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时间:2022-06-08 23:13:54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8375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

第一篇:读后感

孔子还非常挑食。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现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罢了!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亲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第二篇:《撒野》读后感读书心得美文范文

【我想在你眼里撒野奔跑】

我们所存活着的每一方土地,每一间屋舍都由那些不具名的钢筋水泥所铸成,它们向熔炉与轰轰作响的机器所臣服,化作了几十年后的一座座危楼和一片片遗迹。

撇开《撒野》所结合的真实背景——鞍山

一个我从未去过的城市。我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试图尽力构建一个充斥着浓重工业气息的偏远小城。没有都市的繁华,那里被一只只钢铁巨兽的咆哮所包围:施工到一半便杳无音信不再继续的工程,循环与非循环利用的垃圾桶被麻木的眼光同等对待,杂乱无章的自行车摆在破旧不堪的小餐馆前......即使是现在,当我用平静的心去记录这些文字时,这座城市留给我混沌的第一印象仍然无法淡却。

而故事也就在这样的泥潭之中展开,眉宇黄梅,两个少年。

或许《撒野》给人的第一反应便是一股强烈的冲击感,它不同于传统傻白甜校园小说,这是一段无关于白色衬衫的故事。

蒋丞的经历让我很容易想到陈珊妮那首“破碎的人”,他惶恐,无助,他凭借着自己的直觉闯入了这座本与他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有任何交集的城市。

身上带刺是他保护自己的常态,傲慢不羁是他对此前人生的全部理解。可怕的从不是一个人一直身处黑暗,而是当他向前一步,一脚踏空。他想飞,但他的翅膀并不像他脸上淡漠的表情一样无畏,他也从未被剥夺羽翼,只不过那翅膀才刚刚生长出几根依稀的羽毛。

坠落,身体和心脏一起跌落,在人们没有听到“啪”的一声巨响前似乎没有谁的目光愿意聚焦在少年身上。而他远不是一个真的可以不去在乎家庭关系的人,他也远没有我们一直想象的那么强大。在说出那句“丞哥无处不在”的时候他也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岁月从不是一个诗人,它以超乎人们想象的冷静走过了无数平淡又或轰烈的人生,命运也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安排,有的只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强烈感知。

顾飞,一个同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少年,一个从出生便在这片泥潭中爬行的少年,一个手脚戴上枷锁同这座城市紧紧绑在一起的少年,以那些不曾预料的方式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幸好,小说终是小说,以至于在这样的灰暗色调下他们依旧显得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与众不同。而作为看着这一切的我们:大学生,初入社会的工作者,宅男腐女,又或是与我一样的高三应考生。我们与蒋丞的交集似乎只剩下了字丑,我们与顾飞的交集似乎也只剩下了令人烦恼的分数。其实听起来很滑稽,又或是我们始终妄图以现实调侃抚平这阵灰暗。

两人的初识并不恬淡,烟草与拳头交错在他们的生命中。当他们一次次无畏伸出手将那些阻碍他们的人打到在地时就像两只慢慢爬行的刺猬找到了同伴。为了保护藏着的秘密,为了守着最柔软的肚皮,那份锋芒便放大到了极致。

“希望我们都能像对方一样勇敢。”这句话被丞哥蚯蚓般的字体记录在了英语笔记本上,我忽的想起了三岛由纪夫说的那段话:“你们看见兔子说可爱,看见狮子说可怕。你们不知道,暴风雨之夜,它们是如何流血,如何相爱。”

迈出第一步的,是蒋丞。

当他支吾的问出那句“你...是吗?”时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询问,他在这座冰冷的城市里第一次伸出探索的触手,他脱下了一切掩饰赤诚袒露的面对眼前同样忐忑,但眉宇间又有着不同于这个年纪顾虑的少年。那天,顾飞没说什么,但两人的脚下恐怕不再和从前一样空荡,一片微小的陆地慢慢延展,让他们在彻骨的寒风中寻觅到了一丝安慰。

