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十三回读后感(范文五篇)

时间:2022-04-04 15:48:57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11630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三国演义十三回读后感(范文五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三国演义十三回读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梦回三国——《三国演义》读后感

梦回三国

——三国与人才协会征文稿

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是一个让无数后世之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是的,那就是三国时代,一个让我心驰神往的时代,而一本《三国演义》,圆了我梦回三国的愿望。

初读《三国演义》,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由于阅历和知识有限,捧着一本文言版的《三国》,看着那艰涩难懂的文字,只有摇头的份,所以,小学的我,并没有将三国看完,只是粗略俩姐了其中的剧情。步入初中后,随着文言水平的提高,总算能看懂《三国》了,于是乎,我便坠入了这本书中不可自拔,书中那些灵动的文字,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一个个恢宏的场景再现在我的面前,仿佛书本比起电视来更能使我感受到三国的气氛…如果说初中读三国只是被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的话,那么高中再读三国,则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那时的我,因为已经对其中的情节无比熟悉,所以,总希望能读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说到三国,不得不说的是它的开篇,一首《临江仙》就不必多说了,这一已经成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开篇词可以说每一个三国迷们都能倒背如流,而接下来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但说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更能引出这本书的内容,而且朗朗上口,成了许多人常挂在

1 嘴边的一句“名言”。行文至此,笔者又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价值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但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由于本书再现了许多真实的战役(当然,其中文臣武将的谋略和兵法也被提及),所以它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许多国家的友人当做兵书来读,由此可见本书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不过,本书也有自身的缺点,就是本书中所有的情节并不是都是史实,也有一些作者虚构的事件和篡改历史的情节,而且,这本书也加进了作者自身“拥刘反曹”的情感倾向,作者对刘备有主观的拥立倾向,而对曹操这位奸雄却有一种厌恶感,所以,鲁迅先生对此书也有一句这样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不论这本书又有多少缺点,有一点都是无可厚非的,那就是这本书独特而超高的历史价值。后世读者,之所以对三国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主要是每个人品评的角度和看待的人物不同罢了。

张角—苦情英雄

谈到三国,不得不说的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首先就是黄巾之乱的发起者—张角,这个号称得到南华老仙的天书《太平要术》的“大贤良师”,是后世读者批评最多的反面角色,许多人都认为是他点燃了汉朝动荡的导火线,殊不知,其实张角也是被逼的,当时的汉朝,因为灵帝的荒淫无道,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真正是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是迟早的事,张角只是广大农民的领导而已,只是当时的朝廷还有一定的根基,而且张角选择的时机不对才会导致起义的失败,故而被认为是叛乱,而张角,这个农民起义的代表,才会被认为

2 是一个千古罪人。所以,笔者认为,他是一个苦情英雄,因为时不与他…

刘备—伪面枭雄

刘备,这个蜀汉的创立者,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因为他的忠厚,他的爱民如子,得到了大部分读者的喜爱,然而,细读之下,才发现他的每一天,都是带着面具在见人的,首先就是他的身份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他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捏造的假的皇叔身份。其次,就是他具有极强的表演能力,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看着从万军中浴血奋战,救出阿斗,冲杀出来的赵云,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可以嘉奖给他的东西,为了收买人心的刘皇叔便故作姿态,将阿斗抛于地下,由此换来了赵云追随一生的忠心。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刘备的虚伪,在借了东吴的荆州之后,东吴数次派遣使者来讨要荆州,不过都被皇叔巧妙地拒绝了,第一次的借口是帮助向来是荆州之主的刘表的儿子刘琦镇守荆州,可是,当刘琦病死,鲁肃借吊丧的机会讨要荆州,刘备因为不想还回荆州,故而只好掩面痛哭,装作一副弱势的样子,提出若是取下西川,得到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之后就归还荆州,哄得鲁肃这个“忠厚长者”一愣一愣的,也就答应了下来。于是乎,刘皇叔又用他那精湛的演技为自己博得了最大的利益。

