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丧家狗读后感(范文5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丧家狗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一篇:《读论语之丧家狗》李零读书笔记
仁,就是人其人,拿人当人。
拿人当人,先拿自己当人(修己),自尊自爱然后生爱人之心;推己及人,也拿别人当人(安人)。
人有工具性,上班当工具,下班当人,一半一半就不错了,完全不当人也是常有的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尽心诚意,自守之德;
恕:心其心,将心比心,待人之德。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礼是处理差别的
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
和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以不平等求平等。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借等级,立秩序,这叫和。
真正的平等理想叫大同,礼是讲不成了才讲的,故君子和而不同。
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礼最大的用途就是和稀泥。
义礼之辨: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礼比义更多强制。
以德治国是乌托邦,德是自律,礼是他律。德礼是小道理,政刑是大道理,不能用小道理管大道理。只讲以德治国,德必伪,国必亡,误德未必误国。
秦政之失,是只讲硬道理不讲软道理;汉代尊孔是用软道理包装硬道理。
阳儒阴法,软硬兼施,硬在前软在后,硬在里软在外,而不是相反。
以软道理分四种:礼乐、道德、学问、宗教。 法治国,以德育人——易中天()道德虽然不能治国,却可以育人;法制虽然不能育人,却可以治国。这就可以相互补充,也能解决只取一面所产生的问题。但不能是历代王朝的“外儒内法”、“阳儒阴法”,而应该是分工合作、抽象继承。所谓“抽象继承”,就是只取其合理内核,不要其具体规定。至于“分工合作”,大约可以理解为治国不妨多读法家,育人不妨多读儒家吧,也不能“全盘接受”。
如何看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人焉廋(sōu隐藏)哉?
君子不器的原因是,君子追求的是道不是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衷共济;比,拉拉扯扯,朋党)
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仁是体,智是用;仁主静,智主动;前者像山,后者像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君子怀德(仁恩),小人怀土(土地);君子怀刑(威罚),小人怀惠(实惠)。、子曰:君子放(依)于利而行,多怨(多取怨);君子喻(晓之)于义,小人喻于利;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不管别人的存在、感受;
西方人对自由的理解是“一人一个笼子”自由用来给人之间的关系划定界限、范围。
林则徐对联:
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前一句是刚毅,后一句是恕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自己一方面来讲。
恕道的核心是对等,不抵抗主义是对恕道的片面理解。
毛泽东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中庸,中是不偏,庸是不变;无标准无原则的“和合学”不是中庸。
做学问,要知(记住)之、好之、乐之,不知满足,不知疲倦,持之以恒
子曰,圣人和仁人(善人)他是见不到的,能够见到君子和“有恒者”就不错了 学习是自娱自乐,教书是助人为乐
子之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趋赴)、不善不能改
子绝四:毋意(臆断)、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主观)
有人以为绕开整体死扣细节就可以避免犯错误,古人叫“碎意逃难”
篡天下的自比周公,是托周公的象征意义:干天子的事,没天子的名
子曰:不愤(憋在心里)不启,不悱(话到嘴边)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反对记问之学,认为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提问的学生不值得教,一定要有内心冲动,自己提出问题才加以点拨,启之发之,让他们自己找答案。不会举一反三,也就没必要讲第二遍。
孔子身教重于言教,不是竹筒倒豆子,是你不问他不说,重在启发。
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工体系下的精神残废,认字就眼亮,逮谁就灭谁,可谁不比你强?