那晚,他们第一次放纵的那晚,年轻的肉体在简陋的房屋中肆意迸发出热烈,风和云都不会说话,世界中只剩下隐约的喘息。

后来,他们在一起了,而那句“我会一直喜欢到你不再需要我喜欢你为止”同生命慢慢走过了无数风景。他们之后的生活在平淡与充实之中度过,而他们对于彼此的依赖与救赎也在时间的流逝之中愈演愈烈。

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钢厂小霸王会在不被人看到的角落里把头抵在蒋丞肩窝里撒叫般的说到:“丞哥,要抱抱”。而习惯了用尖锐武装自己的蒋丞同样会时不时掐着顾飞飞的腰,一边称赞他的腿好看一边说些dirty talk。他们在一起经历了篮球赛,一起担起照顾顾淼的责任,一起吃着每一顿平凡而温暖的早餐,同样,在无数个夜晚一起相拥,入眠...

如果说两人之间的情感是何时有了质的升华,我想大致是在顾飞跨越在栋栋危楼的一刹那。他看到了如今所拥有的,看到了如今所想要保护的,他不再是以前那个不要命的顾飞,而是一个决心与过去“道上”的一切糅杂挥手告别的翩翩少年。

与此同时,蒋丞选手藏在漆黑的楼道里,看到微微亮起的屏幕时,嘴角上扬,打出了那句“丞哥无处不在。”

少年奔跑在混沌与废墟间,一次次的跨越都似乎因为这句话显得格外心安。当顾飞在空中飞跃时,蒋丞选手手握弹弓,精确的打中每一个在他爱的人面前的障碍物。就如那句话所说:“累了就躺倒,我做你的四面八方。”风掀起顾飞的衣角,那是少年独有的澄澈气息,他无惧于楼与楼之间的距离,他无惧于黑夜中的狰狞,他做着一次次的完美俯冲,他在丞哥藏在角落里的目光中撒野,奔跑。伴随着独特的伴奏,那首歌缓缓在我脑中响起:

“我一脚踏空

我就要飞起来了

我向上是迷茫

我向下听见你说

这世界是空荡荡

你说一二三 打碎了过往 消亡

有风吹 破了的归途

你有没有看到我在唱

你说一二三 转身

你听被抹掉的慌张

我想抬头暖阳春草

你给我简单拥抱

我想踩碎了迷茫走过时光

睁开眼你就会听到

我想左肩有你右肩微笑

我想在你眼里撒野奔跑

我想一个眼神就到老...”

顾飞输了比赛,赢了的是一颗飘摇了多年终于慢慢缓下来的心,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一个永远在他背后,看着他尽情撒野奔跑的另一个灵魂。

相比于现实,我想顾飞和蒋丞在某些方面是幸运的。或许是因为原生家庭过于糟糕的缘故以至于他们都能够自己做出抉择,也因此少了许多向家庭解释自己性取向的口舌。不过我更希望的是,这个世界上可以从来没有什么圈子的说法:gay圈,宅圈,腐圈.... ,有的其实只不过是个人的选择。

可事实上少了向家庭出柜的烦恼外,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压力依旧是那样残忍,他们在面对蜕变前的黎明时依旧是那样令人感慨。

高三,他们在距离高考只剩下最后的一百天。

蒋丞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只是他也怕,他怕高考后当自己离开这片泥潭时顾飞仍旧在这片泥潭中挣扎。他深深知道顾飞面对的无奈,他是那样优秀,明媚,闪闪发光的一个人,可这所城市给他带来的枷锁又实在太重太重...