当然,当刘备打上了益州的主意的时候,他这张虚伪的面具就再也遮不住他的内心想法了。当时,刘备趁着曹操张鲁同时进攻益州的

3 时机,发兵救援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璋,开始时,的确是救援,而且的确起到了作用,不但打退了张鲁,而且降服了马超,而且,他自己和刘璋也没有撕破脸皮,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是后来在庞统再三“劝说”下,刘备便起了夺取益州的想法,直至内应张松被发现,不得已之下只能提早动手,撕开了面具的刘备毫不顾忌同宗之谊,以雷霆手段抢关夺寨,扫平益州,迫使刘璋投降,也为今后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不过,不论刘备有多么虚伪,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一代枭雄的代表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世读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孔明—悲情智星

4 他,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书生;

他,是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乱世闲人;

他,是一个值得皇叔三顾而请的卧龙岗耕夫;

他,就是中华第一智星—卧龙先生诸葛孔明。

诸葛亮,这个三国时期的第一谋臣,其冠绝古今的智慧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未出茅庐就已料定天下三分,火烧博望坡更是大破夏侯惇十万大军从而在三国时代崭露头角。在之后的独赴东吴中,更是舌战江东群儒而取胜,促成孙刘联盟力抗曹操,推动历史朝着他先前预料的那样发展。他所用的计谋更是让人防不胜防:赤壁之外,借东风而破曹操,空城之上,弹古琴而退仲达,云南 边境,七擒孟获降其心,伐曹途中,六出岐山求稳定…

然而,不论孔明之智谋是如何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就注定了这位智星悲情的一生。

首先,就是择主方面,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这个贤人在乱世之中可是大有欣赏者的,可是,他却选了刘备这个一穷二白,只有皇叔虚名的主公,何其不智!要知道,当时势力最大的曹操,统帅着平定北方之精锐之师,已有席卷天下之势,若是孔明能够协助曹操,说不定天下早就统一了,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曹操和孔明的观念不同,孔明在曹操那不会得到重用,那么,他也可以选择投奔孙权啊,当时的孙权,借着其父孙坚和其兄孙策打下的基业,加上自己的能力,已经统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也有极其强大的实力,而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在东吴做谋臣,孔明投奔孙权一定会得到重用的。可是他却没有这么选择,而是选择以自己的才华逆天而行,辅助刘备这个所谓的“明主”怪不得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在得知孔明投奔刘备时感叹道: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惜哉!

其二,就是在刘备死后他自己的一个选择,话说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大败回白帝城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故找来孔明、李严等一干重臣托孤,并且叮嘱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已经体现出刘备希望孔明能成为成都之主的想法,虽然这可能是试探孔明的话语,但是,那是的孔明,只要他自己愿意,没人能阻挡他成为蜀汉之主,而且,凭借他的才华和能力,也没几个人会不服,

5 而他最终推上位的刘禅,则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愚忠,为了他所谓的信念就放弃了这么大好的时机,何其不智啊,试想一下,若是孔明真的能够自领益州牧,那么,在政治和军事上他就不会受到如此多的掣肘,那么,三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变还真是个未知之数。惜哉!

其三,就是在其后的北伐过程中,他对路线的选择了,一向求稳的孔明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给魏延万余精兵,出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出其不意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孔明则亲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于潼关会师。本来这是一条很好的计策,可是孔明却认为此计谋太过凶险而没有采纳,导致后来六出祁山无果,反而劳民伤财,让蜀国国力骤降,退出了争霸的舞台。孔明之所以不想用此奇谋,主要是因为他的谨慎,可是,要知道,若是他能采纳这条计谋,那么很有可能就拿下了长安甚至席卷中原了,虽然会冒险,但是风险和利益是成正比的,之后魏国大将邓艾偷渡剑阁不也是极其凶险,百死一生吗?可是,就是因为他敢于冒此奇险,才能一举打垮蜀军,建立不世奇功。孔明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霸气才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机会,留下了五丈原陨落前的遗憾。

孔明,这个多智而近妖的智星,就是因为他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注定了他悲情的一生,惜哉!孔明!!

