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纪录片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2-09-12 19:27:20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7016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高考纪录片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高考纪录片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纪录片《高三》读后感

【观后感一】高三,一个一劳永逸的谎言

看了周浩的纪录片《高三》,也是高考三年以来自己第一次真正有勇气去像那台摄像机一样客观而真实的面对那段时光,面对那时的自己。我们都很善于遗忘,但幸好还有人记得。

在那三年里,我们耳边听到的都是来自老师和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什么“辛苦奋斗三年,幸福生活三十年”、“坚持下来,以后就轻松了”、“不努力考出去,你将一辈子打在这小县城里”。这不仅仅是所谓的教育恐怖主义,更是一种毛氏的乌托邦式的谎言,仿佛我们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都会在高考这一瞬间之后结束,于是在那之后,我们开始用我们的大学时光来休息,来补偿自己那些曾经奉献给考试的青春。有的人一休就是十年,于是在毕业前恍然大悟。然而有些人,一休就是一辈子。

我并不想要批判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勤奋,我只是想问问他们为何如此勤奋。是为了那自己从未去了解的未知的理想?还是为了步入名牌大学的虚荣?还是为了他们即将面对的生命的时时刻刻,那些即使没有高考,也依然时刻甘愿去做的一些事情。

说来也怪,我学习勤奋,成绩也不差,但回想高中以及之前学的东西,我记得的却寥寥无几,之后也不会再想着去翻翻看,自己仿佛恨不得把那些曾学到的知识连同那一段记忆全部忘记。能清晰记得的却是当年自己干的那些傻事。虽说是傻事,但也无非是谈谈恋爱,看看闲书,和朋友混日子,翻墙逃课此类,但这一切都与学习无关。当有一天一个同学在自习上看《忏悔录》被老师大骂,“忏悔啊,晚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身边所禁忌的东西并不是与学习无关,而是与高考无关。

后来看过王小波的一篇杂文胡思乱想之后,我对这怪事也有了新的理解。当他提及其长篇小说《黄金时代》时说,“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也只有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同样,也正因为我受“教育”的十年间,除了考试,一切都是一种“非”的状态,也难怪我对这些“非”的状态记忆犹新了。至于“上初中是为了中考,上高中是为了高考”这样的“口号”,我不禁要问,高考是问了什么呢?你如果说是为了上大学,那么你敢不敢继续回答我的为什么呢?敢不敢认认真真的面对自己这已经开始,却从未停止结束的人生呢?!记得我高中曾写过“为死而生,为生而死”这样的诗句,回头看看还真羡慕自己当年的才华。

当我通过阅读积累了更多的文革经验之后,我深深的感到,其实文革从来都没有结束。如果说曾经的文革是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极刑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文革”就是一次幸福的安乐死,幸福什么呢?人们为自己不再被处以极刑而幸福,而人们并不知道,那令人恐惧的瞬间已经占据了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我惊奇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为了那么一个瞬间,为了那么一个场面,为了那么一个口号,为了那么一个梦想。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三反五反”,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大跃进”,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文革”,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

人民把自己生命的时时刻刻耗尽,耗尽在母亲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里。当这些瞬间成为母亲生命的时时刻刻的时候,人民终于说话了。人民扭捏的看着母亲,说“其实人民不需要自由”。

此文为读后感,并非影评,大家可以揣测一下读后感与影评的区别,一个侧重个人思想的全面表达,一个侧重客观的评论,另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李老师观点持中立态度

【观后感二】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

整个高三,我的书桌后面都贴着一篇从《青年文摘》上剪下来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是关于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孩子考进复旦的故事,我记得她在文章里写起那个学校沸沸扬扬的凤凰花,心生向往。

那是2002年的冬天,我的世界天昏地暗,我总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哭,后来因为睡眠不足,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整个夏天,我都充满了遗憾,可是我没有给任何人说起我的遗憾。

那是2003年的夏天,高考完之后填志愿,我的班主任一直在问我,你已经想清楚了吗,你真的要放弃吗?我去教务处拿推荐表,教导主任说,你真的就只填这个志愿了么,可以再高一点的。我的父母说,你自己决定吧。

