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劫难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2-05-12 12:14:03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5247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大劫难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大劫难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大劫难电影观后感

其实本身说这电影拍得有多么高层次切不说,但它和众多抗日题材的电影对比起来,反而觉得有点小清新了。

大凡抗日电影都有太多煽情的气氛,很多次看电影,大家都在揪心关注结局怎么样了,结果非要刻意安排些虐心的戏份,不把你的心虐的死去活来就显示不出来这题材的深度了。但是这电影恰恰相反,反而用恰如气氛的小幽默,东北人特别的爽朗反衬出了那个时代的压抑,黑暗和窒息。

粗俗的语言和醇厚的乡土气息,估计很多人都吃不消。看完电影会觉得电影里面的每个主角的特色那么的鲜明和真实。五孩儿为了自己的女人忍辱偷生,小子爹在看到小子娘自杀后的幡然悔悟,二姑娘的果敢和嫉恶如仇都刻画的十分形象。

我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抗日战场,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样,但看了这么多抗日片,我还是觉得这个比较接近现实。有个观点我还是第一次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原来日本人在侵华的时候,不仅到处抢粮食,竟然还有开荒团。。。。整部电影都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到快让人窒息的喘不过气来得时候,导演就用东北人的幽默让我们喘口气,但是这样的一松一驰,更让人觉得难过。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在强大邪恶实力面前,在面对蹂躏和强大的精神压迫过后,我们忍着泪安慰自己,邪不胜正,总会有正义的。而最后你发现,当自己的亲人朋友一个个被杀害,无数冰冷的刺刀正对你的时候,你会觉得真你妈操蛋,人真他妈渺小,也许正义是有的,但没降到老子头上。我想二姑娘最后面对刺刀的时候,已经万念俱灰了,哥哥叛变了,五孩儿死了,陪在身边的几个朋友也相继被害,命运的抗争已微不足道了。虽然后来“细腰大腚”让人觉得鄙俗,但就是这真实的话,让我们感觉悲怆。

但是老实讲这电影中的群众演员真的是打酱油的,太酱油了。。

也许抗日电影你看的时候一时激愤,但过段时间就会忘记,但是这电影估计你记得。因为它的真实和奇异的幽默。很多人都说这是烂到不能烂的片。如果中规中矩的拍摄估计即便看了也没什么意义了。

习惯了煽情和做作,估计你不习惯这本该有的真实了。

大劫难电影观后感【篇二】

占坑性质,非常规影评

整部电影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百姓们群起而攻之鬼子们的时候,一个个拿着把大爬犁就上了,结果鬼子一枪崩一个,轻轻松松。

怒发冲冠的'去拼命,结果嘭的一声过后就应声而倒了,都说人命如草芥,可是你要想斩草除根也得正经八百费上点劲吧,这特么倒好,不费吹灰之力说崩了你就崩了你,不服?那你来试试?人命尚不如草芥坚韧,让人如何不麻木过活。

问题说到根上,不是中国人没有血性,而是你的血性在别人的火力下鸟用不顶,顶用也是顶了鸟用。

但是为啥中国人要想反抗就只有血性而没有武器?科技落后但是大砍刀大盾牌总能造出来吧,也没有,为啥?三千年的集权统治,集的就是你手里反抗暴政的武器,统的是你脚下一亩三分的土地,治的就是你手持武器想要保卫你脚下一亩三分地的血性。其实,你连血性都没有了,你有的那叫悲愤,而已。至于最后你连悲愤都没有了,那实在不是你的错误,悲怆的民族,悲悯的人民。

所以鲁迅只知道一味的骂,却忘了安抚这个遭受了如此长期摧残的民族的悲伤:她是一个长期活在摧残里的孩子,你要想让她成长,你至少要先抚平她骨子里的伤痕累累。挑错是最容易的,谁都知道好赖;骂人是最简单的,张嘴都能骂出声来。

鲁迅们究竟有没有做错?仅以以上为引子,日后做详尽展开。

第二篇:小学生电影观后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它是日本动漫大师宫奇峻制作的,电影的名字叫《千与千寻》。

这部电影的大意是:一个叫千寻的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坐着车子回家,这时她爸爸把车开到一扇大门前,他们下车走进的大门,爸爸以为是个公园,其实是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她爸爸妈妈吃了一家店铺里的肉就变成了猪,但千寻并没有吃,而是上了一座桥。这时,一个叫白龙的人叫她赶快回去,结果她还没来得及回去天就黑了。于是她和白龙躲了起来,后来他们互相帮助经历了很多磨难,终于把千寻得父母救了出来。

这部电影有很多细节吸引我,其中有两个:一个是千寻一个人在黑夜里很害怕,幸好有白龙的保护她才不再害怕了;还有一个是千寻和她的爸爸妈妈回到汽车边上时,旁边长满了草,说明千寻和她的父母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很久了。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只要心中有爱,人就不怕会害怕,就会勇敢面对困难;还有就是,如果要取得成功,朋友之间相互真诚的帮助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篇:《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想范文

