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纪录片高三观后感(推荐3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高三观后感(推荐3篇)》。
第一篇:纪录片《父亲》读后感
纪录片《父亲》观后感
在我看来,《父亲》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故事,主人公韩赔印是中国千千万万父亲的缩影,他勤劳、淳朴、善良、乐观、慈祥,也和每一位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但是,《父亲》这部记录片有着不平凡的拍摄手法。故事以父亲韩赔印的日记本(也有记账薄)为主线,贯穿全片,让这位原本很普通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形象,愈发让人觉得他其实在平凡地生活,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但是,他又是那么的特殊。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写满了自己半辈子对于人生思考,文字浅显易懂,却并非不是人生哲理!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写着对于儿子韩胜利的期许和鼓励,这与片子后面儿子并没有如父亲希望的那样找到好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父亲的一如既往的和善努力,让观者更多感受到了父爱的深厚,这位朴实父亲的乐观。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准确地记下一笔笔账,哪怕是几块钱,也要清楚的在小小的日记本上写下,再高兴地画下一条条横线。父亲在像亲朋好友借钱时,虽然屡受挫折,但是仍然乐观,仍然拉下自己的面子,继续为儿子借生活费。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不仅仅体现在关键时刻,还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让这部纪录片的突出性加强,该片运用了对立的人物情节组合故事。其中,最多的是父亲与儿子的对比,镜头总是在父亲的生活与儿子的生活之间穿插,儿子在不停地学习生活,父亲在不断努力挣钱;儿子每个月生活费只有200块,父亲每个月150块就够了。期间,也有韩胜利与其同学的对比,
周末同学们在玩耍,他一个人在校园里拾垃圾;全寝室6个人,有3太计算机和5部手机,但他什么也没有;寝室都在休息时,他天刚亮就起来看书背单词。父亲为了儿子读大学很不容易,比儿子吃更多的苦,儿子在学校比其他人都努力节俭,从而也体现了韩胜利家境的贫寒。
纪录片里有许多重复的镜头,但是它们当中的重复是有变化的。比如,父亲的日记本很爱出现,但是每次都是在不同的情况出现的,有的是父亲在记账,有的是父亲在算账,有的是父亲在创作自己的对联,有的是父亲在写自己的梦想和对儿子的期望,有的是父亲的人生领悟。但是,父亲的日记本总是旧旧的,总是记的满满的。重复这父亲与儿子一起吃饭,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父子两的生活也随着日子的变化,吃的也渐渐变好了,特别是儿子回家,一家人吃的也挺好的。他们的家境随着儿子的大学毕业在变好,然而大学本科毕业的儿子每月的工资却没有年近60的父亲多。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心酸的事情,但是,白发越来越多的老父亲却没有一句怨言,坚持着,努力着,为儿子还因上大学歉的2万元。从红色年代走过来的父亲,带着这份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是儿子最大的精神支柱。
全片平淡如水,但却像一杯浓茶让人在夜里无法入眠。让人感觉到现实的残酷,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被现实打到,现实让我们心寒。但父母和家仍是我们最好的温暖港湾。就算在外受了再大的困难委屈,也要想想乐观父亲给予的一切,伟大父亲的乐观向上!
第二篇:纪录片《高三》读后感
【观后感一】高三,一个一劳永逸的谎言
看了周浩的纪录片《高三》,也是高考三年以来自己第一次真正有勇气去像那台摄像机一样客观而真实的面对那段时光,面对那时的自己。我们都很善于遗忘,但幸好还有人记得。
在那三年里,我们耳边听到的都是来自老师和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什么“辛苦奋斗三年,幸福生活三十年”、“坚持下来,以后就轻松了”、“不努力考出去,你将一辈子打在这小县城里”。这不仅仅是所谓的教育恐怖主义,更是一种毛氏的乌托邦式的谎言,仿佛我们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都会在高考这一瞬间之后结束,于是在那之后,我们开始用我们的大学时光来休息,来补偿自己那些曾经奉献给考试的青春。有的人一休就是十年,于是在毕业前恍然大悟。然而有些人,一休就是一辈子。
我并不想要批判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勤奋,我只是想问问他们为何如此勤奋。是为了那自己从未去了解的未知的理想?还是为了步入名牌大学的虚荣?还是为了他们即将面对的生命的时时刻刻,那些即使没有高考,也依然时刻甘愿去做的一些事情。
说来也怪,我学习勤奋,成绩也不差,但回想高中以及之前学的东西,我记得的却寥寥无几,之后也不会再想着去翻翻看,自己仿佛恨不得把那些曾学到的知识连同那一段记忆全部忘记。能清晰记得的却是当年自己干的那些傻事。虽说是傻事,但也无非是谈谈恋爱,看看闲书,和朋友混日子,翻墙逃课此类,但这一切都与学习无关。当有一天一个同学在自习上看《忏悔录》被老师大骂,“忏悔啊,晚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身边所禁忌的东西并不是与学习无关,而是与高考无关。