真话是利刃,触之者伤。
圣人-善人-仁人-君子-有恒者
坚持做好事难在哪里?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原因:
1、人有虚荣心,无而为有,所以坚持不住
2、人的本性是追求有,坚持的是反方向
a) 要经历从无到有(聊胜于无),甚至让他有到“盈”,才能聊胜于有
b) 老子的“无见可欲则心不乱”,让他不知道或看不到
对于博还是专,孔子以射和御打比方,说自己宁可是个驾车拉着射手的驭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学习的四个境界:学道-追求道-守道-用道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恕之道
仁:爱人,拿人当人 恕:将心比心,尊重别人,推己及人我认为好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要推给你?这是不是同理心?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中国人只取经,不传教。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现在的各种评论,多半是拉关系、捧臭脚,与口碑反着来——伪君子
网上的评论多是以批倒批臭为主,把能说多绝当个性——真小人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民)。请益,曰:无倦(懈)。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虐待)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适卫,冉有仆(驾车)。子曰:庶(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
子曰:君子和(和谐)而不同(平等),小人同而不和。
墨子尚同,孔子不尚同。孔子的礼,讲求的是和,而不是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舆论是民意,民意是大杂烩,众口铄金的谣言,千夫所指的毁谤,一样是民意。
民意是政治,不是真理。 民主的原则是从众,但群众也是人,不是神。煽动诱惑下的民意是洪水猛兽。
子曰:君子泰(自尊)而不骄(傲慢),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邦有道,危(直)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行孙(逊)。
人应该以直道事人,但天下有道与无道不同。无道,行可以直,但言谨慎。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诸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君子上达(于天地),小人下达(眼前私利)。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至公而无私 值:对等的意思(以怨报怨)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向善)。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向恶)。 以德报怨,则宽仁之身(过宽)。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过恶)。
子曰:君子矜(自尊自爱)而不争,群(合群)而不党(拉帮结派)。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毛泽东没做到。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是人追求的目标,不是帮助人出名的。
子曰:君子贞(信守原则有变通)而不谅(拘泥死守诺言)。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不要拘泥小义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守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谄媚),友善柔(虚伪),有便佞(巧言令色),损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近)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博学+笃志
问:问别人+问自己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给人的感觉),望之俨然(派头),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仕而优(行有余力)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改正)也人皆仰之。
子张问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施惠)而不费(破费)乎?择可劳(胜任)而劳之,又谁怨?欲(欲民之愿而免贪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无论)众寡,无(事无)小大,不敢慢(怠慢),斯不亦泰(自尊)而不骄(傲慢)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残忍);不戒视成(不提要求只问结果),谓之暴(暴躁);慢令致期,谓之贼(害人);犹(好像)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不负责)。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讲性善,是着眼于教化;荀子讲性恶,是致力于礼法。
孔子的遗产:
1、以人文学术为主的古典教育
2、学而优则仕,读书为做官
3、忠孝对道德的影响,以德治国
影响下的中国文化结构
1、重文轻武,重文轻理
2、重当官,轻产业,实用之学处于颓势
3、重道德,轻宗教,国家一统大于宗教一统
道德是一种生存策略。
第二篇: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
《丧家狗——我读论语》 读书报告 提问 1,孔子《论语》原著的真是真实含义
2, 《论语》的批判与扬弃,即可以继承的和需要抛弃的。 3,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思想概况 4,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儒家么?需要怎样的儒家? 五四打倒孔家店成了思想现代化的开端, 而在这之前的三千年, 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对几 十本经书进行在开发而已。 中华帝国的稳定与衰落, 继而重生都与他产生了重大的联系。 而 认识一个真正的孔子, 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 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伟 大中国人的真实的历史地位。
篇幅有限,所以我想列举几个观点,稍稍能理解孔子的治学,治国,修身之道。 关于人伦道德,儒家著名的三纲学说,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成了后来人批判 最为集中地地方。 的确就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 凝聚 成一个个小型的专制单位,而皇权则是这种不平等的无限扩大而已。
“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结合起来, 孝悌也就是家庭伦理就变成了一味控制般家长制。 是啊, 在家 里面对自己的父亲兄长俯首贴耳, 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 到了社会, 进入官僚阶级, 怎么可 能犯上呢,一切早已是天经地义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
