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导游词(范文六篇)

时间:2022-08-02 01:06:17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6706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鹳雀楼导游词(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鹳雀楼导游词(范文六篇)》。

第一篇:大观楼导游词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俨如高原上镶嵌的一颗璀璨晶莹的明珠,这就是古老的“滇南泽”,因距昆阳城最近,故又名“昆阳湖”,即人们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诗人对她描写是:昆池千顷浩溟漾,浴日滔天气量洪,倒映群峰来镜里,雄吞六河入胸中。坐落在这美丽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四面环山,南临滇池,六河纵横,中间一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坝子。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侯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为此前人有诗描写它的特点是:昆明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

昆明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会为中心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昆明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积15942平方公里,建成区98平方公里,直辖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和呈贡、晋宁、安宁、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禄劝八个县。人口3635212人,有汉、彝、回、白、苗、蒙古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12.6%,城区人口1611969人。

第二篇:大观楼导游词

大观楼是我国名楼之一,最初建成于1828年,是观赏滇池的好地方,登楼四顾,景致十分辽阔壮观,便取名为“大观楼”。大观楼为三层木结构建筑,形式古雅。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撰出180字的长联,轰动四方。民国初年,大观楼辟为公园,唐继尧曾拨款修葺,并立其铜像于场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楼前池中竖三个白石墩,仿西湖“三潭印月”之景。

大观公园因悬挂着清代名士孙髯翁撰写的180字“古今第一长联”的大观楼而得名,根据其地势,约可分成三片:近华浦、大观楼片,楼外楼、鲁园片,庾园、花圃及柏园片。

大观公园内花木繁茂,假山、亭阁、小桥、流水,景色极为美。新修的怀古廊萦回纡折,槛外银水玉山;涌月亭和观稼堂树木掩映,花丛环绕,最宜月夜闻笛。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珑嵌空;溯徊洲四面环水;秀坪如茵。过燕语桥继续西行,积波堤压浪卧波,而大观楼则耸立于前,更有那古今传颂“天下第一长联”,使人留步观瞻。

大观公园紧傍滇池,滇池是个烟波浩淼风姿秀逸的高原湖泊,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湖面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199。5公里;湖面面积318。27平方公里;湖水最大深度为8米,平均深度为5米,蓄水量约15。7亿立方米。在云南众多的湖泊中,它的面积最大;在全国的内陆湖泊中,它占第6位。滇池四周的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云岭山脉的东支逶迤南下,总称乌蒙山,有大小数十个山峰。

第三篇:五老峰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盛时曾有64座观庵庙宇。它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山上岩洞幽深,双瀑飞流。《水经注》称其“翠柏荫峰,清泉灌顶”。

五老峰景区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野生动植物千余种。奇特的地质地貌造就了许多罕见奇观。它主要由玉柱峰、太乙峰、棋盘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五座山峰组成。主峰玉柱峰壁立千仞,直插云霄。天梯、天桥、滑索及千米滑道惊险刺激、动人心魄。黄河滩岸有约6700公顷绿色林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清朝诗人王含光曾在此留下“虞乡城南五老峰,一峰一朵玉芙蓉”的诗句。

五老峰人文景观丰富。黄河滩岸畔的蒲津桥曾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大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大桥,现在历经兴衰的古蒲津桥遗址上,湮没千年的4尊铁牛和4尊铁人又已重现于世。来到这里,可以重温当时的壮观景象。

始建于北周时期的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之一。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的诗中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名篇不仅尽人传唱,更使得鹳雀楼名扬天下。同样闻名的还有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普济寺。它因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遐迩。风景秀丽的王官瀑布,也沾上了名标青史的名人光,这里是唐末诗人司空图隐居地,他的大部分诗歌和诗论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在文学史上,司空图主要是以诗论著名,他的《诗品》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第四篇:大观楼导游词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经考证,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昆明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上联写登昆明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N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孙髯翁长联问世,昆明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第五篇:大观楼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去大观楼观光。请大家往车子左边看,这里有处河湾,这个河湾自清代始称为“篆塘”。“篆”为汉字形体行草隶篆的篆,塘就是水塘的“塘”字。在这里,“篆”同“转”谐音,意思就是流水转湾处。车行的左边,我们沿河而行,据传,这条河是在清康熙年间,吴三桂统治云南时,疏挖了自滇池沿岸晋宁、昆阳、呈贡等地运粮到昆明的河道,古称西门河(因在昆明明清古城小西门外),俗称“运粮河”。今称“篆塘河”或“大观河”,是一条人工河道。

