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美学散步读后感(合集)》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美学散步读后感(合集)》。
第一篇:美学散步读后感
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不知道从哪谈起。实不相瞒,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要完成单位下发的任务,本身是反感的。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反过来,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差异性,也会产生好奇心和许多美感。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将熟知的事物拉开一定距离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美感。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睁大眼睛寻找美的信息。除了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们积累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细想来,我最早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是从听美学大师蒋勋老师的音频节目《美的沉思》开始。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上的路上,饭后、睡前的空余时间,这档节目都在陪伴着我。从西方艺术文明起源到欧洲文艺复兴,从中国古代美学殷商陶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学的诗词之美,这些都如雨露清泉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蒋老师就像一位美的布道者,将我引入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圣地。
第二篇:美学散步读后感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散步》中所体现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著。“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
第三篇:美学散步读后感
宗白华一生著述不多,虽与朱光潜先生是同时代的人,年纪相仿,但是他却不像朱光潜一样著述甚多,宗先生极少写作,《美学散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这部著作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理解欣赏美及怎样建立审美态度。“美学散步”顾名思义,我们应当怀着一种轻松愉悦像散步一样徜徉肆恣,有感即发。我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边享受宗先生在这部书里给我们搭建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
1 用美产生的影响来表现美本身
宗先生翻译莱辛的《拉奥孔》里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凡是荷马不能按照着各部分来描绘的,他让我们在它的影响里来认识。诗人呀,画出那“美”所激起的满意、倾倒、爱、喜悦,你就把美自身画出来了。”举个例子,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为起因,当海伦到特洛伊人民的长老集会面前,那些尊贵的长老们瞥见她时,一个对一个耳边说:“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永驻的女神。”还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个比这个更生动的美的概念,当这些冷静的长老们也承认她的美是值得这一场流了许多血,洒了那么多泪的战争呢?所以,有时候通过“美”周围的人事物衬托出来的美以及“美”自身给周围人事物产生的影响比直接描述‘美’更有渲染力和表现力。
2 诗和画的辩证关系
书中在《诗和画的分界》一章中提到:“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诗写的好自然而然就在我们心里描绘出一幅画,而一副好的画也是充满了诗意。
2.1 诗中有画的艺术意境
在我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世界,不写出主题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啊,在一个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摸一下榻上的乐器,枕上的如云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的躲上那枕边的美发上。这首诗虽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摸,和物的对话,表现出对物的热爱,像这首诗里,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2.2 画中有诗的艺术意境
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有这样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在屋角的床上坐着。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画里本可以有诗。但若把画里的每个部分都饱吸进浓情蜜意那就成了画家的抒情作品。
虽说诗画相通相容但有相互独立,但个人总觉得诗比画更有意境,虽然诗歌不如油画那样光彩夺目,直射眼帘,但诗歌的这种看不见的意境更能丰富和加深情绪的感受。
3 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
美从何处寻?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将你自己的心具体的表现在形象里,那是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自己的心灵美。同样,你也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书中写到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变她。这就是美的客观性,我们认识到美的客观性了,就不要试图去改变她,徒劳无功,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我们生活的境界和情趣。宗先生在书中说只有你把美表现出来别人才会发现你的美,无论是样貌还是心灵都需要表现出来才可以。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更好的把她表现出来。