后来看过王小波的一篇杂文胡思乱想之后,我对这怪事也有了新的理解。当他提及其长篇小说《黄金时代》时说,“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也只有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同样,也正因为我受“教育”的十年间,除了考试,一切都是一种“非”的状态,也难怪我对这些“非”的状态记忆犹新了。至于“上初中是为了中考,上高中是为了高考”这样的“口号”,我不禁要问,高考是问了什么呢?你如果说是为了上大学,那么你敢不敢继续回答我的为什么呢?敢不敢认认真真的面对自己这已经开始,却从未停止结束的人生呢?!记得我高中曾写过“为死而生,为生而死”这样的诗句,回头看看还真羡慕自己当年的才华。
当我通过阅读积累了更多的文革经验之后,我深深的感到,其实文革从来都没有结束。如果说曾经的文革是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极刑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文革”就是一次幸福的安乐死,幸福什么呢?人们为自己不再被处以极刑而幸福,而人们并不知道,那令人恐惧的瞬间已经占据了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我惊奇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为了那么一个瞬间,为了那么一个场面,为了那么一个口号,为了那么一个梦想。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三反五反”,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大跃进”,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文革”,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
人民把自己生命的时时刻刻耗尽,耗尽在母亲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里。当这些瞬间成为母亲生命的时时刻刻的时候,人民终于说话了。人民扭捏的看着母亲,说“其实人民不需要自由”。
此文为读后感,并非影评,大家可以揣测一下读后感与影评的区别,一个侧重个人思想的全面表达,一个侧重客观的评论,另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李老师观点持中立态度
【观后感二】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
整个高三,我的书桌后面都贴着一篇从《青年文摘》上剪下来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是关于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孩子考进复旦的故事,我记得她在文章里写起那个学校沸沸扬扬的凤凰花,心生向往。
那是2002年的冬天,我的世界天昏地暗,我总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哭,后来因为睡眠不足,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整个夏天,我都充满了遗憾,可是我没有给任何人说起我的遗憾。
那是2003年的夏天,高考完之后填志愿,我的班主任一直在问我,你已经想清楚了吗,你真的要放弃吗?我去教务处拿推荐表,教导主任说,你真的就只填这个志愿了么,可以再高一点的。我的父母说,你自己决定吧。
后来,我坚持填上另外一个大学的名字,我开玩笑地说,那个学校有全中国最漂亮的樱花啊。再后来,成绩单和分数线下来,我看到我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梦寐以求的复旦许多许多,我什么都没有说,启程去了另外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说,那时候我是多么地恐惧。我的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志愿填错了,我就要重来一次这噩梦一样的高三,如果这样的经历要重来一次,我是活也不想活的。
所以,我真的只是遗憾,我从来不后悔我做了那样的选择,因为,我真的,很害怕。
看《高三》,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时光,彷佛看到了那时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脸。从高三开始,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毕业班的学生,而我们的的身份界定开始越来越明晰了:优生,中等生,差生。
前两天在MSN上遇到一个小姑娘,说起纪录片来,就讲到了高三,她说:“当时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的,但是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因为我看的时候刚刚高考完,可是你现在都大学毕业了。”我没有再给她说我是怎样也心酸得一塌糊涂,你知道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忘记,那么当它全部浮出海面的时候,便是怎样也无法止步。