大观楼公园座落在昆明城西南郊的滇池之滨,与苍翠连绵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公园碧水涟漪、长堤垂柳、夏荷秋菊、楼外有楼、景外有景,是一个风光秀丽之湖泊公园。更因为有孙髯翁的“古今第一长联”而闻名遐迩。

元明以来,不断开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缩小,现在大观楼一带,才渐渐露出水面,成为小岛。因与太华山隔水相对,故名“近华浦”。

据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崔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由此看来,近华浦在明末仍是芦苇沼泽,与滇池草海连成一片,尚未形成风景名胜区。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籍和尚乾印在近华浦结一茅底,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后来,善男信女募化将茅庵修为观音寺,游客逐渐增多,便成了城郊名胜。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在此大兴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种柳,建楼二层。此楼因面临滇池,观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遂命名“大观楼”。后来又相继建华严阁、催耕佰、观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成为昆明的游览胜地。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原来的二层改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年),皇帝询问滇池形势,兵部侍郎何彤云历陈大观情形。咸丰帝听后,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赐大观楼。以后,大观楼曾先后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毁灭。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保存至今,就是今天的大观楼。

当年大观楼建成之后,由于秀逸之湖光山色,甚至有人将其称为“省城第一名胜”。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每于良辰佳日,登楼赏景,或欢宴宾朋,或弹歌相庆,或饮酒赋诗,可谓盛极一时。两三百年来,大观楼留下了许多诗文楹联,但多为吟风弄月、离情别绪之作。就在乾隆年间,一位寒士出类不群,一扫俗唱,写出了具有深广社会内容的“海内第一联”,一时惊动儒林。请问诸位,在座有人知道这是一副怎样的对联,作者是谁吗?

看来我们车上博学多才、学富五车者大有人在,这位客人说对了,那正是我们今天要去观赏的主要内容――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长联因景抒情,借史述怀,有如一篇辞采灿烂,文气贯注的抒情散文,不少人为之赞赏叫绝,将其称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这里,我们先说一段题外话。前边不远,我们看见大观河与公路上有一条铁道,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一直可以通到大理、保山、瑞丽,最后可到达缅甸,就是著名的抗日战争时期开通的中国运输生命线――滇缅公路。这条铁路呢,是1958年动工,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成昆铁路,全长1083千米,沿途高山深涧连绵不断,工程之艰巨令人惊叹,全线共凿隧道427个,架桥梁653座,是目前我国铁路线中隧道最长的一条铁路。

大观楼公园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相机、胶卷;各位请注意,集合时间是一小时后,喜爱摄影的朋友也请注意时间,及时返回集合地点,前面就是停车处,请大家记好我们的车号。

这里是公园大门,门额的“大观楼”三个字是清代呈贡书法家孙铸(铁舟)所书。大观楼在民国七年(1918年)由云南督军唐继尧辟为公园,如今直呼其名“大观楼”或叫“大观公园”。大家请到这边来。请看,这是大观公园的导游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大观公园大致可分为三个片区:这是我们要去的近华浦,大观楼主景区,著名的大观楼长联就挂在大观楼前,公园主要的亭台水树也大都集中在这一片,我们重点观赏这个景区。我们现在进入了垂杨夹道,荷池分列的主游路。大家请看,在右边荷塘的柳树丛之外,有一片非常别致的建筑,它们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请大家猜猜,这些建筑属于公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公园导游图中没有标出呢?原来,它本不属于公园,只是和公园相邻的“金孔雀宾馆”。它虽与公园无墙垣之隔,仅以一小溪流划出双方的分界,但这群建筑,与公园周围的环境、色调都非常和谐,几乎和公园景致融为一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景观现象,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构景手段中称为“借景”。这里互为相邻,互为相借,是“邻借”的一种。这一借,在空间上扩展了游人的视觉和联想,使公园的有限变得无限,使酒店的环境平添了幽趣,真可谓相邻相映,互惠互利。