小时候看“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完全不同于其他神话的意气风发,伤心难过之余更多的是恐惧惊诧,李靖到底是怎样绝情的父亲啊!何至于要逼到一个3岁的孩子“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刚烈自尽……虽然我承认“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八个字冲击力够大,戏剧性够强。

后来,哪吒的故事被各种影视剧翻来覆去地讲过,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大家总还是逃不过戏剧化,逃不过煽情,人们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讲对父权的反抗,对大义的歌颂。可我总觉得不满足。哪吒的形象确实高大了,可李靖呢?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在我心中都没有人性,不像一个父亲,只是一个可怕的“镇关总兵”符号。

可是愈成长你愈知道:人生没有那么简单,人没有那么简单,不是非黑即白就说得清楚的,全黑全白都没那么容易,大家多多少少都带一点灰。

去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前,我也是抱持着再看一遍耳熟能详的传说的想法,这段神话难道还有什么大家不清楚的地方吗?细枝末节都刻在《封神榜》上。

但因为导演是饺子,他之前的《打,打个大西瓜》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国产动画的固有思维,治大国如打扑克,一个16分钟的动画短片,却处处是意料之外,但想想又都情理之中。

《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一处让我颠覆的是“魔丸”和“灵珠”那里,我一直以为哪吒这么个英雄人物,必须根正苗红,怎么着也不能真的着了坏人的道,肯定最后还是灵珠入体啊!不,我错了,李靖夫人生下了魔丸……这是什么走向?

接着,哪吒长到一岁,虽然被乾坤圈震着,依旧有不符于年龄的神力,整个陈塘关的百姓都怕他。他被太乙真人用结界日日困在家中,偶尔偷摸出来就闹得天翻地覆,鸡飞狗跳,人仰马翻……是个令人人头痛的混世魔王。可后来我们知道了,人们对于哪吒的害怕更多是出于一种成见,是的,成见。因为他是魔丸转世,于是就顺理成章觉得他是妖怪,顺理成章认为他会祸害四方,顺理成章觉得应该人人得而诛之……哪怕他去捉妖了,也会被人们认为是他在撒谎,他在祸害。

那,一个孩子面对这样的成见能怎么办呢?就是用自己所能的最原始的方法反抗,对每一个喊他“妖怪”的人饱以老拳。于是,更多的人喊他妖怪了……恶性循环。

那什么是良性循环呢?大概就是“踢毽子”。毽子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道具,哪吒的妈妈陪他玩的游戏,哪吒被困在高墙内唯一放松的时刻就是母子一起踢毽子。后来回放哪吒的童年,他出门遇见一个小女孩,她年幼、单纯,还没来得及有成见这种东西,于是主动邀请哪吒一起踢毽子。哪吒开心地笑了。可惜,这个小女孩很快被大人抱开了,“因为哪吒是妖怪”。哪吒气愤地怒了……哪吒和敖丙——他唯一的朋友,友谊的开始也是两个人一起踢毽子,那应该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段吧。就算被全世界误解、拒绝、抛弃,也还是有个人愿意相信你,能和你玩到一起。两个孤独的“妖怪”的相遇。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我看来改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居然用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讲述了成见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讲出了新意。哪吒的传说终于不再是讲对父权的反抗。反抗几百年了,大家也该看倦了。

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还能如何讲述它?

如果单纯重复显然是没有新意的。我喜欢的作家李碧华写的《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都是讲的大家熟悉的传说,但又讲了一个新的故事。更可贵的是通过她的重新讲述,我们厘清了传说中的人性。我们看《白蛇传》时只觉得白娘子高大深情,许仙在她的衬托下显得庸碌无用,这样的男人到底哪里吸引她?看了《青蛇》我们知道了,白蛇渴望做人,许仙则有人一切的优缺点。从他的角度,亲眼见到妻子从美人变成巨蟒,爱情归爱情,恐惧也是真的恐惧,不得不怯懦。

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知道了“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难以推翻。里面的每个人都深受成见之苦,别说哪吒了,就算是反派申公豹,他之所以要反,是因为他能力再高也得不到师父元始天尊的重用,“只因为我是一只豹子”。

还有龙王,他要反也是因为即便帮助天帝夺得这天下,结果到底还是海底妖兽,于是天帝对他有成见,妖兽就是妖兽,上不了天庭,被安排镇守龙宫。说是镇守,其实就是永久的囚禁。龙宫,也是死牢。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神仙都难搬动。回想我在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前,先看了这部动画的哪吒形象,当时也一时不能接受,因为和我们印象中的哪吒,和传统意义上高大上的神仙形象差别太大了。后来我知道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成见(如果有人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成见,且还因此错过了这部动画,没能领略创作者的用意,更没能因此摒除成见……真的就太可惜了。幸好我没有。)