情绪不定的妹妹,小孩子气的母亲,高昂的生活支出与医疗费都落在了这个十八岁少年的肩上。他不是不想走,只是进退维谷,举步难艰。

那段备考的时光,顾飞收起了历来的不耐烦,一次次模考中在蒋丞惊讶到他的进步时骄傲的说到“因为天天陪你复习啊,男朋友。”

或许是因为如今的我同样面对着高考,在这场人生洗礼到来只剩五十天时看到这样的文字总会把自己代入其中。我也相信经历过高考的大家都感受过,高考真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而蒋丞选手手握爱人为他磨砺的刺刀,义无反顾的走向了烽火狼烟,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行征路途。

在看到他们成绩出现的那一刻连同我的心脏也在剧烈的跳跃着。我不敢把手指翻到下一页去看两人的成绩,或许这样的行为来自于我内心深处藏着的善意。我不敢去想如果蒋丞没有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后续的故事走向会如何进行,我也抱着残存的一丝希望想要看到顾飞的超常发挥。而在不得不去翻到下一页时,一切尘埃落定。

662,417。

这是两人的高考分数,相差245分,跨越600余公里。

那年的暑假,阳光洒落,未来的路似乎也越来越清晰,两人构建的蓝图温馨无比。仿佛此后的人生平安喜乐,事事如意。

他们在那个假期里做了一次又一次,拼了命的在对方身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知道,分离,就在眼前。

而之后的故事也许让许多人感慨万千。顾飞第一次走出了那座一直束缚他的城市,他陪着心爱的人踏上异乡的旅途。可他也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一双双手拉扯着他重新回到他所熟悉的土地。他们的见面变得越来越弥足珍贵,他们双眼中能捕捉到对方身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冰冷的手机屏幕变成了两人日常联系唯一桥梁。

也许上帝并不甘心让我们的生活平淡无趣,他在每个人本就被烦忧所困扰的基础上又重重的投下一块巨石,不给我们留有一丝喘息的余地。

当蒋丞捱到难得的一次假期立马返回那座小城时,他迎来的不止是顾飞的拥抱,他迎来的同样还有顾淼那冷漠的眼神。那眼神就如同一把刀深深插入了他的心脏。

当然,上帝精心安排的这场游戏远未结束,那些炙热与轰烈全藏在海底的汹涌之中,混合着麻木的泥沙,一并缓缓的淹没。

顾飞终还是爆发了,在承受了将近二十年的压力下爆发了。他看着那个他最爱的人因为自己日渐消瘦,疲惫充满在屏幕上那张干净好看的脸庞上,他忽的意识到自己真的不能再拖累蒋丞了。没有自己,他会有更好的人生,没有自己,他能涉足的地方更远。

所以,再见了,丞哥,这次我违约了;再见了,丞哥,你真的是我生命中最爱的那个人;可是,再见了,丞哥,顾飞飞这次真的坚持不住了。

一通电话打破了蒋丞安宁的校园生活:

“丞哥,算了吧。”

没有一点的预兆,没有一点的防备,顾飞就那样消失在了他的生命里,他不知道原因更不知方向,那个曾说会一直爱他的人忽然间没了踪影,忽然间,自己又变成了一个人,无依无靠的一个人。哭肿的眼睛,蓬乱的头发,沙哑的声音一瞬间便覆盖在少年的身上。没有顾飞的世界,不是世界。

手机,微信,蒋丞把所有的联系方式尝试了无数遍,可迎来的或许只有麻木不仁的电子女音对他说着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抱歉。

但秉持着BE吃刀片的原则,作者大大还是将两人的关系重新拉进,而顾淼,便是一个契机。就如书中所写的那般,蒋丞为了顾淼的病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而在他带着一行人回到那座城市准备看望顾淼时却发现顾飞就躺在自己租的小破房里。是的,即使不是因为顾淼,他们也依旧会在一起,紧紧与这个房间贴合着的顾飞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分开的这段日子里,顾飞又何尝不想念蒋丞呢。他踏进这间屋子想要闻到蒋丞的气息,他看着沙发床板妄图寻找两人共度的欢愉,他想感知这个房间里的每个角落回味彼此带来的温馨。