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下面要写的这个三国人物,可以说是后世学者争论最多的人了,

6 没错,他就是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

对于曹操这个人物,从古到今,学者们对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的人认为他是英雄的化身,又有人认为他是奸诈狡猾的代名词,其实笔者认为,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不能否认他是一个英雄的事实。三国时期有名的相士许劭就曾经对曹操做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说他奸诈狡猾,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反对,《三国演义》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中官渡之战,曹操军队粮食吃紧了,这时袁绍手下的许攸叛变投靠曹操。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食,曹操说还有一年,许攸要曹操重新说,曹操改口还有半年。这时许攸说“你是不是不想赢了,怎么不说实话”,曹操这才表示只剩下一个月了。曹操的狡猾在这个故事里表现得很生动。其二,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怕人行刺,告诉护卫说自己梦中杀人。之后曹操在睡觉时突然站起来,拔刀杀死为他盖被子的侍从,然后又躺下。过了一会儿,曹操起床,看到倒在床边的侍从装作很惊讶,还哭起来说这个侍从跟随他好多年,一直尽心尽力,所以要厚葬这个侍从。其人之奸诈,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笔者想说的还是他作为一个乱世英雄给我留下印象。 首先,他是一个十分懂得把握机会的人。

曹操,这个宦臣之后(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为宦臣曹腾养子)。在那个年代原本是不会被人所尊重的,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尴尬而沉沦,而是不断发奋,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有为之人,希望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建树,终于,他

7 的机会来了,黄巾之乱,给了他一个崛起的机会,也是凭借这个机会,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当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是就是因为在剿灭黄巾的平乱战争中表现突出,才一路青云直上官拜典军校尉,掌握了部分兵权。当然,在后来刺杀董卓失败后,他果断的逃回老家陈留,抓住了天下即将大乱的契机,借助家族在陈留的势力和夏侯氏的帮助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竖起“忠义”大旗发矫诏讨伐董卓,天下英雄云集响应,曹操也借此募集了大量兵士,同时也得到了数位猛将,为今后的霸业积蓄了实力。

其二,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

曹操,虽然说有很多的性格缺陷,但是,他始终有一颗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心,借献宝刀之际刺杀董卓,是为了除去这个专权于朝廷的佞臣,颁布屯田令,是为了在保证不过于劳民伤财的情况下能够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军需,至于统一天下的志向和努力,是为了将百姓从战火连天乱世中解救出来,(虽然其中不乏他自己的私心在其中,但是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其三,他是一个很懂得治国的君主。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群雄逐鹿,诸侯并起,大大小小的势力数不胜数,各个势力的君主更是更迭不断,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小霸王孙策,还是东吴大帝孙权,不论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有皇叔之名的刘备……单论治国才华,没有一个人能够出其左右,在那个时代,各个诸侯相互争夺地盘,只有曹操的势

8 力在逐步扩大,而且在他统治的地区,人民生活也是最稳定的。后来的三足鼎立时期,也是因为后方的稳定,和曹操的安排与治理,才让魏国成了当时势力最强的国家。治世之能臣,名副其实。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这首《历史的天空》,是电视剧版《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演绎出多少情感,它让我对三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如一坛美酒,逐渐发酵,弥久留香……

9

第二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我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在以前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只觉得曹操很奸诈,很不喜欢他。但是读完原著以后,我对他的认识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他身上也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乐观对待。在曹操打败仗后走华容道时,他在每一个险要的关卡都笑诸葛亮没有想周全。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后,都会出现一员大将,将他打的落花流水。虽然自己在最后因为关羽的忠义而放了他,但只能说算他走运。在华容道上,曹操差点丧命,也折了很多兵马,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败兵乃兵家常事,非常乐观。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败后都东山再起,赢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生非常爱人才。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不让手下伤害赵云,只擒住他,是因为他想收服赵云,让他为自己效力。曹操为了让徐庶成为自己的谋士,也费了不少心思。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孝子,父亲自幼去世,便处处都听母亲的。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亲请来,然后每天给她送礼,徐母便写信答谢,然后曹操再让手下模仿徐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叫他来为曹操效力。这两件事说明了曹操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即使以前曾是敌人也无所谓,所以很多能人都聚集到了曹操的帐下,使得自己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起来。

