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大雁塔导游词200字(优秀范文三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可以找到更多《大雁塔导游词200字(优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西安大雁塔导游词
中央矗立着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高大铜像。只见他气宇轩昂,身披袈裟,手执锡杖,迈着坚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经的路途上。身后就是他开创的慈恩祖庭,是他主持的译经道场大慈恩寺,以及他所修建的大雁塔。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t,河南偃师人,自幼聪慧超群,勤奋好学。13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玄奘先后周游全国十余省,遍访十余位高僧名贤,拜学经典,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京师,被誉为“释门伟器和佛门千里驹。”在全国各地游学后,他回顾佛教传入中国600年以来、佛经残缺不全,教义分歧,派别纷争的状况。玄奘在对佛经研习中,对佛经的质疑之处多达百余条。他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国,也就是现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蕴,以解众疑,弘扬佛法。公元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申请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准。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之前3年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遂违禁出关,即违法偷渡出境,昼伏夜行,只身前往,开始了他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和传奇故事。现在请大家继续参观。
现在我们来到大慈恩寺,寺院的正门称为山门,也叫三门,分别称为空门、无作门、无相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之门。慈恩寺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初名“无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其母以追荐冥福修建寺院,故得名“慈恩寺”。寺院虽系太子李治为其母追福而建,也表达了其父唐太宗怀念文德皇后的心愿。唐太宗和文德皇后从小结发,情深意长,13岁即“嫔于太宗”,当时太宗李世民才17岁。太宗即位时,立其为皇后。文德皇后为人贤良正直,顾全大局,严于律已,她为了大唐社稷,力避裙带之嫌,她坚持不愿自己兄弟子侄担任朝廷要职。而对于魏征、房玄龄等忠勇良臣,却全力保谏爱护。皇后的申明大义,正直贤慧,成为大唐贞观盛世的良佐栋梁。在临终遗言时还强调“不可厚葬,俭薄送终”。如此贤淑开朗,确不愧为一位有胆识、有胸怀的女政治家。对文德皇后的去世,太宗十分悲恸,向近臣表白:“朕非不知天命而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所以大慈恩寺的创建,实际是唐太宗父子两代为文德皇后祈福之举,也是唐王朝对一代贤后的纪念。
唐代大慈恩寺位于长安城南晋昌坊东半部,约398亩,总共1897间,僧众300,为长安规模宏伟之佛教寺院之一。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请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正在弘福寺译经的玄奘担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最高学府而辉煌一时。唐末以后因战事不断,寺院逐渐荒芜,经历代多次维修,至公元1446年,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规模。
现在寺院的范围东西阔160米左右,南北长318米左右,共计93亩,该寺院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法堂藏经楼,大雁塔及玄奘三藏院。东西两侧分别为方丈院、僧院、寺管院、文管院等。
我们大家走进山门,可以看到钟、鼓二楼对峙,东侧钟楼内悬挂有一口铁铸的“雁塔晨钟”。该钟铸造于公元1548年,钟上铸有“雁塔晨钟”4个苍劲的大字,这口雁塔晨钟自造成启用至今天,一直作为大慈恩寺行仪规范,是本寺佛教活动和众僧生活的组成部分。晨钟作为佛教大型法器,是召集众僧进行法事之用。寺院僧人们每天闻钟而起,闻鼓而眠。当拂晓时分,晨钟那洪亮的阵阵钟声划破晨曦朝霞,回绕在西安城南上空,共敲3阵,每阵36响,共鸣108响,表示断除尘世人生108种烦恼,祈祷盛世太平、万民安乐、五谷丰登。
西侧鼓楼悬挂一面大鼓,寺院称为暮鼓,为横置座鼓形式,钟、鼓均为寺院大型法器。东西配殿原为东观音殿,现为客堂,西为地藏殿。
现在我们来到大雄宝殿参观。高台上的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的匾额金光闪闪,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大殿前香火兴旺,大殿内供奉有佛祖三身佛像,中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西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东为应身佛。佛像两侧是佛的弟子,东为迦叶,西为阿难,两旁还有普贤菩萨塑像和文殊菩萨像,均为明代雕塑,分别象征真理和智慧。另外东西两厢排列着包括玄奘在内的18尊罗汉像,此种排列是将佛的16位声闻尊者与其说者庆友、译者玄奘共列为18罗汉,为我国18罗汉较早的排列形式,以后还有其它排列形式。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指已消除一切烦恼进入涅,不再生死轮回,应受天人供养者。罗汉的三义即为:杀界,就是断绝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应供。应受外人供养;不生,永远进入涅,不再进入生死轮回。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塑有立于大海鳌头之上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像及众菩萨、龙女、木叉等150身人物,还有善财童子53参求法学道故事,生动有趣,生动展示出南海之中普陀洛伽山观世音菩萨说法道场的蓬莱仙境。
