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六篇)

时间:2022-09-12 19:22:5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5042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党员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六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党员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六篇)》。

第一篇:纪录片观后感

在试图透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但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能够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我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我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那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我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好处。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主角?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我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我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这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我以前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那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那里务必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期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我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就应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这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第二篇:纪录片观后感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潜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盼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资料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透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第三篇:纪录片观后感

《故宫》作为现在文献片的典范,从2005年10月2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0:47分播出,由央视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它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面和声效,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过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况、深藏于太和殿内部的神秘浮版、溥仪盗宝的历史档案等等诸多以往难以看到的史料。

《故宫》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作。精美的画面、恢弘的场面、大手笔的之作,特别是大量动画特技等异类元素的巧妙运用,使得该片一改以往纪录片的慢节奏、纯纪实、再现力差等特征。

在团队进行拍摄之时,制作团队做足了功课,一切都是用数据说话,也更加具有真实性,更能让人信服。在拍摄过程中,拍摄团队要严守程序,申请拍摄时就要故宫审核,珍贵的藏品都要当天拍摄当天送往,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拍摄时也要十分谨慎,为了优化环境,一定要精简人员。

印象最深的是纪录片中有一幕光线照在匾额上,按照时间的推移,光会按照匾额上字的顺序照到字上。这一幕出现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制作团队肯定花费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阳光线转移的时间,还要不能拍到游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后要继续拍这样的画面会花费更多的精力。

《故宫》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文艺片的典范,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第四篇:纪录片观后感

刚看过同导演的《迁徙的鸟》,相比《海洋》我觉得它粗糙了点。《海洋》的画面精致太多,可见制作的用心。海洋的色彩在雅克。贝汉的镜头下是清澈的蓝,影片里的生物也有自己的色彩,像一开始像穿着绸带一样的褐色章鱼,泛着黄色荧光的水母,橙色小丑鱼,身体有各种纹和斑点的鱼。另外光影的调节也非常好,使画面更有质感,也因此海底生物本身的颜色能够透出来。

看了法语解说版和日语解说版(当然是有中文字幕的),法语解说的声音低沉、肃穆,是上了年纪的男人配的,日语解说是宫泽理惠,声音亲和、清亮。看两个版本的心情是不同的。法语版沉重,让人思考人类的活动对海洋的破坏,日语版则偏重于普及海洋知识,好似在教育小学生一样,好在解说词比法语版多,知道了不少鱼的名字。

《迁徙的鸟》有一幕是看着看着鸟在飞,突然就听到了霹雳一样的枪响,鸟掉下来了。在《海洋》也有类似的,人们捕杀鲨鱼、鲸鱼,也用枪打,蓝色的海水血蕴开,动物发出凄厉的叫声。捕杀鲨鱼的镜头,不忍心想。就是这么残酷的一面导演呈现出来,渔民割掉鲨鱼的鳍和尾,又把它抛到海里,任其自生自灭。这条可怜的鲨鱼鳍和尾巴的伤口全是血,躺在海水里,变成了缺胳膊少腿的怪物。在曾经恣意的海洋里,如今只能靠着身体的蠕动来移动自己,每一次身体的振动都让伤口的血渗出,它会有多么疼。然后沉没在海底的沙土,艰难呼吸,两鳃不停出血,慢慢的……死了。

我看清了杀掉鲨鱼的渔民,是亚洲人,那时我有一种惶恐,我害怕拍到的是中国渔民在捕杀鲨鱼,甚至涌出了强烈的对导演的恨意,为什么单单选中国渔民这样丑陋的一面,外国人也杀鲨鱼的,中国人就能这样被你轻视吗?我查了下,没有查到。看到有说雅克。贝汉因为中国的污染不曾来中国取景拍摄的新闻,宽了心,但也不排除是中国渔民的可能性。这个答案只能等到机缘巧合的时候被解答了。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还有很多秘密等待被探索。我也想说请在探索和开发的时候,对海洋保持敬畏,保护海洋。

第五篇:纪录片观后感

一位西方的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的思索就越会发现它永远新颖,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仰: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而共产党人头上的星空是信仰,心中的道德是为人们服务。

“没有信仰人会活得很飘”这是时代楷模郭明义的一句话。是的,我也深深的认同他的话,没有信仰我们总会容易迷失,甚至会对善恶的评判失去平衡。人具有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觉得人活着并不总是为自己活着,应该为社会有所作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得到统一。一辈子很短,如果用他来谋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一辈子也很长,如果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与党的事业中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辈子就成为了永恒。

信仰是对万事万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坚定不移的认定。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拥有信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信仰,有向善的信仰,否则会使人踏入绝境。在当代我觉得对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就是正确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近代饱受欺凌的苦难的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这种精神?我认为是一种信仰,那就是为国家人民幸福生活奋斗的信仰。在1921年,一件开天劈地的大事变发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它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也燃起了无数人的希望。无数的共产党人让我明白了信仰的伟大力量是多么的无穷。也真是这种信仰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筑造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信仰使得生于大地主家庭本可享受荣华富贵的澎湃放弃对农民的剥削,主动消除剥削制度,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为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领袖,并最终献出自己的生命。信仰可以使十五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信仰使一位平凡的战士--雷锋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他是平凡中的伟大,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但要升华成雷锋式的一滴水,是需要用信用去净化,用奉献去呵护,用执着去努力。当代雷锋郭明义也是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如果说在革命运动高于天的时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共产党的信仰构筑看精神高地,那么新时期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总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则展现出共产党人为党的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

有人会觉得共产主义信仰太过于虚无与飘渺,我想他们看了《信仰》纪录片之后便不会再有这种感觉。对于共产党的信仰虽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是本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崛起而艰苦奋斗。在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像过去战争年代无数的令人敬仰的革命先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当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人民,就是共产党员的上帝,所以的上帝都比不上他那样神奇。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钱学森,邓稼先……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为中国建设新中国付出了他们价值。

我们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只要用我们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他人来作出自己的贡献并证明在中国大地上还有这样前扑后续的共产党员为人民和党的事业努力着,让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我觉得这要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信仰,那么建设一个和谐的、健康的、繁荣的、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便会实现。

看了这个记录片之后,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坚定了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信仰。在我的心中深深植入了人民这个核心,我将会在日常实践中贯穿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并为之奋斗。

第六篇:党员教育纪录片《红色传奇》观后感201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掘和利用党员革命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4月6日,蛇场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收看《红色传奇》教育纪录片。

该乡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集中收看纪录片,要求大家认真观看并做好记录。《红色传奇》纪录片详细地再现了我国建党初期和革命初期先辈们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以及那种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各位党员的心灵。收看结束后,开展了交流会,会上每名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查找自己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纷纷表示要把先进人物的力量体现在自己平时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作风的方方面面。

通过观看该纪录片,该乡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了解了党建党史和党的光辉历程。同时,给他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鼓舞了士气。

《党员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