而魔童哪吒的可贵之处正是打破了这种成见。

如果一部动画片只是正邪大战,打打杀杀,特效做得再好,我可能看的时候觉得炫目,之后并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显然,魔童哪吒会在你心里留下一个印记,就像他在敖丙心中留下的一样。凭什么敖丙的出身就注定要成为一枚复仇的棋子?凭什么他的龙角就一定会因世俗的成见而被群嘲为妖精?他就必须要做一个妖精?哪吒说:“我命由己不由天!”当所谓的命运降临,有人屈服于成见,有人偏不,而努力抗争的人就是英雄。

因为说到底,我们都应该透过“妖精”“反派”“镇关总兵”“龙王三太子”“魔丸”“灵珠”“小鲜肉”“流量”……这些标签化的成见,去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看到人,才对。

后来,李碧华的《青蛇》被田沁鑫又搬上舞台,田沁鑫再次的改编重新书写了法海这个角色,他不再是那个一出场就钻牛角尖地疯狂捉妖、非要拆散白蛇和许仙的不近人情的和尚,而是一心修行,心怀慈悲,处处放人一条生路的僧人。他是人。当白蛇青蛇来金山寺索要许仙,以往的《白蛇传》中都是法海不放许仙走,生生拆散一对情侣,逼得两条蛇水漫金山,生灵涂炭。在田沁鑫的舞台上,法海主动让许仙出寺跟白蛇见面,是许仙的怯懦与惧怕让他不肯跟白蛇走……这里的法海,终于从一个符号,被改编成人。而这,正是我觉得的好的改编。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后来才知道,父亲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处学习修行,并非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间作恶。而是希望他掌握更多本领,以后在人间好好活着。因为作为父亲的李靖早已经拿好替死符,决定在老天要灭魔丸时,以身相替,替自己的儿子哪吒去死。这不是洗白,这是还原李靖一个父亲的人性,还原李靖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父亲,是一个人。

终于这一次,哪吒不必“割肉还母,剔骨还父”。

第四篇:《圆明园》观后感

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和多数同学一样,我很不愿意观看有关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电影。可是,老师偏偏带我们去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影片。

电影《圆明园》描绘的正是我们不忍回首的一段耻辱历史:第一次战争时期,英法火烧圆明园,世界上最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到清乾隆9年,历经41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一直在扩建。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清王朝修建这样一座规模空前的园林,

一是为了满足皇家穷奢极欲的享受。

二是为了向万国来朝的番邦外国盛陈天朝威仪,展示帝国尊严。

然而,1860年10月,有人不请自来了。他们就是来自号称文明、自由和绅士之国的英吉利和法兰西的英法联军。只不过,他们不是带着礼物来朝贡的,而是举着枪炮、端着刺刀闯进来的。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强盗,他们把园中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抢走。车拉人扛,实在搬不动的就一律毁掉。最后,竟公开宣布要“文明”的把它烧掉。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万园之园成了一片废墟。熊熊大火中,康熙皇帝的北国江南顿成好梦一场;熊熊大火中,多少奇珍异宝化为乌有;熊熊大火中,龙的传人只能泪水涟涟,无言以对。熊熊大火,照亮了强盗峥嵘的狞笑,更使大清的外强中干暴露无遗。从此,国无宁日,厄运连连。昔日的文明帝国沦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亚病夫。

圆明园的一把火,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尽的痛楚,更昭示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转眼150余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正像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中国在经历了百年磨难的洗礼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东方巨人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刻在警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第五篇:学生看电影观后感

“牵挂”一词似乎只眷顾一对夫妻,那就是我们的父母。

电视剧《牵挂》再现了一对父母为三个儿女操心一生的真实情景。这使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顿感爸妈的伟大付出与不易,不理解我们的调皮究竟是为什么。正应一句俗语:“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在简单、平凡的日常生活里,爸妈叮嘱的言语总是萦绕耳边,而我们大多数子女却把它们当做耳旁风,从未或者很少认真对待过。自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的心思随即就落在我们身上,牵挂之丝由此拉开,它将长期甚至永远系在我们儿女身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牵挂之情无论何时何地将在,体现在无数件小事上。

“多穿点,别感冒!”“钱够不够花!”“好好学习!”类似这样简单、温馨的话语,时常被听到,可它却都是出自父母之口。很少甚至没有几句关心的话语出自儿女说向父母,这牵挂之丝何时能折回到父母身上啊!简单一句“注意身体”会让父母深深感动,打从心窝里热乎!总是牵挂别人突然被别人牵挂,父母的幸福之感便会溢于言表。

让我们用心做事,让牵挂成为相互的吧!

《大劫难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