书中在《美从何处寻》这一章节里提到一个女子郭六芳为自己家乡长沙作诗的事,她没有发现整天生活的地方有多么美,而当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后,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由此可见,有时候,发现美需要我们置身其外,就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发现美表现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一种审美意识。
4 精神的淡泊对写作的重要性
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宗先生谈到,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禁触发了我多愁善感的神经线。现在的许多作家文艺工作者都过于功利化,置身语世俗之中无法自拔,再也不能像东晋陶渊明那样淡泊,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波纹怎么动,思想就怎么流,独到见解越来越少,使得当今文艺作品的价值倒是淡化了不少。
陶渊明的作品我们都爱读都爱看,那是因为他的作品纯粹,他个人精神上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艺术上的空灵化,因此才挥洒出那么多佳作,流传至今并广为传颂。如果一个人不受现实的束缚,怀着一份难能可贵的淡泊搞创作那才能扣动我们读者的心弦。产生历久弥新的感受。而不是给我们过眼云烟的感觉,连一点感受都产生不了。
5 芙蓉出水自然美才是真的美
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由此可见,对于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宗白华先生更倾向于后者。
对于这两种美做选择,我也会选择后者,因为芙蓉出水的美真实且天然。举个最通俗的例子,若是眼前有两个美女,一个是天生丽质,一个用脂粉堆砌,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更欣赏第一个没吧,因为她更真实更可爱。同样,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对比,我也更喜欢中国的水墨画,因为它淡雅简单,给人的美感更自然流畅,不着雕饰。
同样,在艺术中,我们更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在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太多的浮夸雕饰美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的疲乏,而每当我们心烦意乱或生活压力大时还是会选择亲近自然来放松心情。观赏名山大川等美丽的自然风景来缓解情绪上的压抑。可见,芙蓉出水的自然之美相较于错彩镂金的后天之美更能赢得我们心灵的青睐。
6 整体感受
在读这本书时,给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宗白华先生渊博的美学知识和独到的见解。最关键的还是宗白华先生对待艺术的那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精神不只是适用于艺术审美领域,而是适用于我们的一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都需要这种态度。白宗华先生把中国美学推向了极至,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但我们还应借着散步者的灵光走进茫茫的天地间不断求索,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实现了。就像编者说的那样,愿每一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
第四篇:美学散步读后感
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不知道从哪谈起。实不相瞒,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要完成单位下发的任务,本身是反感的。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反过来,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差异性,也会产生好奇心和许多美感。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将熟知的事物拉开一定距离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美感。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睁大眼睛寻找美的信息。除了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们积累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细想来,我最早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是从听美学大师蒋勋老师的音频节目《美的沉思》开始。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上的路上,饭后、睡前的空余时间,这档节目都在陪伴着我。从西方艺术文明起源到欧洲文艺复兴,从中国古代美学殷商陶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学的诗词之美,这些都如雨露清泉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蒋老师就像一位美的布道者,将我引入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圣地。
第五篇: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以及后来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等。虽然《美学》不是黑格尔亲笔所写,而是他的学生H。霍托根据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讲课的学生笔记和黑格尔本人的部分讲稿加以整理而成,但这部书也比较鲜明地表达了他关于美学与艺术的看法观点。
《美学》共三卷,全书包括四部分(一般认为三部分)——(1)序言;(2)关于美或艺术美的一般理论;(3)对艺术发展的三阶段的探讨;(4)对各门具体艺术的论述,尤其是“诗”。之所以将序言单独列出,不仅是因为序言涉及了黑格尔的众多的概念范畴,也是因为序言是黑格尔哲学美学系统的一个初观。
