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时间:2022-03-16 00:47:24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7937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第一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如烟,对于像我这种记性不好的人,脑子比较笨的人来说,读完好多东西都在忘记。记得 以前背诵一篇课文,需要背诵好几天,大学背诵一篇新概念英语的几个句子还要好几天,但是《 往事并不如烟》,对于这样刻骨铭心的过往,即使是记性再差的人,都不会轻易从脑海抹去。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许多人受到伤害和惊吓,毁掉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随之也抹去了对往事的真切记忆。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们长期回避真实、拒绝真实的问题。

读《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我感触颇多,被里面几个人物所深深的吸引,同时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就如歌词里唱的,生命如一条大河,生命中不断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被遗忘的,记住了。作者仅仅是对往事的片段的回忆,个人认为还不算是真正的回忆录。有时候感慨时间流逝的不可挽回,但在作者的记忆里,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 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体验观察,出众的文学才华,刻画了当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

看书的时候,我会产生这样的怀疑, 由于经历《往事并不如烟》中所记述的人物往事时作者尚年幼,事隔多年后却呈现出这样见字如面的描刻, 真实性我感到怀疑。 书中的细节和对话,是作者全凭记忆还是参考了资料,抑或还有文学加工的成分? 其实 对于这种质疑, 作者 章诒和说,在写作时她确实参考了一些资料,既有书面的也有录音。但这些资料并不是现在市面上公开的东西,而是一些私人珍藏的、不方便说明来处的东西,不过她写作更多依靠的还是自己的记忆。

作者 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以晚辈的视角讲述了六组她父母友人的经历,这些人物同样也是她自己的友人。他们分别是史良、储安平、张伯驹夫妇、康同璧母女、聂绀弩和罗隆基。 现在我想简单介绍下个人对书中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正在有情无思间――史良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史良有其鲜明的个性,在章诒和的眼中她是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女性,是一位她从心底里感到崇拜的长辈。这位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士,却在反右斗争中保存的只是一个斗士的姿势,而失去的是斗士的那种正义感。原来与章伯钧私交甚笃的史良,一夜间就成为了揭发与批判的章伯钧的勇士。我一向认为人老了,简单的衣食住行,都是无比的沉重与艰难,他们的内心自不会再有炽热之情或刻骨之思。但我面前的史良, 虽说 这种人物角色的转换当时 也 发生在史良一个人身上, 但其 以忧伤表达出的至爱,令我感动不已。当我跨入老龄,生活之侣也撒手人寰的时候,史良的涕泣和那方白手帕的记忆,便愈发地生动起来,也深刻起来。是的,脆弱的生命随时可以消失,一切都可能转瞬间即空,归于破灭,惟有死者的灵魂和生者的情感是永远的存在。

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储安平

储安平的才华在主编《观察》时就展现出来了,眼光敏锐,笔锋犀利,出语惊人。他任《光明日报》 总编 几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位报人来讲是极为短暂的,但就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储安平得心应手,他的各党派之间应相互平等的民主思想不断地放出了亮光。而似乎又是命中注定了他的思想要成为远方的一颗孤星,如同他自己,消失在人们视线所不极的遥远。储安平带着他的思想走了,走得无影无踪 。 在曲折的小径,便想起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的储安平:面白,身修,美丰仪。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断绝一切尘念之后,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凉凉的一滴泪,投向了湖水、河 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绝世的庄严,是在巨大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顽强中也有脆弱。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 作者 父母交往之叠影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有些话正是因为常说,人们才忘掉了它本来的内涵。在章诒和的眼中与张伯驹潘素夫妇的交往是真正含义上的君子之交,与这对夫妇的交往始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之后,为了给章诒和找一位绘画老师,章伯钧父女叩响了张伯驹夫妇的家门。在对于右派人们连躲还来不极的年代,潘素却热诚地收这位中国头号右派的女儿为徒,这只是一位真君子才能做出的事情。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解放后将自己藏品献于国家,所得的那张奖状却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方,这种淡泊的行为也只能是真君子所为。君子之交从表面上看是淡的,但隐藏在内在的却是浓浓的情。章伯钧去世之后,张伯驹夫妇是登门吊慰死者与生者的第一人,这是章诒和母女万没有想到的。“脚上的布鞋,满是泥土。为了看我,从地安门到建国门,不知这二老走了多少路。”这是章诒和母亲叙述的当时的情景。这种情义才是君子的真正含义。

最后的贵族――康同璧母女

我想,这些昔日贵族活在今天,日子太难,心也太苦。康同璧常说自己的处世原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然而,现实却在逼迫她们做出“顺适”。出于教养,也出于经验,她们的“顺适” 往往表现为一种不自觉其努力的努力……努力的核心内容便是:忍。在云诡波谲、世事不胜其变幻的年头,谁都得忍。普通老百姓,以其渺小而忍。那么,康氏母女所代表的老派家庭的忍,又体现出什么呢?是阅历太多、见事太明的无可奈何?还是抹杀自己、无损于人的智慧生存?

