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系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三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系统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三篇)》。
第一篇: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集团公司会议精神要求,为切实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邀请外部安全文化建设咨询专业机构合作,以加快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安全文化建设通常包括了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把人、机、环境有效地统一协调起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安全文化建设强调制度建设,有利于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认真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本质安全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指导思想
有先进的安全文化做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安全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形式,它区别于传统安全管理形式,是安全管理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其特点就是将安全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上来,转移到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上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管安全”;“个人安全”向整体安全的转变,切实提升全员的安全文化素质,为公司的稳定生产、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安全文化建设咨询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服务于安全生产大局,努力促使职工安全观念的提升和转变。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手段、广泛深入的宣传形式,大力营造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舆论氛围。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企业、贴近部门、贴近职工,推进安全文化创新,引导安全行为,强化职工对安全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坚持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企业上下必须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文化模式、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对外形象,保持其内部企业安全文化的一致性。
坚持持续创新原则。企业安全文化的活力之源就是创新。对于创新可用三个式子来表示:
(1)创新就是“0+1”,就是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
(2)创新就是“1+99”,就是从有到优,就是更高更好。
(3)创新就是“100+1”,就是创一流,做同类产品的领跑者。
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持续创新原则,只有这样,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会有生命力。
三、组织领导
1、成立部门安全文化建设咨询项目甲方领导小组:
2、主要负责部门安全文化建设咨询组织实施工作,各分部做好配合与发动工作。
四、工作措施
1、部门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认真学习集团公司通知文件的基础上,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讨论并制定出本部门和安排,切实加强对安全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广泛发动参与,积极有序地开展安全文化系列活动。
2、加强安全文化宣教活动,积极组织职工安全学习、培训活动,通过组织员工认真学习集团公司相关安全生产的文件及规定、公司及部门有关安全生产制度及措施,增强全员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确保安全生产,从而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管安全”;“个人安全”向整体安全的转变。
3、积极参与集团公司组织的各项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并认真组织部门活动,通过全员参与活动,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良好安全文化理念。
4、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行为摸底,征求员工对部门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健全部门安全管理制度,使规章制度真正成为员工在工作中的行动指南,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深入纵深发展。
5、注重宣传队伍人员培养,积极向云峰陆合报发送稿件,通过创办部门安全窗口小报、按期更换班组黑板报等方式,加强安全宣传工作,宣传部门安全工作的新亮点,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
6、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人不仅是安全管理的主体,而且是安全管理的客体。在安全生产人、机、环境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培养、教育和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完全符合安全生产的工作规律。
第二篇: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
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
为落实省委会部署,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点任务 (一)居住品质提升 1.老旧小区改造。全省完成改造 15 万户 2000 年以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启动 2000 年至 2005 年间建成、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老旧小区改造。鼓励各地推进连线成片改造,统筹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设成“完整社区”。
2.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对建成时间长、整体环境差、结构安全等级低的棚户区(危旧房),推动成片区改造;推广安置型商品房建设模式,全省新开工60 个征迁改造项目。对零星危旧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建、适当补助的原则,推进综合整治和改造。
3.房屋安全专项治理。完善全省房屋安全管理平台,所有房屋建立“一楼一档”“健康绿码”。推动暂时清人封房的重大安全隐患房屋长效处置,及时消除经营性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基本建立房屋安全常态化管理体系。
(二)交通品质提升 4.城市道路。各地市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优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加快编制完善城市快速路建设方案并尽快启动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城镇过境段与城市快速路的融合衔接。在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增设一批互通口,提高交通疏散能力。
5.农村公路。加快“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县道三级公路、县乡道“单改双”等建设,有序推进连通较大自然村公路建设,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 公里。