(一)、黑格尔《序言》中探讨的美的问题,当然都是比较基本的问题:美是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美的研究方法,自古以来对美的认识……美的研究方法有三种即经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理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的结合,单从哪个来看都是不够全面的,只有二者的结合,才是美学研究才是正道。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Mind\Spirit)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蕴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的优劣,艺术家地位的高低,都是取决与他所表现的心灵和灵魂的深刻程度的。
(二)、关于美和艺术美的论述:(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承载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一元论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美学研究是艺术哲学的研究,而研究艺术与科学、宗教等是不同的,它是感情的载体,是传达精神、传达理念的桥梁。心灵的东西才是最高的。艺术家的地位是直接关涉他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心灵和灵魂的深度、广度与厚度。这其中就涉及到最高形式的真是——“理念”,艺术作品揭露心灵实质在是在表现理念,艺术作品表现理念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其影响和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理念,而艺术的直接后果则在于产生美感,这美感是通过外在现实、通过感性存在显现出来的理念。艺术作品是诉诸于感性掌握的,而理念显现在现实中也绝不是简单融合,而是蕴含着外来的或内部的、感性的知觉或想象等多方面的内容。黑格尔谈到美的对象时说,美的对象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由概念所假定的各部分协调一致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这些部分的自由性的显现是为它们本身,不只是为它们的统一体。”只有囊括了这两个方面的美,即只有显现了理念的美才是真美。(2)、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对于艺术美和自然美各自的研究是从人类开始自觉地研究美后才逐渐产生的,在初期,对这二者的研究都是综合在对“美”的研究里。究竟自然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谁更有生命力,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永远高于自然美的。他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是艺术与精神的区别,黑格尔称艺术美为“理想”,这种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这种承载理念的艺术是形式和内容、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高度统一。理想是绝对真实,而自然本身是不真实的,所以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对心灵的还原。它不脱离自然,同时艺术也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心灵的创造。艺术美是灌注了心灵与生气,融汇了理念的一种较高的显现,所以艺术美是克服了自然美的种种缺陷,是一种完美的存在。“理想是本身完满的美,而自然则是不完满的美。”“在自然界本来是消逝无常的东西,艺术却使它有永恒性;……就这个意义来说,艺术也是征服了自然。”黑格尔在讨论艺术美与自然美时他贬低自然美,只是认为这种没有充分体现理想的美不能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他不否认自然美存在的事实,同时,对于自然美的一些抽象形式诸如整齐一律、平衡堆成、符合规律、和谐等都是不否认的,甚至他不否认自然美本质也是精神的,也是理念的显现,只不过是理念最浅的显现罢了。(3)、艺术研究,在《序言》中,黑格尔就说美学是艺术哲学,是“美的艺术的研究”、论及艺术美与自然美时就对艺术美表达了他鲜明的观点: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应具有普遍性;艺术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单纯的“理念”。而艺术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和解,应该从三个方面看。第一,艺术家与艺术创作。艺术美是有艺术家创造、通过艺术作品显现出来的。艺术创作的必要性一是由于自然本身的缺陷;二是将灌注了生气的心灵(理念)通过一种新的显现方式表现出来。第二,艺术作品。作为传递美的艺术作品,它凸显的是理想,艺术作品显现出的理想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地位和影响。艺术作品一般都是首先关乎一些神性的东西,普遍的、特殊的,进而发展到真正理想的揭示。第三,艺术接受。艺术创作、艺术作品都是凝聚着精神与理想的载体,艺术作品产生后它的接受者是谁?艺术美的接受者是谁?在创作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黑格尔在本书中都有论述:“艺术作品所以创作出来,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一般听众,他们须不用走寻求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因为艺术不是为了一小撮有文化修养的关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而是为全国的人民大众。艺术作品如此,它所描绘的历史实况的外在方面也好似如此。它也必须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人民的,也用不着凭广博的知识就可以懂得清清楚楚,就可以使我们感到它亲近,而不是一个稀奇古怪不可了解的世界。”