每当盛夏,那路两旁的荷花、荷叶或浮或立,密密层层,微风徐来,清香四溢,更给人以快意。林荫道两旁,还有高大的龙竹、飘香的桂花、海棠、垂柳。若是遇上秋天菊展,大观公园更会以数不清的缤纷色彩,看不尽的千姿万态来恭迎佳宾。

迎面不远跨一小桥,便是琉璃飞檐的“近华浦”亭阁。前面我已经说过,近华浦就是接近太华山的水滨之意。刚才进门,有的朋友买到《大观楼简介》的小册子,请大家看封底,从清末昆明画家杨应选画的《滇池大观图》的扇面画看,当时的大观楼还是一个小岛,岛上有亭台楼阁,还有围墙长廊;绿树簇拥,碧波回环,山水空桑辉洞μ角∷扑廊耍褂幸恍┥程病⑿〉海笾戮肮酆臀颐强吹降南嗟薄K煌氖牵鞘币ゴ蠊勐ィ剐栌么诙桑缃裥〉和降亓悠鹄矗芍苯咏氪蠊勐ゾ扒

现在大家请看门两侧的这副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7白舟。”此联集化古诗而成,现在我要请教大家,这副对联所用的古诗和古诗作者是已经有朋友脱口而出了。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句子。原诗是写爱情,作者作此诗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其意又出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也就是说曾经观过沧海的人,看其它水就觉得难得称得上水。上联在此把滇池之水比作“沧海”之水,评价是相当高的。下联则化用唐代另一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下联之意是呼唤人们:要想登楼,就请在此停舟上岸吧!停舟登楼干什么?饱览滇池美景,追思历史,抒发人生感慨。

大家知道,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其特点之一就是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眼前的大观公园是一个利用天然水滨加以人工改造而成的自然山水园林。布局上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创造了开阔的空间,以大观楼牌坊、近华浦亭阁、假山、游路、东园、曲廊、桥堤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部分,使湖面显得深远而有层次;当人们漫步其间,感到左右顾盼有景,曲折变化有致;而园外渔舟乡舍、田园山水、谷黄稻香、驻步远眺,使游人心旷神怡、顿生自然野趣。这园林郊野混然一体,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特点之二为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园林空间总是有限的,而园林风景却给人以“无限”感觉。园林的空间处理,大小不同,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东园、鲁园、庾园、楼外楼、近华浦,各具特色,步移景异,大园包小园,小园见大园,使占地有限的园林层次丰富异常。另外,借景也是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邻借我们已给大家作了介绍。远借必登高眺望,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临大观楼,极目远望滇池、西山之景,远望田园风光之景,远望渔舟唱晚之景,这些为远借。俯视轻舟荡漾、湖光倒影、观鱼游跃,却是凭栏静赏的俯借美景;而观碧空、白云、皓月、明星、飞鸟翔空,是为仰借。特点之三是曲径通幽,处理手法含蓄。当进了大观公园门楼,粉墙花圃、荷塘柳堤,视觉为之收敛;到近华浦之前,左右顾盼倒有几分园林建筑和景致,略见小片水面;进了主景区,山石参差,藤萝掩映,堂轩廊馆,深邃莫测,却也看到水面渐阔;小桥长堤看似还有去处,但游路已尽,假山横卧在你眼前。园内丰富的层次使你感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特点之四是空间的流通与对比。我们进了大观公园,就感到一个空间接着一个空间,又隔又连,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虚虚实实,有开有合;特点之五是诗情画意。这又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之处。古代造园者善于运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美化园林。匾题楹联,为园林增光添色。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是要去欣赏大观楼长联,到时我们仔细去体味吧。

