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医生观后感(范文5篇)

时间:2022-03-21 17:06:58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6968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死亡医生观后感(范文5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死亡医生观后感(范文5篇)》。

第一篇:《死亡医生》读后感

《死亡医生》观后感

先不谈这部影片的医学意义,单就杰克本人而言,他是一个坚持自己意见的铁汉子,可是性格上的缺点让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就像珍妮所说,“站在他身边他的人越来越少”,等到妹妹、珍妮去世后,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可是无论是被拘禁还是被游行的人包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或许是一种疯狂,但在我看来人生就应该有着一种疯狂,整天为这种疯狂而努力,充实并快乐着!

安乐死,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几近冰冷的词。我知道,有些病人需要解脱,或者他们从内心深处不想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巨大的负担,但是通过一些手段来提前结束他们的生命,对于理智时的我而言始终是不能接受的。我知道,病人正在承受身体以及心灵上的痛苦,但是我始终不能接受让他们就那样走,提前结束他们应该存在的生命。哪怕是一只宠物,我也宁愿多一份负担,而不会选择让它在我眼前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生命。

我父亲于六年前身患偏瘫,大约一年之后就失去了自理能力,到最后眼睛也因血栓失明了,但不能本来身体就不好的父亲完全成为了家里的“负担”。说实话,有的时候真的希望父亲能早早的走了,这样对于他自己和有精神病的母亲以及正在上学的哥俩都是一种解脱。可是,我不忍心看到父亲就这样离去,哪怕是自己多吃一点苦,也要父亲活下去,这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人有的时候总是这样子,自己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矛盾心理。生前也常常说:“就让我快点死吧,这样就不用给你们增加负担了······”可是,我知道父亲心中有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让他一直在坚持。可是内心的“负罪感”让他一直自责,试图安抚我们生活的艰难。杰克安乐死理念的对象应该就是像我父亲这样的一类

人吧,但我知道,如果可以选择,我的父亲是不会选择杰克那样一种方法的。 我不知道杰克的理念是否能在未来得到绝大部分人的支持,但我知道哪怕是父亲还在,我也不会让父亲那样恐惧且无奈地面临死亡。人有生存的本能,这样一种本能有时比自己后天的道德观念都要强烈。我不知道,影视里的那些人为什么能如此从容地面对死亡,或许病痛让他们已经无所畏惧了。我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是当自己面对身患不可治愈重病的患者时,我会劝他们做出怎么样的一种选择?我不知道,最起码现在安乐死在我脑海里还是那样的冷冰冰、毫无人性的一个词。

现在,中国不乏那些需要杰克那样的死亡医生去“拯救”的人,可是有多少亲属同意病人那样提前走向天堂呢?我认为生命不在于能有多长时间可以快乐,在于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有自己的责任尽到了之后,才可以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也可能是这样一种原因,让更多的重症患者家属有砸锅卖铁的决心,来救护、服侍家里没有希望的病人。

我不希望安乐死最后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可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我会尊重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

第二篇:死亡医生影评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看《死亡医生》有感

抛开主演,更想谈的是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以及这部片子所包含的内容:安乐死。

“安乐死”

打出这三个字的时候,感觉并不陌生。因为这样的事情全世界都在争论,这样的想法也曾出现在每个人的脑袋里。

我们没法选择我们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如何离去。

问一个问题:当你身患不治之症,忍受病痛的折磨痛不欲生的时候,你是想苟延残喘继续忍受着生命的痛苦,还是选择幸福无痛苦的离去?

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

但是如果是我,我肯定会选择后者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同时我们也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担负着这个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法理学领域有一个经典的诘问,当我们的法律为恶法的时候,我们应不应该去遵守。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对法律这个概念的不同解释而改变。自然法学派会认为,法律为天地间自然的真理,我们只是将之文字化了而已,所以当法为恶法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去遵守。而有些法学派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有些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遵循哪怕是恶法的法律。循着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更加终极的疑问:谁,来判断何为良法,何为恶法?