后来,我坚持填上另外一个大学的名字,我开玩笑地说,那个学校有全中国最漂亮的樱花啊。再后来,成绩单和分数线下来,我看到我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梦寐以求的复旦许多许多,我什么都没有说,启程去了另外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说,那时候我是多么地恐惧。我的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志愿填错了,我就要重来一次这噩梦一样的高三,如果这样的经历要重来一次,我是活也不想活的。

所以,我真的只是遗憾,我从来不后悔我做了那样的选择,因为,我真的,很害怕。

看《高三》,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时光,彷佛看到了那时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脸。从高三开始,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毕业班的学生,而我们的的身份界定开始越来越明晰了:优生,中等生,差生。

前两天在MSN上遇到一个小姑娘,说起纪录片来,就讲到了高三,她说:“当时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的,但是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因为我看的时候刚刚高考完,可是你现在都大学毕业了。”我没有再给她说我是怎样也心酸得一塌糊涂,你知道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忘记,那么当它全部浮出海面的时候,便是怎样也无法止步。

我还记得我们那个全省最好的高中里,大家是一同经受着怎样地狱式的特训。

我在那一年里买的参考书比我整个高一高二加起来的还多,我在那一年里做掉的题比我以往十几年加起来的还要多,我在那一年里上课说的话传的纸条,是我迄今整个人生最沉默的时期。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励了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梦想,总之在那样的岁月里开始思考人生的去留,想远走高飞,就是无论如何都想远走高飞,书柜上贴满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全部都是励志的话。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一起起来的还有小心翼翼的母亲,她总是会比我早起来半个小时,做好早餐才把我叫醒,然后我再行尸走肉一样梦游在上学的路上;睡觉的时间从凌晨一点到五点不等,有时候做题做得疯了,就一头栽进去,等到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早都已经没有办法睡死过去了,又或者,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在桌子前倒下了。

困,就是困,除了困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前是个熬不住夜的人,经过了高三,连通宵都不怕了。

我那时候并不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所以高考的时候在班上考了个第三让所有的人都跌破了眼镜,我的班主任说,你果然就是那黑马。可是我爸说,你很辛苦了,真的很辛苦了。

开学之初的时候我就死缠烂打地在班主任那里哀求,和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坐在了一起,开始像他一样每天在下课以后拖住不同的老师问不同的问题,每天都问,每天每天都争论不休;我开始向他一样每天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题再做题,下午放学也是做题再做题,做到天黑了再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再做题。大量的卷子、习题册、还有自己买的各种参考书,每天都有任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那时候连累都不觉得累了,只是想着,赶紧考完吧,考完了我要好好睡半个月,然后,我一辈子也不

写字了。

后来高考,我的同桌莫名其妙地落榜了,他就是与我截然不同的那一个,他的志愿,稍稍高了那么一步。他留在了当地的一所大学,成绩一直很好很好,后来,保送去复旦读了研,就是那个我最最向往的复旦。

他落榜那一天,我翻同学录,看到他曾经写着:为了我的北大,你的复旦,我们都要拼了命啊。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稍有察觉,其实人生才刚刚开始啊。

在片子的开头,班主任说过,请你们拿出半条命给高三,没有人会因为太用功太努力而不行了的,所以我不要你们的一条命,只要半条。

几乎所有的人都搭上了半条命,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还有家长,大家像抗敌小分队一样成立了一条统一战线,人人自危。

病态的究竟是我们,还是社会。

看到片子中他们着魔了一样的生活和口号,其实我们的努力不过都一样,全部来自于内心的恐惧。有人哭着挣扎着往前走了,有人放弃了逃避了,有人茫茫然不知所以。

如果病态的是社会,那么我们之所以要变得那么病态,不过是因为我们恐惧于我们不能生存下去,我们都想生存下去,看到广阔的天空和所谓的梦想。

我有一点想要追访一下这些学生后来都变成了什么样子,在考进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遭遇到的,是和当初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说什么辛苦这一年幸福千百年,说什么一生之中最苦的时候,那都是为了他们的斗志而故意说出的话,实际上无论高三这一年如何,走了还是留下了,狗血的人生还没有拉开帷幕。