(三)、对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1)、最初的阶段是象征型艺术。在这个阶段,人类刚摆脱蒙昧状态,精神还没有达到完全自觉,对理性内容还只有一种朦胧的认识,因而找不到合适的感性形式去表达它,只能采用符号来象征朦胧认识到的精神内容。(2)、古典型艺术的特征就在理性内容和感性形象达到了完满的和谐一致,内容中没有什么没有表现出来,而形象中也没有什么不是表现内容的。其原因在于人类已达到完全自觉,对自己和对客观世界都有了明确的认识。(3)、浪漫型艺术,在浪漫型艺术里,精神回到它本身,有自意识的人回到他的“自我”,沉没到自己的内心生活中去,因而和外在客观世界对立起来,采取了藐视现实的态度,凭创作主体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对客观世界的感性形象任意摆弄,这样就失去了艺术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应有的和谐一致,同时,由于出发点是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浪漫型艺术中的人物性格就不再象古典型人物性格那样体现伦理、宗教和政治的普遍理想,而只体现个人的意志情感和愿望。
(四)、黑格尔在对各门具体艺术论述时,用了最大的篇幅对诗进行论述。我的理解是,黑格尔认为诗是全书论述三种艺术类型和三个艺术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高旨趣的艺术形式,“它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从造型艺术的建筑、雕塑、绘画到抽象艺术的音乐,诗用语言、文字这些更感性化、最能完整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手段,来更加自由的反映人的心灵,它甚至作为散文、小说、戏剧、歌曲、舞蹈等等艺术形式的宗主艺术,影响了整个艺术世界的发展。“它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类型,它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艺术,可以用一切艺术类型去表现一切可以纳入想象的内容”。也就是因为它派生出的更多的艺术类型,与它同处于一样的活动范围,并且更适合于现代人的思考、阅读和欣赏习惯,反而在近现代使诗本身从顶峰走向了衰落。
黑格尔的《美学》被评为西方古典美学的巅峰之作,把辩证法和历史观点应用于美学领域,大大开阔了美学天地。后人以他的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发展了美学。
美学是一门对人类的审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的理论学科。它从自然、社会、艺术等一系列具体审美对象出发,来研究审美的规律。它涉及哲学、伦理学、文艺学、心里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块:美、美感和美的创造。具体的说,如美的本质、美的特性、美的不同范畴、形式美、美感的根源本质、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审美心里、审美创造等,都是它的研究内容。通过美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和审美创造力,也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走向审美生存的重要途径。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有三种思想贯穿其中,即美学思想,伦理思想和哲学观点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从书中可以看出,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抽象概念与具体实在的统一,这里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抽象的不要求任何实在性。”他认为“理念是绝对无限的实体,艺术是相对有限的形象”,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给抽象的精神理念灌注生命气息,使精神理念外化为艺术作品,如果把他的所谓“精神理念”理解为人的情感意念,那么,他的艺术哲学观点无疑是非常深刻而正确的。我觉得美是理念的外观和放射,只有当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样式时,艺术美才得以实现。
黑格尔在文章中大力提倡人道主义精神,他强调理性是人性之本,他说:“理性赋予人自己给自己制定法律,负责处理法律的权利,谁要是放弃这种权利,谁就停止是一个人了。”但他在强调理想的绝对自由时,可能由于心中的义愤,提出了否定一切国家的激进口号,他认为“任何国家都必须把自由的人当成机械的齿轮看待,而它是不应该这样的,所以它不应该存在。”这样的观点又似乎太强调了人的自由与理性,有点偏激。
关于哲学观点,黑格尔是把康德哲学、美学思想放在近代哲学不断寻求思维与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自由与必然、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生活和意识等一系列矛盾、对立的和解统一的历史过程中来考察和评价的。康德哲学中。、,认识论主要讨论对自然因果的现象界如何认识,伦理学主要讲“意志自由”本体界如何决定人的道德实践。这两大块分别涉及现象与本体、必然与自由、理论与实践、特殊与普遍等一系列关系,为此康德又撰写了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他试图用判断力作为从实践理性过渡到知性能力的桥梁。对此,黑格尔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在这书里他讨论了美感判断力和目的判断力,是很有启发的,值得注意的”。黑格尔尤其着重提到,“康德在他所谓‘直觉的知解力‘中重新找到了所要求的统一,就这一点来说,他确实是推进了一步”。同时,又对康德在此问题上的局限进行了批判,指出:“但是在这一点上他还是停留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他还是把这种解决与和解看成只是主观的,而不是自在自为真是的”。应当说,黑格尔这个批评是符合实际的。康德前两“批判”的局限性是“主观性”,判断力的批判也未能超越这个局限。总的看来,他的三大“批判”的先验原理都是主观的,判断力也不例外。黑格尔说,康德的判断力尊奉的先验原则是主观的合目的性,因此,“这一原则立即又退回到思想的主观性,它只是一个主观的通则,通过这样的主观通则,关于对象的客观本性什么东西也没有说出来”;无论是审美判断还是目的论判断,“用这种判断仍不能使人认识到对象的客观性质,它只表现一种主观的反思方式”。
黑格尔的《美学》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在美学史上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其后,所有的美学家,甚至是哲学家,都受到了它的启发或者影响。认真研读黑格尔的《美学》,将会对美有着本质的、不一样的了解,并且对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六篇: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