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home英文观后感

时间:2022-09-12 19:32:12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7606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纪录片home英文观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home英文观后感》。

第一篇: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家园》是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我被电影里美妙的`自然景色所深深震撼。导演杨恩・亚瑟费尽毕生心血,为我们呈上了最美妙的景色与最深刻的道理。

随着人类脚步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社会从石器时代跨越到了科技时代。一切都变得不一样。而随着这种时代的发展,人类也变得越发贪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开始破坏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建造高楼、工业废气......随着这种形势的愈演愈烈,我们的地球妈妈终于忍受不住,这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地球变暖、冰川融化......原本美丽的地球开始变得满目疮痍。

水资源、煤矿、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再怎么索求也得不到的。这是来自于地球母亲几亿年孕育出的结晶,这是她慷慨的恩赐。如若人们不再贪心,地球可以不断地给予我们恩赐。这些自然资源全部是按着自己的轨迹来自由生长的,它们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容不得外界的阻挠与破坏。可是人类就在不断的破坏这些规律,砍伐了无数珍稀品种的参天大树,污染了蔚蓝美丽的海洋。导致地球不得不停止她的给予。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己弄的。

每一个国家和城市一直在喊着环保环保的口号,每一个地方都贴着环保出行的布告。大家口中喊着环保,可行动上又何曾做到环保了呢?又有哪些人真正地去实行环保口号了呢?尽管我现在生活的很好,不缺水,不缺食物,也许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延续这种水资源和食物充足的生活,可是我们的下几代呢?他们也可以过着这样的生活吗?也许答案就不那么笃定了。

我只希望人们可以早早醒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多为地球母亲疗伤,为世界作出一些贡献,保护好美丽的风景并更多地创造这些风景。积少成多,现在的负面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变。这就是我看了《家园》后的感受。

第二篇: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刹那的闪现,可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

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

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知道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择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曾经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许多镜头都是高空俯拍,许多景致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夺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却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的。许多窒息的美丽背后,就是许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个纯净的盐岛,美若如此,却是死海日渐死去的象征。无数生物灭亡的命运,换来了人类的繁荣和生机。我们欣赏它们,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惨烈。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第三篇:纪录片《人间世》的观后感

2016年夏天,医疗类新闻纪实片《人间世》第一季的播出,引起巨大的反响。很多观众都是哭着看完整部片子,其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6分。如今,如今《人间世2》催泪回归了。你会去看吗?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纪录片《人间世》的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很多人看《人间世》是因为抗癌妈妈张丽君吧?我是不经意间看到了张丽君的短视频,进而发现了《人间世》这部九集的记录片,用一晚上的时间慢慢看完。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五味杂陈,不由得也考虑到了生死这个人生最宏大的主题。

生不易,死更艰难,因为它牵绊太多的情感和眼泪。作为经历了亲人从生到死的我来讲,更是感同深受。

我一直在感叹,人活着,其实就是以悲剧的形式存在,当我们随着时光慢慢老去的时候,也在送走一个个亲人和朋友,用悲痛和眼泪先别着这个世界。死亡总是不期而至,有时连让你悲伤的时间都没有。而且死亡的可恨之处还在于,它从来不会因为你年轻或者优秀网开一面,它总是以无情和冷血的面貌示人。

张丽君与孩子告别,连续给录制了18年的生日贺词,这种让人心碎的场面,真的让人不忍细看,我不知道那个可怜的孩子在以后过生日时,每次看到母亲生日祝词时会是何种心情。记录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期许,因为张丽君好了起来,还到了理想中的美国转了一圈,遗憾的是,记录片之外的张丽君最终还是走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忍着巨大的悲痛捐献儿子的器官;还有看着年幼孩子却无力救助的年轻爸爸妈妈,以及那些妙手仁心的医者站在病床前束手无策的无奈和汗水,每一幕都扎进你的心窝,刺痛最柔软的地方。

《人间世》讲的是医患关系,但它让我们看到最多的却是生死,是无奈。当张丽君的公公说下辈子让她做自己的女儿时,我想没有人不会落泪,人间情未了,来世再相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珍惜拥有,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正如张丽君所讲的,人生就像打牌,总有人会抽到几张烂片,抓到手时你就知道已经输了。你不能悔牌,还不能弃完,你只有任它摆布和玩弄,这,就是*蛋的人间人世。

我不得不感慨,自己还好好的活着,健康的活着。

对这部片子《人间世》慕名而去,我想知道为何一部纪录片可以被吹捧的如此之高,可以被这么多人喜欢。但是现在的我明白啦,这不是吹捧,不是喜欢。而是对现实的束手无策,对病魔的无奈,对亲人突然离别的悲痛。

目前《人间世》只出了第一集,《*火》。

片中的孩子都是受骨癌困扰的。

有个女孩从15岁开始接受治疗,现在二十六,而且有一个从上学开始就一直陪伴她的男孩子,现在快要结婚拉。

但是,总会有很多意外,还有很多孩子都要化疗,灭活,做手术,截肢。

而且有很多家庭因此也变卖家里所有的家产,只为孩子能多留着人世间一会儿,但是每个家庭都坚强的告诉孩子告诉自己,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我不禁想到前一段的电影《我不是*神》,每个人对生的渴望,但是又迫于现实,我们不得不屈服于他,但是在病魔到临之际,我们不想放弃任何一丝机会,要与病魔战斗到底。但是人生中,总会有很多意外,父母总以为,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其实不然,也许多一点的陪伴,多一点成长,也许我们就可以早一些发现,早一些治疗。虽然说再多都没有用,因为大家都是迫于现实的人。许下一个愿:大家都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因为一生太短,我们要多一点时间去感受!