我用整个大学的时光来弥补了我在高三那一年损失掉的娱乐和休闲时光,毕业以后漂泊到了另外的城市,然后开始了一轮有一轮的死磕,我总是在想去他妈的教育吧,谁他妈也没有给我说过人生是这样的莫名其妙充满了势利,谁也没有给我说过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可是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公平。

我那曾经彪悍过的半条命,竟然不知不觉就走丢了。

昨天晚上我看完了这个片子,什么也写不出来,一觉睡过去却梦到了自己拼命拼命在做题。然后,今天,北京下了雪。

看着这样的冷清清,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自从高三之后,我再也没有拼命去做过一件事情,哪怕是半条命。

总想着走捷径,在别人的一劳永逸面前常常迷失自己,隔三差五地被生活打败,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放弃吧天塌下来也有个子高的人顶着地塌下去也有矮的人垫着。

我真的以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却远远没有走出来。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啊,我总是在想,我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五年前的那个自己呢?

我亲爱的高三的孩子们啊,你们不要被幻觉蒙蔽了双眼,人生正在不怀好意地看着你们呢。

第二篇:纪录片观后感

在小胡的强烈建议下,我终于看到了《含泪活着》这部日本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

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动人故事。

正如小胡说的,这部记录片的拨出震撼了整个日本跟国内看过此片的人们。关于人们对这部记录片的评论很多很多,看过的人都是几次泪湿衣襟,作为一个男人我也是不断的看不断的泪流满面。为什么?单单是人们好奇一个父亲为何在日本黑了十五年吗?当然不是吧。那最终是什么震撼和感动了我们呢?是亲情?是责任?还是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来就赋予了的,谁人没有亲情,谁人没有责任,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谁人又没有精神呢?可是主人公为了亲情,为了家庭的责任却付出了15年妻离子散的孤苦生活。作为年轻的一代,我想我们从他身上得到的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完成责任而顽强奋斗的精神,15个春秋亲人的离别,15年日日夜夜打零工的生活,又岂能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又岂能是常人所能坚持所能奋斗的呢?

每个人生来都想着如何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有一个美丽的爱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孩子,普普通通的慢慢变老,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读书后才发现,爱情,工作,美好的生活,这一切都注定上帝给予不了我们一生享受不完的安稳生活跟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奋斗才有所得。在这个竞争惨烈的社会里,如何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你不是高―官子弟,如果你不是家境丰厚,首先就要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去面对竞争,如何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奋斗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努力,鼓舞着我们前进。这个社会或许是公平的,你努力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除非你有突破常人的能力和捷径,但这并不现实也并不符合我们常人的逻辑。

来了日本近两个月,感触颇多,但几次提笔却又欲言又止,对日本的感触是一个文明的民族,是一个安静的有秩序的无争社会,是一个以服务为生命的社会。在东京到处可以听到普通话,到处可以看到中国人。想想我们太多的国人来日本是为了什么?有人有了妻儿还来留学,有人在国内已经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来留学,有人在国内有份安稳的工作,有人是为了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家其实都是如出一辙,那就是钱,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所谓舒适稳定的生活,只有钱才能让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女朋友、房子、车子,只有钱才能让我们的父母老年无忧、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所谓的幸福,这确实是不争的理性的事实。感性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但现实是平淡就是要生存,生存就需要接受理性的考验,接受理性的洗礼。只有有了生存的能力,才谈得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国内总有人羡慕我们国外的留学和工作生活,但只有我们知道我们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说的伪善一点为了实现我们在国内实现不了的人生,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份责任,不过这已经足够了,我们无须去解释什么,不是吗?艾,说来说去,我们是为了钱,可我们为了钱就是为了自己吗?还不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如果单纯是为了自己在哪都可以舒适的活着,不是吗?这就是我们一个人为责任而付出的伟大之处。我真想为那些为责任而付出着的人们大声说“责任是伟大的!”,为那些只想平淡生活着的人们说“伟大的责任!”。

