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学习的本质》读后感(推荐6篇)》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学习的本质》读后感(推荐6篇)》。
第一篇:《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
《学习的本质》学习心得
肖翠荣
平时在家做家务看电视,不知不觉时间都流走了。有时感叹时间流逝飞快,却感受不到时间所留下的痕迹。不经意间拿起书本读一读,大脑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联想和感悟。回头想想学生时代学习的基础课程,没有使用过的公式已经忘记。熟读背诵的诗词记不得了。而且,回想在学习过程中,课程大部分都是枯燥乏味。工作后,为本职工作所需而学习,很容易投入,却不觉得累。这也验证了“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让学习者学得进去”我认为就是本书的研究的方向,也是我想要在本书中学到的。
从书中可知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那么具体而言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是这样,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学习应该是更加依赖于学习者自身才能进行,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学习。所以作为老师,任务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自己作为学习者,更应该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 ‘中间人’”。作为孩子的旅伴,给予建议给予鼓励。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传递给学习者学习/求知的欲望。教育者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导演,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是需要各个方面知识的整合,敏感的发现,保持工作的热情,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修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根据书里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总结这本书,不难发现一些好的启发: 1. 学习者的重要性
(1)学习者不是一张可以让老师把自己的知识花在上面的白纸,学习者通过与过往所有解释和么是相吻合的个体阅读来破译课堂上上的东西。(2)难以推翻旧概念是正常的。在公共场合(比如飞机上座椅带来的小郁闷)想“纠正”他人的行为也是一种推翻旧概念,所以很难做到。
(3)我们脑子里的旧概念既顽固,也具有可塑性。但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面临选择的过程,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形成自己新的概 2. 学习理念
(1)传统的学习方法有三种,一是把学习描述为简单机械的记录;二是训练;三是建构教学法。新的传统学习方法以第三种教育模型为参考。 (2)第一种传统教育下,大家公认为学习者不理解就是懒惰。 (3)第二种传统教育,就是条件反射理念。优点是用一种尝试—错误的方式,让人们形成一些无法忽视的自动化行为;让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缺点是学生的先设、信仰、意图和愿望很少被考虑在内;太过注重分析。
(4)第三种传统教育。优点指出学习不应再被看作感官刺激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记的结果,是一种教育心理学方法。局限:仅对阶段进行描述;将学习者孤立起来。 3. 学习欲望
(1)“没有动力就不会有学习”,我们课上经常也会提到“关键看你有多想”,如果内心的足够的愿望要做一件事,就会全力以赴。我们参加群内的学习本身就是自发的,不管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身更好的成长,因为有了这样需求,才有了学习的动力。每次我看到群内的妈妈们深更半夜还在学习,就特别有感触,这也鞭策着自己跟着学下去。 (2)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紧张,往往会让学生变得自暴自弃。这里面还需要掌握某种平衡,积极教育法和放任自流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绝不能逾越。我们通常在育儿书看到的更多的是赏识教育,这跟本书提到的正面强化应该是有区别的。正面强化用在我们育儿过程中,是不是对孩子某些积极的行为进行肯定,以期望孩子能不断重复出现这一行为。进一步加强,慢慢就变成了孩子自身的习惯。
(3)“更多”并不是“更好”的近义词。任何干预的有效性都有一个最大值,一旦超过这个最大值,就会出现反效果。这跟孔子他老人家提到的“过犹不及”应该是一个意思,把握事情的“度”或是“平衡”非常重要。 4.设置教学坏境
学习的各种层次:信息获取、信息解析、失稳阶段。在这三个层次中,学习者不可能像待在真空中独自完成这场与自己的博弈。在设置教学环境时需要注意到的几个点:学习动力的激发与持续保持、思维助手的有效应用、知识调用情境的建立、组织性概念网络等。 了解学习者的先有概念是设置适合的教学环境的基础,而只有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中对学习者的意向、认知和元认知资源进行积极调用,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炼制,而学生的“错误”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这点似乎与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相悖,因为好成绩意味着少犯错,然而真正的学习是建立的一个个错误上的。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警惕自己的惯性思维影响到孩子,塑造出一个追求完美担心出错的孩子。 5.未来的教师职业
教师,不是知识的掌控者,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他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是提出问题的人,是唤醒学生的人,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旅伴,激励学生去追求自由同时又给予良性约束。教师传递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欲望!他是位优秀的导演,把自己的学生变为最佳编剧兼演员。他冷静而又热情,有着坚定的信仰。
6.通向一种整合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教育方式必然迎来变革。学校教育不该再局限为发证书,让学生学点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是该优先考虑的。教育模式应变的更加灵活:安排学生实习、深入参与一个项目;设置更有生命力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境脉;鼓励学生互助和合作;借助外来支持;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
学校应该成为不同媒介整合的场所,优先在学习过程的上游发挥作用: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整合各类信息辅助学生炼制知识;在学习的后续阶段为学生提供摸索的坏境,把错误当作一个绝佳的学习工具。
总的来说吧, 排在第一位的不再是教授学而是在学生身上建立起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性,一种走向困难的、不熟悉的知识的好奇心,一种可以应对当前挑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探究模式。学习者的态度比他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更加重要,勇于提出问题永远比给出答案重要,这是人和电脑的区别,没有永恒的正确答案,而问题,让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第二篇:《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儿的发展让我更深入地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起跑线应该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个胎儿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胎儿时期,认知能力、视觉能力、味觉嗅觉、听觉、运动能力都在发展。很多认知技能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一旦关键时期错过了,一些认知技能将不能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被学会。胎教的内容多少会被胎儿记住,也就是说胎儿有记忆。