杰克医生认为自己可以,他认为不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律是恶法,是需要被挑战的。于是他上场。初时他尚有所顾忌,由病人自行进行,这样帮助他逃过了四次指控。而当他发现人们越来越站在他的对立面的时候他选择了由他来结束一个病人的生命,而这一举动,将他送进了监狱。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无痛苦的死或安详的死。《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安乐死的解释是: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在文明社会,当人的生命产生之后,即被赋予不可剥夺的权利,甚至包括这个生命的拥有者。但是我有我的自主选择权,我有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不论以何种方式来结束都是我要走的路,我活我的我死我的,又关你什么事。对于一个陷入生存绝境的人,你不知道,活着对于他们有多辛苦,因为你有健康,你有明天,你有希望,你说你能够将心比心,你能好好照顾这些人支撑到自然死亡那一天,而他们这样艰辛的苟延残喘的活着又何尝不是为了满足世人的虚荣的良心。对于安乐死的坏处所谓有志之士可以林林总总的列出一堆,却没有人能为绝望的患者做出最好的决定。我无法选择何时、何种方式来到世界,但我愿能平静而有尊严地在我需要的时候离开,这应该是生命权利的一部分。你凭什么干涉。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在法律上确认安乐死,为推动安乐死合法化而开展运动。2001后4月10日,荷兰上下两院以绝对优势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成为当今世界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荷兰安乐死法案的主要内容有:

1、患者身患不治之症在考虑成熟后,可以在自愿的原则下提出以“安乐死”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生命。

2、当患者提出安乐死申请后,主治医生必须就患者的要求至少征询另一位同行意见,并同患者讨论除安乐死之外挽救其生命的其他方法,当一切努力均不可能时,方可为患者实施安乐死。

3、实施“安乐死”的手段必须属于医学方法,由主治医生向患者发放药物由患者自己服食中止生命,或由主治医生使用药物帮助病人结束生命。荷兰安乐死法案,是世界上较早的且行之有效的安乐死成文立法之一。

几十年来,理论界赞成安乐死观点的呈现了一个上升趋势,然而,反对安乐死的观点也是大有人在,双方针对安乐死本身展开多次交锋,其各自观点主要针对人的权利,公众道德,医生职责等多方面展开讨论。笔者在此限于篇幅不再对此展开。

我认为,支持安乐死比反对派更为合法合理,反对派认为安乐死是不尊重生命权,安乐死合法化是对生命权的滥用。其实不然,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本身

有意义,应是一个安逸、舒适而又有所收益的状态,绝不是病痛无限期的纠缠与折磨。反而,这是对生命权不折不扣的亵渎与不尊重,我认为安乐死有其不可忽略的价值,安乐死应合法化。

一、安乐死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否定犯罪的社会政治评价,而安乐死只是改变了患者继续遭受因患病产生的无法忍受而又无谓的痛苦的命运,人为地将濒危的病人无法挽回的,由疾病导致的必死的结局,稍稍提前一点,而并未改变患者将死的命运。因而是一种仁慈的行为,是对患者选择死亡方式和时间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对病人本身来说,有利无害;对病人家属来说,能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中解脱出来;对医生来说,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更有生命意义和生存可能的病人身上;对社会来说,还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药物消耗,将其用于急需的地方,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安乐死不具备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是安乐死区别于故意杀人行为的最本质的特征。

二、安乐死于社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安乐死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和对生命权的尊重

安乐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人并不是仅仅是一个生物人,更重要的是他是社会人。生命既是神圣的,同时生命更是有质量和价值的。人类生命的尊严就体现在生命的质量和价值上。因身患绝症而没有任何生存的希望,且处于巨大的身心痛苦之中的病患,其生命已无质量可言,对他们来说,维护其生命意味着承受无尽的痛苦,病人的生命尊严在无尽的痛苦中丧失殆尽,更不用说生命的价值了。死亡对于这些病患来说已不是正常人所感受的可怕和悲哀,而是一种快乐和解脱,此时,允许病患以安乐死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从精神和生理上解除患者的痛苦,维护其生命的尊严,符合人类道德的要求,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必然选择。

2、安乐死有助于患者的痛苦和患者家属的负担

身患绝症的病患遭受着病痛的煎熬,可安乐死的反对者们还在高喊着不能施予安乐死,要继续这种生命的延续,再苦再累,再痛再难受也要延续,患者们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也只是这种无尽的痛苦与煎熬,也是“欲罢而不能”,而我们早期唯物主义者培根曾说过:“医生的职责是不但要治愈病人,而且还要减轻他的

痛苦和悲伤,这样做,不但会有利于他健康的恢复,而且也可能当他需要时使他安逸地死去。”而安乐死正是帮助解除病患痛苦的最佳方法,也是医生职责的所在之处,不对安乐死予以肯定和认可,这对于患者和家属是多大的一种残忍。

