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调查报告(合集)

时间:2022-05-03 16:53:05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1246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社会公德调查报告(合集)》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公德调查报告(合集)》。

第一篇: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一、引言: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是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所以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为大二学生。利用自制问卷预调查5份,结果发现在问卷的问题设计、语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问题。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起初有像“你觉得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怎么样”的主观问题,导致很多问卷在该问题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几句话,关键是这种问题对本次的调查无益,所以我对问卷进行一番调整,并自己填写问卷,以被调查者的角度审视设计的问卷。随后对40名电信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

总体概况

经过数据分析显示,虽然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也就说明了对基本的道德行为和范畴,大家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更应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之,而要想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则要求我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次调查主要涉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和遵纪守法和对社会公德整体认识的问题。下面将就这几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展现和分析。

助人为乐

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时候收集整理,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和照顾,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已也能从中得到快乐,这是人的一种高尚行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31.43%的人觉得很有意义并乐于参加,45.71%的人有时间才会去,22.86%的人则不乐于参加。而对于爱心募捐活动,经常参加的有34.29%,偶尔参加的为60%。而对于参加的动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得到的结果我觉得大学生虽然知晓这种活动的必要性,但未能践行,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对于乞讨的态度,80%的人会是视对象而定,只有17.14%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视对象而定的人觉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应乞讨,所以不帮,再者则是因为现在社会上骗子比较多;而帮的情况下主要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觉得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社会的阴暗面多少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取向。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即使对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骗嫌疑,只要你帮助的人里面有真正需要帮助的,哪怕只有那么几个,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也许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两元钱,说不定就能帮助他们度过苦难。所以,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实有待提高。

文明礼貌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貌,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当在公交车上遇到弱势全体时,80%的人会主动让座,其余20%的人则有时会让,大家普遍尊老爱幼相当必要,需要给予弱势群体以同情和帮助。说明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持肯定态度。

对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较反感;而当公共场合有人插队时,82.86%的会在内心抱怨,8.57%的人会马上制止。

以上数据都说明了在文明礼貌层面,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遵纪守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20%的人坚决不会闯红灯,45.71%的人在赶时间的时候会,而31.43%的人在没有车经过的时候会;当捡到物品时,91.43%的人会主动交公;但当看到校园内的消防栓损坏时,会告知相关人员和若无其事的人则几乎对半。以上数据都揭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有待加强。这是由于当今的特定社会现象使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当问及对社会公德是什么概念时,68.57%的人认为是心理上对社会的热爱从而希望它变得更好,并尽全力支持;而14.29%的人会偶尔用行动支持。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是很准确的,没有太大的偏差。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情况总结:

通过如上数据的初步分析,可将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总结如下:

遵守社会公德对于从小受正规教育的当今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实到每一项,有很多同学达不到公德的要求。换句话说,社会主义道德观虽然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一统天下,其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列如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从小就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大量存在,也会使大学生的公德观发生一定的改变。

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当公共场所出现插队情况时,82.86%的学生选择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会马上制止的数据让人难免有点心寒。所以道德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能去“行”。而作为将“知行”作为校训的交大学子更应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四、应对措施:

作为个人,在平时要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增强修养,树立社会公德意识,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成员间可互相监督劝导,争做模范家庭。

学校则应积极举办公德素质宣传,时常进行道德素质演讲;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道德观念。

国家社会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加大对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惩罚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第二篇: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吉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第三篇: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关于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一、引言: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是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所以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为大二学生。利用自制问卷预调查5份,结果发现在问卷的问题设计、语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问题。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起初有像“你觉得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怎么样”的主观问题,导致很多问卷在该问题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几句话,关键是这种问题对本次的调查无益,所以我对问卷进行一番调整,并自己填写问卷,以被调查者的角度审视设计的问卷。随后对40名电信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

总体概况

经过数据分析显示,虽然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也就说明了对基本的道德行为和范畴,大家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更应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之,而要想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则要求我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次调查主要涉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和遵纪守法和对社会公德整体认识的问题。下面将就这几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展现和分析。