曹操身上虽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

曹操非常多疑,不听取别人的劝告。曹操在晚年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子,经常头疼,并且疼起来就生不如死,很多名医都束手无策。这时曹操请神医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说要用锋利的斧头把脑壳撬开,然后去除脑瘤。这也就是开颅手术,现在说来很平常,但是在古代没有这样的医治方法,也只有神医华佗可以做。但是曹操认为华佗要害他,就放到监狱里严刑拷打,华佗年迈,便死在了狱中,不久曹操也死了。虽然曹操的多疑让他打了许多胜仗,但是也误杀了许多能人,还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曹操特别的奸诈。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的情况下,与陈宫一起逃难到了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里。晚上吕伯奢到远处去打酒,家里人则准备杀猪招待他们,正当他们磨刀商量怎么杀猪的时候,被曹操听见了,以为要杀他,然后杀了吕伯奢一家老小。再后来,他到厨房里看见了绑在门上了猪和一锅开水,才恍然大悟,是主人要杀猪款待他。这时他逃出吕伯奢家中,正与打酒回来的吕伯奢相遇,也将他杀死。与曹操同行的陈宫愤怒不已,弃他而去,而曹操却说:“宁教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曹操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成败,使他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第三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在夏至的尾巴与即将迎来成熟的秋季的交接之际,我们通过了一本不厚不薄的书,穿越了时空缝隙,在一个个古朴的文字间结识了一群饱受争议的英雄豪杰,他们或许被人高声歌颂,也或许被人以刻薄的语言所嘲讽,但是或悲或喜的结局也为他们各自或短或长的人生点上了或轻或重的最后一笔。

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刻,不同的人看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我看完一本《三国演义》后,我特意上网搜索了关于关羽的各种评论,有人说他居高自傲,有人说义气凌云,也有人说他椎鲁。其实这都是他。

然而最令我刻苦铭心的还是那个豪放自傲的他。 在袁绍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虎牢关守将华雄一连斩杀联军多员大将,而袁绍对此毫无对策时,关于主动请缨。却因身份卑微而被人轻视嘲笑时,他毅然潇洒的以他自己的方式回应他们恼人的轻藐。不轻不重的一掷,地上人头,桌上温酒,立者,高傲,自信,不可一世。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历来被人所称赞的精彩片段,无需过多的描写却能让人不禁浮想到他打斗时刚强有力的风姿。

在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时,关羽手上皮肉绽开,白森森的骨头,哗哗直流的血,观者都寒心,而他却可与兄弟喝酒吃肉,谈笑下棋,从容豪放的笑声掩盖住黑血滴落的声音。那种对痛楚无下限的极度忍耐,是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到的?他的这种豪豁与淡定是我最想摘取的星辰。屋外细雨飘飘,屋内喧哗不断,桌上一滩血,石地斑斑红,坐者,谈笑自若,置身事外。

在曹操惨败赤壁之后,狼狈逃经华容道之时,无路可逃的曹操只能请求埋伏在此的关羽念及往日情分放他一马。书上写的皆是重情重义的他“心一软”,便放了曹操。而为什么不是“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挣扎”,他放了曹操。或许在我们这些早就熟知结局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等于为自己生命的终结下订单,但在我看来去不尽然。正是这份重情重义造就了他光辉璀璨的一生,这份纯粹的性情也许把他引进了一条注定悲剧的路,但是却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迪――独属于英雄的情义与坚持。竹林萧萧,微风飒飒,骑者,脸色凝重,眉头紧蹙,默然颔首,背身离去。

在麦城,在他最后一场战役,不敌的他被曹操和孙权联手杀死。

他的一生,忠肝义胆,诚信磊落;叱咤风云,孤高自傲。想通过浅薄的语言感受到一代英雄的喜怒哀乐,看看他的身姿,听听他的笑声。希望以此读到他的高傲,坚毅,坦淡,重情,能在夏日的某个午后忆起他的种种,然后坚定自己的信念,毅然往前,无论过失,若他一般。

第四篇:国演义读后感

四大名著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最令人赞叹的杰作,它饱含着中国文化的悠久和神奇。《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个书名从小就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以前我就读过《三国演义》,当我再次阅读时,又品出了另一番风味。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赵子龙和张飞,因为他们有着舍己救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赵子龙单骑救主这回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单枪匹马,面对百万大军,临危不惧,面对数十位名将,镇定自若。赵子龙拿起青钢剑,冲入曹操的兵中,左突右冲,不出一分钟,几百位曹兵都死于青钢剑下。他连杀几名大将,英勇无比。就这样,赵子龙与凶恶的曹军战了一天一夜,此时的赵子龙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为了救出阿斗,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死也无怨无悔。