患者在忍受自身痛苦的同时,还要花费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患者家属来说,在承受精神痛苦的同时,将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家属对家庭成员有照料的义务,但是为了一个无意义的生命去消耗有意义的生命,是过分的要求,对于上述种类的病人(指脑死或不可逆昏迷或死亡不可避免的病人)家属已承受极大的感情和经济压力,他们处于十分为难的处境。安乐死或把他们从这种压力和为难境下解脱出来。”

因此,无论是从刑法本身出发,还是从我们社会的仁义道德出发,从情理出发,安乐死本身都在不违法的同时又能对病人本身以及其家属,以及社会资源配置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结语

这个世界对于安乐死和协助死亡太过伪善,安乐死有他的规范和限制。我们鼓励坚强的生者,但我们并不应该排斥安乐的死去。不是要我们要轻生,而是痛苦的无法生活。Jack Kevorkian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医生,他站在病人的一边看到了他们的痛苦与艰辛,他做了这些人不敢做的事和不敢开的先河,或许那句生不逢时真是说对了,可是我相信,很多个很多个明天,当社会进步到那个阶段时,安乐死一定能通过法律合法化。

第三篇:死亡诗社观后感

外国教育启示录期末作业

学号:4405150009 姓名:贺鹏

院系:商学院 专业:15级经济学一班

«死亡诗社»观影感

在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后,确实是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脑海里一直回荡着那一句“Captain, my captain”,仿佛已经被洗脑了一般。虽然这是一部很老的美国电影,但对于现在的中国教育来讲,仍然有很大的教育与启示作用。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美国那么倡导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居然也会有那种炼狱般的教育模式,或许这才是进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在那个被影中人物称为“炼狱”的威尔顿学院,在一开始便给了我极其大的震撼,未来精英人物的诞生地,但在我看来,那里就是梦想的坟墓,很不幸的,也是尼尔真正的坟墓。

首先,我想说说对于尼尔的认识与想法,他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也是受基廷老师影响最深的一个人,一直在父亲的管理下拘束的生活着。尼尔本来一直在父亲的威严下走着被铺好的路,过着被规划好的生活,上了大学终于有一点喘过气的机会和自己安排的自由,当然使尼尔有点兴奋。但是,又被父亲逼迫放弃了自己的乐趣。或许是因为管束太过于严厉一直没有什么真正的乐趣,所以他对“古人诗社”特别的感兴趣,才会不顾一切的去举办着活动,也正是受基廷老师“Seize the day”(及时行乐)的影响,才会探索到了演话剧这个自己真正的爱好。虽然知道这会让父亲不高兴,但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放弃,他想要坚持,想要圆自己一个演戏的梦。他是勇敢的!尽管最后他送走了自己的生命,但至少比他在约束里耗完余生好。有人说,尼尔连用枪自杀都不畏惧,为什么不选择留下,父亲的决绝,母亲的懦弱,让尼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绝望的滋味,我认为尼尔自杀是在当时情况下最好的了结办法,这样一来,尼尔既能保护自己的梦想,又不违抗父母之命,把美好的结局定格在下一刻之前。那带着花环对着雪花的哭泣,有多少的无奈,有多少的绝望,又有多少的青春张狂! 每个学校里都有懦弱的人,在威尔顿学院里,托德便是一个过于懦弱的人,是当时的时代造就了那样的他。当尼尔怂恿同伴去洞穴里念诗,同伴们都答应了,唯独托德以要写历史作业为理由拒绝了此行,但当大伙们都去了洞穴后,托德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基廷老师的名言“及时行乐”,很快又撕掉了那张纸,证明当时托德已经被基丁老师的鼓励感染了,但他还是无法挣脱那个懦弱的躯壳实现“及时行乐”尼尔自杀后,托德激动地奔跑到雪地里大哭,因为是尼尔教会他敢作敢为,基丁老师当然也被辞退,当基丁老师去跟同学们告别时,托德站到桌子上大声叫:“Captain, my captain”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地站到桌子上说同样的话。

在最后,他是勇敢的,在电影的最后,我是感动的,我的眼里是充盈着泪水的,为拖德打败懦弱的勇敢而振奋,为他们的师生情而感动!

