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2篇)

时间:2022-04-23 15:12:10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4774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2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2篇)》。

第一篇:《百鸟朝凤》观后感

看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就是:沉重、压抑、无奈。

电影最后,游天鸣一个人站在焦三爷坟头吹奏《百鸟朝凤》的情节,我实在是没忍住,哭了。影片结束后,发现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没有立即起身离场,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年龄多是80后、90初的观众,女性观众占60%,男性观众占40%,一半以上的女性观众都还沉浸在电影情绪中没回过神,抹着眼泪,一半的男性面露沉重,看着抹着眼泪的女生。个人认为能生出这样的情绪来的大多都是有过类似亲身体验和感触的人。

我生长在四川农村,白事在中国农村是一件特别浓重的事,在我们老家也一样,哪家有丧事就会请到“道士”到家里做“度亡道场”。四川那种民间“道士”并不是真正的道士,(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门手艺)是一种佛、道、巫(地方民间信仰崇拜)融合的产物。这些“道士”确切来说是术士,正真的僧、道(出家)他们是要遵守清规戒律的,并且长住寺庙、道观中…这些术士在民间多是家族、师徒相传、无任何清规戒律…佛道的金典多数人是一无所知。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念经超度,同时兼乐手,受到川剧的影响,伴奏乐器也都是川剧里常用的几种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其中打鼓的是指挥,其他人演奏完全看他的手势。道场,是四川人对死者奠祭规格的量度。《百鸟朝凤》里讲的陕西一带丧事操办分为4台、八台和最高级别《百鸟朝凤》,和电影里一样,我们老家道场也分类,分类标准主要是看价钱,由价钱来制定相应的“套餐”。一般百姓,做一天道场算是尽了孝子的心;有钱人家老人归天,做三日、五日、七日的道场是常有的。

除了请道士到家来做道场,丧事中还有一个仪式感特别强的环节,就是“抬棺”,农村流行土葬,我们川渝一带丘陵土坡,道路难行,由八个壮汉将棺材架起来,必须通过喊号子来统一节奏,丧葬号子节奏缓慢、旋律悲伤,八个人前后呼应,声音却能响彻山谷。让所有送葬的人们无一不为之动容的。

还有一种号子,仅存在我的儿时记忆当中,十岁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了。离我家不远的山头上有个石场,平常在院子里玩耍都能听到石场里传出的号子声,按照我们川渝一带号子的分类,这个应该是石工号子。石工号子铿锵有力,节奏轻快,旋律简单,琅琅上口!

以上三种文化,如今在我们老家呈现三种不同的状态。

“道士”这个职业得到的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我的爷爷奶奶外婆都在大前年前年去年相继离世,我亲自参与了三次丧事。大前年爷爷的道场和去年外婆的道场上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加入了很多新鲜的项目,还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我在他们空闲的时候做了一些了解,他们多是家族继承、师徒相传。首先是传承:第一:经文;他们要熟背丧葬里会用到的所有经文,我也大致翻看了一下,大约五经书,每本约150页左右,要求吐字清晰,语速要快。第二、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这几种常用的乐器必须熟练,二胡、笛、箫、笙等也必须会吹弹那几首丧葬上常用到的曲子。第三、毛笔字;帮丧家抄写经文,一手好字代表了他们“道士”的职业基本素养,我亲眼看到一位“道士”随身携带《王羲之兰亭序毛笔字帖》,空余的时候便拿出来逐字逐笔的研究着,十分刻苦,而他的学历仅仅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写祭文;“道士”根据丧家家属提供亡人的生辰八字,一生经历,写一篇感天动地的祭文,要求极高,我觉得我们如今的高考高分作文也未见得比他们写的出彩。由于他们这个行业是没有固定团队的,所以以上四点要求非常严格,你必须全部掌握甚至精通,过程和《百鸟朝凤》里一样,基础功的学习是严苛而枯燥乏味的,当你学成之后,你的师傅觉得你可以出师另立门户的时候,也会搞个仪式,师傅会请到当地所有的道士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进行考核,众人来评定你是否够格出师。其次是发展,他们会到各地进行学习观摩,还有四川一带的丧葬从业者每年都会约定俗成的相聚青城山,进行行业探讨,互相学习进步。所以“道士”这个职业在我们老家发展的很好,个个收入不菲,这两年不断看到有年轻面孔出现在这个行业当中,总归让人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抬棺”不容乐观,抬棺材的人我们称之为“抬棺匠”,他们不像“道士”一样是职业的,“抬棺匠”一般都是乡邻来进行帮忙的。如今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农村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已经没有了劳动力,大前年我爷爷下葬的时候,只请到六位会喊号子的“抬棺匠”,平均年龄应该有五六十岁了吧,抬棺必须是8个人以上,还差两个怎么办,四处找人,好不容易找到两个看起来比较壮实大爷,还不会喊号子,现教现学!去年外婆下葬的时候,由于外婆住在镇上,坟修在二十里外的村子里,道路遥远,8个“抬棺匠”肯定是抬不到的,所以就想着找两拨人换着来抬,这就需要16个“抬棺匠”,想法自然是好的,可是想想爷爷下葬凑齐8个人都那么难,何况16个人的队伍,因为这个事儿家里还闹出了些许的不愉快,甚至商量着要去另一个县城请一拨“抬棺匠”来帮忙。“抬棺匠”他是义务的,农村人向来都爱相互帮忙,为自己今后谋善谋德。但是这“抬棺匠”没有收益便没人继承。那抬棺的大梁都已被老人们拱了起来,那悲凉的“抬棺号子”更是无人传唱。