在大雄宝殿西侧墙壁上镶嵌着几通“雁塔题名记”碑,象这样的雁塔题名碑在我景区有几十通。“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指得是在长安考中的状元和进士,齐集大雁塔题名,以及武举在小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陕西乡试题名碑文就有:“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人称“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岁才中进士,他赋诗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登科后“春风得意”的著名诗句,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
在古都长安雁塔题名活动虽延续一千多年,而进士题名仅仅延续到唐末。因为自唐末以后各朝各代,长安城不再是国都京城,陕甘两省乡试举人仿效唐进士雅举在雁塔进行题名活动。在大慈恩寺院内和大雁塔上,至今尚存的明清两朝乡试举人题名碑有73通。另外在荐福寺小雁塔院内至今也保存有明清武举题名碑17通,也称“雁塔题名”。因为在大小雁塔仿效唐人题名于塔壁、颇具唐风遗韵,后来逐渐形成为文题大雁塔、武题小雁塔。这些都是研究我国科学制度的历史资料。
大殿北面为两层高的法堂藏经楼,上层藏有玄奘曾翻译的经卷,下为法堂,供奉着一尊阿弥陀佛像,系明代铜铸鎏金佛像。法堂还陈列着玄奘供奉的佛座、玄奘负笈图及窥基、圆测碑拓画像等。圆测市新罗国王孙,由年出家来到中国后,从学于玄奘门下;窥基是玄奘嫡传弟子,本是开国元勋尉迟恭的侄子,每当出门有三车厢随,故有“三车和尚”的绰号。由此可见玄奘在当时的名声与地位。
现在,大家来到大雁塔脚下,大雁塔原称慈恩寺浮图。玄奘法师为了妥善保存从印度取经带回的大量佛经和佛舍利,于公元652年附图表上奏,经朝廷批准,在本寺西院,建造5层佛塔。每层皆存舍利,共一万余粒。玄奘法师亲自参加建塔劳动,搬运砖石,历时两年才建成。
至于“雁塔”的名称由来,有数种说法。而玄奘自己编撰的《大唐西域记》中所述的佛教故事最为可信。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佛教在早期分大乘和小乘两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释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一天,中午将过,众僧饥肠辘辘,午饭尚未着落,甚为埋怨。有一和尚忽见空中群雁飞过,随口出戏言:我等诸僧多日没有吃肉了,若菩萨有灵,应知我们的困境呀!话音刚落,即见头雁退着飞,到了这个僧人前便折断翅膀掉了下来,众僧人大惊,明白是如来设法教育他们,众僧急忙跪拜,并将那只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从此归信大乘,不再吃肉。这就是雁塔名称的由来。“雁塔”一词前加一“大”字,一是因塔的建筑宏伟壮丽,二是后建的荐福寺塔也随着称为雁塔,为了区别,遂分别称为大雁塔、小雁塔。玄奘在印度求法时,还专程前往参礼了这座有名的雁塔。
第二篇:陕西大雁塔导游词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传是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武则天时重修,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葺。现在的塔是七层,共64米,呈方形角锥状。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重三万斤,高三米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惜早已湮没。但在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尤为珍贵。
大雁塔东南侧,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内有三身佛、菩萨和罗汉泥塑像。是礼佛诵经之所。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堂内有阿弥陀佛铜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现在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
第三篇:西安大雁塔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慈恩寺参观。我是导游员何雅胜,很高兴认识大家。
距离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寺院。寺院内的大雁塔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大慈恩寺始建于公元589年,初名为“无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为“大慈恩寺”。唐朝时,寺院内共有1897间华丽的房屋,他是全长安城内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毁坏。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这个门叫做山门。也叫做三解脱门,意思是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大慈恩寺的建筑结构和每一个中国传统式的庭院结构一样,所有的建筑都非常讲究对称。现在您看到的两座小楼为钟楼、鼓楼,里面悬挂着明代1548年铸造的一口大钟,重15吨,上边铸有“雁塔晨钟”4个苍劲大字。“雁塔晨钟”是观众八景之一。
西面为鼓楼,楼里存有一面直径为2.13米的大姑,用于为僧众报时。
大慈恩寺内现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们四点半敲钟起床,晚上九点击鼓睡觉。
