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谈美书简》的读后感(范文二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谈美书简》的读后感(范文二篇)》。
第一篇:《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有关《谈美书简》的读后感范文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
1956年,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承认自己过去“站的是唯心主义立场”,“用的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到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而且他讨厌对美下定义,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
朱光潜先生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它许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报的意志“是有内在的联系的。强调反“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进而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这一命题。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
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储存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经过人的改造而日益丰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日益加强和提高了。人类历史就这们日益发展下去,以至于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六封《冲破文艺创作和审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四人帮”统治时期,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部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在文艺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题莫过于.情”。在阐释“共同美感”时,朱光潜先生援引了马克思“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美感”。
第七封《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在这封信里,朱光潜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生理学知识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美与美感,如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而且向我们进一步阐述了其“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节奏感,而不应一味高昂”“审美者和审美对象各有类型”等观点。
第八封《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朱光潜先生认为,为弄清形象思维问题,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思维?”“思维就是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思维本身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色、声、嗅、味、触之类感官所接触到的形式和运动都在头脑里产生一种映象,这是原始的感性认识”,叫做感觉、映象、观念或表象。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可以经由两种途径或方式,这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目的`都在于获得对事物的更进一步的认识。“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叫形象思维;“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这是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形象思维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九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文学是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语言这
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事物的观念。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艺术门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文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
第十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朱光潜先生反对将“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这样的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称呼硬套到其它时代与民族的文艺创作上去,而主张从“浪漫主义的”或“现实主义的”这样的创作方法的角度,对各时代和民族的文艺作出分析。与此同时,朱光潜先生认为不能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绝对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这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要“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环境”指“行动发生的具体场合,即客观现实世界,包括社会类型、民族特色、阶级力量对比、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总之,就是历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典型环境起着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悲剧与喜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具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特性。悲剧与喜剧很难截然划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就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分出悲喜,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戏剧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对.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思考的人是个喜剧。”我们中华民族的喜剧感向来很强,而悲剧感却比较薄弱。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诗的正义感”很强,.好大团圆的结局,很怕看到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好人因小过错而遭受大的灾祸”。
第十三封《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朱光潜先生对来信问到关于学外语和美学问题朋友们提出忠告:“学美学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还是学好马列主义”;其次,“掌握一种外语到能**阅读的程度”,“掌握国际最新资料”;第三,“要随时注意国内文艺动态”,“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论家”。
第二篇: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19世纪30年代, 德国 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1771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1864年,德国 植物萨克斯 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 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
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4 C1C6(卡尔文循环) 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 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P书无摩尔根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P121909年,丹麦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P27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方法: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P28美国摩尔根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P42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方法:对照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 的S菌。 P431944年美国艾弗里及其同事 方法:把DNA 蛋白质 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P4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P47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 3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P110法国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P11119世纪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P8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P9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19世纪30年代, 德国 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1771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1864年,德国 植物萨克斯 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 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
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
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 C1 4C6(卡尔文循环)
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 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P书无摩尔根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P121909年,丹麦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P27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方法: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P28美国摩尔根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
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
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P42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方法:对照
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 的S菌。
P431944年美国艾弗里及其同事 方法:把DNA 蛋白质 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
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P4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P47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 3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
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P110法国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P11119世纪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P8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P9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