大观楼很美,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点。春天的大观楼是花的世界,黄的迎春、红的山茶、紫的辛夷、白的玉兰,争艳斗妍,溢彩流光。人们漫步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仿佛在花海里游泳,浑身都沉浸着春的气息。夏天的大观楼,杨柳堤岸,轻风习习,碧绿的水面上,点缀着红荷翠叶,泛舟湖中,看楼阁倒映,又是一番情趣。秋天的大观楼,历来就是赏月的佳处,每当中秋之夜,天上皓月,人间灯火,交相辉映,堤外银波粼粼,堤内歌声笑语。秋菊迎宾,丹桂飘香,使人心旷神怡。冬天的大观楼,是观赏梅花和雪景的好地方,每当瑞雪初霁,纵目四望,远山近堤,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腊梅、红梅、绿梅在寒风中竞放。自从红嘴鸥到昆明越冬以来,这里也是海鸥的栖息场所。此时到大观楼来,观水天一色,看繁花似锦,赏人鸥相嬉,不禁让人产生几分物我两忘的感慨。这些也正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应时之借”。

右边我们看到的这个花坛中,有三株玫瑰是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爱丁堡公爵伉俪访问昆明时所赠,以表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长盛不衰。近旁还有棵纪念树,看,就是那棵高大的按树,那是1921年朱德委员长在昆明所植,如今已是这样地挺拔高大了。

在我们前面,好像已经没有去路,挡在眼前的这一座假山叫做“彩云崖”。穿过“彩云崖”的石洞,使人顿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园外有园,山外有山,欲扬先抑,豁然开朗之境,才使得中国园林更具艺术魅力。这种造景手法谓之“抑景”。眼前一片空阔疏朗。大观楼前的碧波中有三个葫芦型白石塔墩,这是40年代从昆明原状元楼移到这里来的,加以环堤为带,垂柳如丝,颇似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对面“楼外楼”景区为大观公园园中园,右拢三潭印月,左挹草海,前面为滇池,后有长堤同东园相连,风景绝佳。二层楼的主楼同石肪联袂:远看就像是一艘古代楼船悠然启航。更为绝妙之处,大观楼与楼外楼互为“对景”,无论站于何方,相互观赏,相互烘托,别有情趣。沿堤漫步,清风徐来,看沉睡的西山,听波浪的拍岸声,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右边正面临水,背靠园林,气势雄伟的高楼,便是“大观楼”。大观楼为三重檐四方攒尖顶建筑,琉璃黄瓦,底层面阔17米,进深10米,占地170余平方米。底层正面六抹隔窗门一堂八扇,两边开洞窗。正面门楣之上“大观楼”三个字金光灿灿。二楼之上,可见咸丰帝所题“拔浪千层”愿额。门框两边,蓝底金字,正是举世闻名的大观楼长联,这便是我们今天观赏大观楼的重中之重。好,让我们从作者讲起吧。

长联作者孙髯(?―1774),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是康乾之际昆明的一个寒士。他自幼聪颖,喜习古诗文,胸有奇志。少年时应童试,目睹考生被搜身后才放人考场,认为这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头就走,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因而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始终是一个“布衣”诗人。然而他博学多识,年青时诗赋便“名重一时”,常与当时名士聚首,互相酬唱。他除了创作大观楼长联外,还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辑录过《国朝诗采》、《滇诗》等,曾修《云南县志》,他关心国计民生,寻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还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呼吁减租免税。晚年他生活困苦,在圆通寺咒蚊台卖卜为生,但他坚毅乐观、傲然不屈,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他锐敏地感受到末代封建王朝危机四伏,大厦将倾的时代气氛,并将这深刻的感受融注在这副长联中,以苍烟落照中的断碣残碑,以几杵疏钟、一枕清霜等自然景物,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没落。后来诗人前往其子所在弥勒县,并在那里去世,今弥勒县城有孙髯墓。

第六篇:大观楼导游词

大观楼公园,古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明初沐英在此建“西园”,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万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遗》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鹳雀楼导游词(范文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