经历过大饥荒人们,肯定有过更加残忍经历。正是这部口碑不怎么好电影,让我更加深刻明白,我们如今平安喜乐并不是上天赏赐,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坚持乃至牺牲换来。

袁隆平爷爷经历过战争年代,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时代,所以他最大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他研究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让更多人吃饱了!

我未曾了解过他生平,但也能够知道他为祖国做出了多大贡献,为人民带了怎么样幸福生活。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把幸福种子撒在每一个人心上。

有人说,他没走,他只是带着种子去了远方。有人说,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他走了,他又没走,他永远都在!

第四篇:22优秀电影观后感

?绿皮书》背景是讲美国民权运动,黑人刚刚获得胜利后,在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地区,黑人钢琴家巡回演出践行法律实施的艰难。

影片主人公托尼是钢琴家唐为巡回演出临时应聘的司机及保镖。唐是黑人钢琴演奏家。托尼有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家里来了两个黑人服务人员,用过的杯子都被他丢尽垃圾桶,而为了生计赚钱做起了黑人唐是司机。

影片有非常多的对比,在托尼和唐身上种族、行为习惯、待遇等都有鲜明的对比。托尼虽然是白人但就是个小混混,社会的底层,啥不讲究,能吃能喝能睡,一点礼节没有,在黑人面前感觉有高贵的血统。唐是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贵族的礼节,在白人面前忍让,在艺术上受到白人贵族的崇拜,但在生活上一样还是受到歧视,住黑人专用宾馆,不能和白人贵族一起用餐,白人贵族也是把唐作为一个消遣的工具。

但是唐不这样想,黑人刚刚获得平等的权力,在北方城市尚且还有种族歧视,在南方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他在北方城市生活的很多,但是为了黑人更多的利益及推行法律的执行,毅然决定去南方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去巡演,其就是所谓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制度规定了但没有去执行的等于零,执行也是需要刷流量的,流量多了,自然就习以为常了。

唐在巡演过程中处处小心,处处隐忍,在随着和托尼的接触中,慢慢释放了自己的压抑,结果都出事,托尼来救助。两人在接触过程中慢慢消除种族其实,变成朋友。

第五篇:22优秀电影观后感

?绿皮书》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在美国白人至上运动的1962年编写,旨在帮助黑人同胞们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厕所。

绿皮书,自由的指南。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美国种族歧视环境下黑人与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声名远扬的钢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厅中演奏他的音乐,获得掌声。却无法使用餐厅的洗手间休息室等,因为在当时,许多餐厅专供白人而不允许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厕所也只能提前规划,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唐雪利和托尼的车在南部乡间小路抛锚时,与田里劳作的黑奴们的对视。雪利看着对面的同样肤色的人们,却说不出一句话。引用一位博主的话,“对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点一点向外蔓延。”维克多雨果在绿皮书中写下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第二个记忆犹新的情节是唐雪利与托尼在车里吃炸鸡的场景,唐雪利为了摆脱黑人就是喜欢吃炸鸡的歧视言论,从不吃炸鸡,但托尼执意将炸鸡送给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绝之后,雪利翘起兰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鸡。后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为雪利博士准备了炸鸡大餐,还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专属的茅厕上厕所。雪利博士并未因为主人的歧视而怒火中烧,他乘车回到旅店上完厕所,返回后仍若无其事地与其他客人握手道别。

种族歧视是岁月与经历无法抹去的痛苦。狭隘的思想与认知,不仅在表面体现了偏见与伤害,而且在内里,是对人格平等的不敬与歧视。用表面而非内里,甚至是偏见来评价一个人肯定是颇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单调的,人们定十分向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与理解的共存体。因为差异和多元,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当傲慢决定态度时,人们就会失去友善,当偏见占据主导时,人会因此失去判断。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们应该开放包容,即便不喜欢也不能侮辱。不要让人心的偏见成为我们之间横亘的大山。

《美国电影抵抗观后感(范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