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西游记第七回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西游记第七回的读后感》。
第一篇:西游记第七回读后心得
《西游记》是一部孺妇皆知的著作,特别是电视剧我百看不厌。不久前我从书橱中取出这部书,仔细读了起来,虽然书中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但书中的故事还是让我走进了那古老的神话世界。
小说是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为主要内容,讲述了师徒四人在路途中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故事中吴承恩为我们描绘了天上的神佛,人间的皇帝和百姓,地下的阎王,以及一些妖魔鬼怪,他们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唐僧慈悲善良,孙悟空聪明机智,有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般变化本领,猪八戒贪吃懒惰,沙僧忠实勤恳,在他们的取经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有的让我开怀大笑,有的又令我心惊胆战,尤其是看到他们被无情的妖怪捉住,生命危在旦夕时,我心急如焚,深深地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当他们解脱魔掌,继续向西天进发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当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时候,我打心眼儿里敬佩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小学生作文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打死了几个贼寇。师父很生气念起紧箍咒,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但是,孙悟空不忘使命,遵守诺言,暗中跟着师父。最终,他的真心打动了师父,他们齐心协力踏上了取经之路。这个故事告诉我: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不断朝着自己心中的“西方”努力,就肯定能修成“正果”。
《西游记》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人世的真谛:在生活,遇到困难,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不懈努力,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发。因为,你每走一步,就是向成功更进一步。
我喜欢《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
第二篇:西游记读后感
春节前夕,我突然心血来潮,很想再拜读一下《三国演义》常言道,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可我却想反其道而行之,老来再读三国,我想再读三国,不是看重于书中的权谋和算计,而是因为我十分欣赏书中对那乱世中群雄并起争霸的恢弘气势场面的描绘。你看那曹操、刘备和孙权三雄在临死的时候,都因为壮志未酬或者痛哭流涕或者大叫气绝,带着遗憾和心有不甘撒手人寰。这些读来多么让人荡气回肠。既然想读三国,我就翻箱倒柜的想找那本三国,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倒是把那本西游给翻出来了。也罢,也罢,既然找不到那本三国,我就顺便再读读这本西游吧。说不定还真能从书中找到修炼成仙的诀窍呢,这也许更是我的迫切所愿吧。
从春节前几天一直到现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除了早晚出去“游荡”和做家庭妇男以外,在剩余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游荡”在这《西游记》里了。满脑子里都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各色妖魔鬼怪以及玉帝、观音、天兵天将的身影,跟着他们天上地下、崇山峻岭、魔洞龙宫的到处穿梭。等我把这《西游记》整本的书都研读琢磨完以后,我算是彻底地失望了――我没能从中找到能成仙悟道、长生不老的方法和诀窍来。这永恒的世界宇宙大观,对于我等暂住人间的凡夫俗子来说,是何等的残酷和冷漠啊!
在失望之余,我掩卷沉思。既怪怨吴承恩这老先生吝啬地不仅不传授如何修道成仙之诀窍与人,我还以为,他还在这整本书中留下了许多“败笔”之处,让人为之顿生遗憾。在此,我想以我的陋见拙识、挂一漏万且斗胆略述之。
总的来说,唐僧师徒四人连同白龙马一行历时一十四年之所以能从天竺国大雷音寺取回真经,除了因为领导者唐僧是一位虔诚而坚定的佛徒以外,孙悟空所做的一切居功至伟,再除此以外,包括观音菩萨等在内的九天仙界各位大员的帮忙也必不可少。
想那孙悟空那是由天地孕化的一石卵所生。其漂洋过海、跋山涉水、拜师学艺所学到的七十二般变化等本领是何等的了得。孙悟空凭借着一身的本领和从东海龙王那里讨得的定海神铁如意金箍棒,能几番大闹天宫,就连托塔李天王父子以及其他神通广大的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得他,最后还是如来佛施展法力把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按说有孙悟空这样有本领的大神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还有什么样的妖精打不了,降不下?!可事实上远非如此。这一路上,孙悟空降妖捉怪做活做得难啊!