独自凭栏,无限江山, 往事如烟是人们在感叹岁月的流失,记忆中的旧事就如同一缕青烟渐渐地远去了,漫漫地模糊了,最终消失在人们记忆的深处。但是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如此轻易的消散,随着时光的流失,有些往事却渐渐地在心中沉淀下来,化为了一缕挥之不去的青烟,永远萦绕在心灵的深处。这股青烟时时在熏烤着心中的伤口,时时在触动着伤者的灵魂。 “ 确实,对思想的禁锢是一种最好的统治方法,但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如果有一天,被禁锢的人如梦清醒,发现自己原来连思想都只是操纵着的,那是何等的悲哀,那时那景,无法想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察力,去正视我们的历史,以史为鉴,去开创一个大同的未来。岁月飞逝,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好在我们还有记忆。

就像那歌一样――

往事就是这样 来得似火去得并不如烟

如果年华真的似水 为何退不去

如果人生真的如梦 为何我醒不来

一切都要靠时间 总有忘记的一天

如果真的这样 为何忘不掉

往事并不如烟

第二篇:昆虫记读后感

通过学习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认识了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并认真阅读了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今天,我放学看完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霸王镰刀手――螳螂》。拿到《昆虫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身很排斥,我不喜欢这样的封面,土黄色的封面中间是一只蜜蜂,蜜蜂上面是一个戴着帽子的老学究的画像。那就是作者法布尔,看起来严肃又古板。

妈妈说:这是一本值得传世的书。《昆虫记》这本书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优秀散文集,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各种昆虫的样子、生活习性、捕食动作等有趣的科普知识。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连鲁迅先生都称赞过这本书。

打开《昆虫记》我跟着法布尔进入了他的昆虫世界,昆虫们排着队向我走来,有勤劳的蜜蜂、有威武的螳螂、还有唱歌的蝈蝈等。它们都像我亲密的朋友一样,可我似乎一点也不了解它们,看了《昆虫记》我开始喜欢、了解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郎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分泌物的。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昆虫记》为我讲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他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比这更规范的网来”。100多年过去了,法布尔看到的那些小精灵,在这个日益恶化的环境下是否还存在呢?如果我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它们是不是就能活下来呢?

我对螳螂很感兴趣,每年秋天我都会去山区的庄稼地里捕捉螳螂和蚂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放在一起的蚂蚱竟然成了螳螂的食物,为此我对螳螂情有独钟,我现在家里还养着好多只螳螂呢,有的已经下了好多卵了,也有的已经成了标本了。

螳螂的外号叫“祷告虫”,它在昆虫界里可是远近闻名的,有许许多多的昆虫都对它望而却步,连比他大的昆虫都对它束手无策,螳螂很凶猛,凡是被它打败的昆虫都会变成它的食物,螳螂有雄螳螂,和雌螳螂,雄螳螂温柔和善,可是雌螳螂非常凶猛。螳螂的前脚和那双让人胆战心惊的大刀是螳螂的致命武器,螳螂镰刀般的前脚可以自由伸缩,平时螳螂会将前脚折起来举在胸前,当发现有猎物靠近时,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击对方。在它打架的时候他会立即展开大刀,时刻准备着突击。

在攻击别的昆虫的时候,螳螂的眼睛会充满杀机,螳螂的眼睛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能精确的判断出猎物在哪个位置,再加上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的脑袋,螳螂的装备可算是非常强大了,就算猎物从它后面攻击他,它也能非常快的察觉到,并攻击对手。螳螂不畏强者,哪怕比自己体积大很多的昆虫也敢于挑战,稳、准、狠形容它最贴切,站得稳,看得准,出手狠。一旦得手便会连环出击,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一直到秒杀对方。并且将对方残忍的吃掉,在昆虫界真是出名的快刀手。

我喜欢螳螂,因为它是那么灵活,因为它是那么敏捷。同时它又富有爱心,对孩子对家人呵护有加,它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就是出去闯,如果你不能成为强者就会被其他昆虫吃掉。它对弱肉强食看的如此清楚,甚至超过了人们的生存理念。

在昆虫记中,我也挺喜欢描写金步甲的那一篇,金步甲吃东西时,一百五十只毛虫刚一到罩子里金步甲就醒来了,一个个都激动的冲了上去,毛虫的背部,腹部成为了金步甲攻击的地方,有的金步甲冲上去撕下一块肉就跑到角落里贪婪地吃着。过了一会,那一百五十只毛虫都被金步甲吃光了。

