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野性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野性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中国空姐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空姐纪录片观后感
得知2010年7月28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国空姐》在北京举行开机仪式。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常任理事长罗朝庚介绍,这是民航的历史上第一次以真人真事的纪录片形式反映中国空姐的生活,该纪录片终于在2011年1月30日、31日晚间22:28分在中央一套播出。怀着一份激动,一份期许,早早的便坐在电视机前守候《中国空姐》。《中国空姐》共分四集:历史传承篇、中国空姐的首要职责篇、空姐的热情服务篇、空姐的成长历练篇。以纪录片形式反映中国空姐的工作和生活,在国内尚属首次。片中推出了一系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精彩故事,同时也普及了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民航知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历史的回忆,1955年,民航局招收了第一批空中女乘务员,也就是著名的18姐妹,纪录片中的前辈们说,当时,觉得能上机是一种革命工作,她们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 电力论文发表/dllwfabiao/的批示为工作指导方针,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批驳奋斗,同时,她们的行为方针为:“五勤、四美、三不怕”,作为一名厦航资历六七论文范文 年的两舱乘务员,当我听到了前辈们口中说出来的五勤,三不怕都是我们厦航贯穿始终的行为方针时,我由衷的感觉到一种历史的使命感,18姐妹为中国民航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是中国民航的骄傲,是中国民航的宝贵财富,她们值得尊重、值得学习、值得讴歌,作为新时代的空中乘务员我们是否更该继承和发扬这个已经有着五十年的职业传统美德!
空乘工作是民航的重要岗位,是民航的窗口,窗口洁净,民航有光。而今,五十五年过去了,中国民航的空姐队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队伍的规模日益宏大,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空姐,为了我们的民航兴隆发展,我们一起努力吧!
保障客舱安全是空姐的第一履行职责。面对危重病人,中国空姐依靠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一颗无私的爱心化解危机;面对飞机的机械故障,面对突发的人为安全事故,中国空姐临危不惧,训练有素,守护生命。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身为一名客舱乘务员,这不仅是一个服务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航班执行中,飞机不着天不着地,所以在飞机和机组人员的要求上就更加严格,纪录片中的这个故事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讲诉的是越洋巡航中,一名婴儿因为气道梗堵,脸色发紫,呼吸困难,四肢松软疲沓冰冷,乘务组临危不乱,报告机长寻求找最近的机场给予备降,同时广播找医生,幸运的是确实有一名老医生乘坐该航班,不过老医生看到婴儿的病状,直接就说小孩不行了。当时作为一名乘务员,除了我们,只有我们能救旅客了!要采取一些救治措施,是需要担负起很重大的责任的。因为我们是乘务员我们没有处方权,没有医师证。但是,这位乘务员能够在紧急的情况下,选择把小孩抱过来自己身上,让小孩倒立,从后背适力的拍打小孩的肩胛,坚持了五分钟,突然听到了小孩的一声打嗝,像男人般的打嗝声,这位乘务员没有放弃,继续适力拍打了两分钟,小孩的手心慢慢有了温度,脸色也慢慢红润,哇,听到这里,我的心里真是莫大的感动!因为小孩活过来了,更加的认为乘务员的使命感是这么的神圣。这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一种专业技能的体现!也只有在平时抓好业务学习,拥有者较强的职业技能,才能为旅客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才能在关键时候顶上,才能真正的做
到用自己的实力来保障客舱和旅客的安全!
李家祥局长强调,空乘的变化折射出民航的发展,空乘的风采反映民航的兴旺,体现着时代精神。今年是中国民航局提出建设统计论文发表/tjxlwfabiao/民航强国战略的开局之年,建设民航强国任重道远,需要民航业内齐心协力、拼搏奉献,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民航业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做到内外互动,共同奋斗。看完了《中国空姐》从空乘的角度反映民航生活的系列专题片,我不仅看到了民航业绩,学习了民航知识,也备受鼓舞!《中国空姐》这部精品力作,让我成长,让我感动,也相信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空姐将助推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国民航的腾飞!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努力吧!
