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悟400字

时间:2022-03-24 00:23:27 作者:网友上传 字数:2093字

无忧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瓦尔登湖》读后感悟400字》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你还可以在无忧范文网网可以找到更多《《瓦尔登湖》读后感悟400字》。

第一篇:《瓦尔登湖》读后感悟400字

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给我留下的是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以上就是我读《瓦尔登湖》有感。

第二篇:《瓦尔登湖》读后感悟400字

能这样生活,不失为一种幸福

终于读完了瓦尔登湖。说“终于”,并不是因为瓦尔登湖不好看,而是散文风格的行文方式,总会让我看着看着就走神,尤其是在晚上一两点的时候。。。不过,也正是这样散文风格的方式,却也经常让我看得着迷,忘记了时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而我只是匆匆和他打了个照面。以后还会在读。一定会的。

去年夏天就买了这本书,匆匆翻过几页,然后就将之打入了冷宫。期间几次想要看看,但终究无功而返。最近一次想要看它,是因为电影《死亡诗社》里,写在诗社”宝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就是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徐迟译)

我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王家湘译)

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们每天的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否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自豪的说,我来过,我生活过?

看瓦尔登湖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着急,戒骄戒躁,放慢平时生活中的急于求成的速度,放下想要得到什么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如果能够把它当做一部无声电影,每读到一句,就联想到一幅画面,联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个春夏秋冬,那么,这会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在看瓦尔登湖的时候,体会到的是一种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种看淡物质、放弃城市的哲学态度,而不仅仅记住了其中的某个句子,或者是像看百科全书那样知道了一些动物植物。这种感受,还是在我看书的过程中,很少能体会到的。

第三篇:《瓦尔登湖》读后感悟400字

1845年,一个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普通人,放弃了舒适的小镇生活,到人迹罕至的森林小木屋独自生活了3年。

他没有存款也没有接受救济,而仅仅靠自己种豆子、土豆和玉米来生存,偶尔去旁边的瓦尔登湖钓钓鱼开开荤,看似无衣无食、孤苦清冷的日子,却被他过的有滋有味,瓦尔登湖的荒野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作者并不是要我们依葫芦画瓢去过野人般的清贫生活,他只是以自己另类的离奇体验,来诉说自己如何寻找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19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已经超过60年;今天的中国成立也超过60年,这两个时代何其相似,那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必定有相似之处:崇尚奋斗、追逐财富、贪图物质、喜好享乐。作者告诉我们,仅仅这样会很累,人需要“世外桃源”。

何谓“必需品”?

作者亲身验证了,人的必需品其实很少很少:一套手工的衣服、一个自行搭建的小木屋、三张凳子、一把斧头、一个锅、一个碗、一个勺、几本书、一些种子、一把锄头,仅此而已。人需要的少,为之付出的就少。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他自己所谓的“必需品”忙碌,这些挣来的必需品被挥霍、被盗窃、被虫咬或是静静的躺在那里自行消亡,原来发现“必需品”一点也不必需,一切忙碌皆是徒劳。

何谓有意义的“劳动”或“创造”?

“劳动”或“创造”目的是为了与大自然或万事万物进行心灵的联系,这个过程才有意义,而所谓的“必需品”只是顺带而为的副产品。

“世外桃源”在那里?

作者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的荒野,为什么?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环游世界此处也好彼处也罢,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悟4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