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2-03-24 00:22:56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6455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美学原理读后感(大全)》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美学原理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美学原理

王国维的作品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

西方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谈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是柏拉图

西方美学不是从鲍姆嘉通开始的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审美活动不等同于艺术活动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柏拉图第一次将美和艺术的观念引入哲学体系

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

要使美学成为国际化的学科,它必须具有多种文化视野

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没有形成对美的一致看法和完整体系

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做是心理科学的思潮

美感因时代阶级种族有差别

审美活动不是人类唯一的价值需求

狭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广义的美指的是古希腊式的美

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体验而不是认识

意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

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形式

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把象成为“物色”

象是物的一种显现

象是是在的世界

象不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

《风雅生活论》的作者是巴尔扎克

时尚的特点有影响面广、渗透力和扩张力强、具有时间性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美是感性的完善”——杜夫海纳

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认为美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 高尔太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

“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伽达默尔

“人类的求知出于本性”——亚里士多德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经验

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意象

“自我并不是实体”——康德

京剧是一种写意的艺术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

美感不是认识,是一种体验

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自然物具有社会性,但是美和美感不具有社会性

“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龚自珍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吉卜龄

“体验”说法正确: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迪尔泰予以概念化;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相关的经验;在德语中是“经历”的意思

“现量”的三种含义:现在;现成;显现真实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罗斯金 高峰体验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作家

“美是生活”是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审 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美的“表现形态”是美的属性的观念呈现,又称美的范畴

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没有介绍的理论是里普斯的移情说

写意与道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

伽达默尔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

中世纪认为超越尘世的灵魂是生活的最高的概念和唯一的目的

时尚一般能够超越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区分

“装模作样”往往是中小资产阶级追随上层精英分子生活风气的一种体现。

返回人生家园的道路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分离,超越主客二分。

文艺既是现实人生的反照,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泰纳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

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不住要在于他的物质性

黑格尔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罗丹与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欧洲雕塑史上三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悲剧性的冲突源于正义与邪恶的矛盾

“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艺术美和自然美

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理解 社会美往往能够引发人对命运的体悟

魏晋时期注重人的风姿风神,其中嵇康是魏晋人物风范的代表

关于艺术定义的看法有摹仿说和表现说

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不是外物自身的形象,而是呈现出给我们的东西。

最早从美的客观本质来说明美的属性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是情景交融

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费尔巴哈

物不是知觉的世界

审美意象(美)是从审美对象来表述审美活动,而美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禅宗不认为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之外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

“事物的是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席勒

“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海德格尔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在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王夫之

“去蔽、澄明、敝亮“——海德格尔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吉卜龄

“时尚使得莎士比亚每一个剧本中有一半不适合我们时代的美的欣赏“——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散步》——宗白华

“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美“——车尔尼雪夫斯基

“众神为了怜悯人类„„”——柏拉图

《4分33秒》——约翰·凯奇

《园治》——计成

“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贝拉克

《麻雀》——屠格涅夫

美育主要是个体,在中国古代美育是乐的教育,其内容是和谐

“线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诗意的世界”——黑格尔

“一个人的林混,看他拿手杖的姿势就可以知道”——巴尔扎克

最早从理论上探索美是什么的是柏拉图

《艺术的起源》——格罗塞

审美活动的影响因素中,最根本、最长远的是经济因素

张世英认为人与世界融合的特征有;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燕山雪花大如席”用的想象的形式是相似联想

审美想象力直接决定作品的价值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

主客关系的特征有对象性、外在性、认识的桥梁性

审美活动在主题方面的前提条件是跳出主客二分

第一次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是刘勰

休谟认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他是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发现美的本质的

于1961年出现的激浪派主张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代表人物是乔治马修斯

最早的史前壁画是拉斯科岩洞壁画

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贺拉斯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品

“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物质实在层 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的思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兴象

乾陵显示了大唐前期的博大胸襟

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过程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在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艺术观念是模仿说