第二篇: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傍晚时分,古老爹倚在窗前,仰头远眺,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渐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爱护珍稀动物,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柔软。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浑厚、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篇: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政府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从客观的角度讲,一些不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镜头,放在今天恐怕也有人接受不了。话又说回来,或许安导本人的态度并非如此。他所拍摄的普通百姓明显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
只是,他的中国之行,不是为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更不是为了增进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是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敌意,采取别有用心的、十分卑劣的手法,利用这次访问的机会,好像专门搜罗可以用来污蔑攻击中国的材料,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他拍摄的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反映我们伟大祖国的新事物、新气象、新面貌,而是把大量经过恶意歪曲了的场面和镜头集中起来。侮辱了我们中国人民,更是丑化了当时的新中国。
其实,作为一个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中国观众,一眼便可以看出什么是安排给外国人看的内容: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的女工们甚至在下班之后还不愿离去,她们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
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几乎像科教片那样详细周到,从如何将长长的银针
插到产妇滚圆的肚皮开始,一直到拽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如果不是有着特许,这样的拍摄毫无疑问存在个人隐私的问题。也最为让我们揪心。
中间有大部分可以好的镜头拍摄,却都是一代而过。例如,在林县,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县河山重新安排后的兴旺景象。银幕上不厌其烦地呈现出来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独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
这部纪录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诋毁和污蔑是多方面的。从城市建设到人民生活,从文化教育到体育运动,从医疗卫生到计划生育,以至幼儿园,统统没放过。
影片再现当时的外交政策,中国观众也从这部影片中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某种看法也许至今也没有改变,那就是“谜一般的国度”。在影片中对中国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进行了令人不能容忍的丑化。他企图通过影片制造这样的假象,似乎中国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地位,没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是没有热情的。
全世界都看到,已经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安东尼奥尼却把中国人民描绘成愚昧无知,与世隔绝,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不讲卫生,爱好吃喝,浑浑噩噩的人群。将当时的人们生活,精神,思想,描写的一无是处。如果是为了两国的友谊。那些好的发展趋势,好的环境,也同时应该出现在安导的镜头里。可是,让我们后代人,看到的更多是对当时新中国的丑化。这
也证明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是经历多少的冷眼污语,才得已成功的。
现在,之所以让这部纪录片呈现出来。我想,是告诉人们。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下,必须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总有敌视中国人民的势力,还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当然,中国人民也将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姓名:蒋琪
学号:200908050099
班级:09新闻采编与制作
第四篇:《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是历史要铭记的。百年中国,是中华民族所要铭记的。中国这一百年,既有在民族危机和深重灾难中跌跌撞撞的跋涉,也有在摸索中的不断前进。
在观看了几集《百年中国》后,我对其中《少年中国》那一集的印象很深。我还记得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当时参加第二届远东运动会的女运动员她们的笑脸。清一色的短发,穿着运动背心,是那么的充满激情与活力。最最令人开心的是她们个个洋溢着微笑的年轻的脸庞。那是在清末或者说在封建社会里难得一见的笑容。在那次运动会中,中国队获得了七项冠军,并且获得总分第一。这段画面的旁白这样说道:“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显得生气勃勃,扬眉吐气。这句话,也让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感到十分的振奋。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新则中国新。封建的中国在这些朝气蓬勃的中国少年的不懈努力下,开始走出了自己不一样的道路。少年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就是思想上的变化。1915年的9月15日,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上面的文章观点先进,思想激进,也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带到了中国。这也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必读刊物。《新青年》只是变革的一个开始。1918年1月《新青年》采用白话文刊写,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些都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思想交锋。
一直以来,大学都是孕育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地方。1917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他的到来也同时带来许多先进的思想家,他们给北大的同学们讲授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培养了许多的新青年。
看到被记录下来的五四运动的珍贵画面,我再次的为中国的新青年们感到骄傲。三千多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向人们发放印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传单;演讲者站在方桌上大声呼喊,口号声此起彼伏。许多人感动得沿街而立,潸然泪下,纷纷响应学生们的呐喊。许多旁观的外国人也向人们欢呼致意或脱帽挥手,童子军和小学生也加入了队伍。最后,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对德合约上签字。虽然只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对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冲击。
很喜欢看《少年中国》这一集,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的年代。少年的中国充满着希望和生机,仿佛一次辉煌的精神日出,照亮了二十世纪的中国。这是一个少年的中国。
第五篇: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傍晚时分,古老爹倚在窗前,仰头远眺,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渐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爱护珍稀动物,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柔软。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浑厚、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