6.公共交通。地铁 6 号线首通段、地铁 3 号线首通段开通试运营,地铁 5 号线一期首通段轨通。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推进公交首末站和枢纽站、公交专用道建设,推广新能源车辆,全省新增公交线路 50 条,延伸优化 100 条。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推动城镇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乡镇延伸,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各地市至少改造完成 1 条。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整合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供销、商务等农村物流资源,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7.公共停车设施。重点针对居住区、公园景区、历史街区、医院、中小学、地铁站点等区域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盘活现有停车资源,新建成一批立体停车库。启动建设 5 处大型换乘停车场。全省新增 2 万个以上路外公共停车泊位。
8.慢行系统。开展人行道、街道的全要素整理,构建遮阳避雨、安全舒适、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完善的步行系统,形成连接绿道,串联山水、景点、商圈的城市慢行示范区,各市、县各推进 1 个以上慢行示范区建设。
9.交通整治。实施道路微循环、路口微改造、信号灯优化等整治,提升通行效率,全省推进 50 条以上主次干道“微整治”。依托地铁站点、大型公建、商业综合体,全省推进 30 处具有公交换乘、停车等功能的交通“微枢纽”。开展电动自行车及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放专项整治。推动开展车路协同试点。推进跨江跨河、技术复杂桥梁的智能监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三)水环境品质提升 10.排水防涝。各地市各选择 1 处易涝低洼区域,结合滞洪整治,建设雨洪公园。强化城市易涝点隐患整治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全省新改建雨水管网(渠)750 公里。推进高水高排等大型防洪工程建设。推动排水管网排查、疏浚、修复、建档等工作。
11.城市供水。推进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完善,全省新改建供水管网 800 公里,各地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 10%以内。所有市、县完成双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有条件的市、县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提升水源可靠度。
12.农村饮用水。积极推进县(市、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在基本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摸底排查、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边界标志设立、生态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
1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继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收集率和处理率,巩固提升地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全省新建改造修复市县
生活污水管网 900 公里,各设市城市完成省级下达的污水集中收集率和进水 BOD浓度目标。推进 5 个污水处理厂扩容及提升改造,增加污水处理能力 40 万吨/日。市县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以上。
14.。
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面推行以县域为单位,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管网铺设和运行管护整体打捆打包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流域 50%的县(市、区)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全省新建乡镇污水配套管网 750 公里以上。
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 500 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四)风貌品质提升 16.城市园林绿化。以城镇周边森林、水系、苗圃、农田为载体,全省新建、改造提升 9 平方公里以上郊野公园和公园绿地 900 公顷、福道 1000 公里。每个县(市、区)分别各完成 5 处“串珠公园”“口袋公园”和 5 处立体绿化建设。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推动临路临街实体围墙改为开放式空间或透空围栏。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全省再创建一批国家园林城市(县城)。
17.城乡建筑风貌。推进城市中心区、滨水地带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每个地市至少启动 1 项设计工作。落实农民建房用地保障,规范宅基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所有县(市、区)完成具有地域风貌的建筑立面图集编制,新建农房审批按图集管控。开展 10 个县(片区)“崇尚集约建房”建设,全省再整治既有裸房 10 万栋。
18.魅力休闲空间。鼓励市县大力挖掘海湾岛礁、江水区域、沙滩、湿地、地质地貌、古树名木、山体植被等具有独特风貌的资源,推进魅力空间建设。充分利用河道沿岸现有公园、步道等设施,建设亲水步道、运动慢跑道或休闲骑行道。在街头绿地、社区公园等开放空间,合理配建儿童、全民健身设施。加强滨海岸线环境整治提升,启动若干滨海风景观光道建设前期工作。
19.城市夜景照明。强化和提升重要节点、走廊夜景照明品位,有序清理城市中心区主次干道霓虹灯、LED 走字屏等。实施城区道路路灯节能化改造工程,全省推进 LED 节能改造 2 万盏以上。
20.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各地市本级和各县(市)分别至少推进 1 条历史文化街区或传统街巷保护和整治提升。各地市各至少推进 6 个名镇名村或传统村落保
护和整治提升。各地市再认定公布一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完成一批历史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
(五)管理品质提升 21.。
城市网格化管理。各地市整合或共享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建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鼓励市级平台向县(市、区)延伸,形成“一张网”。健全巡查移送监督考核机制,各县(市、区)建立健全网格员巡查队伍,以城市规划区内镇街、村居、路网等划定网格单元,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打非治违”、建筑垃圾、亮化绿化、消防安全等纳入网格巡查范围。
22.杆线设施整治。加快推进各类杆(塔)共杆建设,重要节点推广多功能智慧杆,全省更新主干道路灯杆 1 万根。制定公共空间“多杆合一”建设改造标准,各地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实施杆线、箱柜专项清理。推进村庄杆线规整,拔除、清理村庄废弃杆塔、线路,引导合理共杆。
2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省建成 15 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大件垃圾处理厂。建成集垃圾焚烧、飞灰处置和餐厨垃圾等处理设施为一体的垃圾协同处置基地。未启动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县(市),启动区域联建焚烧厂或通过外运周边处置等方式,加快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4.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各地市各新增 1 个县(市、区)以县域为单位,将村庄保洁、垃圾转运、农村公厕管护等打捆打包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各县(市、区)推动 1 个乡镇全镇域落实分类机制,不断扩大分类覆盖面。
25.村庄清洁行动。拓展优化“三清一改”内容,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结合“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健全长效保洁机制。
26.绿盈乡村建设。梯次推进富有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乡村生态振兴村建设。加大专业指导服务力度,帮助基层找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短板弱项,统筹项目资金,加快实施一批提升工程,全省建成 1500 个绿盈乡村。