第三篇:《高考少年》纪录片观后感及启迪

我们在复习知识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抱怨:没时间、时间不够了,怎样办之类的感慨。且看下头的文字:时间往往不是一小时一小时浪费掉的,而是一分钟一分钟悄悄溜走的。

著名的海军上将纳尔逊,曾发表过一项令全世界懒汉瞠目结舌的声明:“我的成就归功于一点:我一生中从未浪费过一分钟。”

军事家苏沃格夫也曾说:“一分钟决定战局。我不是用小时来行动,而是用分钟来行动的。”

雷巴柯夫曾说:“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谁了解生命的重要,谁就能真正懂得时间的价值。我们最宝贵的可是是几十年的生命,而生命是由一分一秒的时间所累积起来的。没有善加利用每一分钟,时间是永远无法回到的。

“事情就怕加起来。”这一古老的谚语也是说的这个道理。一切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他们的传记里,常常能够读到这样一些句子:“利用每一分钟来读书。”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学问家都是善于利用零碎时间的。东汉学者董遇,幼时双亲去世,但他好学不倦,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他以往说:“我是利用‘三余’来学习的。”“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就是说在冬闲、晚上、阴雨天不能外出劳作的时候,他都用来学习,这样日积月累,终有所成。

“用零散的时间记忆零散的知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学来的,拿来与大家共享。

其实,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零星、片断的时间,如:车站候车的三五分钟,课间十分钟,甚至蹲厕所的时间。如果珍惜这些零碎的时间,把它们合理的安排到自我的学习中,积少成多,就会成为一个惊人的数字。

所以,珍惜时间。

所以,期待你的成功!

第四篇:纪录片观后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题记

生动精彩的解说,搭配着轻松的音乐,在短短50分钟的时间内,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愉悦的感受。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展示中国风景:我们看到的,是海南的海滨风光,是新疆的异域风情;感叹的,是黑龙江的沃野千里,是江西的一江碧水;陶醉的,是上海的历史底蕴,是陕西的奔放豪情……

六集300多分钟的航程,这些地方跨越祖国的东南西北,随着镜头缓缓进入众人的视野,向世界阐释着东方大国的独特神韵。

“这河山日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站立在庐山之巅,便恍然能看到众多武侠里的风流人物,陡峭峰林中透出隐隐侠气,一颦一笑,满是江湖仙侠之风。,仿佛与李白遨游,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恍若与苏东坡同行,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座山峰或平缓,或陡峭,层层山峰,无言向人们阐述着繁华的历史。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停留在黑龙江银装素裹的大地,雪白如糖霜一样的冰雪映射出世界上最纯真的色彩,掩埋在重重冰雪之下的千里沃野,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魅力四射的雪乡,千形百状的冰雕,有序新奇的采冰……冰雪,是黑龙江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伫立在海南的海滨,感受热带岛屿的热浪澎湃与激情火热。沿海地区的灯塔,是一种责任,几十年风吹雨打,更是一种使命。现代化的货船,渔民的高超技术,惊险刺激的海上项目,不仅展现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也向众人展示出了蓝色世界海洋的冰山一角。

以新的姿态俯瞰九州大地,在云霄之中,白云之下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新的中国,新的角度,新的视野,中国的多姿风采,以新的方式展现在眼前。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存在着如此之多我所未知之处。

这片土地上,有可爱精灵一般的动物,有如同红树林海底世界,也有面对飞行器时,人们好奇的明眸,恢宏而庄重的楼房,高耸而现代的大厦……我体会到的是自然的蔚为壮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善。

这盛世,如你所愿。有幸我亲吻热土,俯瞰九州,生于华夏,千年前,云端下也许是皎皎明月,也许是亭台楼阁;而如今时隔千年,云端下却是鳞次栉比的楼宇,也是一个个奋斗的延续……

第五篇:纪录片观后感

参加工作进入铁路建设队伍,接触了很多老一辈铁道兵。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高考纪录片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