助人为乐

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时候,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和照顾,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已也能从中得到快乐,这是人的一种高尚行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31.43%的人觉得很有意义并乐于参加,45.71%的人有时间才会去,22.86%的人则不乐于参加。而对于爱心募捐活动,经常参加的有34.29%,偶尔参加的为60%。而对于参加的动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得到的结果我觉得大学生虽然知晓这种活动的必要性,但未能践行,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对于乞讨的态度,80%的人会是视对象而定,只有17.14%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视对象而定的人觉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应乞讨,所以不帮,再者则是因为现在社会上骗子比较多;而帮的情况下主要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觉得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社会的阴暗面多少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取向。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即使对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骗嫌疑,只要你帮助的人里面有真正需要帮助的,哪怕只有那么几个,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也许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两元钱,说不定就能帮助他们度过苦难。所以,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实有待提高。

文明礼貌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貌,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当在公交车上遇到弱势全体时,80%的人会主动让座,其余20%的人则有时会让,大家普遍尊老爱幼相当必要,需要给予弱势群体以同情和帮助。说明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持肯定态度。

对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较反感;而当公共场合有人插队时,82.86%的会在内心抱怨,8.57%的人会马上制止。

以上数据都说明了在文明礼貌层面,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遵纪守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20%的人坚决不会闯红灯,45.71%的人在赶时间的时候会,而31.43%的.人在没有车经过的时候会;当捡到物品时,91.43%的人会主动交公;但当看到校园内的消防栓损坏时,会告知相关人员和若无其事的人则几乎对半。以上数据都揭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有待加强。这是由于当今的特定社会现象使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当问及对社会公德是什么概念时,68.57%的人认为是心理上对社会的热爱从而希望它变得更好,并尽全力支持;而14.29%的人会偶尔用行动支持。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是很准确的,没有太大的偏差。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情况总结:

通过如上数据的初步分析,可将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总结如下:

遵守社会公德对于从小受正规教育的当今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实到每一项,有很多同学达不到公德的要求。换句话说,社会主义道德观虽然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一统天下,其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列如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从小就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大量存在,也会使大学生的公德观发生一定的改变。

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当公共场所出现插队情况时,82.86%的学生选择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会马上制止的数据让人难免有点心寒。所以道德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能去“行”。而作为将“知行”作为校训的交大学子更应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四、应对措施:

作为个人,在平时要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增强修养,树立社会公德意识,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成员间可互相监督劝导,争做模范家庭。

学校则应积极举办公德素质宣传,时常进行道德素质演讲;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道德观念。

国家社会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加大对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惩罚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单位和岗位简介

在大四的这最后一个学期里,我迎来了最后一门课程——毕业实践。本次实践被安排在了开学后的六周,其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把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司法实践的了解进一步深化对所学法律知识的深层次1理解和掌握。

我此次在攸县人民法院实践。攸县人民法院是基层法院,共有三个民事审判庭、两个刑事审判庭、一个行政审判庭以及六个派出法庭(分别是西黄村镇派出法庭、南石门镇派出法庭、将军墓镇派出法庭、路罗镇派出法庭、东旺镇派出法庭及黄寺镇派出法庭),还有立案庭、高审庭、审监庭、执行局等。我被分到民一审判庭,民一审判庭主要负责审理合同纠纷案件,后我又到执行局呆了一段时间。我在这里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卷宗、旁听庭审、练习撰写判决书,还有几次与其他工作人员到当事人住所地调查。

二、实践过程概述

去实践时老师对我们说实践能否学到东西,关键不在于老师和法官,而在于自己,只有你带着一双求知的眼睛去观察、探求,才能学有所获。而且老师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特别要求我们认真对待实践。

实践的第一天,确定实践岗位后我到民一审判庭去报到。民一庭内正在开庭,我便坐在旁听席上旁听。这是一起比较简单的合同纠纷案件,庭审程序进行得很快,在双方当事人拒绝调解后,法庭听取了当事人的最后陈述,法官宣布合议庭和议后择日宣判,庭审结束。下午我被安排在庭内整理卷宗。