这两句话的大意就是君子不去谈论那些神鬼,后一句是尊敬鬼神但不去膜拜啊什么的, 客客气气但绝不亲近。
鬼神观其实也是自然观或者科学观。
那个时代,对于大自然,多了一些类似宗教的迷信,孔子是入世的,关怀现实世界,人 类社会,他认为什么来世啊,神鬼啊,地域啊,过于玄虚,不值得过分研究,消耗精神。但 是由于没有做研究, 便不能得知他们是什么, 是否存在。 于是不过问, 单位了避免可能的麻 烦, 还是尊敬点好。 这样问题就来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老人家这么理性, 由于缺少这方 面的研究, 必然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空白。 可惜的是, 对于大自然的研究, 那些怪力乱神 的可以避免,是的这种空白迟迟不能填充,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这有点像孔子的自我总结,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可以独立思考,四十岁没有疑惑, 五十岁懂得大道,六十岁听得进批评,七十岁则不必拘泥于规则,但依然合理。
孔子自己这样, 从没有让别人这样, 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没说过已所欲施于人。 但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划分是否过于机械, 六十才耳顺起步太晚, 而且苏格拉底谈论美, 最后
的结论是,美是难的,他也不知道美是什么,干脆留给后人。那么孔子真的不惑了么,知天 命了么,显然不是。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为人诟病最多,解释的版本也是花样百出。这里提供一套,只有女人和道德低劣 的人难以相处,和他们太亲近就会得意忘形,稍有疏远就埋怨你的不对。
如果这个有争议的版本的确是孔子的本意的话,我倒是能理解,毕竟 3000多年前,严格的 等级制,女人在家庭地位低下,出于绝对的服从。孔子的确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三纲。这 是时代的局限, 错就是错了, 就应该批判, 这也不影响孔子的伟大。 倒是很多学者不知出于 何种目的,拼命搞爱国讲学,为孔子辩解。说什么小人是小孩,女人是女孩,愿意是小男孩 和小女孩难以养活,因为医疗水平低。 (于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的入世与出世原则, 飞黄腾达要推行主张, 心怀天下, 暗含着做官的目的是济天下。 穷困潦倒则修身养性, 自我约束。 这句话奥无疑问可以作为所有的行为准则, 尽管如何济天 下, 如何善其身, 内容有本质的区别, 但依然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效仿。 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 的人, 可惜后人读书纯粹为了做官, 做到这一层次的有几个呢?虽然他们都读经书, 但都是 按照自己的意愿读罢了。
当然这句话还有现代版的衍生, 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 穷的兼济天下。 这并非简单的字 面变化。 现代公民社会, 人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权利奋斗, 否则人权不会天然的赐予你。 所以 “穷” ,草根与大众更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为之奋斗。而人权是所有人共享的, 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所以穷则兼济天下,有他的实践意义。
达则独善其身,一个人权力越大,就越容易享受特权,侵害他人利益。所以官员,掌权 者必须独善其身, 不仅如此, 还需要接受更多的监督, 他们这一群体的个人隐私也要比一般 公民少很多。大小事情都要在公民面前做无罪辩护,这也是目前为止防止暴政的最好办法。 充分的让人民监督。所以,为了不自讨没趣,还是提前独善其身的好。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世间大道不行,人性败坏,道德沦丧,我就乘着船在大海漂泊。很有一种追求真理, 不甘堕落的圣人作风。 其实孔子一辈子就在推行他的道, 遇到的阻力还不小。 到处被敢, 就 像丧家狗一样, 最后不去做官, 专心治学, 倒有点乘桴浮于海的意思。 自己去追求心中的精 神故乡去了。 一个老师坐在树下, 一群年轻的学生围在一旁, 这是几千年前极为经典的场景。 其实每个时代,尤其是重大变革发生的年代,是抱残守缺,还是推行自己的理想,决 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 那就是你必须把握住真正的真理, 而不是自以 为的真理。 我们现在来看, 孔子的理论却又巨大的缺陷, 它却有点把自己的理论当绝对真理, 一心想要推行。 但是他至少告诉我们, 一个知识分子的原则是要有自己的信仰, 纯学术的改 变可以理解,单位了利益,就谎
话连篇,助纣为虐,这是孔子也鄙视的。作为现代人,我们 要有这种殉道精神, 现实中面对不合理的状况, 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现实如此。 几千年的孔 子就告诉我们, 现实就是用来改变的, 他存在的必要性仅仅在于他的合理性。 当我们面对不
合理的现实, 我们如何选择呢, 是主动地改变, 还是默默地承受, 或者远远地逃开还是融入 其中自己牟利呢。 我们不仅仅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还要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 反复的思考和 理解自己理想的价值和合理性,而不是固执着坐井观天。
小结: 孔子的思想有自己的局限, 比如三纲五常与忽视科学, 理性思维的不发达, 但任何人物 都必然有自己的时代局限, 真正然我们反思的也许不是孔子思想的扬弃;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 很明显不过了, 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如一潭死水, 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 地方。 把所有的错都推给孔子是不公平的。 历史上真真实的孔子保留着一个学者的气质和追 求理想的执着。 虽然一些观点使我们批判的对象, 但他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思想家和 政治家。 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假孔子, 他们就是那些把儒家奉为唯一真理的人, 那些把它作为 统治工具,驯服犬儒的人,那些不知创新,只知新循守旧的人,那些嘴上一套,暗地一套的 人。当然我们从他的论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尤其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比较 ,孔子并不善于 在谈话中和弟子一同探索未知, 而是下结论, 造成了一种毋庸置疑的态度。 而且内容过多的 在举例子,而不是在逻辑上得出本质,这一切对后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但最应该批判的是那些假道学家, 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现在面临的全盘西化, 在文化史中应该如何理解, 我们做出选择。 国学热让孔子再次复活, 再次成了中国文化博大 精深的代笔, 他的思想瞬间就成了普世的良方, 内容再一次的更新换代, 无所不包。 而我也 在一次的看到了自卑的内心,和虚伪而险恶的用心。