“石工号子”已经绝唱!我家附近的石场早已树木繁盛,没人在开采石头,即便需要开采石头,也无“石工号子”的用武之地!

“抬棺号子”和“石工号子”应该算是我最早接触的音乐方式。而如今我只能模糊的记得旋律,那个旋律在我听来是动人的,想要再次听到却是太难!在我学习音乐之后就不曾停止想要将他们记录保存下来,但是这却也不是一样容易的事情,心不甘情不愿却也无可奈何!

第二篇:《百鸟朝凤》观后感

是的,我是在一线生活的,所以我几乎每个事情都有提前的计划安排,虽然不像日程表那样精确,但是总归是要提前多做打算,因为实在不愿意为芝麻一样的事情,重新再返回地铁站,或者是面包店。

而我,是如此动情地看了《百鸟朝凤》,尽管没有任何稿费的诱惑,我依然愿意摊开纸笔,用我不流畅的文笔来讲述我的心情。我自认为我是很走不能说叫文艺片的路线,但是我非常喜欢转化为影片中的某一个角色,细腻地走进去,感受片中的爱恨情仇,或者是思绪翻涌。

接下来,就请跟着我,用流水账的形式来感受一下本部影片吧。

我太容易动情,我的第一个泪点,就是当焦三爷拒绝主人公当徒弟,因为觉得他的肺活量不够的时候,主人公的爸爸为了让孩子表现出很大的肺活量,使劲儿地用鞋底子打他,虽然我并不认同这么野蛮原始的教育方式或者这么粗鲁的表达,但是随着每一次鞋底子打上来,我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父爱如山重的分量。当焦三爷同意收主人公为徒,他的爸爸远离而去的时候,主人公旁白:“因为爸爸喜欢唢呐,但是他没有走这条路,所以他就希望我来完成他的愿望。我的内心是恨他的,可是当他的背影远去的时候,我心里的那种恨却变成了深深的依恋。”

主人公留下来了。第一顿吃饭的场景。当然他们都是农村的,不过小孩子吃饭的声音会格外地响,我们看电影的会不自觉地笑他,这个时候焦三爷是一种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的常态(也许他太老了,太钝了吧)。而焦三爷的老婆给了孩子一个很包容的笑,小孩子改掉了呼噜呼噜的样子,但是我相信他的内心并没有受到很大的伤害。我虽然明白在大城市里要讲很多的规矩,但是我发自内心地看不上那些,其实本身就没有什么太高Level的人愣是装B,愣是歧视那些不是很懂规矩的人。因为你并不高贵,为什么要装高贵呢。真正高贵的人也不见得是那么恶心所谓的不懂规矩。说不清,这就是所谓的世态炎凉吧。

主人公开始学习唢呐了,刚开始的内容就是:吸水。那么长的芦苇杆,要从湖水里边把水吸上来。我理解,这就是基本功,是盖起高楼大厦,是玩转二胡唢呐的根基。吸水的时候还有过路人的随意冷嘲热讽,这些都是一个才子能够成长起来的必经之路吧。当主人公真的通过努力吸上来第一口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对自己的赞许,是对明天的期待。

第二个泪点开始了,就是焦三爷给他换了另外一个更长更粗的芦苇杆,意味着难度加大的时候,他就不懈地吸啊吸。虽然下起了大雨,他并不是浑然不知,而是他还是要一直坚持。焦三爷和老婆就拿着蓑衣和雨具出来接他了。