赵子龙终于支撑到了长板破,他飞奔过桥,剩余的由张飞来应付。曹军像离弦之箭火速赶到长板破,只见张飞手持丈八蛇矛,在桥上一动不动地站在桥头,令曹军疑惑不解,从而安静了许久。突然传来一阵闻风丧胆的声音:“谁敢与我燕人张飞决一死战!”张飞铿锵有力的声音,吓得曹军的人毛骨悚然。有的甚至后退了好几步。曹操身旁的名将夏侯恩吓得撕心裂肺,顿时吐血而亡,死于马下。尽管曹军还不停地喊着“镇定镇定镇定”,但心里早已溃不成军。就这样,张飞用他那特有的高分贝吓跑了曹军。

啊,赵子龙和张飞实在太酷了,读到这里,我的心里涌出了对这两位大将的敬佩之情。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如同赵子龙和张飞一样的英雄。王森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名四川小伙子,年仅二十四岁,为了诸暨人民的财产安全,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三国演义》使我懂得了舍己救人,《三国演义》使我读懂了见义勇,《三国演义》使我读懂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第五篇:梦回三国——《三国演义》读后感

梦回三国

——三国与人才协会征文稿

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是一个让无数后世之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是的,那就是三国时代,一个让我心驰神往的时代,而一本《三国演义》,圆了我梦回三国的愿望。

初读《三国演义》,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由于阅历和知识有限,捧着一本文言版的《三国》,看着那艰涩难懂的文字,只有摇头的份,所以,小学的我,并没有将三国看完,只是粗略俩姐了其中的剧情。步入初中后,随着文言水平的提高,总算能看懂《三国》了,于是乎,我便坠入了这本书中不可自拔,书中那些灵动的文字,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一个个恢宏的场景再现在我的面前,仿佛书本比起电视来更能使我感受到三国的气氛…如果说初中读三国只是被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的话,那么高中再读三国,则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那时的我,因为已经对其中的情节无比熟悉,所以,总希望能读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说到三国,不得不说的是它的开篇,一首《临江仙》就不必多说了,这一已经成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开篇词可以说每一个三国迷们都能倒背如流,而接下来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但说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更能引出这本书的内容,而且朗朗上口,成了许多人常挂在

1 嘴边的一句“名言”。行文至此,笔者又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价值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但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由于本书再现了许多真实的战役(当然,其中文臣武将的谋略和兵法也被提及),所以它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许多国家的友人当做兵书来读,由此可见本书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不过,本书也有自身的缺点,就是本书中所有的情节并不是都是史实,也有一些作者虚构的事件和篡改历史的情节,而且,这本书也加进了作者自身“拥刘反曹”的情感倾向,作者对刘备有主观的拥立倾向,而对曹操这位奸雄却有一种厌恶感,所以,鲁迅先生对此书也有一句这样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不论这本书又有多少缺点,有一点都是无可厚非的,那就是这本书独特而超高的历史价值。后世读者,之所以对三国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主要是每个人品评的角度和看待的人物不同罢了。

张角—苦情英雄

谈到三国,不得不说的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首先就是黄巾之乱的发起者—张角,这个号称得到南华老仙的天书《太平要术》的“大贤良师”,是后世读者批评最多的反面角色,许多人都认为是他点燃了汉朝动荡的导火线,殊不知,其实张角也是被逼的,当时的汉朝,因为灵帝的荒淫无道,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真正是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是迟早的事,张角只是广大农民的领导而已,只是当时的朝廷还有一定的根基,而且张角选择的时机不对才会导致起义的失败,故而被认为是叛乱,而张角,这个农民起义的代表,才会被认为