他同样,也害怕一个人走下去;他的世界里,同样不能缺少蒋丞的存在。我喜欢你,想要和你谈个恋爱,只是因为那个人是你。

伴随着顾淼病情的好转,两人情绪的积累再次爆发。蒋丞捶着顾飞的身体大喊着“你不是说会喜欢到我不需要你喜欢为止吗”而顾飞一改平时的痞气,任凭蒋丞的拳头落在他的身上。“丞哥,对不起。”在深深的一个拥抱过后,岁月安好,一切重归于静,两个飘摇的灵魂再次找到了归属,而这一次,他们将永不分离。

所有的艰难阻险从此一起面对,往后的岁月无论轰烈又或安宁,我都只在你的眼里撒野奔跑。

他们漫步在草原上看牧马羊群,他们看着二淼一点点敞开心扉,他们乐此不疲的玩着射箭并许下用一瓶烈酒娶亲的约定,他们在夜空下歌颂每一颗灿烂耀眼的星星...

世界上只有一个顾飞,世界上同样也只有一个蒋丞,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相守被记录在我们的脑海里。我很幸运在高考之际阅读到这样的文字,他给了我一股向前的动力,每一个或许没有他们那般经历的我们同样值得被铭记,而我希望,我们也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蒋丞或顾飞。

我想在你眼里,撒野奔跑

我想一个眼神,就到老。

故事悄无声息的结束,生活的精彩却仍在继续。

第三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 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第四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我们是否徘徊在对身边的人的纠结之中呢是否对身边的朋友尽心尽力呢一本《追风筝的人》令我思绪万千。

十二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从小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如愿得冠。哈桑尽力为阿米尔追回风筝,却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尔却未挺身而出,事后充满内疚,最终逼走哈桑。自我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我同父异母的兄弟。于是,阿米尔踏上了为自我和父亲赎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尔、重情义的哈桑、严肃的父亲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小说中的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喜爱,父亲却似乎更关注哈桑。使阿米尔对哈桑充满了若有若无的嫉妒,却忽视了哈桑对自我无条件的忠诚。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

记得有一次,烈日当头,妈妈从外面卖回一个大西瓜,洗净,切开。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点,然而心境烦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开,说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妈妈的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朝我轻轻的一笑,仿佛是做错了事的孩子。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忽视了多少人的爱,伤了多少人的心我们竟容不得一点爱的唠叨。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法里德对阿米尔说过,阿米尔对索拉博说过,这不是玩笑,而是郑重的承诺,朋友与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物质,需要的是互相的信任。

对身边的人,我们应当改擦亮眼睛。有的人,或许没有真诚待你,我们就需要立即改正令人不快的缺点;有的人无时无刻的关心着我们,却没有写在脸上,我们应以同样的真诚去回报他们。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着风筝,追到了,只为让身后的人开心,欢乐!人生短暂,容不得一点马虎。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无私的付出。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背叛朋友,因为一旦错过了,那将会是一生的遗憾。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第五篇:《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例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转换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诠释,就等于你决定了某一个版本的世界。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不同,对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讲,有人在分手后觉得很难过,整个人都很悲伤,觉得可惜,成为了遗憾;也有人抱着轻浮的态度,傲慢的姿态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产生了愤怒,憎恨的情绪,因而又导致了某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这段已经结束的感情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从而驱使自己改变,在这段恋爱中得到成长。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如是说。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是反观自己的过去,我想说:过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为已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明白,让我成长,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许多问题,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却也仍不完美。不同时期的我,不同状态下的我,对过去的看法,也是尽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

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差一点触摸到了爱情的高度。在一起两年的时光,虽说分分合合,却也惺惺相惜,当时是快乐的,想起来是幸福的,最后没继续走下去,只留遗憾满满。那时候不懂事,让我喜欢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积攒了失望,是我的问题,也是成为遗憾的根源,很对不起她……但是我觉得始终有机会,去弥补。心中默许,乾坤未定,我们在顶峰相会,我还想看到你的笑脸。