(六)启动建设一批样板工程 27.10 个新区(组团)建设样板。各地市各集中谋划建设 1 个新区(组团)区域,建立工作联盟,创新建设模式与机制,优先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海绵城市、绿化花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突出产城融合和品质提升,打造城乡建设新标杆。
28.10 个地市老城更新样板。各地市在城市中心区域各抓 1 个老城更新样板,在推进老旧小区、老旧街区片区改造的同时,对建成时间长、整体环境差、公共配套弱、街景街貌脏乱差的老城街区片区和棚户区开展城市更新。
29.10 个县城品质提升样板。各地市各抓 1 个县城品质提升样板,重点选择老旧县城中心地区,包括传统商业街区、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及周边环境开展整治。
30.10 个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各地市各选择 1 个乡镇所在地集镇开展环境整治,打造人文气息浓厚、地域特色彰显、社区治理有序的宜居集镇。精选一定规模、资源良好的集镇居民集中区,进行微整治、微改造。完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配套建设居民交流休闲空间,植入地域特色文化,活化利用老旧建筑,提升既有建筑风貌,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31.10 个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各地市各抓 1 个以上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精选依山傍水、周边风景资源良好的新增建设用地,适度降低容积率,突出地域建筑风貌,配套建设休闲交流公共空间,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打造宜居农村社区。
32.10 个花漾街区建设样板。各地市各选择 1 个商业集中、人流密集老城区的重要节点,推进街道、广场、零星杂地、街头小绿地等综合整治,强化绿化花化彩化和休闲绿地广场建设。
33.10 条特色园 林风情道路建设样板。各地市各启动 1 条特色园林风情道路建设,在新建和改造道路工程中,多用市树、乡土树种和适生树种,突出植物特色,打造舒适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34.10 条城市主干道整治样板。各地市各抓 1 条城市主干道整治样板,推进道路平整度提升、井盖治理、路口微改造和辅道改造、绿波通行、街巷微循环改造等。
35.10 个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域样板。各地市各推进 1 个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整治,重点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结合防洪排涝、滞洪区整治等,建设雨洪公园。
36.10 个城市精细化管理街区样板。各地市各抓 1 条城市精细化管理街区,健全街区管理体制机制,围绕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分类、广告牌匾、车辆停放、秩序管理、道路交通设施管护、公共空间治理、立面整治、工地管理、绿化亮化等方面进行创建。
二、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级成立城乡建设品质提升总指挥部,由省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下设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两个分项指挥部,由省分管领导牵头负责、任指挥长,办公室分别挂靠省住建厅、农业农村厅,抽调相关单位人员集中办公,负责推进日常具体工作。两个分项指挥部要加大统筹协调推进力度,每月通报进展,每季度召开现场会或交流会。各市、县(区)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按照“难、硬、重、新”行动要求,细化制订工作计划,定期协调推动,解决突出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前置条件,压减报建审批时间。加快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评、水土保持等前期工作,加大征地拆迁、市政配套、水电接入、资金落实等推进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对进度落后的项目,要明确责任单位,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
(三)落实资金保障。各地要结合发展基础和财力状况,多渠道加大投入,合理保障建设运维资金。省级调整优化专项支出结构,按轻重缓急,分年度在省级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县(市)的正向激励,各地市也要加大激励资金投入。在省级下达的专项债务限额内,各地可申请专项债券资金用于城乡建设项目。
(四)培育壮大城建融资平台。成立省级融资专家团队,为各地提供咨询服务。支持各地政府盘活现有存量闲置资产,支持对已建成且具备收益的基础设施,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集新项目资本金。发挥保险资金优势,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城乡建设项目提供融资。
(五)加强人才和技术 保障。支持部门与高校、金融机构、企业等单位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组织一批熟悉工程建设、投融资等业务的技术人才赴县(市、区)挂职服务。支持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在置业、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
优惠政策。建立专家顾问团,指导项目设计、施工、管理、评估,编制相关技术导则和标准。
(六)加强督导考核。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纳入省政府年度督查检查考核计划、省对地市绩效考评指标内容,省住建厅、农业农村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日常督查,省政府督查室、省效能办要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督办和察访核验。建立考核与奖励相挂钩机制,对典型示范项目,省级财政给予正向激励奖励。
第三篇: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电视会议精神,根据省政府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总体方案》,结合XX工会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宣传。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通过发放宣传册等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安全文化浓厚氛围。
二、开展全市“XX”竞赛活动。市总工会和市安监局继续在全市开展“XX”竞赛活动,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找出身边的安全事故隐患”为载体,积极组织实施群众性工程,全面推进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文化建设、职工安全培训教育。以石油化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和非公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以开展各种安全文化活动为手段,吸引更多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和职工参加到活动中来,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健康意识和素质,提高杜绝违章作业、抵制违章指挥、遵守劳动纪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和黄蓝战略的顺利实施建功立业。力争20xx年参赛企业无死亡、重伤事故和职业危害事件发生。
三、开展以“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加强班组安全管理”为主题的全市职工安全卫生知识竞赛活动。为弘扬企业安全文化,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加强班组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重视职工安全卫生知识的教育培训,整体提高职工安全卫生知识水平、自我防护能力和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机关职工中开展全国安全卫生知识学习答卷活动并组织开展全市安全卫生知识竞赛。统一发放《班组建设安全卫生知识教材》和答题卡。竞赛将分别设立个人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若干,颁发证书和奖品。对参赛率高的单位将颁发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