在去西天取经的这一路上,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这一路上孙悟空到底降服了多少妖精,作者吴承恩这伙计在《西游记》一书中没有给出一个具体数目的说明,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没心思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一一梳理统计。反正在我的记忆中,这孙大圣这一路上确实是打死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各式妖魔鬼怪。但实际上也是有很多很多的妖精是孙悟空降不了的,甚至是孙悟空成为了这众多妖精的手下败将。到最后不得已,这孙悟空就不得不到处请人帮他降妖捉怪,解决难题。
孙悟空有那么大的本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的妖精是他所降不了的呢?刚一开始捧读着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大作,我总是有点想不通,到后来越往下读,越逐渐的悟出其中的道道了,原来孙悟空所能打死和能降得了的,都是那些没有后台的、自行修炼成精的妖魔鬼怪。相反,而对于那些有后台老板的各色妖魔,那老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吃尽了各种苦头,可怎么打也打不死,降不了,你老孙若不找到它们的后台老板,想凭你一己之力降服它们,就一个字:难!
话说这些孙悟空降服不了的各色妖魔的后台老板都有谁呢?对此,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大作里都说得很清楚了。比如观音菩萨、托塔李天王、太上老君、甚至还有如来老佛爷等等多了去了。他们可都是天界举足轻重的大咖级人物!那些下凡作怪、想吃唐僧肉或者想与唐僧婚配摄取唐僧童阳的妖怪要么是这些大咖级仙人的侍童侍女,要么是这些大咖级仙人御前的飞禽走兽。因为它们整天都围绕在这些大咖级仙人的身边,受耳濡目染,那真可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掌握有一两个克敌制胜的独门绝技,作为孙悟空虽然本领高强,到关键时刻降服不了它们,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这些妖魔鬼怪是如何跑到人间作怪的?吴承恩老先生在书中大体上给出了以下原因,一是妖魔鬼怪们趁这些大咖级仙人打瞌睡的机会跑去了人间,二是因为这些大咖级仙人下属的部门责任人疏于管理所造成的。在此我本想举出一两个鲜活的例子,以丰富生动文章,馈飨读者,最终还是决定作罢好了。一是我这人脑子不管用,读过《西游记》原文以后大多随即忘记了具体的细节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了有关具体的内容,二是如果我要再因此重新翻读原文,从百万字的原文中找出所需要的例子来,那还得费多大的劲啊。我写这篇拙文本来就是为了消遣娱乐的,而又不是在写硕士或者博士论文,更不是想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科学》或者《自然》上发表。所以即使拙文显得肤浅和大而化之一些,也就这样凑合吧。
据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记载,这些有后台老板的各色妖魔鬼怪跑到人间以后,不仅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或者看中了唐僧金蝉子转世的童男子身体,企图强行拉郎配,而且它们早已在人世间犯下了吮人血吃人肉、致使妖洞内白骨累累的滔天大罪,真是不严厉惩戒而不足以平众生民愤。可这些妖魔鬼怪最终的结局却轻巧得很呢。
我说我们看书得能看出点门道来,才会越看越有味道。读过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大作,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孙悟空降服不了,最终被它们各自的后台老板降服的各色妖魔鬼怪大都是这样的结局:它们被老板降服后,大老板大多随口对孙悟空说,这厮是他殿下的人五狗六或者飞禽走兽什么的,一不小心它就下凡走丢了,本尊这就把它给带回去了,这孙大圣闻听就只好乖乖的放行,等到被后台老板带回天庭以后,这些下凡作过恶的妖魔鬼怪随即又在原岗位履职尽责,从此就又在天上仙宫里悠哉悠哉了。
就因为有后台老板给撑腰,那些妖魔鬼怪犯事作恶后不仅没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还继续在天庭里当差做事。原来在这天庭佛国里竟有这等景象。有恶而不应惩尽惩,却区别对待,将何以服众生?这难道这不是你吴承恩老先生想通过写作《西游记》大作以弘扬佛法的“败笔”所在吗?!