其实两个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无作用的,因为要在一起的最终是两个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顶多是外力给了一点暗示,推倒壁垒的依然是自己。无论情感曾经多么残缺,结局一定归于平静宽广,如果不是,那它还不是结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说过的话,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在无可挽回的事实前,学会了从容不迫,在大势所趋时,学会了不动声色,开始保守的给予,迅速的放弃,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众口一辞的节日里,将最好的情感夹杂在寻常祝福中,试图蒙蔽隐秘的初衷。

第六篇:《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勇气。勇气是获得自由的前提,是获得幸福的基础。

在我看来,把别人的课题跟自己的课题分离开来,就是会让别人讨厌,不被别人认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是获得自由的代价。

说说本书对我来说有几个重要的启发。

第一,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这和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思想是最大的区别。

他只考虑目的,针对此时此刻的情景去创造未来,也不存在心理创伤,过去的经历就是过去的经历,至于过去的经历是什么?是事实,但是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以前的创伤,那么我们就会止步前(我倾向于相信这种观点,过去皆是序章,过去已是资源,至于创伤和痛苦,某种情况也可以转化成资源和天赋)

第二,情绪,感情是我们捏造的。

有的时候是为了我们做出某种行为,而且创造出来这种情绪(这个对我而言还是有些震撼的,为了发怒而愤怒,不过事实好像也是如此,哈哈)

第三,我们觉得自己不幸,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而是我们选择了不幸。

选择不幸,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尽管改变可能会发生很奇妙的事情,但相比于现在的情况,不改变仍然是更为舒心,更为安心的选择。

(这些内容我反复读了好多遍,觉得如果只要改变自己选择的话,那是不是就可以幸福了?

但事实上好像也没有这么简单,自己认知的这种模式不太容易改变,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只有发生了比较大的变故,才会主动的寻求改变。

但如果知道了自己拥有这种选择的主动权,还是蛮幸福的,虽然有些沉甸甸)

第四,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烦恼。

如果不如别人,我们就会讨厌自己,厌恶逃避人际关系,会自卑。

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如果能够分离开这种课题,烦恼也就放下了。

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并不是权力斗争,人们都是自己的伙伴,我们处于一个共同体。

我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我并不是自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样就解决了这样的烦恼,不存在比较。

(课题分离的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中做的时候不是特别容易,干涉和被干涉是永远存在的,上下级的关系,公司的关系,权力斗争的关系,会导致我们倾向于发展一种纵向关系,就是控制与被控制,平等尊重的这种横向关系,不太容易发展,但是值得尝试,不管是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亲密关系都可以尽量发展成为一种横向的关系,把彼此的课题分离开,我做好我的,你的由你自己决定)

第五,活在当下,接纳自我,信赖别人,甘于平凡

(这个世界上最简单关系就是我跟你的关系。只有我充分接纳我,我又充分的信赖依恋你,关系才会变得更加深刻)

第六,计划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人生是刹那间的串联。

做好这一刹那的事情就好了,享受这一刻,这个有一些享乐主义的味道,但对于阿德勒的理解来说,并不是这样,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是一个点。

人生并不是一条线,因为每个点跟每个点之间的联系,我们并不知道。人生只是一连串瞬间。

并不存在真正的目的地,旅行从刚开始出门那一瞬间就已经开始了,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想看到未来,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未来。

人生好似一张白纸,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画。

并没有故事,如同人生也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靠自己来决定。

那如果真的需要一个方向,就是:他者贡献,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有必要跟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就会走到此时此刻。

第七,要想获得幸福,本质上就是要对他人有贡献,对他人有用(这个和需要别人的认可还是有分别的,需要别人的认可,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满足别人。而获得幸福是自己发出的这种能量,认可的欲望就会消失,不存在别人的评价。)

《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