从第二天开始,我每天8点15左右赶到法院,先把庭内的卫生打扫一下。我们庭基本上每天上午开庭,不开庭又没什么具体工作时我就到其他庭里旁听。中午11点40分结束工作去吃饭。下午很少开庭,只有一次因上午没有审理完毕,下午继续开庭。除此之外大部分工作是整理卷宗(主要是排序、装订、登记)。庭长还给我安排了练习撰写判决书的工作,把经过开庭审理的案卷让我每三天写一个判决书,写完后再交庭长修改。在执行局呆的几天除了和执行人员外出调查取证或送达传票、执行令外,也同样是整理卷宗。

三、实践主要情况及体会

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整理卷宗。

在实践期间帮助法官和书记员整理卷宗多份。在这些已经审结的案件中有不少的典型案例,涉及到事实的认定、证据的采信、责任的划分等。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卷宗的翻阅和向书记员咨询,我对合同纠纷案件从立案到审结的程序以及各种归档文书的分类有了详细了解。

2、旁听案件。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法律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仲裁等非诉程序纠纷解决机构较少,导致民一庭的案件相对较多,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有充足的案件旁听。以前在学校我参加过刑事案件的模拟法庭,刑事案件很注重程序,法庭审理严肃。但在这里,旁听民事审判后感觉庭审比较随便,气氛比较缓和,有些程序性问题也省略了。通过旁听案件,我对民事审判的特点和程序有了详细的了解,认识到民事案件的审理关键在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刑事案件着重体现国家强制力惩罚犯罪不同,民事案件的理想结果应该是让双方当事人实现共赢而又不失法律的尊严,这一点对法官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这个素质不仅仅是法律方面知识要渊博,更要求法官有很高的人格魅力。

3、书写法律文书。

在实践的6周中,帮助庭长草拟了7份民事判决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判决书的基本格式是首部、事实、理由、判决结果、尾部。首部写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然后是原告诉称,写原告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再写“被告辨称”,其内容是被告的抗辩理由和事实。然后是“经审理查明”部分,写法院对证据的采纳和不予采纳的理由及认定的事实。此后是本院认为,写明判决的理由和所依据的法律,最后写判决结果。我写完第一个判决后交给庭长,他对我写的判决书做了很多修改。他说:“你前边写的还可以,但在‘经审理查明’一部分存在问题较多,措辞不够严谨,用语欠规范,陈述过于简单,逻辑有失严密,说服力不足。”的确。

我在写“经审理查明”部分时,写得过于概括,庭长说这部分要把案件所有的相关事实都加以分析,写出对证据采纳和不采纳的理由,因为判决要让原告、被告双方看,他们可能都不懂法律,作为一个法律文书撰写者,你要让诉讼双方看了以后,通过对判决书中认定事实的逻辑分析得出与判决书相同的判决,这样才能让判决具有说服力,才会是一个成功的判决。而我的判决只是对原告、被告存在争议的部分事实作了分析,并不能让人从我的“经审理查明”和“本院认为”部分想当然的得出我做的判决。法律文书写作这门课我在大二时学过,可惜当时认为只是考查课,没有认真学习。现在很后悔在学校是没能好好学习这门课,以至现在不能完成实践中法官交给给我的工作。回学校后我会努力补充文书写作方面的知识,希望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出色完成。

4、跟随执行人员到被执行标的物所在地去执行。

一般到了强制执行阶段的案件都是很难执行的,有一部分是被执行人的确没钱无力给付赔偿款,即无财产可供执行;还有一类是有钱但还是不能顺利执行,这些被执行人大多都提前把财产转移或隐匿,因为他们通晓法律。曾经有一个案件,申请人知道被执行人把钱存进了银行,但执行人员去查询后根本没有发现被申请人的账户,这肯定是把钱存进了他人的账户。对于这类案件如果部门之间协调合力执行,会大大提高执行的效率。