第三篇:西游记读后感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西游记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书要数《西游记》了。它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著作,是根据唐代的玄奘到遥远的古印度天竺去讲述佛教的事而改编的。里面又加上了机智灵巧,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忠心耿耿的猪八戒;任劳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们共同保护他们的师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经,在我国佛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他们取得真经靠的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达遥远的古印度。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
只因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别什么是妖怪,什么是普通的凡人,孙悟空与唐僧彼此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和误解。
比如说,《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长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想借助孙悟空不在这一机会对唐僧痛下杀手,因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为怀,所以这个办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孙悟空去为唐僧化缘了,白骨精发现这是天赐良机,便变作一个年满十八岁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语哄骗了唐僧和剩下的两个徒弟。刚要下手,孙悟空就回来了,他用火眼金睛认出来是白骨精举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尸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孙悟空赶走,在两位徒弟的劝说下,孙悟空便留了下来。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误会了孙悟空。接下来,白骨精接二连三的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到了第三次变化,孙悟空忍无可忍。举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为孙悟空接二连三的行凶,把孙悟空赶走了。这次唐僧真的误会了孙悟空,本来孙悟空的目的是保护唐僧,没想到却错以为行凶杀人。
只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却没有,所以彼此间产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误会。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精神。
西游记读后感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游记读后感
取经的时候连太上老君的牛和书童都打不过,干吗能大闹天宫的?
还要杀猴用牛刀,请如来佛祖才能搞掂。
太上老君随便找只宠物或者扔个皮带钱包镯子什么的都可以把他摆平了。
所以这个小说前后出现很大的自相矛盾。
第四篇:西游记第七回读书心得范文
我非常喜欢《西游记》这本书,是因为他们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坚持不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精神,让我懂得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从这本书中,我还悟出许多的道理,就佛祖压孙悟空这集来说吧,孙悟空虽然很厉害,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世上还有许许多多厉害的人,不止他一个,因为这点被压在五行山下。
还有孙悟空抢芭蕉扇那集来说吧,孙悟空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去芭蕉扇,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还没成功,可他还不气馁,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他们扇灭了火焰山的熊熊大火,翻过了火焰山。
就拿真假孙悟空那集来说吧,说假孙悟空差点杀了师傅,最后如来把石猴变回原形,这都得怪孙悟空心中对师傅的怨恨造成了现在的后果,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以诚相待。
第五篇:西游记读后感
近日,细读了一遍吴承恩的《西游记》。
当然,我不是第一次阅读这部明代巨作了。但比起小时候,因为被电视剧里孙悟空斩妖除魔的形象所吸引,而来到书架前,草草翻阅,这一次重读,使我体会到许多不同的东西,想在这里浅谈。
要说《西游记》中塑造最为传神、成功的人物,一定是孙悟空。可以说,孙悟空成就了这部书,他是《西游记》的神魂所在。他也是中国一代代人儿时所景仰、争相模仿的对象。
为什么孙悟空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孙悟空这个角色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书中作者所述:由天地日月之精华滋养而成的石猴,在漫长的岁月里有过许多的身份――学徒、美猴王、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而他所到之处,闹东海、闯地府、上天庭……他的行迹如同一部时代兴亡的恢弘史书,很有“主角气质” ,代表着反叛和无畏。