按照我泪点的频率,你们懂的,我进去了,但是我把旁边的人都带出戏了。因为我每10分钟就一次大型地擤鼻涕和擦眼泪。

还有一个男二号,对的,他与主人公一起学唢呐,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基本条件和悟性也许是要高于主人公的,但是焦三爷还是说:要选择善良的主人公来做接班人。这一点我们从后来的侧面描绘中也可以看出,就是当焦三爷肺癌即将离开人世之前,主人公的父亲对他说:你可以整理整理住到焦三爷那里去,陪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其实我相信,善良的心是可以晕染的,比如一个孩子的所作所为,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他父母的映射,面临一件事情,如果父母用柔软的心去选择善的一边,孩子也就会慢慢地晕染这种特色。有时候你说:善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么?不是,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行为习惯,是一种习惯性地会站在别人立场和心境去考虑的方法,可是此刻我陷入了沉思。因为某种程度上,我是被我周围的人冠以“善良”的头衔的,可是我却发现其实我的宽容心特别小,可是一个人是怎样美妙地结合,保持“善良”的行为却拥有不了一颗宽容的心?-------这是我的发散考题,隔日再议。

主人公长大了,随着那唢呐声声,一个特写的长镜头,主人公出落成了一个玉树临风的小伙儿。后来的故事就是主人公开始独掌门面之后,传统的唢呐在面临社会沐浴“洋风洋乐”冲击下的那种凋零苦闷和衰落。

首先是当主人公带着乐队兴冲冲地认真地表演唢呐演奏的时候,主人公的好朋友新郎虽然好烟好钱伺候着,但是却带着一种“干嘛那么当回事,吹吹就行了!”的敷衍和烦躁,展示出了在那个世道下人们对于唢呐演奏者的不是那么尊重的社会常态。

接下来是有一家条件好的人不但请出了唢呐团队,同样也请出了西洋乐队的时候,人们明显地表示出了对于新乐器的推崇和对于小妞扭腰唱歌的热情。主人公忽然感觉到了一阵“蒙圈”,我能够体会他的心境,因为同样因为年轻吧,当陷入这种无谓的比较之时,会不自主地丢失自我,这是焦三爷硬朗地出现了吼了他一声:你怎么了!去坐好开始表演!

当主人公去焦三爷家里的时候,焦三爷喝得很高兴,说:我这些家伙全都给你!我们知道:他喝高了。他在朦胧之中吹的百鸟朝凤,曲子不是哀怨,而是悠扬欢畅。焦三爷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明白其中道理的可能也只有匠人了。近几年,我们国人老是引用或者是吹嘘匠人精神,可是我总是在心里不满地问:不去讲要达到强迫症似的性格,如果连认真都不知道如何认真的时候,当你只是吸上了水还总是不认真地去漏气的时候,何谈吹出美妙动人的曲子,何谈说什么仰慕匠人精神!我没有资格去剥夺你仰慕或者是任何一种情感,但是我可以毫不留情地说:你的仰慕,是仰在地上看天,你从来都没有想起要奋斗,却说你钦佩别人的人生理念或是职场精神。

当时代的巨轮在运转,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卷在这巨轮当中的一粒,甚至只是一滴,无论是焦三爷对于唢呐事业的挚爱和那股骨子里带出的硬劲儿,还是他带出的徒弟拥有对这个行业的热情和“绝不改行”的誓言,但是唢呐团队的市场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没有钱挣了,于是家中有难的一位成员准备出去打工。焦三爷用脚踢开房门,怒气冲冲地质问为何要放弃唢呐,为何要出去打工。焦三爷俯身,抓住全部的衣服,一次不行要二次三次把衣服扔散掉,那个鉴于现实为难的团队成员要跪着一次一次地把衣服从泥土中捡起,这个场面就非常地饱满,也许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是不是表现地过了,衣服扔一次不就行了,干嘛要扔两次呢,捡衣服捡一次就够了,干嘛要捡两次以上呢,中间还还不嫌衣服脏,还弄了一头小猪出来拱了两次。这个就是很饱满的场面,没有太多的言语,就是一个衣服的凌乱,为难成员的委屈和他家里卧病在床的婆娘,那心酸那委屈那难受那痛苦,一看就一目了然不用言传你自然就能体会地到。

看到这样的社会与个人的碰撞,其实也是我们外人无法道得清或者说得明的,但是我依稀能够想象在遥远的将来,机器人年轻漂亮长腿女翻译可以用几百元就应付我现在千元的工作,那种苦楚可能不是现在可以浅尝辄止的。最精彩的镜头是影片的尾声:

焦三爷和主人公出去给人做活了,为人奉上一曲《百鸟朝凤》,因为主人公生病了,所以焦三爷就代劳。你看到那血从唢呐的另一边喷涌而出,之后焦三爷虽然中断了唢呐演奏,但是仍然在器宇轩昂地敲鼓。镜头慢了下来,我明白我不推崇这种以死前的壮烈来面对工作,我更同意这种把肺癌熬到最后的行为,可是当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田地,我不由得为焦三爷的匠人精神而肃然起敬。

影片的最后,是焦三爷远去的背影,他的背影,你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朴实的老农民的背影,可是当我看过他的故事,我感觉,他带着他的浑厚他的伟大他的执着他的意境,走进了我的心里。

《《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