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纪录片观后感500(范文五篇)

时间:2022-09-12 19:23:17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3907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500(范文五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镜子纪录片观后感500(范文五篇)》。

第一篇: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纪录片《家园》,它让我感到震撼!地球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В我们只用了二十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将何去何从?人类自私,贪婪,狂妄,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对大自然疯狂索取。不但打破了自然的平衡,还打破了自己的秩序。人类开矿,战争,无时不刻不在挑战自然的和谐和自己的平等秩序。把地球伤害得遍体鳞伤,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类的富贵凌驾于自然之上,他们目空一切,不断挑战自然的底限,不断在死亡的道路上狂舞。

人类为了自己几十年的享受可以牺牲数以计万人的生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剥夺别人的幸福。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人与人之间是不共戴天的关系,视生命如草菅。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他们想拥有一切,为此肆意掠夺。人的狂妄也是无以复加的,妄想自己是宇宙的主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唯我独尊。他们将地球破坏殆尽。

人类把最大的生产力都用在了对资源的掠夺上,人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石油的泛滥导致能源大战,粮食也遭殃了,一半的粮食用来饲养和加工生物燃料。这些活动导致了水的污染,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水上涨,陆地减少,地球的灾难已经来临,你我都是罪魁祸首和灾难的受难者!!

看了《家园》,只有一个字美。美得令人自卑,美得令人心痛。对于一个整天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角落里患得患失的人来说是自卑。对于人类糟蹋自己家园的行为是心痛。

第二篇:纪录片观后感

我觉得呀,微观世界这个片子挺不错,就是呀,没有主角。主角要是一只毛毛虫,那我肯定就会这样写;有一天,一个毛毛虫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经历过了许多挫折,但是毫不退缩……要是主角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我就会这样写他;有一天,一个蚂蚁窝里出生了一个婴儿,他叫……虽然这片子没有声音,但却给我们表达了一个意义,那就是;“小的东西也有用处。”你们猜猜,小小的昆虫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设想一下,要是微观世界里没有小小的蚂蚁,那样片子也就不在好了。要是稻田里没有蚯蚓,那谁松土也不如他好。那么,要是世界上的虫子全部消失,那大自然的规律就受到了破坏。大自然的规律受到了破坏,庄家就会干枯甚至死掉,草地里也没有欢乐地歌声,牛的尾巴再也没有用处……微观世界里介绍了昆虫们的生活基本特征,像蚂蚁喝露水、两个我不认识的昆虫打架、所有的昆虫吃饭等等,都是它们的基本特征,那微观世界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只表达了小东西也有大作用?或是什么也没表达?我觉得嘛,应该是表达了我们不要破坏昆虫世界吧。

我主要讲讲干旱的那一段,所有的毛毛虫挤在一个洞里死掉。几只幸存下来的小蚂蚁,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了仅有的一点水的洞旁边,开始喝水。但有的虫子很不幸,都没有声响的死去了。几只小蚂蚁找到了仅有的一点食物,它们在荒凉的地带里找到了自己的家,把食物放进去。它们实在是太可怜了吧。

微观世界里真是变化多端,这也许就是微观世界里的微观顺序吧。

第三篇:纪录片观后感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第四篇:《镜子》观后感

偶然看到一期节目,天网《镜子》,讲述的是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怨怼,孩子和父母互相的不理解。就像里面的那个心理咨询师李老师所说,我们都把老公,妻子,孩子,这些都物化了,他们本来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我们作为妻子,丈夫,父母,以对其爱的名义,物化其为我的杯子,因为杯子是私人物品,别人是不会去占有的。 这就是爱的认知的扭曲。

我们作为父母,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竭尽全力的去疼爱,可是孩子们为什么还是长成了我们不期望的样子?是我们的爱的能力的缺失,我们有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丧失了这个爱的能力,因为我们发出去的时候,对方不接受,就憋回来了。我们常常去改变孩子,改变对方,其实这是爱的认知的另一个扭曲,因为一个世界你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当时的你自己而已。

孩子是一面镜子,是照射一个家庭的镜子,孩子的性格又是一个家庭成员性格的综合集成体,我们在孩子面前的种种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的体会到孩子的身上和精神世界里,暴躁的父母会有暴燥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有一个过高期待孩子成就的父母,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如何绘画,他就呈现出你画的结果,一个聪明的父母是不会肆意挥霍孩子的信任和想要亲近父母的期望的。

现在有很多父母以工作养家的借口逃避着养育孩子的责任,以为只要给你吃给你玩给你花,就可以了,可是他们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孩子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当你的孩子说,爸爸(妈妈),陪我玩一会的时候,你可能刚刚下班到家,你也想自私的关照自己一会儿,玩会手机或者看看电视,就会说,找你妈(你爸)去玩或者说自己去玩,可是也许他其实已经自己玩了好久了,或者妈妈(爸爸)也在忙。作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和被尊重和亲近父母的需要,慢慢的这些孩子的行为偏激就显现出来了,不听话,暴躁,狂怒,爱摔东西,沉默,总之就是人们常说的,跟你对着干!

现在有个词叫做“手机综合症”,其症状如下,可以自行对照,检测一下现在的大人们是不是已经中招:

1、你是不是总是产生幻觉有人找你,发现没有,一有时间就打开微信、微博刷着?

2、你是不是更喜欢看短视频,而不喜欢文字的东西?

3、你是不是更喜欢阅读短的东西,比如公众号的文字,而读不进去长得东西,比如小说、历史、哲学?

4、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需要别人反复确认你才能记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已经超过5个小时?

好了不说了,如果你中招三条以上,这种疾病就在攻击着你的中枢神经,逐渐占据你碎片化的大脑。

于是我想问,这样的你又如何能有爱的能力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的家庭呢?孩子出了问题,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而是一味的责怪对方,比如说,我出钱养家,你就是这么照顾孩子的吗?其实说出这种话的父母,尤其可恨,孩子是其中一个人的责任吗?当初他是全家爱的结晶,既然是全家人的责任和义务,何必全怪在一个人身上,而不设身处地的为这个家着想一次?何不想一想我有多久没有陪孩子了?有多久没有陪伴侣了?有多久没有全家一起去做一件事了?如果现在的父母们,能真正的放下手机,去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养一个孩子这个问题,那么这以后的社会上,会出现一大批有责任感的有为父母,甚至会减少相当一部分的伴侣出轨和家庭离异。因为这些父母们不只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公司的任务,还知道自己肩负有一个家庭的责任,作为孩子、爱人、父母的责任感,他们爱着工作,同时也爱着家这个不讲理但是讲情的地方。

孩子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照射着爸爸,也照射着妈妈,更照射着一个社会!真的很想呼吁一下,父母们,你们都醒醒吧,别再让孩子为爱受苦!

第五篇:《镜子》观后感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500(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