例如:对新生儿地研究明确显示,他们仍然记得在子宫里的经验。在出生之前一直听的音乐会阻止他的哭声,因为这个音乐并不是婴儿第一次听到。莱斯艾略特博士曾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体质,以及独一无二的适应早期生活的关键要求。”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应从胎教开始努力。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与两个最重要的理论。
一个是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是最近发展区刺激了儿童的发展。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发展,就得弄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更有经验的人恰当帮助。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列夫・维果茨基观点不同的是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更突出了儿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两岁)、前期运思期(从两岁开始到七岁结束)、具体运思期(从七岁开始到十一岁结束)、形式运思期(大概从十一岁开始到成年时期确立)。
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将会以自己的速度经历不同的阶段。中国的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十二岁毕业,经历着前期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只关心自己。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七岁时确实学会这个本领。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为什么注意力那么容易分散,上课总喜欢王子窗外和摆弄自己的物品,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和老师谈话时也总喜欢说自己有关的事情,而把老师的提醒抛到脑后。本来我很生气总想:真可气,这些小不点儿竟不把老师放眼里,真是不长记性,前面左耳朵听后面右耳朵就扔了。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也是白费功夫,他们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今后再教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理解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出现了心智运思,懂得了守恒概念,可以同时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但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
当碰到复杂的问题是,他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了解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的特点后,教师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为学生常常重复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老师们也经常埋怨道:怎么搞得,原来会的知识需要在新的知识中运用孩子反而不会了,讲过好几遍的东西就是容易错。
也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搞的?有时火大了,直接发到了学生身上,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十一岁的儿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运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维才得以发展,做事情解决问题会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各种有效计划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读完《发展心理学》后,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我对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更多地了解了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迁怒。
第三篇:《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这是不是说明,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之前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心理呢?至少胎儿发展到后期应该是有部分的心理的。或许这段时间的心理由无到有也是人类心理进化的缩影呢。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我国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心理科学是超科学的科学”。因此,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外部行为上。
行为与心理的关系:首先,人的行为很明显要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外部行为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整个人格对行为又有很大的影响。其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甚至表现出一些与内心不符的外部假象。最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能使心理活动成为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无法研究的东西。
通过比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仪器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理解。
对于心理的认识,以及对于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至少是中国的)比较遵循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大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认为行为是意识的外显表现;认为心理可以分析。但是以我的观点看,认为心理是由物质决定的或者过度神秘化心理(灵魂),都不是很全面。心理之中,既有有生物基础的部分,也有一些部分是物质之外的。
如果把心理活动分成不同层次,在不同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学可分为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如果把心理学按其应用范围加以研究,心理学又可以分为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我们心理咨询行业的各种“大师”的课程,放在这个体系中,寥若星辰。
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心理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今人类的心理必然有动物心理和早期人类心理的遗存,这部分就是集体潜意识。
第四篇: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
最新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范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历史研究的意义以及关于历史编撰的客观性思考
除了选定的那本《现代心理学史》之外,我还重点参考了《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作者为韦恩。瓦伊尼),对比两本书,发现很有趣的问题,同样是心理学史教材,也同样是权威教材,却很有很多不相同之处,在史料选择、各种流派的篇幅处理上尤为突出,也许我们再去看其他的心理学史教材,或者其他的历史教材,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如此一来,如何能保证我们所读的历史是真实客观?