我还记得我们那个全省最好的高中里,大家是一同经受着怎样地狱式的特训。
我在那一年里买的参考书比我整个高一高二加起来的还多,我在那一年里做掉的题比我以往十几年加起来的还要多,我在那一年里上课说的话传的纸条,是我迄今整个人生最沉默的时期。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励了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梦想,总之在那样的岁月里开始思考人生的去留,想远走高飞,就是无论如何都想远走高飞,书柜上贴满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全部都是励志的话。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一起起来的还有小心翼翼的母亲,她总是会比我早起来半个小时,做好早餐才把我叫醒,然后我再行尸走肉一样梦游在上学的路上;睡觉的时间从凌晨一点到五点不等,有时候做题做得疯了,就一头栽进去,等到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早都已经没有办法睡死过去了,又或者,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在桌子前倒下了。
困,就是困,除了困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前是个熬不住夜的人,经过了高三,连通宵都不怕了。
我那时候并不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所以高考的时候在班上考了个第三让所有的人都跌破了眼镜,我的班主任说,你果然就是那黑马。可是我爸说,你很辛苦了,真的很辛苦了。
开学之初的时候我就死缠烂打地在班主任那里哀求,和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坐在了一起,开始像他一样每天在下课以后拖住不同的老师问不同的问题,每天都问,每天每天都争论不休;我开始向他一样每天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题再做题,下午放学也是做题再做题,做到天黑了再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再做题。大量的卷子、习题册、还有自己买的各种参考书,每天都有任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那时候连累都不觉得累了,只是想着,赶紧考完吧,考完了我要好好睡半个月,然后,我一辈子也不
写字了。
后来高考,我的同桌莫名其妙地落榜了,他就是与我截然不同的那一个,他的志愿,稍稍高了那么一步。他留在了当地的一所大学,成绩一直很好很好,后来,保送去复旦读了研,就是那个我最最向往的复旦。
他落榜那一天,我翻同学录,看到他曾经写着:为了我的北大,你的复旦,我们都要拼了命啊。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稍有察觉,其实人生才刚刚开始啊。
在片子的开头,班主任说过,请你们拿出半条命给高三,没有人会因为太用功太努力而不行了的,所以我不要你们的一条命,只要半条。
几乎所有的人都搭上了半条命,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还有家长,大家像抗敌小分队一样成立了一条统一战线,人人自危。
病态的究竟是我们,还是社会。
看到片子中他们着魔了一样的生活和口号,其实我们的努力不过都一样,全部来自于内心的恐惧。有人哭着挣扎着往前走了,有人放弃了逃避了,有人茫茫然不知所以。
如果病态的是社会,那么我们之所以要变得那么病态,不过是因为我们恐惧于我们不能生存下去,我们都想生存下去,看到广阔的天空和所谓的梦想。
我有一点想要追访一下这些学生后来都变成了什么样子,在考进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遭遇到的,是和当初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说什么辛苦这一年幸福千百年,说什么一生之中最苦的时候,那都是为了他们的斗志而故意说出的话,实际上无论高三这一年如何,走了还是留下了,狗血的人生还没有拉开帷幕。
我用整个大学的时光来弥补了我在高三那一年损失掉的娱乐和休闲时光,毕业以后漂泊到了另外的城市,然后开始了一轮有一轮的死磕,我总是在想去他妈的教育吧,谁他妈也没有给我说过人生是这样的莫名其妙充满了势利,谁也没有给我说过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可是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公平。
我那曾经彪悍过的半条命,竟然不知不觉就走丢了。
昨天晚上我看完了这个片子,什么也写不出来,一觉睡过去却梦到了自己拼命拼命在做题。然后,今天,北京下了雪。
看着这样的冷清清,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自从高三之后,我再也没有拼命去做过一件事情,哪怕是半条命。
总想着走捷径,在别人的一劳永逸面前常常迷失自己,隔三差五地被生活打败,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放弃吧天塌下来也有个子高的人顶着地塌下去也有矮的人垫着。
我真的以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却远远没有走出来。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啊,我总是在想,我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五年前的那个自己呢?
