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毕业了观后感

时间:2022-09-12 19:28:54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5700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纪录片毕业了观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毕业了观后感》。

第一篇: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精彩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该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成功。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游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注意这一点。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第二篇:纪录片观后感

前几天,出于对考古的特殊爱好,我一口气看完了《探索发现·洋海古墓》系列的记录片,但遗憾的是只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开始重新回到我的学习正轨,但终归是有些收获,这里便与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赏”吧。

关于符号。记得在翻开历史文化册时,当讲到文字时。虽然与文字相差甚远,但如今回看这些符号与文字的区别,其实符号所蕴含的涵义要比文字多的多。比如一个何字其甲骨文为,所代表的含义便是士兵荷戈而行(因而何和荷也属于古今字),盘问过往行人,而例如一个三角形符号蕴含的含义却可能是生殖的象征,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丰产就意味着一个部落能够存活下来,而生殖的优劣便意味着劳动力,而劳动力则关乎着生产力,因此远古先民便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个三角形符号便汇聚了这一切能量,从欧洲到亚洲,先民盼望着丰产,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符号的第二点便是原始的神崇拜的形成。如今再看那张大汶口的陶器符号,能看出其中由三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最下面像山,中间则有点像缺月,最上面则像日,如果连接起来,其实便可能是天地的代表,因而那个陶器符号的含义很可能便是一种原始的天地崇拜。古代的生产力落后,因而对于一些现象便无法解释而形成神的思想,从而形成宗教(但一直到希腊,由于殖民活动大规模开始,一些现象是既成的神系统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便逐渐延伸出自然哲学),其中便包括类似于萨满教这样的原始宗教,而萨满巫师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洋海古墓出图的一具骨骸,一具干尸皆后来被断定为巫师,而其墓中中则含有da麻等独有的随葬品,可见巫师的地位之高。

关于文化。观看洋海古墓的第二个震惊之处便是其形成及其久远的东西文化交融。大家皆知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拉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往来,而早在其1000多年前,洋海人在人种上首先便体现出欧洲人的类型,其次在装饰上体现出亚述以及欧洲文化痕迹,而在陶器上则体现出典型仰韶文化的特色,可谓中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

第三篇:纪录片观后感

刚看过同导演的《迁徙的鸟》,相比《海洋》我觉得它粗糙了点。《海洋》的画面精致太多,可见制作的用心。海洋的色彩在雅克。贝汉的镜头下是清澈的蓝,影片里的生物也有自己的色彩,像一开始像穿着绸带一样的褐色章鱼,泛着黄色荧光的水母,橙色小丑鱼,身体有各种纹和斑点的鱼。另外光影的调节也非常好,使画面更有质感,也因此海底生物本身的颜色能够透出来。

看了法语解说版和日语解说版(当然是有中文字幕的),法语解说的声音低沉、肃穆,是上了年纪的男人配的,日语解说是宫泽理惠,声音亲和、清亮。看两个版本的心情是不同的。法语版沉重,让人思考人类的活动对海洋的破坏,日语版则偏重于普及海洋知识,好似在教育小学生一样,好在解说词比法语版多,知道了不少鱼的名字。

《迁徙的鸟》有一幕是看着看着鸟在飞,突然就听到了霹雳一样的枪响,鸟掉下来了。在《海洋》也有类似的,人们捕杀鲨鱼、鲸鱼,也用枪打,蓝色的海水血蕴开,动物发出凄厉的叫声。捕杀鲨鱼的镜头,不忍心想。就是这么残酷的一面导演呈现出来,渔民割掉鲨鱼的鳍和尾,又把它抛到海里,任其自生自灭。这条可怜的鲨鱼鳍和尾巴的伤口全是血,躺在海水里,变成了缺胳膊少腿的怪物。在曾经恣意的海洋里,如今只能靠着身体的蠕动来移动自己,每一次身体的振动都让伤口的血渗出,它会有多么疼。然后沉没在海底的沙土,艰难呼吸,两鳃不停出血,慢慢的……死了。

我看清了杀掉鲨鱼的渔民,是亚洲人,那时我有一种惶恐,我害怕拍到的是中国渔民在捕杀鲨鱼,甚至涌出了强烈的对导演的恨意,为什么单单选中国渔民这样丑陋的一面,外国人也杀鲨鱼的,中国人就能这样被你轻视吗?我查了下,没有查到。看到有说雅克。贝汉因为中国的污染不曾来中国取景拍摄的新闻,宽了心,但也不排除是中国渔民的可能性。这个答案只能等到机缘巧合的时候被解答了。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还有很多秘密等待被探索。我也想说请在探索和开发的时候,对海洋保持敬畏,保护海洋。