事实上这两本书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也都提到了学科历史编撰的三个倾向:
1、厚今说VS厚古说
厚今说主张用当下的思想观点去批判性的解读历史,好比宋陆九渊的“六经注我”,为我所用;厚古说主张回到历史情境,尽力理解古人,不随意评判。
2、内在史VS外在史
内在史更关注学科内部思想发展;外在史则更关注外部环境,如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潮流、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学科历史的影响。
3、英雄史VS平民史
英雄史强调个人对学科发展乃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好比我们只要提到精神分析,大家就会想到弗洛伊德,提到苹果公司就会想到乔布斯;平民史则认为历史发展不由个人所决定,而由其时代背景的时代精神决定,英雄只是为时势所造。
还有历史的客观性问题,很多人都相信历史可以是很客观,有史实,有大量文字资料、考古资料,认为历史是静止在那,等着你去发现。也有很多人在努力的试图以客观态度去研究,皓首穷经,埋头于故纸堆。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动态、建构的,历史的宏观层面是相对客观的,比如政权更替、战争等历史大事件,但往微观层面,主观性越强,取决于研究者的观测角度,对于同样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隔几十年,人们的观念就会有很大不同,甚至我们对自己过去的记忆都不是那么准确,又如何能保证百年前、千年前的历史真实、客观、公正呢。历史研究很多时候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难以知全貌。
那历史的研究的意义在哪?结合书上以及我自己总结的,如下:
1、历史是一条丰富现在的途径,开拓视野;
2、研究历史,有助于形成开明的观点,克服一些狭隘的'地域、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
3、教人谦逊,并培养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
4、研究历史不在于史实、文件资料的堆积与记忆,而在于把握其内在逻辑,分析历史发展趋势,即解释过去、分析当下、预测未来。
5、针对学科史,了解前人所主要研究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关注分歧。如心理学一直在争论不休的问题,先天论与后天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内省法与实验法等等,这些问题虽仍未解决,但一直推动着心理学的发展。
二、心理学史发展概述及主要流派简评
心理学其实单独成为学科发展的历史,很短,一百多年,教科书上一般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为标志,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成立。一般心理学史教材都会先从古代哲学中的心理学相关思想发展介绍(包括我看的这两本书),心理学作为学科准确的说应该有两大背景。一个是哲学背景,很多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说起,从经验主义(以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到联想主义及功利主义(哈莱特、边沁、小穆勒),到理性主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到实用主义代表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的发表,提倡内省观察法,重思辨;还有一个是生理学、生物学背景,思想影响比较大的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实践者有冯特、铁钦纳、韦伯、费希纳、赫尔姆霍兹、格式塔心理学派、巴甫洛夫、桑代克,以及后来的行为主义代表华生、斯金纳,强调实验、实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以及衍生出的分支极多,有偏底层个体的基础研究,如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过程(意识、注意、知觉、联想、记忆),到行为、情绪、学习、语言、思维,再到上层人格、自尊、心理异常、发展心理学,还有团体研究,如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还有应用层面,如心理咨询、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等等。
对应不同的研究问题,衍生出很多心理学流程,简要介绍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1、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这一派大家都知道比较多,属于比较流行的学派,但其实一直都不是心理学界的主流,甚至开始一度为学术派心理学所不认可,因为这一派的研究方法、结论过于主观、武断,难以检验。但是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世俗社会当中,取得巨大成功与关注(观点新颖震撼、神秘有趣)。而且后续很多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流派都是在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批判基础上建立的。至今还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如强调儿童早期发展,创伤事件的危害;对潜意识的关注,对梦的强调,心理防御机制的提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同时代及之后其实还有很多著名学者,学术地位与弗洛伊德相当,但是知名度要低很多,观点也是独树一帜,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大师,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思想,MBTI性格测试就是依据他的观点做出来的,现在流行的内向、外向之分即从中而来),还有凯伦。霍妮、沙利文、拉康等等。
