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2篇)

时间:2022-04-23 15:04:29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660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2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2篇)》。

第一篇:《百鸟朝凤》观后感

今晚我说,想要写《百鸟朝凤》的观后感,对着电脑却半天下不了笔。虽然因为学过电影知道吴天明是个了不起的导演,他的《老井》《人生》都是中国电影中响当当的作品,但是对吴天明导演本人的了解却并不多。他的电影,除了这两部,还有一部《变脸》,这么一想,似乎这位现在被称为大师的导演,作品却屈指可数。一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又很认真的导演虽然不能以数量来论高下,然而数量确乎是太少了。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关于吴天明导演的东西,看了一圈下来,便明白了。

再回到《百鸟朝凤》吧。已经过去三天,现在想起这部电影我依然为之动容。电影里出现的八百秦川的大全景,乍一看之下让我觉得有些突兀,但在片尾又出现这片土地时,我也明白了它的含义。这片土地,和焦三爷的唢呐紧密相连,唯有这样的秦川,才生得出焦三爷的唢呐。

唯有这样的电影可以令人动容,你在里面看得到人物的坚守,看得到绝不妥协的任性,你也看得到没有泯灭的良心,金庄查村长的子孙想求一曲《百鸟朝凤》,焦三爷就是不答应,因为查老太爷德行有差,德行有差就是配不上百鸟朝凤。焦三爷守的,不仅仅是唢呐这门手艺,守的是千古之下的良心。

快要结尾时出现的那位文化局的傅正局长姓名上的笑料,大概是吴天明导演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吧。用非遗方式保存下来的唢呐,谁得看得出不是从前的唢呐了,但是在病榻上的焦三爷也意识到,这大概是唢呐在现今能够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所以才会一听到局长的来意,便让徒弟答应他们,吹给他们听。这一情节,不悲却也不喜。

结尾在唢呐声中远去的焦三爷的背影,忽然让我有种感觉,谁说丧礼上的吹打只是形式,唢呐吹出的曲子,是真真正正可以送魂的,是可以让死去的人安心离开这个世界的。

《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是真正能够抚慰我们心灵的。

第二篇:《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