不过,也有让金步甲不敢下手的食物,就比如大孔雀蝶,几只金步甲贪婪的看着大孔雀蝶,可是又不敢下手,因为它们一靠近,就会被大孔雀蝶扇走,后来,法布尔把它们的翅膀剪掉后,立刻上去把大孔雀蝶吃光。看来,这金步甲只会以大欺小,不敢吃比自己强大的东西。

作者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带我们走进了有趣的昆虫世界:蝈蝈儿是荤素食性的一种昆虫,它不仅吃甜味的水果,还吃蝉肉,甚至还会吃些春天的四角金龟;萤火虫是荤食性的昆虫,它的食物是扁形蜗牛,当它想食用它们时,它会在弯钩上分泌液体,去咬那些蜗牛们,当蜗牛们不动弹时,萤火虫就开始津津有味地食用它们;金步甲在开始它们的婚姻时,性情很柔和,可是结束婚姻时,新娘竟然不顾一切地把它的丈夫吃掉!就是因为它是荤食性的昆虫。不过也有些家族例外,比如刚刚讲过的蝈蝈儿,它虽然是荤食性,却只吃同类的尸体,从不会活生生地吃掉同类。大自然界中的昆虫是多么有趣呀!

感谢法布尔,是他生动的语言让我认识了神秘的昆虫王国。法布尔的坚持不懈使我很敬佩他,因为他不怕困难,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着的昆虫来观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说,我们要像法布尔那样坚持、努力、不放弃。一定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在等着我和我的同学们去探索,同学们一起来吧!大家一起来阅读吧,螳螂――真正的钢铁战士!我真的喜欢你!

我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哦,我以前有些害怕昆虫,但现在读完《昆虫记》后,知道了昆虫的习性,而且还知道大部分昆虫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就不害怕这些小昆虫了。大家喜欢这些小昆虫吗?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去爱护这些小生灵们吧!

第三篇: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邯郸学步》,我才发现,寿陵这个人跟我十分的相似。

《邯郸学步》记述了一个叫寿陵的少年,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没有自信心,而且还学一样丢一样。最后,他竟然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走路。来到邯郸,他眼花缭乱,不知道学哪个,又忘了自己是怎样走的了,只能爬着回家。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我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最应该做检讨,因为我也是像寿陵这位少年一样的。

我早些年学过绘画,学的是水彩,可是,我学完之后,我又不想学了,因为我还小,又像歇一歇,所以就不学了;过了一段时间,我也又像乒乓球,打了之后,又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不学了;之后又学了书法……我就是这样唉……

我看了《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才明白,我应该一心一意地去学,不应该三心二意,六神无主。

是不是有些同学和我一样呢?

我觉得寿陵这个人也太心血来潮了,自己本来已学来了本领,可他却丢了旧本领而去学新本领,你说他傻不傻?

我读了这篇成语故事,让我懂得做什么要一心一意,这使我受益一生。

第四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在我们刚上共和国史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这个作业,而我却是在考完试之后才慢慢开始看,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算是纪传体,因为章诒和女士是按人物来写的,如才高八斗的勇士储安平,才情横溢的隐士张伯驹夫妇,侠骨柔情的侠士康同碧母女,风流倜傥的情种罗隆基等等。在我看完第一章储安平那部分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部书太沉重。作者以温柔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我们从未熟知的储安平,他在九三学社不被重用,才华得不到施展,郁郁寡欢,自从被章伯钧请到《光明日报》当编辑后,激情被激发,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想要办一份他所认为的报纸。但是“枪打出头鸟”,储安平就是这样的例子,我对于储安平的境遇十分愤愤不平,一个出色的报人、知识分子遭到如此对待。而掀起这股狂风暴雨的就是昔日的好友史良。对储安平,我抱着同情与惋惜的心情,可是到最后只能是无奈,像当时储安平一样的无奈。他俊、傻、真、诚、忠、笨,莽,他对《光明日报》的一片热忱,觉得民主派人士办报,就要有民主、自由,不能像机关党报一样,而是要有自己的视角,独特的见解,并不能一味跟风于机关党报,而是要对我们的党进行监督,储安平说“监督是有双重性的:一是党派的互相监督,即贯彻毛主席的统战方针。二是报纸的舆论监督,即张扬新闻的个性与本质”。而他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人生该怎样活才是完美。或许像储安平那样能活出自我,能随自己的心,才是完美。我并没有亲身经历他那个年代,也并不能亲身体会到他的感受,或许他觉得只要能坚持自我那就值得。 文革的起因及发动目的和目标我们 也 并不清楚,但有一点是 可以肯定的,这是 一场浩劫,尤其是对 知识分子,对 文化的 浩劫 。

而不幸的的过往,究竟还有多少呢?真相只有一个,历史也只有一个。但读完此书,我却有种分不清孰是孰非的感觉。以前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从老师嘴里听到的,仿佛都不再那么真实了。那段遥远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告诉我,我听到的永远只是一面之词。