我亲爱的高三的孩子们啊,你们不要被幻觉蒙蔽了双眼,人生正在不怀好意地看着你们呢。
第三篇:纪录片《高三》观后感范文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边,今天我们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分天涯……”听着朴树的这首《那些花儿》的旋律,有感触地敲下了下面的文字……
景象在意识里流转,纪录片唤醒了隐藏了二年的记忆。猛地,觉得那些日子实在是无比珍重的,那些毕业时候就哽咽在喉头的语言,有一股喷涌出来的冲动,让我不得不写下来。不是关于这一部叫《高三》的纪录片的观后感,而是写给我们实实在在经历过的高三日子,以及我们青春里有过的“那些花儿”。
《高三》,从它的拍摄技巧来说,并没有很独特的拍摄技巧,这只是一部平凡的纪录片。之所以获奖,可能是它对于我们每个经历高考的人来说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带给我们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他的人文和社会价值。一直以来对于拍摄纪录片的导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因为这是一群在真诚说话的人,从这些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关注,一种对表现进行深入探讨的精神。现在因为节奏的加快,五花八门的东西已经迷惑了我们的眼睛,而对于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处真实的社会存在缺少了认识,而我认为这些颇有价值。
这部片子拍摄的是福建省武平县重点中学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七班学生在班主任王锦春的带领下一年的紧张校园生活。94分钟的纪录片看下来,整个人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当中,又仿佛将自己带回到高三那个火红的年代。一部真实得无可挑剔的影像铭刻,反映了小城镇高三学生最质朴的生活状态。片子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对二年前的时光有种难以名状的悸动。影片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班主任在狼藉破败的宿舍训斥逃课学生的镜头,而且光线非常暗,运用了隐喻蒙太奇,暗示了高三对于“*学生”来说绝对是灰暗的一年。从高三岁月马上切换到刚入学时*训的镜头,运用闪回蒙太奇向我们述说着一届届的可怕的高三在不断得轮回中。*岁的青*日记,用一个个连续蒙太奇向我们展现。开家长会的时候作者运用一个个家长脸部的特写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对比蒙太奇呈现给我们一批农民家长们对教育的一种无知与无奈。好多次出现学生佳燕的心理蒙太奇,作者将她的独白用特别的剪辑和一些画面结合在一起,产生声画分立的效果。还有作者以一种隐喻蒙太奇的方式拍摄到三次出现的入党积极分子会议,极力表现出*学生处于怎样的思想教育之下!带有一点讽刺*!对于教室里学习氛围的表现作者是用了俯拍、重复蒙太奇,多次展现学生学习的压力。在该纪录片中作者主要以参与互动式的方法采访到了四个学生及其家长,多次运用到交叉蒙太奇和切换蒙太奇以及连续蒙太奇的方式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片中很少的几个家长单独的镜头里,都能体现出父母亲对子女的期望及关怀。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学费要二千多元,那也许是父母亲几年的积蓄,但父母都是坚定地支持子女上学,只要子女愿意学习、只要子女能够走出去,这些父母都是砸锅卖铁、变买家产都在所不惜的,大概是*落后的农村的普遍现状吧!家长都把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把整个家庭的期望都加在子女身上,这样孩子们能没有压力吗?因此片中有些同学在压力下,产生了厌学、退学的打算,或者是自我压力太大,高场心情紧张,发挥失常。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高考对*人的人生影响太巨大了。片中也涉及到校园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早恋、学生沉迷于网吧、学生养成吸*等生活恶习,学校对此还是尽量作到教育、挽救为主,这些落后学生不论是学校、还是班主任都在努力地帮助他们,这令我十分感动。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只注重抓升学率,放弃这些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的。片中的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锦春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那样的兢兢业业,起早贪黑。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制定各种计划,考试安排。他和他的同事们,可以说是工作地非常*苦、非常地敬业,这业让我非常地感动,让我想起自己高三时班主任。在片中,作为班主任的王老师,不仅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他还要带高三班的语文课)、还要时刻关注自己班级的学生生活、学习的动态,还要适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对落后的学生,王老师也做到苦口婆心的地步,并没有抛弃他们,哪怕是到最后的高考来临地时刻。片中王老师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经验的高三班主任老师,从开学给学生和家长的动员,拉紧学生和家长大脑里的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准备高考。到高考前夕,给学生减压,告诫大家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必经之路而已,采用了积累蒙太奇的方式展现出王老师的教学技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是一位值得学生尊敬的*教师。总之,我觉得周浩(该片的导演)对于高考,张兴旺,钟生明,林佳燕,莫晓兰……以及老师王锦春,解读得都很深刻。
然而《高三》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为了唤起我们对于高三的记忆,导演最更主要的目的是给予我们对*教育制度与当今时代是否相符的一种反思。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一开始就说: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吸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老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是:教育没有错,只是和时代步伐不一致。老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的严酷事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的缩影。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满耳读书声,满耳升学率,这是什么?这是悲哀。因此“*”的高三,这群人的集体奋斗有一种悲壮和凄凉感。想起当时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在内,对于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开始就被学校,家长灌输的大学梦之外,别无其他。看着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是那么得不纯粹,他们背负了太多责任负担了。可以想象,*多少农民,*学生,通往大学的门票又是多少。而农民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再把他们送进天之学府,难度可想而知,*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自己了。在*的教育中,学生是没有个*可言的。很想问一句:什么时候“高三”学年留给每一个*人不是痛苦的经历呢?
一部《高三》将最真实的故事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把思考的机会留给乐观众。对于《高三》屡获殊荣我没有惊讶。惊讶的只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国度里,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时期平凡地奋斗着,所为者,在别人看来的平凡,却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与不平凡的撞击中,掉落的是无可奈何的人文关怀之火花。
此外,这部《高三》让我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还有那句:失望惧我,我还惧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