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这一派最初主要是因为对心理学中,特别是精神分析过于主观随意,依赖解释不可靠,强调性驱力的缺点所批判,主张研究可控、可观察的行为,这一派在心理学界、世俗社会都取得了较大成功,不过在最初也是备受指责、批判,因为最初的行为主义研究及观点都是把人当机器看待,用小白鼠做实验(最著名的如迷津实验、条件反射实验),大众的自尊心难以接受。后来在实际的发展过程,行为主义在学习发展领域、不良行为矫正、商业领域取得较大成功,观点逐渐为人接受。
从影响层面,行为主义是巨大的,在日常教育、工业管理、心理疾病治疗等应用心理学领域随处可见其观点:控制条件、强化、激励正面行为、惩罚不良行为、系统脱敏疗法。
从时代精神的观点来看,行为主义与工业革命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业把人作为生产要素,如机器一般,企业的管理者想着如何管理控制员工,提高利润,行为主义的发展则有意无意的迎合了这样的需求。但是行为主义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没有关注人的情感、动机需求、自由意志,而这些恰恰是人独有的特点。
3、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洛梅、罗杰斯。针对行为主义的不足,强调回归人性,强调个体具有自由意志,有存在的焦虑,有丰富的动机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很多人熟知),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反对机械的还原论、控制论。提倡多元方法论、情境实验,而不是独立隔绝、人工制作的实验。
人本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主要影响在心理咨询领域,特别是罗杰斯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影响较大,主要要点包括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接纳、引导来访者自己提出改善方案,而不是咨询师给出方案。
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影响较大,人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也提高,但是人们在工业社会备受压抑(情感日益淡漠、极度的商业化、焦虑,渴望个性解放,拒绝被控制),人本主义迎合了这样的需求。
人本主义的缺点则是,思想太过于理想化,难以验证,不够系统清晰,需要整合。
其他的心理学流派还有很多,如格式塔心理学,还有当下比较流行的认知心理学,早期的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等等,心理学算不上完整统一的学科,不同流派之间,研究领域、观点、研究方法也都差别很多,目前的形势是多元方法论、百家争鸣,一派繁荣景象。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应该是人,研究价值应该关注人的实现,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丰富的情感,有自尊,有自由意志。但是当下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倾向于实证研究。对于实证主义的批评,我想引用黑格尔的一个哲学譬喻“消化与生理学”,学习生理学,并不能让我们更好的消化。
欢迎交流,讨论。
第五篇:《商业的本质》读后感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
听潮生
杰克韦尔奇又出新书了,继《杰克韦尔奇自传》、《赢》、《赢的答案》之后,我又在第一时间买到了新鲜热辣的书,又在几天中断断续续看完。说实话在看推荐导读中发现某位推荐人说他喜欢玩"得州扑克"时,我有点崩溃了,我以为我看得也是《风尘榜》呢,阅读激情直线下降,看在老杰克的面子勉强看完,这说明一个错别字害了一本书。
其实我蛮喜欢老杰克的文风,闲话不说,直击要害,最简单的方式列出一二三,思路很清晰,特别是看赢或者赢的答案,通篇都是"要不咱们这么着吧,一二三","要不咱们那么那么着吧,一二三",满满的激情正能量,要知道人家在GE那几十年的底子扎实着呢,说什么都是底气十足。
这次阅读感受不太一样,感觉老杰克似乎想迎合大众的口味一般,但是迎合得还不够,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一句话,没有给我这样老客户惊喜,好像是从不同的维度把能说的理论又说了一遍,举了几个例子,但是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要不是翻译的问题,要不是作者的问题。
其实我更想知道他对当今中国经济走势分析和判断,你猜他说了吗?他说了,他说得很不错:"中国经济日益转型为消费驱动型经济…过去,中国更偏向于重工业,很大一部分经济产出是用于出口的,但近年来,内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开始领会到缔造全球知名品牌的重要性…新一代全球知名的中国品牌就指日可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梦想着成为企业家,像企业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老杰克敏锐的把握住中国经济的特点,这也是中央高层了解的事实。
中国经济这盘输不起的棋还在下着,我作为其中渺小的一员在默默看着,既无能力行棋,也无脑力算棋,只能算是见证人。本来这次文章的主题想写点自己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写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卫财富,守护社会所有人得到的胜利果实,后来觉得可能所有人并不都是这样想的,自己的财富也有限,说出来有点矫情,而且作为一个浮萍也无法决定社会的走向;本来想从自己音乐中找到一首歌应和一下主题,试听了100多首歌,最后萦绕心头的是王菲和窦唯的《誓言》,那就这首歌吧,在LY事件尚未结束的时候,聊表我等小民对时局的关切。
读《商业的本质》有感
木木
我看书之前就在想,《商业的本质》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讲管理的、讲做营销的、还是做产品,还是其他?