昨晚上看了《人间世》那个镜头里面的画面,如此平白,但是却诉说着一群勇敢的孩子面对骨癌病魔的坦然与坚强,诉说着每一位父母对于现实的无助但却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他们的宝贝,当我看到王思蓉跟她的妈妈斗嘴我亦觉得那是一种幸福,当看到安仔要捐眼角膜的时候我哭了,我希望天底下每一位可爱的小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每一位父母都平安健康。

《人世间》这部纪录片让人不敢看第二遍,因为它如此直击人心。

它讲述了在生存死亡这件大事面前,人们的理智与情感,脆弱与坚忍,极度想要挽留的渴望以及失去之后超越人*的无私。

它记录了在医院里不停上演的悲欢离合人间世。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一切情绪都被放大,喜悦溢于言表,悲伤难以承受,愤怒不可遏止。

然而,在误解、冲突和寒心之外,又总有信任、尊重和互相理解。

它让人在新生和离别间,重温了一个道理:一切都会败给时间,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归去。

它让人明白,世上没有什么事,能大过生死。

第四篇: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2009年6月5日,地球环境日,地球已追不上人类的欲望。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网。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

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提供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弃、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面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责任的公民――人类应该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她孕育出来的万千物种长期一直相互依存。但只有20万年历史的人类,却快速掌控了这个星球并为所欲为,过度索取资源,打破了亿万年来的固有生态平衡。在《Home》里面,我们了解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为破坏,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资源。过去50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比前面20万年还要多,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大河断流,资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减少,气温上升,气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种灭绝。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全球军费开支多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经费的12倍每天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食水,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10亿人在饱受饥饿全球超过50%销售的谷物用于喂食牲口与生化燃料上全球40%耕地质量下降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林地给毁灭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生物品种的死亡率快于自然速度1000倍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到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

我们的家,有多美?

杨恩・亚瑟用影像给出了他的答案:

美到令人流泪、美到令人窒息、美到令人惊恐、美到令人无所适从。

在宏大的航拍中,我远望地平线,却望不到半点弧度,才知道我们的地球是多么的庞大与包容,想要征服他又是多么的可笑――是的,地球不是地理书上画的那个站满了小人儿的球体,也不是天体物理书上说的那个宇宙中小小的尘埃――她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家园,是我们脚下的大地与头顶的天空,是我们灵魂永恒的故土,是我们的整个世界。

你要美到何时才是终点?

琥珀般的远古火山、翡翠般的森林、珍珠般的湖泊、丝绸般的河流与冰川、蓝玉般的大海和沁丝般的珊瑚…这是影片的前半部分给我们展现的美景――航拍,全是航拍,高高的俯视镜头高到让人几乎认不出原本熟悉的景物,一切都变小了,小到根本无法认出那些在草原上奔驰的、在海面上跃出的、在天空中飞翔的到底是什么――是的,比起地球的博大,那些自以为高大的生物又算什么?

是的,我们才是真正的尘埃。

航拍,是本片当之无愧的精魂,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参悟到影片真正的精髓。

精髓是什么?我们不妨继续看下去:

影片进入后半部分,现代文明粉墨登场――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肉牛市场、太平洋巨轮上的集装箱、迪拜的摩天大楼、中国南方的新兴工业城、非洲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埃及小山般的长绒棉…人类啊!万岁的人类!这是人类文明演化了几万年的最终成果,这是美国梦的巅峰,是"万物灵长"的杰作!

纪录片中的音乐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ArmandAmar创作,并由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演绎。影片配乐融汇了蒙古、亚美尼亚、伊朗等国的吟唱和器乐,犹如冥想般舒缓又带着淡淡哀伤的音乐,以另一种方式,传达了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及深切怜爱之情。

纪录片《家园》无论画面、音乐、解说都令人叹服,而影片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值得大家花一点点时间,坐下来静静观看。

看了《家园》,影评只有一个字:美。美得令人自卑,美得令人心痛。对于一个整天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角落里患得患失的人来说,是自卑。对于人类糟蹋自己家园的行为,是心痛。

第五篇: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人人都知道要爱护环境、讲究文明,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今天,老师和我们一同观看了《人文梅李,和谐家园――爱护环境、共建文明系列教育片》。

此教育片教育我们要树立文明的交通意识,自觉维护交通秩序。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一到交通高峰时期,路上就堵得水泄不通。有的人为了不耽误时间,不停的超车,还不时扯着大嗓门儿让自己前面的车也超过去。但是一个不小心,就酿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有的人却十分遵守交通秩序。一遇到红灯,就慢慢地停下来,就算马路上空无一人,也不会闯红灯,因为他们知道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危险。只要像这样遵守交通秩序,就会让你的家人放心不少。

除此之外,它还让我们懂得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细节做起。见到地面上有垃圾,随手就要捡起来;看见倒下的公共标志,便顺手把它扶起来;看到公共场所墙壁上随意张贴的广告等,便把它撕下来,扔进垃圾桶。这些小事都花不了你多少时间,更花不了你多少精力,却能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不但要制止别人破化环境,更得让自己起好带头保护环境的作用。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浪费水资源、破坏树木花草以及公共物品,要以自己为榜样,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

当然,也不能忘了关爱互助。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要自己热情的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真心诚意的来为你解决困难。在公共场所,如果捡到了钱包等贵重物品,不可以弃之不顾,更不可以变为己有,一定要先询问附近的人有没有看到失主,如果询问无果,可以把它交到警察局里。如果放学时天气不好,有与你同路的同学没带雨伞,你可以热情地邀请他与你一同回家。如果你在马路上看到有老爷爷或老奶奶载着一车重物,难以把车推上桥的时候,你可以在他后面助他一臂之力,他会回报给你一个无比灿烂的笑容。

人人都注意交通秩序,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人人都懂得互相帮助,这,就是我爱的家。

《纪录片home英文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