我们看到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是“大雄宝殿”,他是佛教寺院内主要建筑。“大雄”是对佛的尊称,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对一切魔障都无所畏惧。大殿里面供奉着佛教创始人的三尊镀金塑像,他们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间的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显示人间的化身。
西侧的这尊叫做报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后的化身。
东侧的这尊叫做应神佛,是佛为普渡众生随机缘应变之身。
三身佛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他们是佛的两大弟子。殿堂的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他们是佛在世时常伴身边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游客来到慈恩寺烧香祈愿,保佑他们生活幸福、平安。大殿前的两棵树叫做“龙爪槐”,种植于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雁塔题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进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诗题名,象征从此事业青云直上。现今,慈恩寺内大多数的雁塔题名碑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下面我们继续参观。
法堂
前方我们看到的二层建筑就是法堂和藏经楼。法堂,就是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法堂供奉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只要念佛人一心诵念“阿弥陀佛”,死猪就能被接引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去。所以阿弥陀佛也被称为“接引佛”,殿内还陈列着“玄奘负笈图”和他两位高徒窥基和人园测的拓片。窥基是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园测是新罗国的王子。这样我们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师在当时的声望是多么的崇高。
二层就是藏经楼,主要用于保存重要的佛经经典资料。玄奘法师当年历经艰险从佛国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经,都是珍贵的“贝叶经”。什么是贝叶经呢?古印度将梵文佛经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贝多罗树叶上,因此成为贝叶经。正是因为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经,所以他余生都用在翻译佛经上,17载西天取经,19载翻译佛经,直至圆寂。玄奘法师为了弘扬佛法贡献了他毕生精力。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就是大雁塔了。
大雁塔
我们眼前的就是雄伟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一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锥形砖塔。磨砖对缝,造型雄伟,气势宏大,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了妥善安置他自印度带回的经像和舍利,奏请高宗允许,修建了大雁塔。玄奘法师亲自设计监督,亲自运土搬砖。塔初设计时,完全依照印度形式,高180尺,后来建成了高5层,砖表土心的实心塔。后因砖缝草木丛生,渐次颓废。后来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为十层可攀登的塔。但此塔也在风雨中颓败,唐后期改建为七层砖塔。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大概就是由此来吧。后经后唐、明清,多次改造维修,特别在明代万历年间又在塔的外表包砌了一层青砖,完全保持了原唐代塔体造型,形成大雁塔的现在面貌。现塔高64.7米,共七层,塔体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可以登到大雁塔顶层,俯瞰四周秀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大雁塔底层南门洞外两侧大的砖中镶嵌有两通被后世奉为书法瑰宝的石碑,西侧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经所撰写的序文。东侧为《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由太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撰写的记文。
他们都赞扬了玄奘法师对佛教所做出的贡献。这两通石碑的碑文由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塔的第二层供有明代一尊阿弥陀佛铜像。
第三层供奉着两颗珍贵的佛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赠送给大雁塔的珍贵礼物。
第四层是“同州圣教序”碑和“集王圣教序”碑的拓片。现在这两通珍贵的唐碑都珍藏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在第五层我们可以看到释迦如来足迹石。在佛国印度,对佛教十分虔诚,佛教徒非常敬仰,进而对佛足迹甚为敬重,足见如见佛,一样顶礼佛拜。
塔内第六层,我们可以可以在四周看到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作。那么我们就要讲一讲与雁塔有关的另一个文化盛举了,这就是“曲江流饮”和“雁塔诗会”。“曲江流饮常不断”,这也是长安八景之一。是说一些文人雅士常常会相约到曲江饮酒作乐,曲江,顾名思义,就是弯弯曲曲的水流了,诗人们把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自由地漂流,流到某人面前,他就要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之后他们还要登上大雁塔,抒发情怀。这里陈列的唐诗书法作品就是大雁塔建成一百周年之际,杜甫、岑参等五位诗人的一次诗会所赋诗作。