社会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形式

自然美就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显现的审美意象

《格调》——保罗·福塞尔

服装是阶级隔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黑格尔

北京最有名的的八个庙会有大钟寺

狂欢节庆是日常生活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活动

休闲不是一种无所事事

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追求对象的态度

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

杜尚的《泉》否认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否认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审美的非自觉性

敦煌壁画中有描述日常生活的场景

《陶庵梦忆》——张岱

一件艺术品的创造,其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休闲文化的核心是“玩”

心灵美和自然美都是由心灵产生的

艺术品结构的最重要层次是意象世界层

模仿说对艺术的界定立足于艺术功能角度

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是对意境最简明的规定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它除了情景交融还有一般的规定性

意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意境的理论不是在魏晋时期形成

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群体的标准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美学只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层面,否则与一般的艺术学没有区别

《北平情歌》——林庚

艺术的本体不是艺术品本身

人的快乐来自于生命运动的自由和谐

英国最早明确提议创意产业

“自由女神像”的作者是巴托尔迪

王夫之认为诗就是审美意象

喜剧常常用于评价某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所以比滑稽更具有严肃性

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故

服饰自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服饰毫无疑问就是审美客体。

中国文学史中第一部有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表现在范畴概念和目的

“脂评”透露了一些有关曹雪芹个人情况

红学家们并不普遍重视脂砚斋(历史上第一个红学家)的美学思想。

被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的是《俄底浦斯王》

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

汤显祖美学思想的创新之处是追求人性的解放。

《牡丹亭》中塑造了一个“有情”的典型——杜丽娘。

审美能力是体验人生的能力

胭脂斋认为《红楼梦》是让天下人来共哭这个“情”字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就是美育的最根本的性质。

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

悲剧最佳的表现形式有戏剧小说影视艺术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是《红楼梦》中的枉凝眉。 悲剧的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认识人生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 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德育是礼的教育,内容是序,美育是乐的教育,内容是和

第二篇:《美学散步》读后感

当我把《美学散步》从图书馆给借回来后,发现它的内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全是专业术语而且文诌诌的学术著作,而是文辞优美、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的美学奇葩。

阅读这本书确实是一种享受,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透彻的感悟引领读者体味中西艺术的精髓,待我们“散步”归来,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得到了很好的净化和升华。宗白华先生用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行云流水般流畅美妙的文字将其诉诸笔端。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亚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体系性思想,庄子在“散步”中领悟到了宇宙的玄妙,达・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谛。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学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上网搜索过一些关于宗白华先生的信息,原来宗白华先生与朱光潜、蔡仪、高尔泰、李泽厚并称为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就正如刘小枫对宗白华先生的评价那样:“作为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使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生成和发展于中国面临军事和学术危机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古老的祖国既面临政治、军事的压力,又面临学术的危机。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风潮中,他并不随波逐流,坚持以中国传统的美学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为参照,凸显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和阐发。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他曾坐在《蒙娜丽莎的微笑》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我不禁为宗先生对艺术对美近乎痴狂的态度而惭愧,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可以有着这么平静的心态去欣赏艺术。我不但要吸取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知识,也要学习宗白华先生对待艺术的那种态度。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由此可见,对于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缕金的美,宗白华先生更加偏向于前者。

如果要我在这两种美中做选择,我也会选择前者,因为芙蓉出水的美真实而且天然。正如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相比,我更喜欢中国的水墨画的淡雅和简单,其实诗词画都类似,有时候太满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适当的留白才是高手。

宗白华先生在发现美的时候,态度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他为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极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白华先生从一丘一壑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正是这种景致的准确描绘。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然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宗白华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灵光的高僧,中国美学遇到他真可谓幸运,他学贯中西,中国美学特色被熔炼出并标举,最终被贯入了一种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看完这本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美学散步》,感觉正如编者在重版说明中讲到的:“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

我们要从宗先生成功的学术研究中吸取营养,在积极吸纳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时,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力凸显民族文化的个性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因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显出夺目的光彩。

第三篇:《美学散步》读后感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一个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

《美学原理读后感(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