2 是一个千古罪人。所以,笔者认为,他是一个苦情英雄,因为时不与他…

刘备—伪面枭雄

刘备,这个蜀汉的创立者,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因为他的忠厚,他的爱民如子,得到了大部分读者的喜爱,然而,细读之下,才发现他的每一天,都是带着面具在见人的,首先就是他的身份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他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捏造的假的皇叔身份。其次,就是他具有极强的表演能力,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看着从万军中浴血奋战,救出阿斗,冲杀出来的赵云,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可以嘉奖给他的东西,为了收买人心的刘皇叔便故作姿态,将阿斗抛于地下,由此换来了赵云追随一生的忠心。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刘备的虚伪,在借了东吴的荆州之后,东吴数次派遣使者来讨要荆州,不过都被皇叔巧妙地拒绝了,第一次的借口是帮助向来是荆州之主的刘表的儿子刘琦镇守荆州,可是,当刘琦病死,鲁肃借吊丧的机会讨要荆州,刘备因为不想还回荆州,故而只好掩面痛哭,装作一副弱势的样子,提出若是取下西川,得到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之后就归还荆州,哄得鲁肃这个“忠厚长者”一愣一愣的,也就答应了下来。于是乎,刘皇叔又用他那精湛的演技为自己博得了最大的利益。

当然,当刘备打上了益州的主意的时候,他这张虚伪的面具就再也遮不住他的内心想法了。当时,刘备趁着曹操张鲁同时进攻益州的

3 时机,发兵救援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璋,开始时,的确是救援,而且的确起到了作用,不但打退了张鲁,而且降服了马超,而且,他自己和刘璋也没有撕破脸皮,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是后来在庞统再三“劝说”下,刘备便起了夺取益州的想法,直至内应张松被发现,不得已之下只能提早动手,撕开了面具的刘备毫不顾忌同宗之谊,以雷霆手段抢关夺寨,扫平益州,迫使刘璋投降,也为今后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不过,不论刘备有多么虚伪,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一代枭雄的代表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世读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孔明—悲情智星

4 他,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书生;

他,是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乱世闲人;

他,是一个值得皇叔三顾而请的卧龙岗耕夫;

他,就是中华第一智星—卧龙先生诸葛孔明。

诸葛亮,这个三国时期的第一谋臣,其冠绝古今的智慧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未出茅庐就已料定天下三分,火烧博望坡更是大破夏侯惇十万大军从而在三国时代崭露头角。在之后的独赴东吴中,更是舌战江东群儒而取胜,促成孙刘联盟力抗曹操,推动历史朝着他先前预料的那样发展。他所用的计谋更是让人防不胜防:赤壁之外,借东风而破曹操,空城之上,弹古琴而退仲达,云南 边境,七擒孟获降其心,伐曹途中,六出岐山求稳定…

然而,不论孔明之智谋是如何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就注定了这位智星悲情的一生。

首先,就是择主方面,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这个贤人在乱世之中可是大有欣赏者的,可是,他却选了刘备这个一穷二白,只有皇叔虚名的主公,何其不智!要知道,当时势力最大的曹操,统帅着平定北方之精锐之师,已有席卷天下之势,若是孔明能够协助曹操,说不定天下早就统一了,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曹操和孔明的观念不同,孔明在曹操那不会得到重用,那么,他也可以选择投奔孙权啊,当时的孙权,借着其父孙坚和其兄孙策打下的基业,加上自己的能力,已经统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也有极其强大的实力,而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在东吴做谋臣,孔明投奔孙权一定会得到重用的。可是他却没有这么选择,而是选择以自己的才华逆天而行,辅助刘备这个所谓的“明主”怪不得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在得知孔明投奔刘备时感叹道: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惜哉!

其二,就是在刘备死后他自己的一个选择,话说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大败回白帝城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故找来孔明、李严等一干重臣托孤,并且叮嘱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已经体现出刘备希望孔明能成为成都之主的想法,虽然这可能是试探孔明的话语,但是,那是的孔明,只要他自己愿意,没人能阻挡他成为蜀汉之主,而且,凭借他的才华和能力,也没几个人会不服,

5 而他最终推上位的刘禅,则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愚忠,为了他所谓的信念就放弃了这么大好的时机,何其不智啊,试想一下,若是孔明真的能够自领益州牧,那么,在政治和军事上他就不会受到如此多的掣肘,那么,三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变还真是个未知之数。惜哉!