看书之前,我认为商业的本质是,你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你是否不可替代。任何商业,都是创造了一种价值,满足了某种需求。
看完杰克韦尔奇这本书,我才发现,其实他讲的,就是他上一本书的名字「赢」,以他的理念,商业的本质就是「赢」。
"商业的本质是一项团队运动,强调"团队"两个字。同时,既然是运动,目的就是要去赢。杰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赢的态度,是通过抓住管理学和商业上最本质的东西走向赢的路径。"
围绕着要"赢"这个目标,去构建你的系统,从领导力和协作力两大方面,不断的推进使命的达成。关于领导力,晓松已经讲得很到位了,我说说我对协作力的看法。协作力,是重构你的使命,让你的行动把使命落地,并且跟进你的结果。学以致用,联系到书友会,我们尝试定义我们的方向。
我们使命:让读书与商业紧密结合,让读书分享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的行动:根据兴趣爱好分组,分读书组、文体组、财经组、创业者俱乐部等,大家在自己喜欢的小组提升自己。每天线上读书分享,每周二线下读书分享,现金流游戏、领导力沙盘游戏等践行一些商业规则和管理常识,未来还可能孵化一些商业项目,()在创业者俱乐部发现团队一起去实践。
我们如何考核结果:不可量化的东西,说出来可能高高在上,没有落地和考核也没有效果。
我们最开始能够做的,就是读书,坚持独立思考,把思考放在书友会公众号上,让公众号,传承书友智慧。
结合一些商业的实践,我们会感受很多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用的,如果读书无法改变自己,无法提升职场竞争力或者提升创业者公司业绩,那读书有什么用?所以我们提倡学以致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选书,经常浪费时间在一些不好的书上面,就需要读书读得多的人通过分享帮我们缩短筛选书的时间,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的推荐书,就在做这个事情;
很多人没有时间读书的书友,可以参加读书分享会,获取读书的精华,"得到"APP、"千锤百炼",包括书友"怡记"等人的书评,就在做这个事情,把书读薄。最终达到让读书改变自己,把读书分享形成一个习惯。
我本身也是喜欢读书,经常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希望我的坚持,让大家也爱上读书。
正如文中所说:"请记住,你的下属每周用于工作的时间有40个小时。这是他们的一种投资。如果你没有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些投资的价值,那么你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生命".
我深深的表示认同。如果我们不能用良好的规则,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等建立良好的议事习惯,让大家平等的分享,限定时间,锤炼自己的思考,那我们也是在浪费书友们的时间和生命。我们一直在尝试用各种分组,防止信息过载,也主张大家努力用文字锤炼自己的思考。
也许,我们还不够完美,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谢谢大家支持!
第六篇:生命科学史论文题目
1.病毒分类理论思考
2.2.生物分类方法的演进及理论依据
3.古代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比较研究
4.西方近代医学发展背景研究
5.《双螺旋》观后感
6.《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7.《鲍林传》读后感
8.从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看科研的马太效应
9.科研工作的“刻苦钻研”与“讨巧”
10.从学术交叉看当今生物学的发展
11.身边的诺贝尔奖
12.看诺贝尔奖得主的管理学方法
13.诺贝尔奖的错误
14.生命科学史研究方法
15.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16.花粉的作用
17.哲学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18.康德思想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19.歌德思想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20.伟大科学家性格与成就的相关性研究
21.科普小说:《细胞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