反叛精神是中国古典小说里常会涉及的东西。四大名著中,除了以历史演绎为题材的《三国演义》,其余的三部,便都有“反叛”抑或说“反抗”这样的字眼。这样的精神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
何以这样讲?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压迫使底层的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日益加深,但他们却又无力,抑或说不敢奋起反抗。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游记》、孙悟空,就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而在现代,生活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迫使你磨平自己的棱角、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适应、去服从,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孙悟空那样“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人所向往的存在。
但奇怪的是,孙悟空这样极具“超级英雄”气质的人物,为什么在当下却在和西游记文化一起渐渐被淡忘,而非发扬光大?反观外国,DC、漫威宇宙中所塑造的众多超级英雄形象,却被国人大为追捧。
究其根源,我想,这是因为相比那些一次次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孙悟空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向往了:在五指山下被关押了五百年,似乎已经将昔日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身上的锐气耗损殆尽,他竟然甘心带上金箍,俯首帖耳地为夺去了自己自由的人卖命;而且取经之路上八十一难,没有几回是我们的大圣可以自己搞定的,每每都是低眉顺眼地求神问佛,才请来救兵度过难关。这可十足地毁了孙悟空的形象。现代的许多读者们,无疑对《西游记》的后半段感到无比地失望,在他们的心中,更想看到的还是那个桀骜不驯的美猴王,而不是已经“服从”于自己曾经最痛恨的规则的孙行者。
于是,许多人都在试图“挽救”孙悟空的形象:歌曲《悟空》中就有这样的歌词“谁让我身手不凡?谁让我爱恨两难?”“金箍当头,欲说换休!”――是因为孙悟空高强的本领,才被众佛利用,去保唐僧西天取经,他恨诸天神佛,却不敢恨;他热爱自由,却不敢爱,因为他有牵挂,只有接受观音交给他的任务,他才能从五指山下逃出来,去守护他的花果山,他的猴子猴孙。但他的心里仍然回荡着“我要这铁棒醉舞魔,我有这变化乱迷浊!”“踏碎凌霄,放肆桀骜!”的声音。这一来,一个为心中所爱而做出牺牲的英雄形象便又被造就了出来。
这样说未尝不可,但是,古今读者是否从一开始就误解了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这一形象?吴承恩真的是想造就一个猢狲么?我想也许不是,他更想呈现的,是孙悟空由顽劣到理智的自我修炼过程。孙悟空并非被迫“屈服”于规则,而是通过自我境界的提高,去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层次。
我举一个取经路上的经典片段作为例证:六耳猕猴。
孙悟空为民除害杀了十余个抢匪,却被唐僧责骂不该杀生。正当孙悟空愤而离去之时,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将唐僧打伤,抢走行李,回到花果山后还让三个猴子变化成师徒四人,准备“自己上西天取经”,而孙悟空知晓后,与其闹到了雷音寺如来面前,终于将六耳猕猴降服。
这看似只是取经路上众多劫难中寻常的一个,为什么特地搬出来讲呢?请细细想一想,作为一个能和孙悟空一较高下的妖怪,六耳猕猴的动机、他的行为是否太过于诡怪?他的所作所为实在太奇葩另类!为什么《西游记》中会有这样奇怪的一节?作而者已暗明了真相:在分辨真假美猴王的途上――李天王的照妖镜无法识破六耳猕猴;地狱中的谛听“不敢说出”六耳猕猴的身份、诸天神佛竟无一人知道六耳猕猴的存在!试问天底下有那个妖怪,竟有如此广大的神通?
只有一种解释:六耳猕猴根本不存在,他就是孙悟空,是孙悟空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是类似于《搏击俱乐部》中泰勒那样的存在。六耳猕猴正象征着佛教中所述的“人之六恶”,他与孙悟空的斗争,正是孙悟空内心中那个桀骜的本性和理智所进行的斗争。一向仁慈的如来完全没有阻止孙悟空在自己面前一棒打死六耳猕猴,也正说明了那是孙悟空在战胜自己的心魔,而非现实中的妖怪。而在这之后,孙悟空是否忽然变得沉稳而自制了?在妖怪成灾时给唐僧分析局势,在唐僧颓丧时引用佛语去开导他。而唐僧也再没有念过紧箍咒。
由此可见作者在孙悟空自我修炼历程的展现上下的功夫。
名篇中这类象征的运用有很多。辟如《指环王》中的怪物咕噜,便是弗罗多内心贪念的象征,在小说末节,弗罗多来到末日火山口,却不舍将戒指扔进岩浆,而要将它占为己有。这时咕噜出现了,它夺走了戒指,而恢复理智的弗罗多拼命将咕噜和戒指一起推下了悬崖。作者在小说中曾提到“咕噜是一个霍比特人”,可见最后咕噜和戒指一同在火焰中化为灰烬,正暗指弗罗多战胜了内心的贪欲。
至于“战斗力下降”一说,试问,当年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好不威风,可又有哪个有神祗名位的神仙出手“参战”过,巨灵神不过是军中的杂鱼,四天王不过是天庭大门的四个“门卫”,而孙悟空从炼丹炉逃出后一路杀向凌霄宝殿,仅仅是一个天蓬元帅手下小小的左权使便挡住了孙悟空的去路。
出手捉拿孙悟空的厉害神仙其实仅有三位:一是哪吒,败了;二是杨戬,打了个平手;三是太上老君,只是轻挥袍袖就收服了孙悟空。其余的列位,大概是已看热闹的态度袖手旁观呢!可见孙悟空的无知和轻浮,吴承恩也在这里为之后悟空一步步成长,终获斗战胜佛莲花座的历程做了伏笔。
现代社会中,我行我素的行为易受追捧,但规则意识才是时代的主流,更能体现出作为一个人,社会中的一份子所应具有的涵养。这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便有了很深层次的体现。相比于英雄主义,我们更应该将这种“服从”和“约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