PS:第一个出现的动物是什么?起初挺吓人,后来头部特写越发觉得俊,头顶有白冠,后背有一排刺,好像奥特曼里的怪兽。如果有了解的朋友,请你告诉我,谢谢。

第四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今晚为备课,看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出生。三十分钟的视频让我从头哭到尾。为了女人们生孩子的疼,以及明知道疼到无法形容依然会选择孕育孩子,很多还不止孕育一个。视频里要二胎的爸爸妈妈不是说要个孩子给自己养老,而是给老大作伴,互相有伙伴,人世间不那么孤单。

看着妈妈疼痛后顺利生出孩子,医生抱起来,宝宝全身白白的皱皱的,就想到安安出生时的场景,我没有戴眼镜,但朦胧中看到孩子身上白色一片以及随即听到孩子响亮哭声。也顺带想起了那份痛到彻底的感受。当时我就有一个信念:疼痛是一时的,加油,让宝宝平安降生,我可以做一个非常勇敢的妈妈,我要给宝宝做个好榜样。所以最后缝针时,我也只是倒吸凉气,缓解和忍耐疼痛,想着难受的感觉一定会过去,而平安健康的宝宝才是最重要的。

视频里还有一个双胞胎妈妈,她本身就有病需要做手术,手术前夜她带着泪的笑容很美,很坚强,她静静地,但浑身充满力量,她给双胞胎孩子取名叫“春和、景明”,在个人面临着巨大危险时,心中依然想的是孩子的明媚生命。最后孩子平安降生,弹幕瞬间充满祝福声,混合着镜头内外的眼泪,真切的感受到弱女子在孕育生命方面的伟大(同时也表白伟大的医生们)。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此时,二宝也在我腹内慢慢长大,看了这个纪录片和相关孕育类视频,我想我会更坚强强大,好好孕育抚育我亲爱的宝贝们,帮助来之不易的宝贝活出他们想要的样子,同时也感恩我的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养活我长大。也敬畏天下每一个母亲。

第五篇: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王大珩纪录片》,看完后我思绪万千,心潮如海,因为对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来说,王大珩仅仅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对我来说,王大珩不仅仅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更是我们的老校长,是他一手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正因为他在光学领域的造诣,我们才能了解到得光学的巨大的学术潜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用“光”改变了中国。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科学家的一生吧。王大珩(1915.02.26—2011.07.21),小名英东。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北平沦陷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1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仅仅数百字的简单描写,便能看出王大珩这气贯长虹的一生。王大珩生活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他曾经留英十年,而这留学费用其实是当年的庚子赔款,王大珩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下离开祖国,他忍辱求学,走着科学救国的道路,而经过一番的曲折,王大珩到了英国后,在英国人那种对我们中国留学生居高临下的轻蔑眼光下,让王大珩深深的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最主要的是它会使一个国家丧失应有的地位。随后,王大珩把这一切生生的藏在心里,他憋足劲,一头扎进实验室,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就在此期间,世界二战的爆发让王大珩敏锐的察觉到光学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有作为,所以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到雪菲儿大学学习玻璃研究。

就是因为在国外的刻苦学习,使看似貌不惊人的王大珩在以后的岁月里集中了中国的20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批科学院士,他是中国第一批工程院士,他是中国光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届董事,他是国际计量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他是第一批被国际宇航科学院当选为院士的中国科学家,他参加了中国第一课***爆炸试验......

王大珩不仅敢做万花丛中的一点红,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后续人才,,他再一次的超越自我,向科研领导者方向转化,即随着科学咨询范围的扩大和升入,王大珩的眼界更加深入,目光更加犀利了他开始越来越自如的用国家战略的眼光去观察问题了,越来越自觉的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国家地方针的各个领域。所以每次遇到好的科研项目,王大珩为了鼓舞大家的积极兴,总是让给别人,而他总是一旁协助,因为他深知,国家的进步,一个人是无法代表的,只有调动大家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办大事,办好事。

晚年时候的王大珩,也没闲着,总是有很多人来向他咨询,讨教学术问题,可是,他从来不嫌人家烦,耐心细致的解答每个人心中的一问,可是当有公司想用王大珩的名气来标榜自己的产品是,王大珩,却极其认真,非要亲眼看看产品,才说话,哪怕在对方开出了高价的情况下,仍是将自己的名气攥的死死的。人生犹如昙花一现,王大珩已近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深深的被我们谨记,对于科学技术我们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严禁专一的态度,对于国家,我们要明白,不论我们将来走多远,异域风光再好,我们时刻不能忘本,我们永远要为国家的复兴经历,对于人生,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淫威所屈,这对一个科学家或是将要从事科学领域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品质了。以上这些是伴随王大珩的一生的品质,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真的应该学习这宝贵的品质,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而我们有幸能成为光学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要发扬老校长的精神,秉承爱国谨慎,做新时代的科学知识分子。

第六篇:纪录片观后感

在试图透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但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能够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我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我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那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我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好处。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主角?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我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我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这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我以前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那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那里务必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期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我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就应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这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纪录片毕业了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