其三,就是在其后的北伐过程中,他对路线的选择了,一向求稳的孔明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给魏延万余精兵,出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出其不意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孔明则亲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于潼关会师。本来这是一条很好的计策,可是孔明却认为此计谋太过凶险而没有采纳,导致后来六出祁山无果,反而劳民伤财,让蜀国国力骤降,退出了争霸的舞台。孔明之所以不想用此奇谋,主要是因为他的谨慎,可是,要知道,若是他能采纳这条计谋,那么很有可能就拿下了长安甚至席卷中原了,虽然会冒险,但是风险和利益是成正比的,之后魏国大将邓艾偷渡剑阁不也是极其凶险,百死一生吗?可是,就是因为他敢于冒此奇险,才能一举打垮蜀军,建立不世奇功。孔明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霸气才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机会,留下了五丈原陨落前的遗憾。

孔明,这个多智而近妖的智星,就是因为他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注定了他悲情的一生,惜哉!孔明!!

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下面要写的这个三国人物,可以说是后世学者争论最多的人了,

6 没错,他就是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

对于曹操这个人物,从古到今,学者们对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的人认为他是英雄的化身,又有人认为他是奸诈狡猾的代名词,其实笔者认为,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不能否认他是一个英雄的事实。三国时期有名的相士许劭就曾经对曹操做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说他奸诈狡猾,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反对,《三国演义》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中官渡之战,曹操军队粮食吃紧了,这时袁绍手下的许攸叛变投靠曹操。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食,曹操说还有一年,许攸要曹操重新说,曹操改口还有半年。这时许攸说“你是不是不想赢了,怎么不说实话”,曹操这才表示只剩下一个月了。曹操的狡猾在这个故事里表现得很生动。其二,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怕人行刺,告诉护卫说自己梦中杀人。之后曹操在睡觉时突然站起来,拔刀杀死为他盖被子的侍从,然后又躺下。过了一会儿,曹操起床,看到倒在床边的侍从装作很惊讶,还哭起来说这个侍从跟随他好多年,一直尽心尽力,所以要厚葬这个侍从。其人之奸诈,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笔者想说的还是他作为一个乱世英雄给我留下印象。 首先,他是一个十分懂得把握机会的人。

曹操,这个宦臣之后(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为宦臣曹腾养子)。在那个年代原本是不会被人所尊重的,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尴尬而沉沦,而是不断发奋,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有为之人,希望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建树,终于,他

7 的机会来了,黄巾之乱,给了他一个崛起的机会,也是凭借这个机会,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当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是就是因为在剿灭黄巾的平乱战争中表现突出,才一路青云直上官拜典军校尉,掌握了部分兵权。当然,在后来刺杀董卓失败后,他果断的逃回老家陈留,抓住了天下即将大乱的契机,借助家族在陈留的势力和夏侯氏的帮助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竖起“忠义”大旗发矫诏讨伐董卓,天下英雄云集响应,曹操也借此募集了大量兵士,同时也得到了数位猛将,为今后的霸业积蓄了实力。

其二,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

曹操,虽然说有很多的性格缺陷,但是,他始终有一颗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心,借献宝刀之际刺杀董卓,是为了除去这个专权于朝廷的佞臣,颁布屯田令,是为了在保证不过于劳民伤财的情况下能够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军需,至于统一天下的志向和努力,是为了将百姓从战火连天乱世中解救出来,(虽然其中不乏他自己的私心在其中,但是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其三,他是一个很懂得治国的君主。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群雄逐鹿,诸侯并起,大大小小的势力数不胜数,各个势力的君主更是更迭不断,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小霸王孙策,还是东吴大帝孙权,不论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有皇叔之名的刘备……单论治国才华,没有一个人能够出其左右,在那个时代,各个诸侯相互争夺地盘,只有曹操的势

8 力在逐步扩大,而且在他统治的地区,人民生活也是最稳定的。后来的三足鼎立时期,也是因为后方的稳定,和曹操的安排与治理,才让魏国成了当时势力最强的国家。治世之能臣,名副其实。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这首《历史的天空》,是电视剧版《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演绎出多少情感,它让我对三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如一坛美酒,逐渐发酵,弥久留香……

9

《三国演义十三回读后感(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