最后,基廷老师,不得不说,他在那个学校里是一个另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朵教育界的奇葩,让学生们把书撕了,因为书上的东西与他追求的诗歌创作不同,让学生们在庭院里自由的散步,去感受诗歌的创作氛围,踢足球和诗歌朗诵相结合,真何谓是一大奇观!尽管最后不得不背上尼尔逝去的黑锅而离职,但看到学生们站在书桌上对自己的呼喊,他会心一笑,他知道,他想教的,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

总思这部影片,回想到了自己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直在脑海环绕,一直都以为学习成绩便是一切判断的标准,也的确是如此。以前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已经不复存在,现在连那些不切实际都不敢去乱想,早已经成为了“炼狱”里出来的成品,千篇一律,都为了学习而不断的向前走,不断的往上爬,累了,想的还是继续往前,不知何时,学习成为了梦想,一个禁锢自己的牢笼,爱好也只能够加上业余二字。或许,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应该要改革改革了,不能够让教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牢笼禁锢了一切的可能,否则,一切都是悲剧,一个大写加粗的悲剧,一个用枪而结束的悲剧。

最后,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人“Seize the day”!

第四篇:死亡医生观后感

《死亡医生》的主人公杰克科沃基恩是一名十分特殊的医生,他的工作并不是为了拯救濒死的病人,而是将不堪忍受痛苦,受尽煎熬而又无法治愈的病患平静的送入天堂。可是这却与美国,或者说整个西方世界的传统价值观相违背,因此,饱受争议和批评。杰克最终是被判入狱,这场轰动一时的风波才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却依然在持续着。

这是一部涉及医疗改革和安乐死争议的影片。 影片最大的争论焦点就在于生死的权利上,尤其是死。依据习惯法,协助自杀确实是罪恶。杰克认为这是迂腐落后的中世纪的黑暗陋习,应该被彻底抛弃,法律的进程过于缓慢了,安乐死在欧洲等许多国家都已经获得了支持,为什么在自称民主和自由代表的美国却依然受制于那些愚蠢的中世纪习惯法,受制于人们落后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权力自由的追求美好的生活,每个人也都有有权力选择生命的终结。

从人道主义出发,我难以否认安乐死的正确性。肉体的极致痛苦会完全剥夺了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意义和乐趣,这和精神上的扭曲不一样。那种煎熬,常人难以想象,此时,你还打着不道德的旗号去斥责她违背伦理,有意义么?病前健康的样子和之后扭曲的形体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无论如何都治不好,苟延残喘的活下去,不如早日平静的离开。作为一个医生,他懂得对生命的尊重。而年轻的运动员,因为受伤之后不能继续自己心爱的运动,从而陷入重度抑郁之中,认为生命没有了意义,他要求被安乐死,但申请被杰克拒绝掉了。作为一个医生,他依然是懂得人的生命多么可贵的。

影片的最后,杰克终究是被判刑入狱了,不是因为他实行安乐死,而是因为他公然挑衅法律,刻意回避了对于这个争议话题的审批,而是留到学术领域去争论。

第五篇:死亡诗社观后感

向死而生

——《死亡诗社》观后感

胡炎明

前几天看了《死亡诗社》,从刚开始的觉得寡然无味到最后的感动,让我看到了国外一些电影工作者对教育的反思,也让我想从教育的角度谈谈自己的鄙陋之见。

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学校原来也这么保守过,完全以升学为目标,不顾学生个性的发展。所谓的名校,其实是以牺牲的自我来成就的。我们喊素质教育多年了,但实际上还是在应试教育的路上。他们的家长中也有向中国父母一样的人,把自己未了的愿望绑架到后代身上。

其次我想到,什么样的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教育是每个人成长成熟之必需,当一种教育制度逐渐地完善直至成为传统,其与生俱来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彰显直至成为弊端。而当传统与弊端双双起舞的时候,其引发的后果不是彻底的毁灭就是积极地修正。影片最后还是以学生和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先行者的失败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尼欧自杀是悲壮的,我为之惋惜。

第三,我想重点谈谈我对基廷老师的看法。这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教学学生什么是自由、独立。相对于知识的简单传授,我更觉得教会学生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在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让我惊讶。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独立精神在我的身上没有,我觉得在我们大多数年轻教师身上也没有。我们自身缺乏这种独立,或者说我们从小就是在学校教条式的模式下学习的。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听自己的声音。影片最后,基廷老师被放逐,他的学生战胜内心的恐惧,战胜来自己学校的压力,一个个站上了课桌,喊出“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船长被放逐,或许会成为终身流浪者,孤独的放逐,但是他的精神和灵魂却根植在了那些可爱的少年心中,必将在未来绽放出光彩。基廷最后走出教室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让我们首先独立,而后教会学生独立。让我们把梦想和勇气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爱带给他们。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死亡医生观后感(范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