章诒和女士以她自己独特的身份, 凭借自己 特殊 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体验观察 和 出众的文学才华,刻画了当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 可笑 处令人喷饭,艰厄时使人鼻酸,深刻处让人心灵震撼,相濡以沫时又令人眼眶湿润。 特别是讲最后的贵族康同璧母女的时候,她们的那种不畏局势艰险,她们 对那些“大右派”们深表敬重与同情 ,毅然与被打成大右派的章伯钧一家、罗隆基主动交往,且交往甚密,康同璧说她以能结识章伯钧先生为荣。三年自然灾害,她们主动送来救济的食物和能买东西的粮票,康同璧说她的生活原则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我们既能感觉到他们的相濡以沫,又能体味出她们的情深义重,大爱无边。她们这种精神让作者认识了贵族的精神, 这种贵族精神包含了 真与 善 , 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还有一种知识分子们特有的固执。 “真与 善 ” 在书中主要表现为这些人物之间深厚的的友谊。如 康同璧母女 和章伯钧之间的友谊 , 文革动乱中,为了女儿的安全,章伯钧让章诒和住到了康同璧家,并且深知除了“康同璧,再没有第二个人敢留我们家的人了”。

在这本书中,章诒和女士凭着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把她所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以优美的文字使他们个个都鲜活起来, 鲜明的个性, 真实 的场景,诚 挚 而有所克制的笔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相与个人的 内心世界 。有的深邃如海,如罗隆基、聂绀弩 ; 有的浅白如溪 , 如潘素、罗仪凤。他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读这文字,我们 怎能不 感受到她写这文字时,那双颤抖着的手 ,还有 那颗颤抖 着 的心 , 透过用泪水铸成的文字,感到的是彻骨的寒气。沉重让我们思考,迷惘让我们沉思。

往事如尘烟 , 缠绵在眼前 ; 往事如尘烟 , 飘散在心田 。往事并不如烟,沉重的往事唤醒的不应该只是人们的追悔,更多的,应该是站在废墟上展望未来的谨慎。

第五篇:昆虫记读后感

小伙伴们,你们喜欢昆虫吗?我可喜欢了。那都是因为他――法布尔。不对,应该是他写的书――《昆虫记》。“《昆虫记》这本书,是法布尔用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以及它们为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观察所得的资料,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编写成的。”看了《昆虫记》后,我不但了解了很多昆虫知识,而且知道昆虫的世界原来也是那么的神奇有趣。

我本来不知道黄蜂是怎么喂小宝宝的,看了《昆虫记》后,我才知道原来黄蜂是这样喂小宝宝的:在一个正在忙碌的工蜂身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在它的嗉囊里,充满了蜜汁。它停在了一个小房间的前面,它的样子特别有意思,它把小小的头慢慢地伸到洞口里去,然后用它的触须轻轻地碰一碰里面的小幼虫。那个小宝宝慢慢的清醒过来,似乎看到了那个黄蜂递送进来的的触须,于是它微微地张开小嘴,把蜜给吃下去。

我一直在想,那些小虫子们,是怎样找到回家的路的呢?看了《昆虫记》后,我明白了。“蜜蜂可以准确无误的回家,靠的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解释不出来的本能。”“红蚂蚁是凭着记忆力找到回家的路的。这证明他们并不像蜜蜂那样直接辨认回家的路的,而是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

他们的生活,你不觉得有趣而幸福吗?“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的摇摆。”

奇妙的几何图形,是蜘蛛的杰作。

精致的房屋,是蟋蟀的住宿。

多么可爱的昆虫,多么神奇的世界!

读完《昆虫记》,我很佩服法布尔。他是怎么把这本书写完的呢?我写一篇小故事也总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

谢谢法布尔爷爷,给我们这一代留下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虽然我们处于不同年代,但您的精彩篇章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昆虫记读后感受和收获

我以前总是害怕虫子。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看了这本《昆虫记》,我不害怕了。这本书把我最讨厌的蜣螂都描写得很可爱、生动。书上说蜣螂又叫圣甲虫。在六七千年以前,每到春天灌溉的时候,埃及农民总能看到一种昆虫,它们顶着类似圆球的东西向后推着走。当时的人认为星球是圆球形,而这种昆虫的动作又与星球的运转相合,所以人们都以为它们具有渊博的天文学知识,很神圣,“神圣的甲虫”一名由此而来。

其实渺小的生命也是需要尊敬的,如果没有这些渺小的生命那世界也没有这么美丽。

昆虫记读后感受和收获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自己的观察、实践出发,体现了昆虫研究的科学性。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涵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法布尔却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生动,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及其成果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记下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昆虫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昆虫记》的三个特点是从昆虫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性反观人性。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其实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的行为都是有违人类道德的,昆虫世界如此,人类如此,人类对昆虫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然法则的事。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