我们登到塔的顶层,可以四周眺望一下古城西安的美丽风景。
接下来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玄奘三藏院了。
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前)我们现在在汉白玉照壁上看到的“法门领袖”4分大字,就是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法师的高度赞扬。
我们面对的这座气势宏伟的仿唐建筑群就是玄奘三藏院,中为“大遍觉堂”,以刻铜、柚木雕刻和汉白玉雕刻的形式,通过巨幅壁画展现了玄奘一生从出生、出家、出国求法、游学佛国、曲女法会、荣归长安、翻译经文、直至圆寂、功德圆满往生弥勒净土境界的全部过程。
(光明堂)光明堂主要讲述了从玄奘出生到曲女法会的故事,我们主要讲述这幅画面:玄奘法师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佛国印度的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时。住持戒贤长老亲自接见了他。当他知道玄奘是从东土大唐来求学佛法时非常激动,让他的侄子给玄奘法师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戒贤长老已经100多岁了,他20年前患了风疾,只要遇风周身就如同火烧刀割般痛苦。3年前,病情加剧,戒贤长老觉得难以忍受,决定绝食自尽了此一生。就在当天晚上,他做梦梦见三位菩萨,告诉他不能死,因为3年后会有一位东土大唐的高僧想他求法,要悔之不倦,认真传授给他佛法。梦醒后,风疾也奇迹般地痊愈了。戒贤长老问玄奘法师在路上走了几年,玄奘法师答3年。众僧都惊叹万分,觉得十分神奇。
这幅画面就是展现了玄奘法师在佛国印度最辉煌的一个时刻――曲女城大会。这次隆重的法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以及各国的高增大的数千人都参加了。在辩经法会上,连续十八日都无人辩论过玄奘法师,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成为了曲女城大会的论主。各国国王纷纷赠送宝物,玄奘一再辞谢,只是遵照印度传统的论胜规矩,乘坐象舆巡游。+6于是万众欢腾,善男信女们带着香花追随其后。可以说,玄奘的声望在印度达到了高峰。他是那烂陀寺著名的十大高增之一,可以享尽尊崇发和荣华富贵。但他为了弘扬佛法,毅然谢绝了各国国王的挽留,决定把真经带回大唐。
(大遍觉堂)大遍觉堂内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大遍觉”是皇帝赐给玄奘法师的尊号,意识是完全觉悟者,也就是认为玄奘已经达到菩萨的境界。
关于玄奘灵骨也有一个复杂曲折的故事。唐高宗麟德元年(644年)玄奘法师于铜川“玉华宫”圆寂。尽管他留下遗言,希望丧事一切从简,但唐高宗和众僧仍是把厚葬于汉又系陌茁乖V螅蛭咦谠诖竺鞴棵靠吹叫誓沟兀突嵘诵穆淅帷S谑窃谏倭贶中藿ㄎ宀懔樗ㄔ嵝柿楣牵饩褪浅ぐ驳摹靶私趟隆彼V筇颇┱铰遥吮;ば柿楣牵吻ㄒ频交亍白细笏隆薄K问保暇┭莼笫烧蜕杏智鬃员掣盒识ス堑浇鹆辍俺じ伤隆薄V笏孀爬繁淝ǎ略夯姆希室殴遣恢佟V敝1942年,日军因修防御工事,玄奘顶骨惊现南京。到现在全世界已有十几处寺院拥有玄奘灵骨。大遍觉堂的玄奘顶骨舍利就是由南京灵骨寺赠送的。玄奘顶骨回到大慈恩寺,安置在大遍觉堂,现在可谓是安得其所。
玄奘青铜坐像后的汉白玉雕,描述的是弥勒说法图。玄奘一生追求的境界就是往生弥勒境界。我们想。玄奘现在一定就是身处听法菩萨中。西壁是《佛说弥勒上生经》变,东壁是《佛说弥勒下生经》变。
这幅画面就是描绘了玄奘译经的场面和严谨。正是因为玄奘法师本人静通梵文,以及他高深的佛学造诣,才创造了辉煌的翻译成果。
最后这幅画面就是描绘了了玄奘圆寂后,彩虹贯日,莲花朵朵,众飞天和弥勒来迎。我们想象玄奘圆寂后就是上升于大遍觉堂中所描绘的弥勒净土吧。
玄奘西天取经的经历深远,因此历代都有对玄奘取经故事的演绎,而明代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传播最广、最家喻户晓的一种演义了。
(民族脊梁照壁前)玄奘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同时又是一位对祖国无限忠贞的伟大的爱国者。在印度游学期间,获得极高的荣誉,收到五印度僧俗的极大尊崇,但他仍然谢绝了戒日王、鸠摩罗王等国王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国,弘扬佛法。并且他曾向印度人民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向戒日王介绍了大唐的政治文化、文化经济,甚至包括唐乐大曲《秦王破阵乐》等。他还把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老子》等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促进了古代中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奠定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国的翻译从佛经开始,而玄奘开场了我国佛法翻译史上的“新译”先河。他所著作的《大唐西域记》也被列为东方四大游记之一。玄奘法师为弘扬佛法、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他毕生精力。有一首歌高度了概括了玄奘精神,并寄予今天议案的留学生和青少年:“严他曾将贝叶藏,千秋盛誉赞玄奘。不辞艰辛游天竺,去的真经返大唐。留学生只愿图利国,求知理应做腾骧。诸君勿被香风醉,莫把他邦当故乡。”玄奘精神的核
心就是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是鲁迅先生对像玄奘法师这样为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人们的高度赞扬,这里更是对玄奘精神的高度概括。
大雁塔魏巍屹,玄奘法师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将万古长存。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