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再次拿出孔家店, 并借助民族主义, 再一次的举起了文化壁 垒, 高喊文化无优劣, 中国特色。 殊不知离开了普世的国粹就如同沙滩上的大厦, 离开了交 流融汇的文化只不过是一滩发臭的死水。他们疯狂的膜拜,把孔子塑造成永远正确的圣人, 把最新的理论往肚子里塞, 把致命的弱点遮遮掩掩; 这样做无
非就是一个目的, 造成一种印 象, 什么东西咱老祖宗都有, 不用学人家的。 让我们怀着这样的目的, 却手握着孔子化的现 代理论时,真是一幅幽默的场景。
北京最近立起了孔子像, 是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的到来, 还是中华文明狂妄自大的复苏, 或者仅仅只是纪念一位古代的思想家,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
我们需要怎样的“孔子们” 。
摆脱了过多的期待和重负, 自缚与虚伪, 我们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就会轻松很多, 也更容 易接近他的本质——任何一种思想, 最重要的是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而不是用作其他目的 的砖头。它们是现代文化中的一流,是我么众多选择中的一种,我们尊敬他,思考它,完善 了我们思维和品德, 这就足够了。 我们甚至可以不理会他, 而只关注其他国家和伟大人物的 思想,也可以做专门的研究,相同的是,对待思想有一种自由选择,自如吸收的态度。思想 和文化是用来丰富我们的食粮,而不是打击别人的棍子。
第三篇:24孝读后感
最近无意间在课堂看到了一本书,封面上用楷体写着“二十四孝”,下意识的拿出来看了看,看看古代的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自己也好学学古人孝敬父母,可没想到这一看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迷住了,让我无可自拔,没想到古代还有为了父母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的,再看看我自己,和他们一比真的就什么都不是了,再看看如今的90后;有一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在外面玩,回家心情不好时还朝他们发脾气,把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外面肆意挥霍,却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更加别说关心父母了,我真的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
自古就有‘乌鸦反哺,落叶归根’这一说法,它们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于是它们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懂得把自己的光和热留给那些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人,因为那里才是灵魂和精神的归宿,古人都懂的“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有多么的重要,看见书中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而如今又有多少人在外面大吃大喝时还记得自己的父母呢?他们有怎么知道父母吃的是什么呢?有的可恨的是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曾记得,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当儿子的,这样的子女配么?陆绩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父母,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我们确实该好好向他们学学,孝顺父母,懂得感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呼吁大家,常年工作在外多给家里打打电话,聊聊天。
第四篇:红色家书读后感
一封家书 使命相传
——读《红色家书》有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衣食无忧,亲人常伴身侧,信息交通四通八达。而远在革命抗战时期,只能依靠着一封封家书,饱含亲人的思念与爱,穿越山水,跨过烽火,传递到远方的人手里,薄薄的信纸满载着那个乱世温暖的寄语,一句平安,一张照片,一个故事,无不抒写着革命先辈们对党的热爱与家的思念。
刘愿庵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中,写到:“别了!亲爱的我的情人,不要伤痛,努力工作,我在地下有灵,时刻是望着中国革命成功,而你是这中间一个努力工作的战斗员!”读到这封可以说是最后一封家书的时候,我感受到刘愿庵前辈字里行间是对妻子的歉意,对老父亲的愧疚,对中国革命的期待。我想:就义之前,他是勇敢的,因为他为党和人民不怕牺牲自己,他也是不甘,因为他不能再为父亲尽孝,与妻子享受,无法看到中国革命成功的那一天了。
封封红色家书中,我们铭记的是革命先辈们的思想轨迹,获得的是勇敢前进的力量。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党员,我们担负着更大的责任,让革命先辈们用血与汗换来的社会主义之路,走得更加坚定、繁荣。
第五篇:24孝读后感
大家都说“百善孝为先”,这么多善举当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样尽孝心的吗?这个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让我给大家讲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吧: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为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很不慈爱,还常常在王祥父亲面前搬弄是非,父亲渐渐对儿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王祥不计前嫌,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到鲤鱼,正在他祷告的时候,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他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仅有一颗纯洁的孝心,我觉得他还有宽宏大度的品质,他的继母居心不良对他心存厌恶,还借着父亲百般刁难他,而王祥不管继母怎样,总是孝敬她,尊敬她,为了继母的爱好历经千辛万苦。虽然故事的结尾没有写到继母,但我想继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除了这个故事,二十四孝里还有忠孝双全的沈云英、打虎救父的杨香、弃官奉亲的潘岳、卖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给我们带来感动。
读完二十四孝,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我突然觉得满足。因为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长辈的爱中成长。有什么事都可以由家长代劳,我们有什么需要他们总是尽量满足,身体不舒服或受到打击,前来关系的也是他们,指导学习,纠正错误的还是他们。长辈给予我们太多的爱,我们应该孝顺他们,不用像古人那么极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脚、或是使成绩提高往往就是孝顺长辈的方法。
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孝敬长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