实践期间,我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法官求教,努力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之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真正从事法律实践工作打下了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对一些工作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难过。在学校时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需要学的很多,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

以上也许是我一个人的感觉,不过有一点参加实践的同学都应该有所认识: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的要求是有一定距离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理论的指导,但其发展和意义要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并且它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该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在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时,对实践加以重视,更多的增加实践所占比例。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法律的普及与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非常重要。我国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了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参加旁听的好几起案件中,当事人都没有请代理律师,而是自行抗辩和辩护,而且他们所运用的法律和抗辩的理由都很到位。

虽然我国的普法工作取得了以上很大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普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些不足。比如有些时候,人们对法律条文是知道的,但却未能正确的理解它,以至于触犯了法律而不自知;有些当事人由于平时不注重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导致矛盾加深,对簿公堂,以至于本来可以避免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案件占用司法资源。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当事人对法律不信任的情况,他们质疑发律的公平和正义。所以我国应当而且必须加大法制贯彻、普及的力度,逐步建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能取得巨大的进步。

这一个多月的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除了要有很好的业务素质外,在工作中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做事先做人,只有先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作出更大的成绩。对于我们这样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周围的每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和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会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和道理。

四、自我评价

在实践期间,我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法官和书记员交给的工作,得到了民一庭全体人员的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发现实践经验的欠缺使自己在工作中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在几位法官的帮助下,实践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同时,实践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使我对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有所了解,对专业用语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此外,我还认识了几位法官和律师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相处交流,使我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都是在书上学不到的。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为我的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的邢台县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和我的老师、及在实践过程中帮助我的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第五篇:校园公德现象调查报告

调查人:易小草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方法:调查以随机观察为主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校园公德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校园公德状况,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调查。

以下是我选的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场景

食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多的地方就杂,我们学校食堂的一些现象,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打饭的时候,百分之九十八同学都能自觉排队。餐具用完后,基本都能主动将餐具放到指定位置。但是,在用餐时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同学放在桌子上的残渣,在用完餐后,不会主动清理。还有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用大多数同学在打饭前喜欢提前用书占位置,并且有些占好的位置并没有人坐。说实话,我也这样做过,之前我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在我得知后,我已经尽量去避免了。食堂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自己注意自己言行,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食堂环境。

宿舍

宿舍是同学们学习和休息的场所,,可是很多同学“”精力旺盛,在室友睡觉时开卧谈会,严重影响他人入睡。而且大多数同学不爱护自己居住寝室的卫生,使得寝室环境比较糟糕,还有特别是女生寝室浪费水电的现象极其严重,我每天亲身所经历的就是我们寝室晚上基本没有关过灯,而是等它自己断电。还有我们每天可以看见的一楼楼梯口放垃圾的地方,每天都堆积如山,清理垃圾的阿姨每天清扫也是如此。

教室

作为劳动委员,我最能体会到的是每次打扫我们教室的卫生时,抽屉里总是有很多垃圾,大多是同学们用过的纸巾,吃过的早餐塑料袋,塑料杯等.很少有人能主动将自己的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尤其是上大课的教室,每个抽屉里都是满满的垃圾。其次是课桌,每一个桌子上总能看到同学们的乱涂乱画,甚至有些桌子上还有破坏的痕迹。原以为这种现象只是发生在小学,作为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居然也是这样不爱护公共财产,作为大学的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此外,校园情侣大庭广众下亲密现象,公共场合吸烟,违规使用电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上课开会迟到,在寝室外的树枝上晒被子

,将食物带进教室或机房,听讲座

时收发手机短信使用聊天工具、“打盹”等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公共生活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校园公德,大学生是宣传和践行社会公德的重要力量,在校园里我们更应该在遵守校园公德方面作出表率。

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一颗公德心,其定义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支柱人才,其个人素质决定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需要自己的人才有着高超的科技水准,更需要其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让我们一起遵守校园公德,从身边做起,

从小细节做起,创建一个更温馨,更美好的校园吧。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合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